Search 進階搜尋
-
英國
愛丁堡五十週年慶(上)
被美國舞評界比喩爲最佳打擊手的莎普,向來與保羅泰勒、康寧漢齊名,最令人稱譽的便是她能將舞蹈的精緻與美國流行音樂素材融合。
-
聲音紡織機
遞根煙來吧!
音樂會裡充滿各種偶然的聚合, 聽衆有的專業、有的搞不淸狀況,因無聊而來了; 樂手或有合作許久,也可能在上個月才找到了這個伴兒; 這些原本不相干的人各自爲了一個並非特別高尙的理由, 被放置於同一空間中,以散漫的精神樣貌, 表達自己的想法,共享一種符號。
-
爵士縱橫談
重現即興神采的新銳
有個大師父親不見得是好事, 想同樣在爵士樂界闖出名堂, 所受壓力自非旁人所能了解, 但約書亞卻輕鬆自在做到了。
-
現代音樂盒
音樂、影像、戲劇三合一
在音樂中不停地嘮叨? 把音樂、影像、 劇全混在一起? 不斷在音樂創作上 「變臉」?除了蘿莉.安德森還有誰?
-
網路藝文列車
劇場同好投身網路熱
在媒體越來越擁擠的情勢下, 網路傳播成爲財力弱勢團體的首選, 由劇場同好組成的「3P表演藝術資訊網」, 同時展現搶佔商機與實踐興趣的企圖。
-
舞與影的對話
靑春、叛逆、耍酷!
從《國王與我》到《眞善美》, 電影院成了百老滙的大本營, 但熱潮一退,也擋不住流行文化的攻勢。
-
戲劇
聽覺的遺憾
「歌舞劇」中的歌曲和舞蹈仍應以戲劇需求爲主,只爲歌唱而唱,就戲劇本身的結構與進行而言,並不具任何意義。
-
戲曲
雅俗共賞
編劇一改傳統曲文的抒情描寫,轉呈具體的心理刻劃;而「人模仿傀儡的不能模仿人」,更是梨園戲特殊的身段美學。
-
回想與回響 Echo
城市的記憶 觀泉州梨園戲有感
有一群關心梨園戲的創作者,不僅繫梨園戲存歿爲己任,也扎實地爲梨園戲存古、開新。然而就像泉州城漸稀的石板路,古老劇種的光澤漸漸褪去,在城市裡濁重的呼吸中,空靈的音韻身影會不會淡出而成記憶?
-
非演評
斬斷慾望的出路
《節婦吟》的女人主體在父權社會下「覺醒」,却因爲封建機器的運作,在僵化的意識形態下,不斷鞭笞,甚至斬斷自己的慾望。
-
非演評
人偶奇遇記
抛開劇場用濫的性禁忌、政治禁忌和暴力禁忌,編導川松理有在《REM》中,盡力推開人偶這道禁忌之門,企圖用取消一切社會身份的空白人偶,去實現諸般社會控制的虛無。
-
研討會
期待完整、多面的藝術發展
台灣舞蹈的表演與創作已受到國際舞蹈界之肯定,但此次會議台灣只發表三篇論文。在推廣舞蹈藝術時,除舞台的表演外的學術硏究似更應受到重視。
-
專欄 Columns
兩廳院的十年與《表演藝術》的五年
不管是兩廳院的十年也罷,《表演藝術》的五年也罷,仍有許多重要的史料正在隨著時間消失兩廳院很幸運,它的音響效果是許多音樂界的好耳朶所共同肯定的,可是,這麼多年,幾乎沒有人提到過爲它設計音響的功臣,名列全球七大音響工程師的K. Heinrich Kuttruff。在十年的紀念喜氣裡,不該有人出來說聲謝謝嗎?Kuttruff氏,也許也還在惦記他十年前的這個精心作品呢?
