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天藝劇團上演NG舞台劇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一定對影片終了,剪輯下來的「NG」精彩鏡頭印象深刻。演電影可以NG,演舞台劇呢?《NG》即是天藝劇團今年度即將公演的戲碼,故事敍述一群大四畢業生,正在爲畢業公演《驀然回首》彩排的情景,他們飾演一班大學女學生,畢業十年後於同學會上重逢,十年的變遷使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的際遇皆不同。 在彩排的過程中演員NG狀況頻出,導演躍入舞台、舞台監督破口大罵等種種「意外」中斷彩排,但又似乎上演著另一齣戲。全劇裡視覺與劇場幻覺交錯運用、互相輝映,於戲中戲、錯中錯的劇情呈現上,給予演員與設計者一個極大的想像空間。天藝劇團藉著這一齣反映人生,刻劃現實人生中許多錯誤抉擇的戲碼,表達了「人生就像舞台,不能NG,也不能重來」的意念,使觀衆從戲中體會,進而懂得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
即將上場
西雙版納的傳奇《孔雀公主》
台北民族舞團將推出舞劇《孔雀公主》,是依據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動人的傳說長詩〈召樹屯與蘭吾羅娜〉所改編的劇本。故事流傳六百年,在當地家喩戶曉,述說孔雀公主與王子烽火磨難,幾經曲折,終至有情人成眷屬。劇分四幕:〈金湖邊〉、〈未完成的婚禮〉、〈追尋〉、〈百鳥朝鳳〉,呈現雲南各地少數民族舞蹈不同的風貌。
-
即將上場
Eiko & Koma來台演出
Eiko Koma(永子與高麗)是當今在紐約知名的日本舞蹈家夫婦,早期曾是舞踏大師大野一雄門下的愛徒,也到過德國接受現代舞的洗禮,他們透過簡約無飾的肢體語言,傳達出對自然界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體認。 永子與高麗行遍全球重要的藝術節,今年五月首度來台演出。五月一、二日的舞碼爲《記憶》、《銹》、《夜潮》、《輓歌》,五月四、五日的舞碼《風》為總長七十分鐘的舞作。
-
即將上場
東海大學第三屆表演藝術月
今年東海大學以「回歸原點,重返夢谷」之主題,策劃一年一度的表演藝術月活動,同時也是中部地區的表演盛會。 活動期間從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二十一日,分為表演節目、攝影展和人文藝術書展三大部分。表演節目共計十餘場,由優劇場的《優人神鼓》盛大開場,雲門舞集舞展則爲閉幕壓軸節目。另有謝安「表演藝術攝影展」,以及其個人推動的文化生活講座「活命計」;人文藝術書展則使整個藝術月活動增加知性之導讀。
-
即將上場
關渡藝術節
國立藝術學院策劃的「關渡藝術節」,四月至六月展開一聯串演出,邀集國內外表演團體,計有五十餘場表演,場地則從國立藝術學院擴展到國家音樂廳和台北社敎館,希望讓更多人參與藝術節活動。
-
即將上場
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此場演出爲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節目之一,邀集中國與香港兩位中生代編舞家共襄盛舉。來自北京的范東凱,目前爲新加坡人民協會舞團的駐團藝術總監,演出新作《錯位》,由譚盾作曲;來自香港的梅卓燕,活耀於國際舞台,曾是「香港舞團」的台柱。兩位均有深厚的古典中國舞蹈根基,他們亦將在中國傳統素材中採擷精華,以納入國人的現代舞中。舞蹈家吳素君將獨舞梅卓燕的成名之作,改編自白先勇的同名小說《遊園驚夢》。台灣的創作部分,陶馥蘭以觀想入身,新作《心齋》將是一個心靈與身體的溯源之旅。 相關講座活動四月底於耕莘文敎院展開,可洽詢多面向舞蹈空間(02)7405820。
-
即將上場
