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等待果陀》之夜之後
約三十年前,《劇場》雜誌社的同仁演出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最後散場時,觀衆席內只剩下一個人。去年十一月,密獵者皇冠劇團演出陸愛玲導演的《等待果陀》,結果,連演連滿並加演一場。三十年的光陰之中,到底是觀衆進步了?導演和演員進步了?還是貝克特的「法力無邊」造成一票難求呢?
-
戲劇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
-
專欄 Columns
「音樂家」與「玩樂器的人」
國內的理論、和聲學、對位法彼此各自為政,不僅各科目之間缺少關聯,各科目的系統也常前後因人而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音樂理論、和聲學、對位法等科目的學習,成了紙上談兵的「寫作」遊戲。學生做作業時,能在心中先有某種特定音響,或先「聽見」各聲部進行的效果的,眞如鳳毛麟角。
-
專欄 Columns
劇場的政治話題與歷史話題
在資訊發達、百家爭鳴的時代,政治已然開放,社會也呈多元化,批判時政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與道德,還需要更多的藝術經驗與專業知識,一些不知反省、自以為是的政治嘲諷反而粗糙不堪。
-
專欄 Columns
文化政策的變與常
預算是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錢的流向通常也會引導藝術創作/表演的考量和民間相關文化產業的消長。而人事同樣是政策指標之一,不同的主管有不同的文化見解、行政資源(和包袱),也有不同的處事風格和經營能力,這都影響文化政策的走向。
-
即將上場
長笛、大提琴與鋼琴深情組合
三位演出者都是國內年輕的女性演奏家,擔任長笛的蕭秋雲,曾任台北市靑少年管樂團首席,之後赴日就讀東京音樂大學附屬高校,獲推薦赴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深造。擔任大提琴的王佩琴,十四歲時通過敎育部音樂資賦優異甄試,赴美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自先修班一路直攻研究所,今年又取得美國Drexel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文憑。擔任鋼琴的徐馨慧,現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這三人所組成之三重奏,將巡迴演出海頓《三重奏作品15號》、韋伯《g小調三重奏》作品63號、達瑪斯《奏鳴曲》、蒙其雅利《三重奏》及費寧斯坦的七首精緻小品。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海闊天空」舞展入選名單揭曉 八十五年度國家劇院及實驗劇場「海闊天空」舞展甄選,入選名單已揭曉。第一類是預算一百八十萬元在國家劇院演出,由台北越界的「雙城記」企畫案入選;第二類預算三十五萬供新團體在實驗劇場演出,入選者爲謝宗益的「太陽劇場舞蹈團」、郭美香「普陀當代舞團」及雲門舞者李靜君、蘇安莉、羅雅惠合組的舞團;第三類是曾經入選再送案的團體,預算六十五萬,由「台北室內芭蕾」入選。 (編輯室) 「女節」女性劇作聯展 鄰近中正紀念堂的「B-Side」,為一個企圖結合身體表演與另類音樂的新生場域,計劃從一月下旬至四月邀請女性劇場工作者發展系列創作,並為此次聯展命名為「女節」。應邀參與演出的團體與個人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左岸、台南「那個劇團」、極體劇團、身體原點工作室、卡倫與比爾舞團、露露劇團以及林因、鮑代玉等。 「女節」系列節目將在一月下旬至四月初每週三、四晚上演出,洽詢電話:3511607。此外「身體原點工作室」將在B-Side首演《我是你夜間的馬》(1/9-11),之後赴香港參與藝穗會演出。 (編輯室) 「優劇場」印度行 以融合於大自然的演出為特色的「優劇場」,一月中旬將赴印度普那「奧修靜心中心」演出優人神鼓。奧修(Osho)社區是世界精英樂團薈萃之地,每年一月奧修大師的成道日為該社區的年度大事,優劇場此次受邀前往演出,希望將靜坐與打鼓融合所產生的安靜力量和特殊的東方哲學介紹給與會的西方團體。 (編輯室) 〔大陸〕 《黃河》版權起爭端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版權問題,出現了對峙局面,一方為鋼琴家殷承宗,另一方為中央集團。爭議的焦點是對創作者及其權限認定的不同。由於《黃河》產生於「文革」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署名「中央樂團集體創作」。對這一「集體」的具體認定,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第二十七至三十八期
