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行導演(李行 提供)
TSO精選 TSO Choice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李行導演的電影世界

被譽為「台灣電影教父」的李行,將迎來人生的第九十個春天。從影已逾七十年的他,歷經五十二部電影作品,對華語電影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六月底,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演出「行影玖拾─李行電影音樂會」,回探李行電影作品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讓觀眾藉此回味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電影世界。

被譽為「台灣電影教父」的李行,將迎來人生的第九十個春天。從影已逾七十年的他,歷經五十二部電影作品,對華語電影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六月底,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演出「行影玖拾─李行電影音樂會」,回探李行電影作品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讓觀眾藉此回味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電影世界。

2019 TSO典藏系列「行影玖拾─李行電影音樂會」

6/29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5786731

 

【演出者】

指揮:郭聯昌

主持人/節目企劃:藍祖蔚

節目企劃:周揚明

音樂設計:李欣芸

歌手:李玉璽、桑布伊、朱俐靜、畢書盡、陳彥允、陳怡安(依演唱順序)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曲目】

吾土吾民演奏曲、小城故事組曲、望春風組曲、原鄉人、我情留在小漁港、風從哪裡來、早安臺北、秋決變奏曲、彩雲飛組曲、海鷗飛處╱海韻組曲、情人的眼淚、愛情電影組曲演奏曲、心有千千結╱千言萬語組曲、唐山過臺灣

從影已逾七十年,歷經五十二部電影作品,被譽為「台灣電影教父」的李行,在他八十歲時曾經這麼說:「要說的、想說的話,實在是太多了……」

愈是爬梳台灣電影的背景與歷程,「李行」幾乎是個無所不在的名字——台語片有之,國語片亦然;他是典型大製片廠時代的代表人物,更是作者論導演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其終身戮力的寫實路線,卻間接催生了台灣新電影時期。大格局大時代幾乎是他的同義詞,但他的電影主角卻經常是小人物與小城故事……

且讓我們把複雜的分析問題丟給學者。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耆老與耄耋總是一個時代的百科全書——如今他即將九十歲了,就讓我們以電影音樂當作一把鑰匙,探訪這位自詡為終身電影志工的老大師,他念茲在茲,究其一生在電影中想說的話,究竟是什麼?

不論是台灣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雲》(1949),還是第一部台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1955),彼時都已經脫離電影草創期的實驗階段。因此,音樂要如何被應用在電影中,以及音樂所代表的意義,如同劇本、演員、場景與鏡頭一般,諸如音樂如何搭配影片的風格,呈現故事與角色的意義,都已經是製片與導演所必需考量的環節。

「懂戲」的好搭檔——周藍萍

如果不是對於電影有特殊愛好的年輕朋友,可能很難想像李行的導演處女作,竟然是台語片,而且是部極為商業的喜劇片:《王哥柳哥遊台灣》(1959)。身兼導演與編劇的李行,以勞萊哈台為原型創造出日後家喻戶曉的王哥柳哥,透過戲謔的故事與角色,順道介紹台灣各地名勝景點的電影,讓當年的觀眾在開懷暢笑之餘,在電影院裡就能一覽寶島風光。而李行找上的作曲家,正是他過去當演員時代的舊識,兩年前才以紀露霞演唱的《綠島小夜曲》,連續兩年榮獲中廣年度聽眾票選第一名的作曲家周藍萍。

周藍萍與台灣電影的淵源,甚至比李行還要更早。前述《阿里山風雲》一片,周藍萍正是其中的工作人員,甚至在影片中還軋上一角。該片主題曲,正是日後普遍被稱為《高山青》一曲。一九四九年後周藍萍定居台灣,在中國廣播公司(中廣)任職,作曲指揮合唱樣樣不含糊。除了與李行在《王哥柳哥》系列電影的合作,周藍萍仍持續於電影配樂的創作,日後更被挖角到香港,並且為李翰祥導演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作品《梁山伯與祝英台》。不僅成為港台兩地炙手可熱的電影作曲家,更多次奪得金馬獎最佳配樂獎。

李行與周藍萍的發跡,正是當時許多文化人的共同背景。兩人同因國共內戰而徙居台灣,從各自的故鄉帶來專業的知識,卻在新世界以在地的語言開花結果。對這位英年早逝的老友,能夠創作出如此登峰造極的電影音樂,李行曾經表示周藍萍在戲劇方面的修養,豐富了他的作曲。李行強調,周藍萍在電影配樂上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懂戲!」

包羅萬象的雜家——左宏元

從《王哥柳哥》首執導演筒,直到六○年代的李行,主要創作多半是喜劇風格的商業片,諸如《白賊七》系列,以及象徵本省外省一家親,當年少數國台語混合(也就是今日所謂自然語)的《兩相好》。直到一九六三年,他第一部以「健康寫實」為題材的國語片《街頭巷尾》,讓他受到中影的青睞,自此李行正式結束台語片時期加入中影,迎來他人生第一個創作高峰。他進入中影後拍攝的《養鴨人家》,不僅讓他首度奪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更讓中影從此開啟長達十五年的「健康寫實」製片風潮。

一九六五年對於台灣的流行市場而言,是個極為重要的分水嶺。該年上映的《婉君表妹》,是李行首度與小說家瓊瑤及流行歌曲創作人左宏元合作,此後十餘年,李行、瓊瑤、左宏元,幾乎橫掃了整個台灣的流行文化。這些詞曲平易近人,悉數出自一代流行音樂大師左宏元之手,直到今日眾人依然朗朗上口的電影主題曲,幾乎主導了整個世代的青年男女,年輕的觀眾很難想像,李行、瓊瑤與左宏元是如何地讓他們又哭又笑看電影又買唱片。而李行的「健康寫實」風潮,不僅為這些電影帶來某種「台製YA片」的色彩,在電影劇情與主題曲的搭配,拿到今日當作「MV」也毫不遜色。

儘管都是四九年後渡海來台,左宏元的背景卻與李行與周藍萍完全不同。來台前他幾乎沒有任何科班的背景,唯一與音樂扯得上邊的,就是他從小到大都對各種地方戲曲十分熱愛。抗戰時期儘管流離失所,左宏元卻仍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當地戲曲的機會。來台後,他因緣際會地在花蓮與北投四處漂泊,不論是原住民音樂,還是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都讓他廢寢忘食地著迷。直到進入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的音樂科,左宏元才真正接觸到作曲理論。自此這位自修的天才真正打通任督二脈,開啟了橫跨數十年的流行歌曲創作生涯。

不世出的音樂天才,音樂風格無差別的大雜家,少時各種地方戲曲的背景,恰好又符合李行對於電影配樂家的關鍵要求:「懂戲」,左宏元似乎生來就是個電影配樂家。儘管後來與李行不再合作,但瓊瑤卻始終離不開左宏元的音樂,日後製作電視劇時,兩人又共同打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主題曲。

雖然與瓊瑤合作的愛情電影,為中影開創了商業上的高峰,李行卻沒有因此而限制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其中他一直念茲在茲的歷史題材《秋決》(1972),也為李行捧回了第二座金馬獎最佳導演。期間最特別的一部片,莫過於李行、胡金銓、白景瑞與李翰祥四位導演共同拍攝的四段體電影《喜怒哀樂》(1970),這是為了紓解李翰祥導演財務告急的國聯電影公司,眾人不收分文拔刀相助,在當時的華語電影圈傳為美談。而李行所執導的第三段《哀》,負責配樂的也正是左宏元。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