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社 PK 非戲劇社
(劉璧慈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春苦短,去參加社團吧?! 要社團 vs. 不要社團

戲劇社 PK 非戲劇社

現役高中生的一場「微辯論賽」

當「社團活動」成為課綱的一部分,成為每週必須參與的固定課堂時間,真的能夠提供學生屬於「課外」的知識與技能嗎?或者,這樣還算是「課外」教育嗎?當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回望自己的高中社團生活,或是用成人的方式制定相關規則,認為是教育改革的一環,對於現役高中生而言,真能感受到實質幫助?或是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這次,我們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合作,邀請參與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的6位現役高中╱職生,分成「正方:贊成現行社團規劃」與「反方:反對現行社團制度」,於紀念台灣文化覺醒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藉由某種時空對照的畫面構成與概念,透過高中生的彼此討論,回扣當年台灣新文化運動對於「結社」的價值,進行一場能夠暢所欲言、不按照任何規則的「微辯論」,以正方、反方交替陳述的方式進行。同時,也在他們都喜愛戲劇的前提下,以「戲劇社」與「戲劇參與」作為主要案例,作為辯論內容的說明。

當「社團活動」成為課綱的一部分,成為每週必須參與的固定課堂時間,真的能夠提供學生屬於「課外」的知識與技能嗎?或者,這樣還算是「課外」教育嗎?當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回望自己的高中社團生活,或是用成人的方式制定相關規則,認為是教育改革的一環,對於現役高中生而言,真能感受到實質幫助?或是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這次,我們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合作,邀請參與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的6位現役高中╱職生,分成「正方:贊成現行社團規劃」與「反方:反對現行社團制度」,於紀念台灣文化覺醒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藉由某種時空對照的畫面構成與概念,透過高中生的彼此討論,回扣當年台灣新文化運動對於「結社」的價值,進行一場能夠暢所欲言、不按照任何規則的「微辯論」,以正方、反方交替陳述的方式進行。同時,也在他們都喜愛戲劇的前提下,以「戲劇社」與「戲劇參與」作為主要案例,作為辯論內容的說明。

主持 余浩瑋
記錄整理 吳岳霖
攝影 劉璧慈
時間:2023/3/26 14:00
地點:台北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參賽者

正方1號:

陳濬睿

15歲,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

2022年加入品牌溝通與藝術社

正方2號:

林佳臻

16歲,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一年級

2022年加入戲劇社

正方3號:

林妍汎

16歲,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二年級

2021年加入松商劇毒(創意戲劇社)

反方1號:

何晉宇

17歲,私立培德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三年級

目前無社團,高二時為熱舞社

反方2號:

林詩庭

16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二年級

2023年加入攝影社

反方3號:

羅可翔

15歲,桃園市立內壢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

2022年加入阿卡貝拉社

正一(陳濬睿):很榮幸今天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對社團活動的看法。在學生時代參加社團活動,像是戲劇社團,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新的技能,還可以讓我們擴展社交圈和豐富生活,我列出以下優點:

首先,參加社團活動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人際關係。在社團中,我們可以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並且在一起學習討論和彼此分享想法與經驗,這樣的交流與互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他人。透過社團活動中建立人際關係,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此外,社團活動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嘗試新的事物,例如參加音樂社團,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唱歌或樂器演奏;參加攝影社團,可以讓我們學到攝影技巧;參加戲劇社團可以讓我們學到戲劇表演與製作。這些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領域,透過社團機會可以開拓視野,拓展自己的興趣和專業領域。而在學生時代作為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找到未來的職業方向。

最後我要談談戲劇社的優點。戲劇社不僅可以讓我們學習表演技巧,還可以培養自信心和演講能力,透過排練和演出,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壓力、如何表現自我技能技能,這些對於日後工作和人際關係都有很大幫助。對於現代社會,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戲劇社正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我們透過實踐來磨練。

總結來說,參加社團和戲劇活動的優點有三個,第一個是擁有更多的人際關係,第二個是豐富生活、開拓資源,第三個是學習各種技能,像是培養自信心的演講能力。

反一(何晉宇):我覺得參加社團沒什麼必要!你知道為什麼嗎?