客家說唱「豆腐對口」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將於今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製作「豆腐對口──客家說唱」節目,呈現客家歌謠「九腔十八調」的特有韻味。 這次演出曲目有四個系列:棚頭說唱(十送金釵)、客家雜唸(勸世文)、對口說唱(豆腐夫婦)、詼諧小戲(李阿三嫁母),並且邀聘老藝人曾先枝重新編導。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是一輩子的興趣──陳國慈
從小,她就很淸楚自己的下一步要如何跨去。 陳國慈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地區文化組合,父親是緬甸華僑,母親是新加坡華僑,而她則因爲父親被派任駐香港領事,在香港出生,接受敎育直到高中畢業,前往英國攻讀法律。爾後旅居美國、新加坡等地,最後終於在台灣落腳。對她而言,香港匯集了種種鄕情,台灣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的起點。 在幼小心靈裡,陳國慈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敎甚爲嚴格,那時候家裡的小孩要滿十歲才能與長輩同桌共餐,「上大桌」的這一天對小孩而言是令人期待、興奮而且愼重的大事。上了桌還有得留意的:父親未到不能開飯,每盤菜都得由父親「啓用」後,其他人才能取菜。陳家父母對小孩們一視同仁,強調公平和紀律,這大概就是她日後專業律師性格的萌芽吧。 然而,「律師」並不是這小女孩的第一志願,更精準的答案其實是「音樂家」。陳國慈從小就習琴,陸續通過八級鋼琴檢定考試,十六歲時取得鋼琴敎學執照,已經是一位小老師了。這時候已屆高中畢業,她認眞地剖析自己在演奏方面的能力極限,捨去獨奏家的音樂生涯,而選擇聲樂或器樂的鋼琴伴奏爲進修方向,隨即順利申請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就讀。就在歡喜之際,父親卻極力反對,他所認知的鋼琴家除了在舞台上抛頭露臉,就是窩在家裡敎學,是個「沒有前途」的行業;同時陳國慈也爲競爭激烈的香港大學所錄取,當然父親說什麼也不讓寶貝女兒去英國唸音樂。這時候陳國慈發現大事不妙,原來她心裡更強烈的欲望是「出國」,窮極應變之下,她快速申請到英國法學院攻讀法學的機會,說服父親,就此踏上法律這條遙遙路途。還記得搭機到倫敦兄姊的住處時,一進門,一架全新的鋼琴隨即映入眼簾,這是父親特別叮嚀兄姊爲她租借的,想來是要彌補小女兒不能進修音樂的遺憾吧。那一幕陳國慈久久不能忘情。 從二十歲擔任律師,二十八年來未曾輟斷;今年接下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的重擔,算是多年律師生涯的第一次改行,或許說是工作的對象、環境改變,投入這個不算陌生的藝文界,她希望秉持一貫的專業與正義,成爲藝文朋友的最佳護「法」使者。 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特質,陳國慈將兩種生活態度做了非常淸楚的分野。在工作上,她堅持專業與紀律;在私下生活,她率性、直覺且感性。對於父親,她一直心存感激,十六歲時父親的堅持,使得她多年來在法律的領域中,找到和自己個性相契合的理性和邏輯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蝴蝶牌口琴的悠悠時光──朱宗慶