作者/文章標題 頁次 期數 【國外作者】 吉尤拉馬諾/奇布茲現代舞團和以色列舞場景 22 第三六期 雪爾維亞/「喜」上眉稍──美術設計葉錦添小酒館其他 70 第三十期 【三劃】 于 堅/戲劇作爲動詞與艾滋有關(上) 81 第三四期 于 堅/戲劇作爲動詞,與艾滋有關(下) 84 第三五期 于善祿/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評《榨汁機》 76 第二七期 于善祿/一九九四「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劇展」 91 第二九期 于善祿/評《一夫二主》的空間性格 72 第三二期 【四劃】 牛川海/忠於傳說背離原劇的《孽緣報》 73 第二七期 牛川海/西部京劇《西夏王》 74 第三十期 王世昌&邱馨慧/《表演藝術》第十二至二十六期索引 101 第二七期 王正平/再創胡琴新生第一人──劉天華百年冥誕 36 第三一期 王 玉/還有沈瀲更深的「環」──評《海山傳說環》 74 第二七期 王 玉/奧瑞斯提亞已遠──看《奧瑞斯提亞》三部曲 94 第三三期 王立德/德國歌劇傳承者──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22 第二八期 王立德/辛諾波里與德勒斯登 23 第二八期 王安祈/曲/戲迴旋路──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5 第二七期 王安祈/競賽戲和我的因緣 44 第三六期 王安祈/側記劉玉麟 59 第三七期 王亞玲/走向劇場、走向群衆的舞蹈 5 第二八期 王建成/《寒》月照野台和內台 59 第三四期 王玲琇/東西藝術的新絲路──法國勒維伊藝術節總監訪華側記 68 第二九期 王海波/娃兒唱大戲──中國少年京劇藝術團登台 23 第三五期 王雲幼/開啓另一種身體動能──紀念朶瑞絲 韓瑞福百年冥誕 85 第三六期 王雲幼/舞在世界婦女大會 88 第三八期 王瑞裕/新新國樂的老老問題 92 第三十期 王 瑋/誰在那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之語錄
聲樂家金慶雲:身體就是我們的樂器。 我不是職業演唱家,自覺技巧藝術上都還有欠缺。我以爲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在藝術生命裡,「老化」和「死亡」是一種普通人沒有的壓力。而演唱者又和其他的音樂表演者不同,他的身體就是他的樂器。但這樂器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演唱家的藝術生命往往比演奏家更短。 許萊亞二年前來台時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費雪狄斯考不唱了,我還能唱多久?」費雪狄斯考不再唱了是大藝術家對自己藝術標準的嚴格要求,而繼續在唱的是和歲月悲壯的競走。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歲月那猛獸趕上呑噬,但這夕陽無限好的時刻就是藝術家一生成就的總結。 舞蹈家李彩娥:忙得沒時間「痴呆」呢! 十一月剛滿七十歲的「南台灣舞蹈之母」李彩娥,在今年上半年全省巡演六場的「半世紀的脚步」舞展「復出」成功之後,其接班人即長子洪仁威就提議今年母親生日時,爲她策劃兩場演出,並邀請李彩娥日本的師弟妹來台共舞。 談吐與動作完全不像祖母級的李彩娥說,由於自己五十幾年來沒有間斷練舞,後來也持續敎健美操,因此身手敏捷、柔軟度極高。她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是七十歲的人。 「人是動物,所以要多動、多運動!」她開玩笑地說:「我練舞忙得都沒時間『痴呆』呢!」