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志第3次走進諮商室,臉上掛著淺淺的憂鬱,嘴角都快垂到木頭地板上。
「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你感覺心情很差啊!」我問道。
「這禮拜要選社團了。」小志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所以你覺得又要浪費時間了是嗎?」我回道。
似乎是說進心坎裡,小志猛然抬起頭,露出不耐的表情,開始霹哩啪啦地說著:「幹!蠢爆!每個人都要參加社團,但社團活動真的很浪費時間,我想要好好把時間花在唸書跟考大學上面就好,學校跟教育部要我們探索自己、多元發展,是有病嗎?要發展去大學發展就好啦!幹嘛要在我們這麼重要的時間點,逼著我們去弄那些有的沒的,好像我們很閒一樣。而且,我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怎麼選自己喜歡的社團?麻煩死了!」
我淺淺一笑,並回應:「對你來說,效率真的好重要,尤其是當你路徑明確,就是好好念書,準備考大學時,其他的東西都變得很多餘跟浪費時間了。」
「對呀!對呀!」小志邊點頭邊說道。
「然而,我還聽到了一個部分,認識自己好像會讓你有些焦慮是嗎?」我說。
小志愣住了,好似從來沒有想到我會這麼回應,然後開始陷入沉思。
「就⋯⋯有點尬,從小到大我爸媽都只有叫我好好念書,別人上很多才藝班,看起來都很好玩的樣子,我卻只有滿滿的全科補習班。」小志露出有點哀怨的眼神說道。
「好像也有點羨慕是嗎?」我說道。
小志點點頭。
「而且,對於自己喜歡什麼,卻是一片空白,讓你感到焦慮還有不自在,好像不夠認識自己,是件真的好尷尬的事情。」我繼續說道。
「對,除了很會唸書以外,我好像不知道我自己是誰。」小志默默流下眼淚。
自我統整的關鍵階段
在青少年的學習路上,我們好希望他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所以希望他可以專注走好一條路就好,而因此往內心走的「自我了解」及往四處拓展的「多元試探」,可能都被視為浪費大好青春的「歧路」,而一直灌輸這樣的概念給青少年,青少年在吞入這樣的概念時,會邊認同也邊混淆著。
根據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人類的生命由身體系統、自我系統及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和修正而產生。身體系統指的是生物組織體正常活動所必須的感覺能力、運動反應、呼吸系統等。自我系統則是影響到對思想和推理的重要因素,如記憶、知覺、符號的運用等。最後,社會系統包含了社會角色、禮儀、社會期待、政治、宗教等。
而將自我統整好,能讓人了解自己人格特質的組成成分,並經由自我探索了解、決定和努力追求人生方向。因此,每個人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若能成功完成該任務,將導致完成下一階段任務的可能性提高,反之就會陷入心理社會危機,講簡單點就是感到「不適應」、「ngāi-gio̍h」(彆扭)或「我就爛」的心情,相對於成功通過任務而產生的「積極性生長力」,沒有度過發展危機,會形成「消極性破壞力」解決心態,也就是我們說的「擺爛」或「沒有方向」。
偏偏對於身處青少年發展階段的高中生來說,此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為自我認同,心理社會危機為角色混淆,而最重要及在乎的人際關係為同儕和圈外人(自己生活小圈圈以外,但又影響得到自己的人,例如:網紅)。
張宇傑
擁抱心理諮商所副所長、心理文章創作者、諮商督導、國中專輔教師、心理劇準導演、行動式專業培訓及心衛講座講師、劇場演員。擅長議題為親密關係、性別及多元性別、團隊合作與經營、情緒調適與壓力因應、親子與家庭及青少年發展與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