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黑夜白
過程批評的批評
我沒說清楚的是,當一個作品尚在發展階段,評論者難以給出評價,以至於演後座談從一個論斷的終結時刻,變成一種不斷的討論過程;當最具毀滅性的批評都有可能在下一階段質變為建設性,甚而變成作品的一部分;當觀眾參與和回應(response)得愈來愈多,作者的責任(responsibility)是否變得愈來愈模糊呢?
-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
柏林
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每個女人》 告別生命但不告別劇場
由導演米洛.勞與演員厄斯娜.拉迪合作的《每個女人》原是薩爾斯堡藝術節委託創作,但疫情打亂計畫,卻也因此給予《每個女人》和米洛.勞這次創作特別的轉機。在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開幕演出的《每個女人》,透過劇中角色「想在離世前參與演出」的動機,揉合製作過程一度中斷、當前劇場演出時的時間、演員距離和觀眾數量等限制,使得「再參演一次戲」的請求,讓《每個女人》在各種限制下復生,成為一個「為劇場續命」的請求。
-
倫敦
封城到解封整整七個月 皇家芭蕾終能舞台獻演
睽違了七個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終於在十月初重返舞台,在嚴格的防疫規範下,四百位觀眾的面前,重新起舞。表演涵蓋多齣經典舞碼,且讓所有皇家芭蕾舞團的團員都得以上台演出。整場表演加起來超過三個小時,而且只有一場,但全程錄影。目前在皇家歌劇院網站上可以線上付費觀賞至十一月八日為止。
-
巴黎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
首爾
觀光宣傳片結合特色樂舞 瀏覽數破千萬掀起話題
韓國觀光公社日前邀來樂團「LEENALCHI」、舞團「Ambiguous Dance Company」共同製作一系列宣傳韓國代表都市的《感受韓國的節奏》短片,片中不但呈現了各地知名景點,與影片相襯的說唱音樂及詼諧的舞蹈,也引起國內外熱烈討論,至今已吸引上千萬人點閱觀賞。
-
上海
一笑值千金! 「脫口秀」是門好生意
九月底十月初。魔都落英繽紛。「票子有嗎?票子有嗎?」「我花八百從黃牛手裡買的,聽說票價兩百多的已經炒到一兩千了。」演出館外年輕人絡繹不絕,互相探詢。這一幕發生在號稱時尚生活銷金窟的新天地。這裡沒有名家大牌,也沒有名團名劇;有的僅僅只是一場場簡簡單單的脫口秀而已!
-
香港
疫後現場與線上同演成風 舞台版線上重演權益惹議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
音樂
極簡舞台承載情感 以歌劇提煉藝術箴言
曾於二○一五年在指揮家呂紹嘉邀請下,為台灣樂迷帶來歌劇《費黛里奧》的德國導演荷穆齊,將與呂紹嘉再度合作,於十二月在台中搬演浦契尼的歌劇經典《波希米亞人》,擅長用現代眼光詮釋傳統藝術的他,將以極簡的舞台設計承載情感的能量,並捨棄中場休息,讓歌劇的來龍去脈一氣呵成,讓這一百多年前的經典作品,寫下更多元、更新穎、更深刻的註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
妖怪在哪裡? 妖怪長怎樣? 台灣有妖怪嗎? 妖怪從何而來? 妖怪會對我們做什麼嗎? 這些問題,突顯的是身而為人的矛盾與衝突既對「未知」敬而遠之、心生恐懼,卻又會有想要親眼看見的好奇心,以及被激發冒險犯難的精神。於是,我們決定派出PAR妖怪搜查員帕帕,帶著大家前往時間夾縫、城市邊緣、鄉野田間、密林角落等地方找尋妖怪。 帕帕到來,讓你見到妖怪不怕怕! GO!妖怪搜查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第一站,帕帕要帶大家到日本去,而且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日本。 「等等,為什麼是日本?我們不是在找台灣的妖怪嗎?」其實,過去的台灣是沒有「妖怪」這個概念,帕帕先在民間傳說、風土習俗裡找,找到的是「鬼」、「魔神仔」這些(他們算是妖怪嗎?帕帕不知道)。所以,我們尋覓起妖怪前來的足跡,決定到「妖怪大國」日本一趟,而且是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個「妖怪學」剛剛興起的年代,找「妖怪博士」問個清楚。 走吧!我們穿越時空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妖怪學」 東瀛溯源
現在談起日本妖怪的多姿多彩,彷彿妖怪「自古以來」早已存在日本甚久,然而「妖怪」成為一門學問,其實只是距今不過約一百五十年前的事。研究妖怪而能成為「妖怪博士」,就不能不提井上円了,他是是日本第一位的「妖怪博士」,也是公認的妖怪學開山祖師、「妖怪學」一詞的發明者。他曾親身至各地「迷信」的虎穴,努力採集資料、區辨各種妖怪的正偽,透過對舊迷信做深入的區別與系統的闡述以利破解改革,引領世人進入「新時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不管宅不宅 人人心中都有難忘的「妖怪」