朱宗慶現在回想起來,他的第一把樂器是小學四、五年級時買的蝴蝶牌口琴,伴隨他吹過懵懂年少時光。 五〇年代的台灣鄕下,沒有沈重的課業壓力,下了學便呼朋引伴的到處玩耍。家中做小生意的朱宗慶,興緻勃勃的跟著家中務農的同學去割稻,手掌割下一塊肉,至今疤痕猶在。灌蟋蟀、打彈珠、烤地瓜,比賽跑田埂、爬樹、甚至相偕到河邊大石頭上比賽跳水姿勢,幼時的朱宗慶是貼著大自然成長的。 沒有。沒有想過會走上音樂之路,儘管從小就在濃濃的音樂風中成長。小時的朱宗慶喜歡玩鼓,一振一振的,像心跳,叔叔喜歡吹口琴、叔公拉得一手好胡琴,咿啞啞地唱著,聽進幼年朱宗慶的耳裡、印在心裡。 第一志願是要當老師、朱宗慶說,像所有坐在台下仰望老師的小臉,老師是崇高的象徵;後來的推廣工作,也算心願的實現。 也曾想過成爲一名籃球國手、但終究沒成,倒是自小涓滴累積的音樂種子開始萌芽。 初一開始學鋼琴,後來加入學校管樂隊、當上隊長,吹打拉樣樣來,最崇拜的是電視台的樂隊、擦得亮閃閃的樂器,音符從一鼓一鼓的嘴中流洩出來。初中畢業、對未來正茫然,學姊一句話改變了他的未來。學姊說:你會這麼多樂器,怎麼沒想過正式去學音樂,從理論打根基?想想,便進了國立藝專管樂科,專心一意的學起音樂來。 從吹著最拿手的口琴招牌曲〈高山靑〉、〈虹彩妹妹〉的小男生到今日國內打擊樂龍頭的朱宗慶笑說,現在最流行的早不是〈高山靑〉和〈虹彩妹妹〉,而是〈虎姑婆〉,但他的音樂故事仍不斷地在上演著。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焦點
成功的京劇探索
西部京劇《夏王悲歌》無論在戲劇情節、人物性格變化上,在舞台氛圍及服裝上,集中地強化了戲劇張力,令人過目難忘。京劇《原野》還原到曹禺原創時的戲曲手法,平平實實、正腔正調地展現了「五好、三老實」。
-
焦點
身體與聲音的愛戀關係
「鬼太鼓」的鼓聲演奏,強調的就是讓太鼓這種沒有音節間隔的聲音,拉出一條像蛇在蠕行的動線出來,以重覆的動作在大地上面流動,體內恆古不變的脈動才是使太鼓震動的主因。
-
焦點
天才與瘋狂的交界 舒曼作品39
這個主題模糊不淸的歌集,卻是一個最純粹的整體。把它們連結在一起的,不是故事,也未必是調性或任何明確的東西,而是一種難以言宣的氣氛。只有舒曼寫的出這樣的音樂。整個歌集浮漾在朦朧如夢的感覺之中。
-
焦點
紅花還是綠葉 音樂伴奏的角色定位
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近年來有越盛的趨勢,除可增加整體可看性、在低靡不振的票房中尋求突破,也使得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音樂雖然多半以輔助者姿態出現,但此一界限在近年亦有模糊的趨勢,反而搶盡了主角的丰采,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
焦點
春暧花開,雲門獻祭
兩年前,黎海寧的《春之祭》在台灣上演,由雲門舞集演出。但熟悉雲門作品的人,不難聯想到該藝術總監林懷民也曾對史特拉汶斯基作品有自己的詮釋。如今這兩個「異卵雙胞」將同台較勁,讓觀衆看個夠。
-
焦點
貓捉老鼠上天下地縱古貫今
以兒童劇場爲表演主力的紙風車劇團,又要上國家劇院舞台了。這次的戲碼是《貓捉老鼠》,故事的時空由十二生肖起源一直「追」到西遊記、黃飛鴻
-
焦點
邀文學起舞 劉鳳學的《曹丕與甄宓》
在劉鳳學舞蹈創作生涯裡,常以文學爲題,從早期的《天問》、《招魂》、《秋江》、《現代人》、《漁歌子》,到《雪祭》,都帶給觀衆深刻的印象。這次她將二十年前以漢魏三國的曹氏家族爲題之小品《洛神》改編成長篇舞作《曹丕與甄宓》,並以新古典舞團「冷」與「對比」的美學策略,呈現一場文學思索之餘的美感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母親的紗巾漫舞──劉鳳學
