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音樂感動共鳴或無動於衷?大腦藏秘密!
腦海裡的旋律

聽音樂感動共鳴或無動於衷?大腦藏秘密!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

扭開音響,磨好豆子,熱水緩緩注入的同時,我等待著每天早晨起床後最愛的一刻:不管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蕭邦第15號前奏曲《雨滴》,還是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都能在氤氳咖啡香氣中帶我到至高點,然後,撒滿一身雞皮疙瘩。

別誤會,這身反應源於感動,症狀不見得每次相同:有時覺得從頭到腳仿佛通了電,有時則是音樂太好聽,感到耳朵出了油,甚至眼眶泛淚……有回,我把小外甥抱在腿上,一起聽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我雙手環抱著他,感到小小孩的心臟砰砰,加速跳動,隨著音樂達到高潮,他的脖子後細毛竟然排排站起。不只有我有「雞皮疙瘩經驗」啊,「音樂是情感的速記。」托爾斯泰說得多麼有道理!但不是冷才全身雞皮、寒毛直起,怎麼聽到音樂也會?

大腦科學家馬修.薩克斯(Matthew Sachs)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召集200位樂迷,其中有人聽音樂時常受到雞皮疙瘩洗禮,有人則是就算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也沒有特別的生理反應。完成初階問卷訪問後,從中選出20位進一步受試,並依照反應把他們分為「感動共鳴組」(chill group),另10位則形成「無動於衷組」(no-chill group),接著做生理測驗與腦部掃描。生理測驗前,受試者先聽音樂,再回答問題;清單上的曲子各種類型都有,從搖滾天團「酷玩」(Coldplay)的〈草莓鞦韆〉(Strawberry Swing)到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之死〉,生理測驗結果顯示,就算大家都是樂迷,也不是人人都會在聽音樂時感到震顫。

腦部掃描的部分又更有趣了!透過DTI擴散張量影像技術(Diffusion Tensor Imaging)——這種影像技術開始可以看清楚人類大腦各區域神經是如何連接、互相溝通的——科學家發現「感動共鳴組」和「無動於衷組」在聽音樂時,兩組受試者的大腦重要區塊之間,展現了不同程度的連結:比起對照組,聽到音樂會起雞皮疙瘩的「感動共鳴組」,受試者的大腦有較多的神經纖維從聽覺區延伸出去,並且跟專門處理感覺以及掌管情緒的腦區有緊密的連結;也就是說,感動共鳴組的人特定腦區的交流和無動於衷組不同,因此他們在聽到音樂時出現的感官刺激與生理反應比對照組受試者來得更強烈。

德國漢諾威大學音樂學研究中心統計指出,有超過一半的人聽喜歡的音樂會起雞皮疙瘩;法國大腦科學家也發現,聽音樂會刺激大腦某些區塊——我稱它們為「快樂熱點」——當這些區塊受到刺激,會產生產生快樂與溫暖的感受,這樣的狀態是健康心理與生理的正向指標;根據這些發現,研究人員總結聽音樂是很好的自我療癒,可以增加免疫系統功能,也能減低焦慮與憂鬱,是全天然抗憂鬱劑,也是免費的修復精華。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多巴胺分泌後在腦中有多條不同路徑可作用,其中一條便是「獎勵路徑」(reward pathway);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除了音樂,運動、吃美食、兩性親密行為,甚至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在祈禱過程中,多巴胺都會大量分泌;更有趣的是多巴胺釋放的時機,並不在音樂到達情感高潮點(也就是雞皮疙瘩時刻),而是這個時刻到來的幾秒前就開始釋放,這也解釋為什麼我們在聽音樂時,某些特定片段會有所期待。

下回聽到喜歡的音樂全身震顫的同時,你就知道是大腦的快樂熱點正散發能量,再也不用對一身雞皮疙瘩感到尷尬了。

 

文字|楊馥如 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旅義作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