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攝影手札
夢十夜(上)
劇場,濃縮過往與現今真實或幻覺的總合。那種當下與即時的特質,始終擁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時間與空間感Now and Here。 在劇場中的發生的各種暗喻:各種物質、角色、物件、服裝、聲音、燈光、空間轉換,對創作者或觀者來說,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機對話。 此選集為過往錄像美術、劇場劇照與其他視覺材料的組合與再現,不同時空的畫面彼此對應。從喜歡看戲到開始參與劇場視覺創作,在回溯自己與劇場關係的過程中,好像重看了一場戲,看見自己如何在劇場裡被啟發、滋養或創作。
-
攝影手札
夢十夜(下)
劇場,濃縮過往與現今真實或幻覺的總合。那種當下與即時的特質,始終擁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時間與空間感Now and Here。 在劇場中的發生的各種暗喻:各種物質、角色、物件、服裝、聲音、燈光、空間轉換,對創作者或觀者來說,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機對話。 此選集為過往錄像美術、劇場劇照與其他視覺材料的組合與再現,不同時空的畫面彼此對應。從喜歡看戲到開始參與劇場視覺創作,在回溯自己與劇場關係的過程中,好像重看了一場戲,看見自己如何在劇場裡被啟發、滋養或創作。
-
跨界對談 郭文泰X蘇匯宇
搭建通道,讓觀眾前往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郭文泰與蘇匯宇,兩個穿梭在劇院、美術館與各色展演場的名字,從影像、實體演出到展示,各有創作媒材與風格,有時並肩攜手,有時各自打拼,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上,都是相互陪伴靈感演進的夥伴。 2021年兩廳院秋天藝術節《被遺忘的》為郭文泰創立的河床劇團首次登入國家戲劇院大舞台,同樣由蘇匯宇擔綱影像設計,合力經營起與展場、中小型劇場或電影院不同的觀演關係。這回,我們邀請兩位分別從美國、台灣進行遠端共話,在總忍不住想開彼此玩笑的話語中,嗅得到多年來合作無間、韌性充滿的同道情誼。
-
少年往事
在舞蹈中學會應對進退的小女孩
5月初、適巧疫情三級警戒宣布前,「舞蹈空間舞團」在「勥之2」發表兩支形式、議題截然不同的舞作;與此同時,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平珩出版首部著作《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凝鍊40年從事藝術行政的「舞功」精髓,扭轉外界對行政的刻板認知:和藝術家一樣,行政人也亟需「創意」才能因應藝術創作的各種突發狀況。 平珩在1984年設立「皇冠舞蹈工作室」、「皇冠小劇場」,1989年創辦舞團,她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任教至退休,身負「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和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等職務多年,常任評審、諮詢委員並長期耕耘校園舞蹈教育,多元角色的歷練,讓她得將「藝術行政」闡釋得相當現實與透徹,從沒人知道「何謂藝術行政」的1980年代,她就和舞蹈界的夥伴「邊摸石子邊過河」一起捲起袖子幹活兒。 若非平珩在書中提起,我們都忘了,在林懷民還沒將「舞者」定名之前,台灣過去是稱作「跳舞的」。在還沒有「舞者」這個名稱和職業觀念的洪荒年代,這位投身舞蹈藝術的前輩,究竟是受到什麼樣的啟發,熱愛舞蹈至以身相許?
-
戲劇
跨越劇場虛實的情緒勒索語錄
無論在劇場與否,職場總在權力結構之中。然而健康的結構中,人與人即便偶有磨合還是能找到平衡點。「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以下簡稱情勒)(註1)則是一種失衡。許多人所熟知的情緒勒索來自家庭,若是在現實生活其他情景遇上情勒的話語控制,往往不是無力抵抗,而是被勒索了卻渾然不知。受勒索者其實有3種共通的感覺恐懼、責任、罪惡感,在這樣負面的壟罩之下,會使人困惑、孤獨並壓抑自我,於是不斷上演被勒索的循環。本文將提出劇場作品與表演藝術職場中的情勒話語案例,供讀者趨吉避凶。
-
ARTalks
描繪驅力
編按:「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展場中,展示了藝術家與冷氣師傅來回通信的風景明信片,兩人討論著如何在一個地下室的展場空間,完成一件藝術家委託冷氣師傅在展場製作因溫差而起霧的玻璃裝置的可能。一位年輕藝術家描述與近中年的冷氣師傅回想,在各自腦海記憶中偏向出兩種時間裡天使山的冷
-
續聊天
到冉而山的公路上
郭:這次我倆是搭壞鞋子舞蹈劇場營運總監林志洋的便車,車上還有兩個小孩,3歲的禾禾和6歲的姆姆,5個人一起去看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似乎因為花東的都市範圍不大,許多精采的空間散落在山上海邊,今年從10月9號到11號3天的演出,就從石梯坪的Makotaay藝術村、產業道路旁的花蓮山七七高地,到光復高職,全程約33公里。於是,在路上開著,會覺得好像逗留在山海之間也不錯,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
-
華彩奏
每個孩子都有樂器!