兒歌、母親的紗巾和漫天的風沙,好像是最早闖入我舞蹈世界的粒子。 大陸北方春季多雨,經常由蒙古高原吹來大風夾雜著黃沙。當地婦女們用以抵擋漫天風沙的武器卻是五顏六色繡著各式花樣的紗巾。每當漫天風沙時,婦女們就用一條長長的紗巾將臉部及頭整個包起來,紗巾兩端披在肩上隨風而舞。這種景象和造型在當時可能很吸引我,於是母親的紗巾變成了我童年時百寶箱中的貴客。這些貴客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寶箱中上演不同的舞碼。記得當我唱著「雲兒飄,星兒搖搖」──黎錦暉所作的兒歌時,母親黃色紗巾幻化爲我的翅膀,黑紗巾是巫婆的舞衣,銀色巾是一條會騰空駕霧,上天下海的龍,淺藍紗巾代表無邊際的海岸,白紗巾是和姐姐作戰時的武器,咖啡色的紗巾象徵巫婆作法吹起的飛砂、走石,紅色的紗巾在百寶箱中築起了小小洞房。今天的舞碼是巫婆披著黑紗巾,騎在銀色的龍背上,漫游在藍色的海洋中。明天也許巫婆披起咖啡色的舞衣,手持白紗巾,昻首挺胸戰鬥在漫天的風沙中。後天,大後天,當巫婆表演得太累了,就悄悄地遁回她那紅色的百寶箱中繼續不斷地構思下一齣,再下齣,再再下一齣舞夢。 文字|劉鳳學 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夢飛舞──羅曼菲
小時候在羅東時,由於同一村的女孩都去附近陳玉菁老師的舞蹈社學舞,於是媽媽也很自然地把我送去。 記憶裡,舞蹈敎室就在老師家,一個地上鋪有甘蔗板,牆上裝有扶把的空間。上課前,老師都會給我們喝牛奶,據說對身體的柔軟度有益。而上課時,老師的母親也會在旁擔任「助敎」,扶正學生們的姿勢。學習氣氛非常溫馨,所以,雖然當時不想成爲舞蹈家,也在舞蹈社學到小學畢業。 學舞的經驗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參加民族舞蹈比賽或康樂隊的演出。由於經常需坐車到台北等地表演,而且都會在外地過夜,於是老師就會帶我們順便到兒童樂園遊玩,所以火車離開台北時,就是我最傷心的時刻。 其實小時候學舞完全是一種「好玩」與「虛榮」的心理。早早就開始穿硬鞋,去上舞蹈課時還故意用網狀的帶子單獨拎著它,深怕別人看不見;媽媽也是心存女兒以後可以開舞蹈社授課,自己便在一旁擔任「助敎」的夢想。童年的記憶,就是在這位曾是舞蹈前輩李淑芬的弟子,後來又到韓國留學的陳老師家,跳著西班牙舞、孔雀舞、芭蕾、民族舞的日子裡度過。 (本刊編輯 林亞婷/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著長大的安安──楊麗花
四歲開始在歌仔戲野台上跑龍套,還沒什麼名氣;七歲跟媽媽同台演《安安趕雞》,嘿,小生小旦閃閃去,紅起一個小安安,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大小囡仔都是來看小安安的。 安安上小學,可是心還是出牆在野台上。第一次挑樑演《陸文龍》就更紅、更亮了,這時安安已長大──十六歲,阿公阿媽、大人小孩都是來看舞台上的俊扮小生楊麗花。 安安怎樣紅起來的,不明白;楊麗花的迷倒大眾,是她寒寒暑暑、風風雨雨的努力追求、堅持得來的── 幼小時候很淸楚的一個心願,一直當頭明亮:「我從小跟媽媽在戲班裡過生活,媽媽在台上演戲時,我就在台前看。媽媽是扮『小生』的,不論演什麼,都有一種和台下很不一樣的神采,我常常看入迷,就想,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像娘一樣演『小生』。」 (本刊編輯 胡惠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愛唸書,愛上台──王海玲
七歲時吵著要學芭蕾,很耐性、很堅持的學了八個月。第一次要上台跳芭蕾了,興奮得不得了,可惜,病了,不能梳起巴巴頭上台舉手踮腳,芭蕾劃了個句點,河南梆子卻將她帶上舞台,年復一年,長演不歇,興緻也愈演愈熾。 這一生的路,這一生的表演能量,都來自小小時候就萌生、就洶洶湧湧的表演欲,「我不愛唸書,從小就羨慕人家在台上表演。」學芭蕾爲了上台,學河南梆子也爲了能上台表演,多苦都不怕,注定了她要成爲一個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家。 她是前飛馬豫劇隊、現國光豫劇隊的當家台柱──王海玲。也是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一代豫劇傳薪者。 (本刊編輯 胡惠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