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也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電影院、劇場,隨著音質改變,就可以變成市場或是空曠的荒野。
我其實蠻不喜歡聽自己被錄下來的聲音,因為明明就是自己說過的內容,聲音卻如此陌生。後來知道,原來從自己耳朵聽到以為是原音的,其實是聲音透過骨傳導,而造成音頻變低的失真聲音,而那陌生且較高頻聲音才是接近聲帶原音的聲音。
儘管理智上明白,但本能上還是不習慣,所以每次上台講話或演出,我總是盡可能希望不用麥克風,倒不是因為我不怕聲帶發炎,而是除了會聽到原本的聲音,耳朵也同時會接收到從遠方揚聲器傳來較高音頻聲音講述一樣的內容,兩種聲音容易造成分心,影響我原本要說的內容。
揚聲器,又稱作喇叭、Speaker,顧名思義,揚就是放大,是指放大聲音的機器,不過這個放大的同時,也代表了傳遞的意義,因為它將很遠的訊號透過電線轉換成聲音。這轉換聲音的過程,讓我聯想到一個不精準且出格的畫面比喻:地球的引力就像一塊永久磁鐵般吸著許多物體,然而來自YMBBH20999星球的外星人,為了傳遞來自他們星球上的訊息,搭著巨大的飛碟來到地球,透過反重力裝置與地心引力的關係,讓飛碟快速地上上下下(嗯,我們先假設外星人不會腦震盪),於是飛碟周遭的空氣因振動而產生了聲音,這時我們可以想像,在裡面的外星人都在動次搭次地開舞會了。
那麼,在過去沒有電、沒有喇叭的時代裡,聲音是如何被放大傳播呢?從最早人們用肉聲口耳相傳,讓聲音像漣漪骨牌般傳遞,人力成本高且容易失真。到後來西方劇場利用山坡地形將舞台環抱,使用吸音濾波的石灰岩建材砌成階梯型的觀眾席位,以及在其中規律放置空罐子,使聲音在空間中反射疊加;而東方則是在戲台底下挖一口很大的井,或是放置幾個大水缸,無論是井或水缸,都可以讓聲音聚集並擴大至老遠,真心覺得古人很聰明。
到了近代,我們有更多工具能把聲音放大、延伸,除了現場性的聲音,同時可以先經過處理儲存起來,加入預錄的聲響和音樂元素,使創作者腦中的奇想,能更多元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甚至可以將過去的聲音,像是時光膠囊一樣存起來,再被聽到時就好像回到過去。
除此之外,揚聲器也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電影院、劇場,隨著音質改變,就可以變成市場或是空曠的荒野。另外,它本身的尺寸也讓空間狀態變得不同。例如一般喇叭可以讓音樂擴散分布到整個咖啡廳,但我們還是可以聽到杯盤的碰撞聲,人們講話的聲音,或是咖啡機發出的蒸汽奶泡聲。在咖啡廳是一種眾聲喧嘩的狀態,因為周圍很吵,聲音焦點混亂,使得耳朵好像聽不見什麼內容,但也可以選擇聽見每一個內容。不過如果店員故意把喇叭音量調大,大到把其他聲音蓋過時,那麼現場其他的聲音就會漸漸消失。以前那種里長式、軍隊式的喇叭廣播就是這樣,人們只能聽著單一的訊息,而且一切都要公開透明,然而這個「公開透明」只是一種方便管理的說法,一旦下面想要竊竊私語,這個廣播聲就變得更大聲。
到了現代,隨身耳機則是把揚聲器縮小塞到每個人的耳朵裡,只要一對在人們耳邊細語的耳機,就可以把他們與外界隔絕。而且耳機也內建麥克風,隨時可以將自己的聲音傳遞出去。於是走在上班上課的路上,會看見有些人的耳朵上,坐著兩隻白色或黑色的精靈,窸窸窣窣地跟人們細語;人們有時看起來也像是自言自語地,對著現場不存在的人講話。
聲音的傳遞方式隨著時代改變,從過去眾人在巨大空間裡的喇叭一言堂,到現在人們外表看起來好像遮住耳朵對外面的聲音封閉,聽不見其他人的聲音了,但人們其實更在意訊息的主權,訊息傳遞不能再是過去挨家挨戶地無差別丟傳單,而應該試著去理解每個不同需求的人們,只要把聲音放在對的頻道上,他們就會聽見自己選擇的聲音,或講給願意聽自己說話的人來聽。
文字|張輯米 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