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於「第一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的行為演出。(顏歸真 攝 冉而山劇場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混濁有時,清澈有時

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策展人

有一天,父親帶兩個男孩工作,瑪耀.卡卡拉望和巫納.卡卡拉望,日正當中,口乾舌燥,父親命兩小孩到溪流舀水,卻見溪水是濁的,回來,又被叫去看看,還是混濁的;父親說,定有敵人在源頭處攪混污泥,看到後,必擊之斃之,取其蛋兒回來……。(tangal:腦袋)(註1)

有一天,父親帶兩個男孩工作,瑪耀.卡卡拉望和巫納.卡卡拉望,日正當中,口乾舌燥,父親命兩小孩到溪流舀水,卻見溪水是濁的,回來,又被叫去看看,還是混濁的;父親說,定有敵人在源頭處攪混污泥,看到後,必擊之斃之,取其蛋兒回來……。(tangal:腦袋)(註1)

這是一則在太巴塱部落流傳的神話,也是在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的創作中常溯源的素材,我將它沒頭沒尾地擺在開頭,如同神話與傳說總是自然而然地出現在阿道的創作中。

溯溪而上

看著總是號稱自己「遊戲人間、玩世不恭」,「幼時玩泥巴;青年愛流浪;中年喜劇場;老來微而滾。」(註2)的阿道,能夠連續3年在花蓮啟動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本身就是件相當令人驚奇的事。為了了解這起驚人事件的始末,9月底,我和正在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駐村的阿道,有點突兀地坐在園區的草坪上談話。阿道在不遠處生起火堆,他說他喜歡看著火,看著煙,而煙帶領著我進入阿道的世界。

阿道說,起心動念在花蓮舉辦行為藝術節,是因他曾參與水田部落工作室及阿川行為群舉辦的行為藝術節。他想,偏北部有水田部落,南部有阿川行為群,那麼東部也可以有個行為藝術節。至於,為什麼是行為藝術呢?他說:「我也是很喜歡舞台,可是可能我很懶惰,比較喜歡往行為藝術……」或許這也說明了,為何2012年成立的冉而山劇場,至今只累積了3齣劇作,但行為藝術研習營自2017年起,已辦過3回,行為藝術節更是一辦再辦,樂此不疲。

阿道說,劇場需要一再地排練,但行為藝術是,你有什麼構想,碰到某一個環境,就直接臨場呈現。

攪混溪流

在行為藝術中,透過行為者的身體在場,時間與環境得以被逼視和感知,而3屆的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則以場地歷史紋理和參與者身分背景的選擇,將藝術節辦得就像一場行為藝術。

第一屆的藝術節,行為者與觀眾其中一天被帶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阿道說,因為這裡有過伐木的歷史,而許多阿美族人皆來此當過伐木工;第三屆的藝術節,有一天則選在離市區不遠的七七高地,這裡可眺望花蓮溪出海口,因地理位置適宜生活,史前人類活動頻繁,腳下的土中,埋有許多史前時代的瓦片,也因曾為駐軍管制區,泥土之上,則殘存廢棄的軍事基地。阿道對七七高地悠長的地下歷史特別感興趣,他說史前時代的人類一直在磨石頭,「他們的時間好像很長久。」且如果因為藝術節,能讓藝術家們多少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他就滿意了。

阿道所邀請的藝術家也很有他的風格,每屆多達十幾位的表演者中,約有將近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如同1999年赴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註3)發表作品前的阿道般,從未做過行為藝術。他說,「我是希望初學者也要大膽一下,大致有什麼概念,就行使一下,再看看別人的。」更重要的是,「嘻嘻哈哈快快樂樂,行為完了,吃飽晚餐,晚上大家聚,分享自己。」

和朋友們相聚,永遠是阿道或冉而山劇場策辦活動最重要目的,無論是要自「杯」或有口皆「杯」。曾聽聞阿道做過一個名為《二十四小時巴來訪》的行為,持續24小時的吃吃喝喝,飲酒聊天。巴來訪(Palafang)是阿美族語:誠心款待的意思,我想一年一度,如Ilisin祭典般地舉辦藝術節,也有著Palafang的意涵吧。雖然我以此反問阿道時,他卻說只是有時候有過這樣的想法。

砍掉腦袋

堅持在花蓮辦行為藝術節,除了希望東部能有這樣的活動,阿道說,他也希望可以讓更多族人看到不同的表演形式。我問阿道,行為藝術有辦法以阿美族語翻譯嗎?阿道說:「我覺得對我們原住民族來說,藝術太遙遠太怪,是另外一種說法,就像我們喝酒吃野菜那種品味,我們都會稱讚這個人很有品味,我們沒有美感這個詞,就是他很懂得生活,會懂得享受,懂得美好。」

訪問中,一貫開放的阿道,唯一拒絕的是我試圖令答案明確的誘導,關於為什麼要辦藝術節呢?他的回答總是逕自走往蜿蜒的小徑,說不定還哼著歌。我想起那則太巴塱神話的後續,瑪耀和巫納這對兄弟檔往上游走去,果然發現一個正在攪混溪水的人,但直到他們將那人的頭顱砍下,他們才發現那竟是他們的父親。所以也許我們都得把頭砍下,拋下分類與分辨,任這個世界混濁也好,清澈也罷,都去享受,都去接納。

曾想透過勞動,磨掉敏銳的思想,不再有善惡、對錯、美醜、是否等相對觀念,如今自述變成平凡人的阿道,看著眼前的事物,看著我說:「我們腦筋想的太多太複雜,很像泥巴這樣混濁,就欣賞不到。」

註:

1. 引用自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第五幕第五景〉,

《路.Lalan》(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3),頁281。

2. 引用自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的行為藝術者介紹。

3. 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Nippo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簡稱NIPAF)。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