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空30《媒體入侵》 衛武營世界首演
疫情嚴峻影響國內外藝文團體,讓原本應在瑞典斯堪那舞蹈劇場首演的舞蹈空間舞團新作《媒體入侵》,改於十月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世界首演。因此,舞團正緊鑼密鼓地展開排練,不畏各種困難,迎接各項準備與挑戰。
-
結合劇場、運動與美術 眼球先生聯袂羅北安打造《猛男地獄》
眼球愛地球劇團將推出結合運動、時尚、視覺藝術的舞台劇作品《猛男地獄》,透過全民瘋健身議題,傳達「勇敢追夢、莫忘初衷」概念。團長眼球先生邀請綠光劇團團長羅北安共同編導,男女主角分別是黃健瑋與温貞菱擔綱演出。
-
創造大眾與藝術的主動相遇 「2020玩聚場夏日藝術節」八月廿一日盛大展開
「玩聚場夏日藝術節Play Arts」將於八月廿一日開幕,以「遊戲」與「聚集」為藝術節核心,從表演藝術出發,自室內延伸至戶外空間,打造全民皆可參與的多元藝術場域。
-
第卅一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揭曉 曾仲影、曾永義榮獲特別獎
第卅一屆傳藝金曲獎在評審團經歷近四個月的聆賞品評、推敲思辨後,評選出八十三組入圍者,角逐十七項獎項殊榮;同時,並選出出版類特別獎得主為知名作曲家曾仲影,戲曲類特別獎得主是中央研究院第一位「戲曲院士」曾永義。
-
香港2020文化領袖論壇「融合科技,發展藝術」 探討藝術結合科技的可能性
由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主辦為期三天的第十屆文化領袖論壇「融合科技,發展藝術」,將於八月廿六至廿八日舉行。論壇包括工作坊、研討小組、TECH Showcase及虛擬研討會,瞭解科技對藝術機構發展的重要性。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
夏至之後,台灣氣溫暫時低不下來,記得某日下午的台北竟飆至39.7度,創下百年來紀錄(有點害怕,這個紀錄會不會很快就打破啊!啊啊啊!)。同時,肺炎疫情的降溫,隨著溫度升高(然後居高不下)的是各種「報復性消費/出遊」的人潮,配合振興三倍券、藝FUN券、農遊券、動滋券、浪漫客庄旅遊券等振興政策(也有少數人沒辦法獲得,像是身分證字號末碼為1、2、6者未獲藝FUN券,卻在商業行銷手段下形成另一波「126之亂」),以及行之有年的旅遊補助等方案的彼此加成下,整個東部人滿為患,讓「人」真正變成了「風景」,堵塞的國道五號也被稱為台灣最大的停車場;而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金門、馬祖等離島也讓暫時無法出國的國人稍微滿足了「偽/未出國」的慾望! 二○二○的夏天,再熱也待不住家裡,總得衝一波吧!最後,搞不清身上的汗水是自己的,還是旁人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擠得出有限時間,於是趁著夏日夜晚的微風,衝向兩廳院藝文廣場,迎接「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也成為不少人的習慣,甚至堪稱國家兩廳院的「音樂祭」(不用衝向哪個海邊或港口)。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同樣在音樂廳、實驗劇場等空間有音樂營、演奏會等活動,已邁入第十二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更是活力滿滿,除來自演出者,如甫入圍金曲獎的靈魂女聲9m88、兩廳院爵士音樂營菁英大樂團、李守信與國會大樂團等,成為粉絲的聽眾們則更是派對本身最強悍無比的生命力。 同時,八月的音樂饗宴不局限於爵士,二○二○╱二一國內外的樂季公布也讓我們的耳朵擁有不同選擇音樂總監呂紹嘉卸任後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新音樂總監江靖波上任的臺灣國樂團(NCO)、強調大地之聲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等究竟會端出什麼曲目呢?本期雜誌不只讓我們一起環島,也用文字帶大家「出國」,前往歐美等地的樂團捕捉他們的音符。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這麼多的選擇,我們是不是要一起去哪呢?
