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德國文化參議會發表的調查報告《文化與媒體中的女性》即已點出劇場領域極度失衡的狀態,如劇院總監與導演的職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時,助導工作一半由女性擔任。為了調整這樣的結構性失衡,「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布登霍澤宣布,接下來二○二○及二○二一兩季的戲劇盛會,將施行女性保障名額,期待以其劇場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公共機構的角色,來帶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實踐。
二○一九年的「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除了提出年度最受矚目的十檔德語劇作之外,隨著活動揭幕,總監伊馮娜.布登霍澤(Yvonne Büdenhölzer)也宣布,接下來二○二○及二○二一兩季的戲劇盛會,將施行女性保障名額。此保障額度的標準訂為50%,實際執行面則以女性導演所製作的戲劇為認定;在集體編導的狀況下,若團體中有過半的女性,亦認定為由女性執導。
布登霍澤表示,雖然過去一直有採用友善備忘,非強制性地提醒評審注意選件的多元性,改變卻不顯著,故希望有更多的制度工具可以採用。目前的措施,便是希望透過女性保障名額的施行,調整多年來的結構性失衡。
劇場也是性別失衡的職場
戲劇盛會雖然這兩年來已有改變,評審團中女性的名額都是大於男性(四比三),多年來的數據卻男女落差極大。統計資料中,兩百一十九位曾受到提名的導演中(扣除重複提名),女性導演僅有廿六位;若看劇作家的統計,兩百一十五名劇作家中也僅有廿三名是女性。今年的戲劇盛會,連團體製作的「女流之輩」(She She Pop)也算進去的話,由女性執導的也僅有三檔。
二○一六年德國文化參議會(Deutscher Kulturrat)發表的調查報告《文化與媒體中的女性》Frauen in Kultur und Medien即已點出劇場領域極度失衡的狀態。劇院總監與導演的職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時,助導工作一半由女性擔任。劇場內多數能見度不高,相對薪水又較低的工作,卻又都由女性在撐:德國的劇院裡,有高達八成的提詞員是由女性擔任。而即便同樣的職位,男女薪酬不同的狀況亦十分普遍。
早在二○一七年德國國會大選之際,就有十六個性別平權組織,連袂發表「柏林聲明」(Berliner Erklärung)。其中,媒體、文化、醫學與科學領域的平權特別被列舉。聲明要求,在各種組織的理監事會、顧問團或授予委員會(授予補助、獎學金等),皆應依性平原則組成;公共委託的案件或是補助的分配,乃至各種機構的領導職位,也皆應符合一定比例(至少40%與30%)。聲明的末尾,則敦促往後當選的議員,應於任期內推動合憲的相關平等法案。不過,若依現行德國主要劇院78%的男性總監比例看來,這項聲明顯然未被政治家們落實。
當然,女性保障名額案一出,批評者眾。大多數的理由都是:實行女性保障名額,是否干涉了評審團的選擇,動搖了戲劇盛會最根本的初衷——十部年度最受矚目的德語戲劇。更大的一頂帽子,則是傷害了「藝術自由」。實際上,若未能保障機會的均等,那麼,在總體人口當中約莫一半之數,都將被排除在這個領域預設的潛在工作者之外。
批判的劇場,自身也該被批判
各種群體——舉凡女性、有色族裔者甚至不同性傾向者,以及他們在劇場裡的各種職種別中的發展,都該被看見且以多元為原則。長久以來被認為工作執行高度階層化的劇場,不僅只需要在劇作內容上反映出批判性,劇場工作自身,也應該成為批判性發生之地。許多未能考慮到的部分,譬如說布登霍澤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提到的身兼母職的演員在演出時期的托幼問題,也都該一一被檢視,是否因此直接或間接排除了各種族群在這場域裡參與的機會。
再回到女性保障額度的議題上,戲劇盛會決定施行這樣的措施,勢必也是期待以其劇場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公共機構的角色,來帶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實踐,進而將平權擴展到劇場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若無法主動透過各種措施來改變機會不均等的現況,只被動地期待改變出現,藝術自由更非只是夸夸其談,成為專屬於特權者的藝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