前輩辛勤蒐集、建構出豐富的「妖怪學」,也成為日後日本動漫文化中妖怪主題的豐富養分。除了大家熟知的「妖怪博士」漫畫家水木茂,大師級的手塚治虫、高橋留美子還有吉卜力的《龍貓》、《神隱少女》、《魔法公主》族繁不及備載的妖怪眾就在你我心中。隨著日本次文化的輸出,也啟發了台灣的妖怪學探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
二○一四年的台灣,有個可愛的暱稱是「妖怪元年」,開始有創作者/團隊借用妖怪的概念從台灣過去的傳說裡尋找他們,甚至開發出不同接觸妖怪的方式,有小說,有桌遊,有電視劇等。妖怪逐漸從過去的時空裡被找到,然後頑皮也多變的他們,開始變身成不同樣子,與我們相會。 其實,妖怪好像不大可怕吧? 第二站,帕帕追著妖怪們的足跡回到現在,拿出放大鏡,看看他們到底在哪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妖怪元年.文藝復興
台灣妖怪的跨界交響 本土奇幻在當代發聲
二○一四年是「台灣妖怪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學術界、創作界開始出現諸多相關作品。而這波潮流也是「台灣妖怪文藝復興」。因為事實上,百年以前,本土的妖、鬼、靈、怪等故事,就顯現於民俗文化,甚至在文學、藝術層面上有所開拓。而今「妖」風盛行,更激盪台灣各領域的創作,雖然「台灣意識」的崛起是重要原因,但妖怪具多種面向,呈現人們潛意識,無所不在,同時又千變萬化,刺激人們的想像力,更是刺激創作的主要因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劇場
劇場裡尋妖 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妖怪作為複雜人心的隱喻,是許多現代劇場創作者創作的入徑,在台灣的當代劇場中,除了兒童劇常出現的可愛妖怪外,也有如拾念劇集化用《山海經》打造的「超神話」系列,另針對台灣在地奇幻素材發展的有雞屎藤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府城夜話》,再現劇團的《物怪之里》,還有憑空想像創造妖怪的《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妖怪在劇場裡的誕生,多是為了解決人類無法以「人類」身分於這個世界處理的問題,是創作者自身的投射,藉此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戲曲
肉身有限妖不成妖 翻騰怪美贏喝采
傳統戲曲以敷演歷史與民間傳說為主,《西遊記》、《白蛇傳》等等妖怪主角的戲碼遍布各劇種,不管妖怪角色正派反派,總是能以精湛身手贏得戲迷大大喝采。真人扮妖有限制,台灣布袋戲偶發揮奇想,造型聲光更是盡情揮灑。台灣歌仔戲的妖怪戲不多,但以演出神怪戲出名的明華園就有不少經典角色。國光劇團的新編戲也做過《狐仙故事》,狐仙三世變女又變男。擅長胡撇仔風格的奇巧劇團把日本妖怪也搬進戲裡,《鞍馬天狗》造型創意又吸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視覺藝術
從「幽靈潮」到「妖怪熱」 翻掘土地的記憶
在當代視覺藝術領域,藝術家先是以「幽靈」為喻,回溯島國歷史中種種創傷經驗,透過影像敘事,讓過去深藏的各種記憶重新復現與行動。而隨著妖怪調查研究的相關出版,視覺藝術也邁入這個熱潮,以跨界的方式生產屬於在地的對話。雖然這一系列以妖怪作為方法的藝術實踐,帶來對於歷史、文化建構的想像路徑。但這之中始終有一個區塊,是我們可能需要商榷的事情,即精怪和超自然、死亡之間的關聯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
帕帕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妖怪,其實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從鄉野奇談、民間故事開始,妖怪不只穿梭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也被人用講的、用寫的各種方式留了下來;到了現代化的都市裡,好像漸漸看不到他們了,但帕帕發揮了特派搜查員的超級功力,找到了他們寄宿於人的心中、大樓之間,甚至是任何地方,成為另種傳說。 想像,好像是妖怪成長的養分,甚至我們也在裡頭託付了不敢說出口的種種妖怪,就在想像中轉生。所以,我們去看看藝術家們能夠創造出什麼妖怪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創作者的妖怪想像
「囤姬」 恐懼別離,囤積記憶
以無法面對別離的恐懼作為餌食,而反覆黏著在物件中所誕生的妖怪。 角色原型來自那個將情緒勒索技能傳授給我,被稱為媽媽的女人,那被連帶感染的孩子,離家至今仍半強迫地保存著嬰兒時期的毛巾與早已無法維修的錄音帶。 因為沒有勇氣好好說再見,而不停囤積記憶,直到超過了生活足以負載的限度,人亦與物合一,詭然變形;彷彿可以感覺到東西們「好不容易被創造出來卻又派不上用場」的心情,一如那個被遺棄的自己。其他如獨居老伯的書房、阿嬤黑洞般的冰箱、也是常見的宿主。 曾在再現劇團二○一八年推出的臺灣妖怪演劇計畫第一部曲《物怪之里》中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