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黛安娜.潘頓爵士四重奏 兩廳院聖誕音樂會整晚好歌不停歇
2018兩廳院聖誕音樂會邀請加拿大爵士女伶黛安娜.潘頓登台演出,除了演唱聖誕歌曲外,將精選出道至今的經典曲目,在聖誕節前夕獻上美好祝福。
-
李寶春精演新老戲 劇情美聲不遜音樂劇
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製作的「李寶春精演新老戲」,嚴選三齣暖心經典:《秦香蓮》、《趙氏孤兒》、《龍鳳閣》,將於本週在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演出。李寶春在戲中盡展馬派風采,不負馬連良先生的精神。
-
表演工作坊《花吃花》 詮釋暗黑校園霸凌
表演工作坊最具衝擊性新戲《花吃花》,改編自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首獎《花吃了那女孩》,透過一樁校園霸凌事件,六位花樣少女們各自立場的表述,逐步揭開令人痛徹心扉的真相。
-
紙風車《巫頂看世界》好評不斷 台中加演
紙風車劇團「巫婆」系列全新創作《巫頂看世界》,將帶著大小朋友一起同遊歐、亞、美、非四大洲,讓孩子們感受不同世界觀的生活經驗。台北演出後大受觀眾好評,決定於廿二日晚間在台中加演一場。
-
綠光劇團《THE BEE狂蜂》衝擊人性 呈現瘋狂恐懼心理層面
綠光劇團「世界小劇場」《THE BEE狂蜂》有別過往作品風格,走感動、溫暖路線,本戲講述更多喧囂殘酷的社會現象與嗜血瘋狂的人性,以沉重、極端恐懼、近乎瘋狂的心理層面呈現給觀眾。
-
故事工廠X夢田文創「致親愛的孤獨者」 替你說出心中的那句#MeToo
故事工廠及夢田文創合作推出舞台劇「致親愛的孤獨者」,首次以「議題」進行創作,期望作品能與社會對話,挖掘隱藏在社會角落的「孤獨者」故事,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治癒、同理與反思的旅程。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場館共同製作計畫 黃翊工作室+《長路》2019TIFA首演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場館共同製作計畫」自二一七年起啟動至今,首屆共製作品黃翊工作室+《長路》於明年二月將在國家戲劇院首演,五月起也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巡演。
-
《石板屋下的葬禮》 舞台上的排灣甦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的「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壓軸場《石板屋下的葬禮》由排灣族表演藝術團隊「米靈岸音樂劇場」擔綱製作與演出,將帶來全新淬鍊的精緻藝術創作結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首、遠望
很快的,又到了一年的尾聲,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正是台灣的表演藝術界最忙碌的時候。除了有不斷的新作推出,讓觀眾眼花撩亂外,各表演團隊還要忙著年底結案、提明年的企畫當然,還有不可錯過的、大家引頸期盼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也在此時開賣,加上較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北、中、南三場館到位,更讓TIFA的精采縱橫全台,所有人莫不睜大眼睛、惦著荷包,熱烈地討論著要投向哪個節目的懷抱。當然,敝刊也會在近幾個月,鎖定這個議題,為讀者們做最詳盡的報導。 在本月份,我們先聚焦在二○一七年就曾登上過TIFA的舞台,創下當年售票秒殺、加演的劇作《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這齣由編劇簡莉穎與四把椅子劇團導演許哲彬推出的作品,以愛滋病作為創作素材出發,直視這種「曾經」被稱為廿一世紀的黑死病。但是,關於這個議題,它真的是「曾經」嗎?除罪化了嗎?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現在還是有人與它共存著。愛滋、AIDS、HIV這些名詞從當年到現在,除了在醫療、公衛上的專業領域之外,它被人們窺視的眼光、背後隱藏的包袱,又有多少的改變?若不了解它,又要如何面對?劇場就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世界各地探討愛滋病的作品,在這卅多年來不斷被創作出來,每個作品也代表了各個年代面對它的映照。大家不妨放寬心胸,隨著本刊共同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一覽如同簡莉穎所說的:「為那個距今並沒有很遙遠的年代,為那些還不那麼被理解,卻與我們很靠近的人們留下身影。」 此外,在每年的十二月份,本刊的重頭戲,就是針對全年台灣表演藝術的現況,為讀者整理爬梳該年度的十大「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當然今年也不例外。回顧二○一八年,台灣的表演藝術界除了本文一開始就提及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北、中、南三場館到位之外,如: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強調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重演巡演節目增加等等,而在這十大議題間,也不乏互相交錯影響的環節,這些發展的軌跡與歷程,將會如何牽動未來台灣的藝文環境生態發展,都值得我們持續追蹤觀察。 最後,編輯部也選出了三位2018 PAR People of the year布拉瑞揚、汪兆謙與林勤超,除了獻上我們對其表現的肯定外
-
平心而論
從開低而走高?