曾有記者問她如何把皮膚保養得如此細潤,她笑著說:「以前在屛東鄕下躱空襲,沒有保養品可擦,就拿了『小護士』抹臉,結果效果不錯,『面速力達母』就這樣陪伴了我五十年!」 看來年齡的確沒有帶給這位幽默開朗的舞蹈前輩任何困擾,主要也是因爲她很幸運地擁有一群非常孝順的子女及孫子長期圍繞她,並與她一同分享舞蹈的喜悅! 京劇演員李寶春: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很矛盾,嗯(用力找詞狀)這很難統一。 年輕時體力好,功夫得心應手;年紀大,感到有點吃力了,可這時多了一份體會,懂得運用、表現出那個韻味。 年輕,有股衝勁;年紀大,有股帥勁。很難同時具備。 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舞蹈家鄭淑姬:能跳就是福。</stro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歲月流轉中心檔案 全方位的老人戲劇中心
整個歲月流轉中心總共有兩棟兩層樓大建築物。一棟是老中心──主要用來做懷舊物品的陳列室、咖啡座(也可以用來做小型表演)、辦公室。 老中心後方的建築物是爲了本次藝術節而購置的,挑高兩層樓的大房間可以用來舉行工作坊,隔壁是咖啡座兼餐廳,樓上隔間是辦公室,地下室則是攝影工作室:專門翻拍、保存老年人所提供的舊照片、舊東西。 歲月流轉中心除了擁有職業劇團(專做巡迴表演)、老人業餘劇團之外,它本身還出版雜誌《懷舊》季刊Reminis-cences、老人的口述歷史,及他們親身經歷過或聽來的故事。同時中心本身還爲社區老人舉行五十歲以上老人才能參加的工作坊。 除了英國本地的活動以外,中心還趁一九九三年舉辦歐陸老人國際會議之便,建立起「歐陸懷舊網路」(European Reminiscence Network)。總共有十一個國家十八個老人劇團、活動中心參加,平時他們彼此互通信息、交換工作心得。遇有國際性活動時,網路中的會員團體則成了最基本的聯絡人。 (本刊編輯 李立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老人「玩」他們自己的故事
讓老年人「眞的」在台上演出他們自己的故事,對於大多數的觀衆、劇團來說,都是一個新鮮的方向。位於英國倫敦的歲月流轉中心,在和老人合作演出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値得大家分享的經驗。
-
系列專題
人文大磁場 花蓮
花蓮是人文的大磁場,作家、景觀藝術家、音樂家、尋找「心靈淨土」的人只要到過花蓮,就會被她深深的吸引住,或是創作、或是再出發。表演藝術活動當中,花蓮的原住民樂舞是「傳統」的「文化輸出」主流。而音樂創作部分,花蓮也有幾位長靑級的作曲家持續創作。未來,當更多人在花蓮沈澱、吸收到她的美麗和沈靜之後。那時,花蓮將培養出多少的藝術人才和活動,著實令人深深期待。
-
台灣行脚
以精緻的方法讓大家知道花蓮的好
由「花蓮人」一起合力組織而成的洄瀾文敎基金會。在爲了讓大家知道花蓮的好、花蓮的美的前提下,持續的出版書籍、刊物,並舉辦文化藝術活動。
-
台灣行脚
陪小朋友一起學音樂的「小雅樂集」 訪李翊靑
李翊靑老師主持的「小雅樂集」就位於「迴瀾文敎基金會」的後院。於是我們就順道叨擾了這支學生演出、家長幕後打理行政的親子樂團;它同時也是花蓮地區唯一持續每年公演的私人樂團。
-
台灣行脚
讓花蓮人更有品味 訪花蓮國際藝術村執行長林滿津
在花蓮經營畫廊多年的林滿津,近年來還爲當地的藝術家出版錄影帶作品及畫册。今年,她更加入了籌設花蓮國際藝術村的行列,她以個人之力去邀集在地人才、尋找贊助的這種自發行爲,相信是花蓮未來發展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活動的最佳保證。
-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 我們的歷史5 【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光復五十年系列專題〉。從今年八月起,分成「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把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縱、橫二面整理推出。雖然五十年不算長,卻是台灣本土文化最重要的一段時期。表演藝術稍縱即逝,因此短短五十年的紀錄、整理,做來卻也備嘗艱辛。在此單元結束之際,我們除了完成一項「歷史」任務之外,也正積極籌備《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希望從今開始,年年為表演藝術做當年的紀錄。這是一項歷史工程,也是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舞蹈:游好彥、劉紹爐、陶馥蘭 音樂:呂泉生 戲劇:吳靜吉 戲曲:張岫雲、王海玲
