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表演藝術策展」,在澳門有哪麼困難嗎?可是看看,被視為「三大藝術節慶」的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均沒有(或沒公布)「策展人」這個崗位。雖然「策展」一詞,在澳門還不算普及,卻不代表沒有幹著類似的事。
1996年2月底,在名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文物建築裡,有一個連續舉辦兩天的「橫睇掂睇踎低企高展演體」。這個純粹由幾個劇場人士自發籌辦的「展演體」,也許是我第一個在澳門參與,有策展意識的跨媒體藝術展。當中一些主要參與者如許國權、李銳俊、崔國穎等,幾年後出現在第一屆澳門藝穗節(即後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裡,許國權和崔國穎成為統籌、節目經理,李銳俊與友人成立石頭公社,在藝穗節中發表多部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環境劇場。
「城市藝穗節」是澳門表演藝術策展的重要實驗場域,前年開始,增設「穗內有粹」單元,「為本地製作人及策展人提供實踐機會」。MW舞蹈劇場連辦三年的「在地」On Site Festival備受注目;滾動傀儡另類劇場以離島路環為座標、偶為媒介的「路環戲偶及物件劇場節」和石頭公社以身心障礙人士和長者為對象的《Todos Fest!》也各有特色。「穗內有粹」將城市藝穗原有的策展空間更開宗明義,過去10多年來早就出現了點像藝術協會善於連結跨域藝術家、突顯澳門小城悠閒情懷的「流動廚房」、「玩.風景」系列;足跡探討海洋生態、城市發展和社區文化的「海洋也是社區藝術計畫」、「士多里故事市集」、「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畫」;吳子輝的「福隆計畫」有如今天官方的文化深度遊;而陸竹╱埋欄文化「做一日村中人」則是第一個直指路環荔枝碗村船廠存留的藝術策展。它們今天或合流於「文旅結合」、「文商聯乘」,或在議題在社會中淡化後被淡忘,也有一些在官方以外,自覺地於邊緣守候。
梳打埠實驗工場的「off-site.在場」計畫和零距離合作社的「植言物語:一人一故事劇場社區凝聚計畫2021」則在近年官方節慶以外,自啟一片天地。這兩個計畫,雖然形式上基本沿用社區導賞加表演的主流模式,可是前者領著觀眾行走在觀光路線以外,甚至是在城市高速發展下的「失落空間」,演繹方式從舞蹈、行為藝術到純音樂演奏皆有,不拘一格。後者則結合動保及環保團體,以劇團擅長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於今年3月至11月期間分春、夏、秋、冬4場不同路線,在山林、岸邊進行互動劇場和自然導覽,展開城市中心以外的視野。
回到一開始那個話題︰「誰在策展」?
穿越在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街道、建築,即使疫情下旅客入境人數創新低,政府依舊提出很多吸引外地觀光客的計畫,又開發出給本地人的在地旅遊路線,文化局大力配合徵集團隊在觀光景點中進行長演長有的環境表演。2019年政府社會文化司策辦「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官網前言開首這樣寫:「藝文薈澳,一座城市的體驗。」不管你願不願參與,我們本身已活在一場城市的策展中,況且在不得不依靠政府資助的環境下,就算沒有藝術節,演出團隊與受眾,也是這場大型公共策展下的一員,有人安守或大力協助這個大策展人的論述,按下「世界因創造而美好,因創造而進步」的濾鏡模式。另一些人行走在主流的城市形象以外,逃離城市中心的策展座標,甚至嘗試在人類中心的視角以外,尋找城市的負像。
profile
莫兆忠,澳門劇評人、劇場編導及策展人,《劇場.閱讀》、《評地》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