-
專欄 Columns
十年前後
從一九八六年到現在十一年來,國外的演奏家與演出團體絡繹不絕;留學歐美的音樂學生仍然有增無減地返國,而音樂的就職機會卻越來越少;雖然小型合奏、小型樂團及個人獨奏的音樂會不斷的增加;專業的演奏水準也無可諱言地越來越見提昇。然而,奇怪的卻是參加演奏會的聽衆卻似乎越來越少。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際文學與宗敎會議 由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主辦的「國際文學與宗敎會議:劇場中之殉難女性」將於十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中國時報大樓舉行爲期三天的硏討會,邀請國內外戲劇與宗敎學者、表演藝術工作者以多媒體方式發表論文、作品或演出。 第一天的硏討會主題爲「女性覺醒」、「女性、宗敎與舞蹈」及「舞蹈──導演──設計者的對話」,周慧玲、劉紀蕙、姚海星等各學者將發表論文,當天晚上優劇場也將演出《笑殘菊》。 第二天硏討會則以「女性受難之精神層面」、「性別、政治與宗敎意義」及「女性特質的中西觀點」爲主題,下午則有一場「二十一世紀導演與亞洲劇場」座談會,與會人士包括鍾明德、林懷民、太田省吾、楊世彭及賴聲川等;晚上則有「女性單人表演類型」,陶馥蘭將演出《心之節奏》。 最後一天的硏討會內容爲「舞蹈變形」、「歐洲歌劇中宗敎、性別及舞台處理」、「東西歌劇詮釋」等;中午將舉辦舞蹈硏習營,晚上則由輔大音樂系管弦樂團演奏,爲整個硏討會作結尾。硏討會詳情請洽(02)9031111-2524。 (編輯室) 京劇硏究會熱烈募集中 再度榮任「中華民國國劇協會」理事長的魏海敏,爲了開創國劇新生機,上任後首先著手進行的,便是號召全國戲迷加入中華民國國劇協會,組織「京劇硏究會」,目前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全國戲迷人口的普査工作。國劇協會已發出三千五百多份的問卷調査表給全國各地的國劇社團及熱愛京劇人士,回收狀況十分良好,截至今日爲止,已有三百多人入會,全國各地的票社反應也十分熱烈。魏海敏希望藉由會員招募的方式,有效整合各界力量,讓所有熱愛戲曲的朋友結合起來,使國劇的推廣工作事半功倍。 (編輯室) 亦姬舞蹈團赴日參賽 日本一九九七年第四屆北九州及亞洲舞蹈比賽自八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舉行四天,共邀請日本、韓國、大陸及台灣等國,共五百零八個隊伍參加比賽。而受邀參加的台灣隊伍亦姬舞蹈團的作品《鐵漢》及《採茶》分別榮獲全亞洲第二名及第五名。 成立
-
即將上場
伯牙三重奏九七創團音樂會
伯牙三重奏是由一群音樂愛好者所組成之業餘團體,團長李俊穎是明尼蘇達大學小提琴演奏博士,目前任敎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中山大學音樂系;鋼琴手由具豐富演出經驗的黃貞綾擔任;大提琴手劉姝嫥目前則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及輔仁大學,曾參與當代作曲家A.R. Thomas室內歌劇Leigia首演。此次伯牙三重奏創團首演將演奏舒伯特、孟德爾頌及貝多芬等的作品。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以莎翁名著《馴悍記》改編的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劇中的男女主角王柏森、傅薇即使在戲外仍不忘親暱的互相撒嬌「親愛的!乖!」來培養「劇中」的感情!
-
焦點
克萊曼演出曲目的非常相關CD
當代小提琴現代曲目詮釋宗師基頓.克萊曼將於九月份來台,帶來全本的探戈曲目,樂迷除了可以現場印證他在華納唱片旗下所錄製的Plays Piazzolla專輯中,以精湛琴藝表現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迷人風情之外,基頓.克萊曼在詮釋現代曲目上如何賦予曲目新古典生命與兼顧迷人旋律的功力,更是國內音樂界睜大眼睛、拉長耳朶注意的焦點。 雖然克萊曼在努力演出、錄製近代、現代作曲家作品的過程當中,曾遭受某些歐美古典樂評家的嚴苛質疑,但克萊曼詮新現代曲目內涵、藉以延伸古典音樂生命的成就早已壓蓋過所有其他聲音。克萊曼另外値得推薦的重要現代曲目錄音作品則有:與「皮亞佐拉作品集」同爲一系列的「史提夫.雷希作品選(Plays Steve Reich)」、「約翰.亞當斯作品選(Plays John Adams)」,還有他早期在ECM旗下與女中提琴家金.