-
上海
上海藝壇檔案
●上海滑稽劇團 上海滑稽劇團原名上海曲劇團,由來自民間的滑稽劇團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方言話劇團等組成,建於一九七八年。這是一個不同於喜劇的劇種,它以江南地方語言爲主,注重說、學、逗、唱(近似相聲)。講究噱頭、笑料,形體造型誇張而詼諧。 音樂上多運用「九腔十八調」的戲曲、曲藝唱腔和通俗流行歌曲。語言上則以各地方言的誤會、巧合、諧音等滑稽技巧來製造笑果,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區。其演出方式靈活多樣,如在北方地區演出,則可隨機改用北方語言而成普通話(國語)版。 上海滑稽劇團演出劇目通常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內容,與時代聯繫密切。形式有滑稽劇、獨腳戲(即南方相聲)和曲藝說唱等。主要作品有《性命交關》、《啼笑皆非》、《滿面春風》、《査戶口》等等。傳統題材有《三約牡丹亭.點秋香》、《祝枝山大鬧明仁堂》等,其觀衆多爲市井平民百姓,是目前上海戲壇擁有最大商業市場和觀衆群的劇種。 一九八二年由該團演員主演的《阿Q正傳》一片曾獲得瑞士維韋喜劇電影節金手杖獎。 ●上海芭蕾舞團 上海芭蕾舞團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地方性專業舞團,建於一九七九年初,前身爲上海舞蹈學校演出隊,舞者主要來自該校芭蕾專業的歷屆畢業生。其中著名舞者曾在國際芭蕾大賽中獲得獎項的有林建偉、汪齊鳳、辛麗麗、楊新華等。 上海芭蕾舞團曾多次演出世界名作:《天鵝湖》、《吉賽爾》、《葛蓓莉亞》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同時還創作了芭蕾舞劇《白毛女》,「文革」期間,《白》劇成爲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 目前,該團正在創作民族芭蕾《梁山伯與祝英台》,計劃五年內完成七齣新劇目的創作,並同時將古典芭蕾《胡桃鉗》、《唐吉訶德》及十多年來所創作的民族舞劇《鹿回頭》、《阿Q正傳》等精練爲保留劇目。 ●上海交響樂團 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爲成立於一八七九年的上海公共樂隊。二十世紀初歸上海租界當局管理,定名爲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當時擁有衆多外籍演奏人員,係當時國內最早的,也是代表最高水準的專
-
即將上場
聖誕節音樂大餐
聖誕音樂與歌曲是每年聖誕節的重點活動,今年全省各縣市立文化中心聯合籌劃精采的聖誕音樂大餐,由李靜美、陳榮貴、牛效華等國內十多位知名的音樂家共同演出。演奏及演唱曲目有膾炙人口的聖誕應景歌謠,舒伯特《聖母頌》、《鱒魚》、史特勞斯《維也納森林》華爾滋舞曲與波卡舞曲、德布西木管五重奏,以及大衆耳熟能詳的歌劇樂曲,即將與觀衆共度聖誕佳夜美好的音樂世界。
-
即將上場
躍動星空下的木琴 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
目前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正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攻讀打擊樂演奏博士學位的吳珮菁,在樂團多年來演出七百多場,是極具潛力的靑年打擊樂演奏家。 這次的獨奏會,吳珮菁安排了多首不論是在藝術性,或是演奏技巧的表現層面上,都有相當大發揮空間的各國精彩曲目,豐富地運用各種不同樂器如:鋼琴、管風琴、薩克斯風等,搭配木琴的演奏。其中美國作曲家所作《木琴與錄音機的對話》,更透過木琴與電子合成樂的組合,呈現特殊的音響效果;國內年輕作曲家黃婉眞特別爲打擊樂創作的《火舞》也將首度發表,這首作品將以六根琴棒演奏木琴,是木琴演奏難度上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