第一部分是在於參與時間的長短問題。首先,我們常會在社團參與的時段裡,因為其他被認為比較重要的事情,而被老師們從社團裡拉出來;再加上,身為高三生就可以體會到,高一根本還不清楚自己參與的社團,等到高二真正有參與經驗後也只剩下一年,因為高三就要學測了,所以根本無法獲得實質上的幫助。

另一方面,我認為參加社團會打擊到自信心。為什麼呢?因為有很嚴重的學長學弟制。這是很嚴重的現象,因為學弟必須聽命於學長,而學長其實也是沿用了過去的體制——但是,「體制」這種東西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所以我認為多少會造成自信心上面的損害,或是延伸出更多問題!於是,社團的存在是弊多於利。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Behind the Scenes #1

給高中生享受青春的自由

這次「微辯論賽」組成的正、反雙方成員雖都來自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但以校內社團組成來看,正方3位成員皆為現役的戲劇社社員,而反方3位成員則分別是熱舞社(現已高三,目前並無參加社團活動)、攝影社與阿卡貝拉社。本以為是「刻意分配」,卻是一場意外。作為反方第3位發言的羅可翔說:「我一開始是想要選正方的,可是又覺得正方沒什麼好講的!後來他們3個(指正方3位成員)就先選完了,所以我們3個只好選剩下來的!」意外促成了一次「美好的對立」——戲劇社 PK 非戲劇社。

無論他們在學校是否為戲劇社,但他們6人其實都是喜歡戲劇的,所以才會參加青藝盟活動。像是陳濬睿是因為小學參加拍攝劇本的營隊、國中二年級做了戲劇相關的專題,開始對戲劇產生興趣;林佳臻則是因為喜歡上舞台表演,也想報考戲劇相關科系。反方中的何晉宇、林詩庭本身就是就讀高職表演藝術相關科系,這也產生高中與高職在社團規劃上的細微差異,像是何晉宇說他們幾乎全班都選一樣的社團,「大家都是一起行動的,我們很少會有單獨去其他社團」。反方3人之所以選擇「非戲劇社」也在於學校的社團規劃,包含不一定有相關社團、班上同學的共同選擇等,像是羅可翔、林詩庭都是因為學校社團太少。而他們6位也都在青藝盟接觸到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明白劇場創作不只有上台表演,還有更多幕後技術等。

對他們來說,社團成為課程規劃的一部分是有帶來好處的,特別是在目前的升學制度上更為強調「多元表現」,而社團的表現都有可能可以作為「學習歷程」列入,既作為高中生選擇大學科系的指南,同時也成為有利條件,帶入實際功能取向。比較功利的角度來看,在社團能夠學習到的技能,也不用付出額外的學費,遠比到校外參加補習班、課程還要划算許多。不過,若問他們是不是會因為要探索職涯、或是為了升學用途而選擇特定社團,他們都異口同聲說:「不會!不會!好像都是先有興趣,然後才選。」(註)但社團參與、或是興趣都觸發他們對未來的想像與選擇,像是何晉宇想走製片、或是導演,「因為發現自己外型可能不是那麼出眾,身高不是特別高,所以我開始想往幕後走。」

總結來看,正、反雙方雖都提出不少有意思的見解,但他們其實都還是喜歡社團的,只是對於現行制度有一定程度的無法滿足。像是何晉宇說自己是喜歡社團的,特別是聯合發表會可以認識到很多人,但自己學校人太少、社團也少,所以沒有這樣的機會而錯過很多。林詩庭則延續自己在辯論時的看法,就是想要透過戲劇社來找興趣的話,其實真的不能學到很多東西。羅可翔則希望把時間真正還給學生,他認為:「不喜歡被限制住在學校規劃內的社團,如果還給學生的話,是不是可以在課外有更多去發現不同活動的可能?」而這個觀點其實是可以說服正方的——這份自由享受青春的權利,或許是可以交付更多決定權給高中生,相信高中生自主的更多可能性。

註:根據近期成功中學手語社倒社相關新聞中亦有社團學生提出另一種說法。林同學認為,新課綱影響大,大家選擇社團也變得目的導向,不少人都選擇對學習歷程、升學有幫助的社團。他更直言,「比起學術性社團,表演性社團比較像是耽誤前途的感覺。」參閱趙宥寧:〈曾經爆紅!成功高中「1社團」只剩2成員 學生嘆:下學期恐收攤〉,《聯合新聞網》。

 

Behind the Scenes #2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受到辛亥革命及世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影響,體認到台灣人民不能永遠淪為被剝奪參政權的被殖民者,決心以非武裝方式來對抗外來殖民者的政治箝制與知識封鎖。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在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今靜修女中)號召成立「臺灣文化協會」,透過各地支社、發行會報、舉辦文化演講、設置讀報社、表演話劇、播放影片等,掀起台灣新文化運動風潮。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靜修女中旁,原為市定古蹟臺北北警察署,自2018年10月正式開館營運,以保存與發揚「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精神為使命,同時立足當代視角對歷史做出時代回應,透過展覽、戲劇活動等方式活絡觀點。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