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創造焦點女馬系列《#Since1994》愛丁堡啟航
創造焦點(馬戲團)將於今年8月前進愛丁堡藝穗節演出,呈現全國唯一由女性馬戲表演者演出的當代馬戲作品《#Since1994》,展現台灣乃至國際的性別議題的馬戲演出。在台灣與國際社會性別意識抬頭的現在,創造焦點企圖以此作品讓國際上看見台灣友善包容社會的一面。
-
民族舞劇經典《七夕雨》 北市國復刻重現
身穿絲綢長裙,7位仙女舞者娉婷飄逸;男主角牛郎與演員扮演的牛隻隨樂音搭配舞蹈,民族舞劇經典《七夕雨》將由臺北市立國樂團再現。《七夕雨》改編自牛郎織女的淒美愛情故事,情節古典,39年前以現場國樂團演奏搭配舞者演出,精緻優雅,傳為美談,堪稱跨界經典。
-
第一屆廣藝「雲舞台獎」得獎名單出爐
「好的作品,一定要被看見,無論用任何形式!」廣藝基金會主辦的首屆「雲舞台獎」6月15日在桃園廣達電腦總部廣藝廳舉行頒獎典禮,率先揭曉音樂類首獎得主NanaFormosa擊樂二重奏《擊空明兮溯流光》,之後舞蹈、戲劇、戲曲、跨界、非正式展演5類得獎者也陸續登台抱回獎金10萬元。
-
全民大劇團《丞相,起風了》 揭開網路霸凌真面目
全民大劇團《丞相,起風了》以喜劇挑戰獨特的網軍議題,希望讓大眾了解網路惡意留言的嚴重性。此次演出特別邀請各黨派4位新時代政治女性,分別挑戰劇中被霸凌的「女團團長」,而首週即將演出的台北場次由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擔綱演出。
-
愛樂劇工廠20周年 親子音樂劇《青鬼好朋友》啟動熱血冒險之旅
愛樂劇工廠成立20周年,6月3日及4日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首演熱血友情親子音樂劇《青鬼好朋友》,結合馬戲、特技、雜耍和影像科技的親子音樂劇,帶領觀眾身歷其境,體驗精采的冒險故事。
-
明華園總團《青蟬》 重塑40年代胡撇仔戲
民國40年代,因取材自演義小說的「古冊戲」無法滿足觀眾需求,於是歌仔戲向電影取經,題材新穎的「胡撇仔」便成為歌仔戲特色之一。創團將邁向百年的明華園總團,藉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看家戲推廣計畫」,首席編導陳勝國將明華園曾瘋迷南台灣的「胡撇仔戲」《母性愛》精華再現,重塑經典看家戲《青蟬》,將於本週末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登場。
-
兩廳院夏日爵士8月登場 國內外爵士好手齊聚Play it Forward
全台最盛大的爵士音樂節兩廳院夏日爵士,將於今年8月18日至9月2日隆重登場。這是自國門重啟後,國外重量級爵士音樂家睽違4年再度於夏日爵士的舞台聚首。今年兩廳院夏日爵士以「Play it Forward!」為題,5檔演出節目集結國際巨星、樂壇名家與台灣爵士樂手的豐沛能量,揉合出更多元的音樂樣貌。此外,相關系列活動包括爵士工作坊、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市集與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夏日爵士推薦館藏展,邀請廣大樂迷一起來到現場同歡。
-
李淑德、黃俊雄及吳靜吉獲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
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今(31)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辦,由行政院長陳建仁親授文化獎章予本屆文化獎得主李淑德、黃俊雄及吳靜吉等3人。3位得主在我國音樂教育、傳統藝術及表演藝術領域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積極提攜後輩,對於台灣文化的維護與發揚,具備鼎足貢獻。
-
雲門第17屆「流浪者計畫」啟動 6月1日起開放申請
2004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宣布捐出「行政院文化獎」獎金,發起「流浪者計畫」。各界朋友多年的支持,至今已鼓勵153位青年創作者及社會工作者前往亞洲各國「貧窮旅行」。過去3年,世界受疫情停擺,「流浪者計畫」也因此暫停;今(2023)年,在智榮基金會及施振榮董事長的鼓勵下,雲門基金會「流浪者計畫」再次徵件,林懷民說:「疫情讓剛從高中、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失落了3年的青春。本來能出去玩、看電影、畢業旅行,卻在最容易對人生有很多渴望與嘗試的年齡歸零。」「流浪者計畫」希望讓年輕人重拾渴望,徵件年齡也相應調整為18-30歲,旅費獎助最高可達15萬元,6月1日起開放申請。
-
動見体《落英》 演繹中年情愛與人生瓶頸
創作能量豐沛的動見体,繼《誰在暗中眨眼睛》後,再度挑戰王定國小說,推出舞台劇《落英》。《落英》進一步在格局和企圖上展現劇團過往經驗的累積,以本土文學作為創作根基,由動見体藝術總監符宏征擔任導演,邀請編導演全才的徐麗雯擔任編劇,以全新視角拓展劇本深度與廣度,將鮮少被書寫的中年情愛搬上舞台,連結到現實人生中生活的困境與迷惘。
-
OPENTIX年度數據分析發布 2022疫後消費回溫
隨著2022年下半年疫情趨緩,口罩禁令解封,消費逐步回溫。根據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統計,2022年當年度演出節目票房銷售總額達11.4億,近乎2021年6.4億的兩倍,而售票活動場次高達8,078場,售出票數達157萬張,皆顯示了市場逐步復甦,整體消費已接近疫情前水準。