除了不斷想辦法精進演出前後的「說」,今年我們還有個特別的機會,把舞作從頭到尾以口述影像方式「說」給視障者聽,準備素材的過程相當不易,但結果是意外的「甜美」。口述老師將看到的畫面,透過耳機以好聽又適當的速度娓娓道來,不僅聽障生覺得「非常豐富」、「看得很開心!」,連一起前來的明眼人,也有不少表示受惠良多,確實因此看懂了更多的細節!
-
音樂飛行
台北需要一個「音樂藝術之家」
台北市並不是沒有表演音樂的地方,而是缺乏一個有別於國家音樂廳歐式濃郁渾厚、咖啡色彩,偏日式純淨的「新」音樂廳;台北更需要一個「音樂藝術之家」,咖啡廳典雅溫馨的氛圍讓愛樂者可以聚首聊天、享受難得的悠閒;大廳更不必氣派地鋪滿白色大理石像是偉人陵寢;各種動線、管制區的設計必須以降低管理人力需求作為基本準則;缺乏鄰街門面就絕對需要建築師的天才靈感,將之轉化成令人讚嘆驚豔的地標
-
A Bigger Picture
創作,是追求安全感,還是走出舒適圈?
《亂世佳人》的主角被詬病的原因,一是以愛之名,不理他人觀感。二是以「明天又是另外一天」為座右銘,什麼事都好,先做了再說,天掉下來當它是被子拿來蓋。 自我中心一向被認為是一個人自私的禍源。不管今天追求明天更是好高鶩遠的惡習。但放在創作過程來看,擁有自我但又無畏別人的評斷,那樣的分享可以很無私。敢去提出未知而不是緊緊握著已知,也可以讓人看到明天。
-
演出製作事二三
表演製作的「感性」與「理性」
起始於對創作主旨的建立及敦促,到當創作主旨在過程中,產生偏頗時的提醒、建議,有時甚至是看守原主旨的必要動力。但當若創作主旨的變動之必要,影響製作最大利益時,原製作架構的調節與支配策略的檢視與更新布局,更是製作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的活用、應變、彈性的承辦能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團匯聚、國寶領航 跨劇種的融合與對話
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明年三月登場,內容以歌仔戲、布袋戲相關作品為大宗,並有京、崑、豫、南管戲、客家大戲,與來訪的日本雅樂、粵劇等各種。若以此為經,串連起各劇目的緯,則是劇種間的交會與對話、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與結合,不僅僅是跨界、配搭,而是完全將之作為創作的基底,由此延伸發展。
-
紐約
全息投影表演技術精進 讓卡拉絲還魂登台
這是歌劇女神卡拉絲的演唱會,在樂團的伴奏下,她娓娓唱來,那一個個鮮活的《托斯卡》、《諾瑪》、《馬克白》、《卡門》女神還魂了嗎?不是的,這是透過全息投影技術製作的演出,為了重現卡拉絲本尊,製作單位克服許多困難,讓去世四十年的女高音再度高唱。
-
柏林
《阿勒曼尼亞大舞廳》 德、土之間的移民愛恨
高爾基劇院近期演出的《阿勒曼尼亞大舞廳》,是一齣關於當代土耳其與德國之間愛恨糾纏的舞劇,透過歌舞劇形式,在極少的台詞中,描寫從過去至今近六十年的移工史。不熟悉的觀眾,可直接接收到衝突狀況和舞劇形式堆砌的嘲諷與荒謬;熟悉歷史脈絡的觀眾,則能從精心設計的各種橋段中,看到微縮版的德國移民史演譯。
-
倫敦
從劇場觀眾到總監 廿八歲的琳頓接掌布許劇場
以培養劇作家聞名的倫敦布許劇院,在現任藝術總監攸尼斯的經營下,成為一個更具反思與包容多樣性的藝術場所。九月時攸尼斯宣布將卸任轉職,經過兩個月,布許劇院在上月公告新任藝術總監將由同為導演與劇作家的布莉奈特.琳頓接任。琳頓年方廿八歲,本身是圭亞那裔,從布許劇場的觀眾到成為藝術總監,她自許讓布許劇場為倫敦的藝術家帶來更多靈感。
-
巴黎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
香港
素人參與演出 「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尋生活真實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舉辦的「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由香港話劇團與西九文化區聯合主辦,主題為「尋常見.見尋常」,企圖把「真實放諸舞台」,策展參演劇目較之前兩屆具挑戰性,除了結合真實與虛構的劇碼,也有素人參與的演出,讓劇場與現實進行多樣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