卡許卡山(Kim Kashkashian)合作錄製的一套彌足珍貴的雙專輯「蕭士塔高維契與史考霍夫作品集(Compositions By Dmitri Shostakovich/Erwin Schulhoff)」,從聆聽這些作品的過程當中不難體認克萊曼以其精湛技藝融合情感訴求,強烈企圖拉近現代作品與聽衆間情感連結的努力。 喜愛探戈樂風的樂迷除了可藉克萊曼的Plays Piazzolla專輯與此次演出的現場詮釋,親近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外,本刊五十六期曾經介紹的皮亞佐拉「本尊」以手風琴加上管弦樂隊的「皮亞佐拉精選」是絕不可錯過的名演版本外,另一個致力以創新意念詮釋現代音樂的四重奏團體「克羅諾斯」(Kronos Quartet)在一九九一年與大師皮亞佐拉本人合作的專輯Five Tango Sensations則是一張極富「畫面想像語言」的探戈音樂新潮作品,可說是與克萊曼版本完全不同風味的饒富興味之作。至於另一位南美探戈音樂宗師迪諾.撒路齊(Dino Saluzzi)則仍然強健如昔地推出他的三重奏新作Cit de la Musique,當中旋律不但維持一貫手風琴源遠流長的敍事風格,更加進些許低限主義反覆低迴的深沉曲式,同時宣示了皮亞佐拉之後探戈音樂生命的延續與創新。 最後要推薦的是近年探戈的吉
-
焦點
獻給每一位觀衆的「Kabuki For Everyone」
Kabuki For Everyone是演員市村萬次郞以市村製作公司爲製作單位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提供的一個節目組合,每次的演出以一段歌舞伎介紹搭配兩齣戲爲架構,最初的目的是以此向居住在日本國內的外國人推廣歌舞伎,所以介紹的部分除了基本的英、日語外,也曾經用過中文、法文及葡萄牙文。今年年初並且應香港市政局之邀請,爲香港藝術節演出。 市村萬次郞是歌舞伎名演員──第十七代的市村羽左衛門的次男,本身也是歌舞伎演員,專長於「女形」及年輕男子的角色。五歲的時候(1955年)以市村竹松的藝名、兒童演員的身份初次登上歌舞伎的舞台,一九七二年以《暫》Shibaraku及《助六》Sukeroku兩劇中的女形演出襲名爲二代的市村萬次郞。 此次來台演出的Kabuki For Everyone節目,除了介紹的部分,還將演出著名的歷史劇《忠臣藏》中的第七幕〈祇園一力茶屋〉,及舞蹈劇《藤娘》。與過去兩位名演員(市川猿之助、阪東玉三郞)率團來台的演出最大的不同即是在於超越了只演舞蹈劇的安排,《忠臣藏》的演出終於可以讓台灣的觀衆較完整地來品味歌舞伎。
-
焦點
關於「忠臣藏」
現在作爲歌舞伎演出劇本的《假名手本忠臣藏》原是於一七四八年爲文樂劇場(註1)所寫,因爲受到熱烈歡迎而被歌舞伎劇場借用,至今盛行不衰。因此,現在所看到的歌舞伎《忠臣藏》的演出,在許多地方仍刻意地保有文樂演出的影子,例如在序幕中讓演員以木偶的架勢在台上出現,經過團主的開場白之後才被賦予生命,開始演出。 歷演不衰的故事 《忠臣藏》可能是日本戲劇史上最受歡迎的一齣戲,它是根據實際發生在西元一七〇一至一七〇三年之間的一個歷史事件所寫,不但在日本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演出,年年不斷的重新製作,並且早在一九一五年就有英文版問世,如今的英文版更是已多達五、六種以上。 《忠臣藏》全劇共有十一幕、十八景,可是目前還經常演出的則僅爲〈大序〉、〈三段目〉、〈四段目〉、〈五段目〉、〈六段目〉、〈七段目〉及〈十一段目〉七幕,此次由市村萬次郞率團來台演出的即爲「七段目」的《祇園一力茶屋》。 早期的演出依著歌舞伎的特性,把這個震驚全國的大事件,像新聞報導一樣地將事件的始末加上人民對它的評議,辛辣的展現在舞台上。戲劇的傳播力使得衆口喧騰,對於幕府處置不公的決定、對於四十七名護主義士的崇敬,終於把這個事件推展到了幾近神話的地步,而強大的輿論甚至令幕府感覺危及其統治而終於下令禁演「時事」,聰敏的劇場人於是改編劇本,把故事假託到「歷史故事」的虛無中去,改名換姓之後照樣搬演不墜,而幕府也是無可奈何。 四十七響的致敬 事件發生於西元一七〇一(元祿十四)年二月四日,赤穗大名(註2)淺野長矩受命參辦接待將軍的典禮事宜,指導者爲將軍側近的吉良上野介義央,因爲淺野無法體會與滿足索賄的吉良,被吉良多方刁難與侮辱,終於難耐悲憤而在宮內走廊上拔刀刺殺吉良,由於被其他人拖住,僅刺中吉良的額頭。由於宮中拔刀是大忌,又加上佞臣吉良的惡勢力,淺野終於被判切腹之罪,於二月十四日切腹而亡。赤穗依例被廢,數千人的生計一旦全無,赤穗的武士們一夜之間也都成爲無主的「浪人」,但是對於作爲事件「共犯」的吉良卻連個申誡都沒有。悲憤與思主之情終於在「家老」(總管大臣)大石的帶領之下,成爲一股復仇及尋求正義的力量,一共四十七名的赤穗家臣武士,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含羞忍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