-
周寬柔《TOMATO》 探討台灣年輕世代非主流情慾文化
什麼是情慾?如果情慾不是色情,不是性交本體,那是什麼?新生代編舞家周寬柔《TOMATO》3人舞版將於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重演,以詼諧笑鬧的黑色幽默挑逗觀眾感官。
-
文化部成年禮金政策 國表藝邀請青年走入劇場
距成年禮金上路邁入倒數2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家交響樂團NSO共同宣告響應文化部政策,三館一團開出近7千席300元青年席位外,並祭出近300場主辦節目與推廣活動使用文化幣可享限量5折優惠。此外,使用文化幣購買三館一團主辦節目,還加贈駐店消費抵用券或專屬禮物。
-
飛人集社《藏畫》以阿里山為景 點景陳澄波與張捷生平
飛人集社劇團年度大戲《藏畫》將於5月19日至 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故事以台灣畫壇巨匠陳澄波與其妻子張捷、二女兒陳碧女和同在嘉義的山岳攝影師方慶綿為主角,以這4位人物的角度,講述陳澄波與家人的日常互動,呈現他的藝術精神及張捷如何以堅定的意志,藏起1萬8千多件畫作、素描、等文件,讓丈夫的藝術成就,得以避過動亂年代,重見天日。
-
李寶春新編京劇音樂劇《戲裡戲外》 好萊塢電影配樂音源首度入戲
李寶春新編京劇音樂劇《戲裡戲外》即將於本週末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一連演出3場,台北新劇團期待這齣京劇音樂劇帶來不同角度的戲曲新風格。
-
運用創意和想像視覺化身體運作 深入你心的《206 LAB》
完美身材比例令人羨慕,但人人自知和完美的差距,面對外在的「不公平」,我們或許沒有太多改變的可能,但如果我們真正探索自己的身體,也許就會發現:「身為人,就已是一件好神奇的事。」
-
新古典舞團創辦人劉鳳學博士辭世 享壽98歲
新古典舞團創辦人、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編舞家劉鳳學博士於今日(2023年5月17日)辭世,享壽98歲。 劉鳳學的一生是一部珍貴的台灣舞蹈史。生於中國黑龍江,幼時學習芭蕾,大學時接觸邊疆民族舞蹈,開啟她對舞蹈傳統與創新的思考。1945年隨國民政府遷居來台,此後一生致力於台灣舞蹈發展,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深厚的舞蹈學識,對台灣舞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她曾任教、任職於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藝大)與國家兩廳院。從事舞蹈創作、教學、研究,創作超過130支作品,不僅在國內贏得了無數榮譽和獎項,也在國際舞台上受到廣泛讚譽。創作初期致力於探索中國傳統舞蹈並發展中國現代舞,《十面埋伏》(1958)為此時期的代表作,隨後她赴日本、中國深入硏究中國古代舞蹈,以唐宋樂舞符號重建出《入舞》等12支作品。數十年間,她發表「中國現代舞宣言」(1967)、成立新古典舞團(1976),帶領舞團足跡遍布世界各國,為無數舞蹈工作者、愛好者帶來了無盡的啟發。 此外,她亦長期涉獵原住民樂舞研究,50年代前往蘭嶼探索達悟族禮俗樂舞外,亦在70年代受政府委託進行田調與演出,此經驗亦擴增其藝術表現內涵,呈現如《海獵》(1957)、《沉默的杵音》(1994)、《沉默的飛魚》(2007)、《雲豹之鄉》(2009)等作。 劉鳳學的作品從中國傳統出發,開創出現代美學,亦有深層人性探討與關懷,她的辭世,可說是台灣舞蹈界的重大損失,而其對台灣舞蹈的奉獻與成果,相信將令人們永遠懷念和崇敬。 劉鳳學博士在遺囑中表明身後不設告別式,後續治喪事宜將由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新古典舞團、唐樂舞等單位處理並統一對外公告。
-
河床劇團VR作品《彩虹彼端》入圍紐約翠貝卡影展
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紐約翠貝卡影展公布沉浸式競賽入圍名單,河床劇團的《彩虹彼端》獲得提名。翠貝卡影展是由影星勞勃狄尼洛等人於2002年創立,為了振興911事件後的曼哈頓翠貝卡區,如今成為美國重要的影展之一。
-
獻給後疫情時代 2023臺北藝術節想像萬物共生的未來
邁入第25屆的臺北藝術節以「萬物運動」為策展主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與今年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用「非人類中心」為觀點,思考在後疫情的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
-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 演繹大時代小人物烈火悲歌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改編自台灣文學大師陳千武半自傳式的戰地回憶小說《獵女犯》,由林孟寰編導,雷昇作曲,並特邀金鐘歌王楊烈參與演出劇中老年劇作家一角。從創作啟動至今歷時5年,不斷改版,本次以豪華規格全新打造的大劇院版本,企圖打造台灣原創歷史音樂劇新高度,甚至被譽為台版《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