幾年前,我受邀在維也納的一個古典音樂論壇上發言,論壇中有來自40幾個國家將近800多名的音樂同業,包括音樂廳經理、音樂家、藝術家代理人、唱片公司和藝術經紀公司的代表與藝文記者。巧合的是,這天恰好是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的巴黎首演100周年紀念日,我們都知道當年這個演出引起樂壇很大的話題。在過去的100年裡,沒有多少作品曾造成這樣大的轟動。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台灣、歷史、戲劇
我很欣賞對傳統的偏執,有所憑依,再有所創新,舞台表演的訓練可以找到這種痕跡,不管是戲曲、歌仔戲、南管、默劇、小丑、太極的訓練,但回到敘事技藝上,似乎沒有太多的傳統,彷彿只要是人就會講故事。
-
對話體
節奏
借用文學家王鼎鈞來開路:「什麼是語言的節奏?語言,當它是聲音的時候,那聲音裡有長短、高低、輕重、快慢和停頓。」
-
練物闢
Cube
在劇場裡很常聽到Cube這個詞,大家在排練場把幾個大小不一的方形木箱搬到場中間當成道具。學生時期因為很窮,根本不可能為了演出,特地花錢去買道具,因此Cube就成為我們最常使用的替代品了。
-
腦海裡的旋律
其實是大腦帶我們走向劇場
2021年夏天,我在義大利跟寶島同步,連續一週線上收看《人間條件》六部曲。在家單獨看戲跟在現場終究不同,少了一起默默流淚、開懷大笑的同場觀眾,好戲沒有共振,心底難免有絲遺憾。
-
入戲的觀眾
H……?不,謝了!
我的保加利亞畫友皮耶熱愛古典音樂,熱愛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來說吧,他剛認識他日本女友時兩個人曾關在一起3天,像狂吞愛情靈藥一般,把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迪》從頭到尾聽了9遍。
-
巴黎
安銀美舞作《龍》讓亞洲各國舞者「同台」
韓國編舞家安銀美在巴黎市立劇院呈現新作《龍》,構想源於2018年,巴黎市立劇院邀約安銀美以千禧世代為主題創作。安銀美很快地就想找亞洲不同國家的年輕人,以各自的傳統舞蹈出發,發展創新肢體表演,呈現亞洲新世代的活力與自由。
-
倫敦
馬修.伯恩演出新舞作《午夜鐘聲》
馬修.伯恩的最新作品《午夜鐘聲》靈感來自作家漢密爾頓的系列小說。伯恩在表演藝術界極受歡迎,因此很容易讓人認為他是「主流」作品的創作者,但以此角度觀察伯恩的作品,則可能會忽視一直以來支撐他所有創作極富顛覆性的美學。
-
柏林
馬蒂亞斯.皮斯將接任柏林藝術節總監
馬蒂亞斯.皮斯將接任柏林藝術節總監。相較於世界文化之家傾向探索、實驗及政治性的角色,柏林藝術節在外界看來更像是大型藝術節的承辦單位,自身場館或機構的定位相對薄弱。
-
紐約
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宣布3年後卸任
美國疫期最嚴重期間,他一直留在祖國荷蘭,據報導梵志登也染疫,生病及其後復健讓他減重了20磅。他說這個經驗讓自己重新衡量價值觀,決定不要再長年奔波,好與家人常在一起。
-
首爾
表演藝術界推動「疫苗接種者觀演優惠」
韓國許多舞台劇及音樂劇展演單位為鼓勵民眾接種疫苗,並促進節目買氣,針對已接種疫苗者祭出購票特別折扣。
-
橫濱
亞洲最大表演藝術年會正式脫離東京
作為備受矚目的第一屆YPAM策劃節目,將邀請曾參與1995年第1屆TPAM的「劇團態變」,在四分之一世紀後,由藝術總監金滿里帶領旗下身心障礙藝術家們演出劇團的代表作《徬徨的愛.序破急》三部曲。
-
香港
大館兩演出,舞出城市變遷與歌廳情懷
「大館表演藝術季」向來鼓勵本地藝術家對表演藝術進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今年也對此有所延伸;一是梅卓燕自編自演的舞蹈劇場《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同一場地進行歌廳式演繹的《撈鬆》亦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