-
思想不短路
「時間」的詩情、狂想和嘆息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難過的時候總讓人感覺度日如年」,這是兩句再平常不過的心情敘述,但仔細推敲,時間是否也受到某種「情緒引力」的牽扯,而在人們的意識中產生微妙變化?而類似的感受在聽音樂時也可能引起某些催化作用,無論是聽到自己所心儀的樂曲或欣賞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演奏,在過程裡時間彷彿是以不同的度量進行,甚至可能是靜止的。
-
蜉蝣ㄘㄗ
《劇場》裡的劇場
主角緘默,觀眾要從現成物去辨識,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字體還活跳跳著,十本鎖存於展框裡,不知誰說話:「徵求你做我們的演員。只要你覺得你可以。只要你不敢開口向我們要錢要飯要車票。你可能演的角色,看演出預告便知。」哈,這不就是今日素人演員open call嗎?截自雜誌裡的文字,回聲式轉回半世紀前,半世紀後素人、樂齡當道,沒想到先輩口氣卻如此叫囂挑弄。
-
挑戰邊界
「現在,事情全變了樣……」
蒙提.派森的名句「現在,事情全變了樣」幾乎總是標誌著事情邁向更黑暗或更瘋狂的轉折。或許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改寫這句標語,並賦予另一個更正向積極的用法:公民參與、同情心的拓展及對同胞們的由衷關懷。現在就是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承認我們比其他人幸運並努力促進平等的時刻。儘管一個經濟、社會、性別和種族都平等的世界過於美好,而難以想像,但只要從黑暗開始邁步,終能朝向光明。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一段愉快的看戲時光
看演出時,不確定是因為什麼緣故,常常會在演出進行的當下不同的時候將視線飄向觀眾席,看看其他的觀眾在這個同時是什麼樣態,想不起來是多久以前就開始的習慣,或者說是不知道出於為何(職業?個性?自我認同?)的一種類似生理反應。舞台上舞台下風景各自精采的道理我想不只有我懂,但漸漸覺得所謂的「戲」,劇場中的所謂聯繫與交流,那些迸發中或消散著的真正的屏息或躁動,並不是發生在舞台上或觀眾席,而在觀眾席前緣與舞台前緣之間
-
黑夜白
過程的批評
階段性呈現的QA是什麼樣的一個現場?形式尚在實驗,內容還未說完,觀眾無法評論,創作者也不能不予置評。特別是我們看的那場呈現,實驗了各種手法去談台灣歷史,觀眾幾乎和演員一樣忙,一邊閱覽戲裡搬演的歷史人物,一邊忙著尋找故事和敘事手法之間的關聯。「大家有什麼問題?」導演問,我和大部分的觀眾一樣,只能在沉默裡搜尋那個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問題。
-
紐約
兩大社會運動 改變美國的未來?
反職場性騷擾的「我也是」和反警察暴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兩大社會運動,可說是影響深遠,今年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更讓議題不只是議題,而真正進而改變美國社會的價值思考與原則,把抗議的焦點,從街頭帶進團體機構的人事管理預算分配上,終將會帶來更有持續力的改變。
-
柏林
紀錄式廣播劇Who Cares? 透過聆聽切入女性主義視角
在疫情持續、人們減少外出的狀況下,廣播劇這種以聆聽為主的戲劇形式也增加了不少收聽率。以女性主義題材為主的劇場團體Swoosh Lieu和導演Katharina Speckmann合作,於二○一八年在製作的廣播劇Who Cares?也被重新推出,該劇是根據田野調查的訪談素材與錄音重新編作呈現,訪談對象是在第一線從事護理工作的女性專業人員,創作者讓聽眾透過女性視角,重新認識「她們」。
-
倫敦
班奈特《喋喋人生》重新製播 經典獨白安慰疫情下的人們
一九八八年首次播出的影集《喋喋人生》是英國知名劇作家亞倫.班奈特的獨白系列經典,透過演員的話語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寫實又可信,時而荒謬好玩又時而讓人心碎的真實世界。在疫情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新製作,並邀請多位國寶級演員與知名導演參與,這些深刻描寫人性的獨白,在疫情期間,除了比實際操作全新大陣仗節目更得以執行以外,也給予因疫情在家隔離的人們些許陪伴。
-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
首爾
以車燈取代掌聲 疫情下的Drive-in公演新體驗
進入夏季後,為了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走出戶外,並可安心享受藝文節目,韓國文化財財團運用露天汽車電影院的概念,將舞台自音樂廳移至景福宮停車場,集合多位國際樂壇大放異彩的音樂人,企劃了「古宮音樂會」系列節目,讓觀眾坐在自家車上欣賞,並以揮動雨刷或開啟車燈的方式取代掌聲,為演出者喝采;而觀眾更自發性地在節目結束後,紛紛鳴起喇叭代替安可呼聲,讓台上的音樂人大為感動。
-
香港
玩轉問題逆向思維 疫情中的迷失與獲得
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動盪中,又面對因疫情再度緊繃而恐懼焦慮的生活,香港的民眾情緒都需要宣洩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鳴有感,在謝幕時有觀眾大喊口號;而企圖透過劇場讓參與者尋回生命力與自信的「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今年也持續舉辦,許多創作「與時代同行」,呼應當下社會現況,直面現實也直面人心。
-
戲劇
回看生命的中點 繪本幻化的劇場奇想
《RUN》是插畫家包大山在廿五歲時,以自己生命經驗為藍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繪本創作,當時的她放下台灣的插畫職涯,赴英求學,也在這個「中點」,面對過去、想像未來。這回她與編導洪健藏、演員黃凱臨與音樂人龔鈺祺,聯手將這本半自傳繪本搬上舞台,將私密的日記,化為劇場中的奇想世界。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波鴻交響樂團準音樂總監
莊東杰 接掌樂團與音樂廳 自許打造時代之聲
自二○一五年拿下馬爾科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出身台灣的指揮家莊東杰備受矚目,也應邀周遊列國至各大樂團客座指揮,累積許多的經驗與體會。今年六月,他應邀接下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音樂廳藝術總監,是他指揮生涯的第一個總監職。面對這個未來挑戰,一直勇於嘗試、不安於「舒適圈」的他,期待能與德國樂團一起深入詮釋德國曲目,也將在節目中加入東方元素,期待與波鴻樂團一同創作出屬於他與樂團、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詮釋。
-
焦點專題 Focus
台味爵士.搖擺MIT
仲夏的爵士派對,是兩廳院與樂迷的年度之約, 時間一到,場館大廳裡裡外外隨處搖擺。 今年雖然因為疫情之故,名家大咖不克前來, 卻正是聚焦台灣樂手,展現熱力的關鍵時刻。 遮蔽太陽時,我們看到星星閃耀。 台味爵士,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