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徒勞的追尋、還是不快樂的妄想?
與「家」相關的作品,不論是要彌補修復家庭成員間的創傷與遺憾,或是意圖拆解團圓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內在瘡疤,其實都源自於「追尋一個家」的成敗,但對應於台灣社會的變遷歷史「家」如何從一個穩固地呼應著鄉土與國家的倫理集合體,逐漸鬆動瓦解,劇場創作者發展出何處是家、何以家為、何為家等等大哉問,「家」的追尋或許徒勞,「家」可能是讓人不快樂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讓人繼續想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舞台上蓋一間房,在時空裡交疊的家
去年TIFA曾在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藝術家傑夫.索貝爾,今年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繼續以物件打造他的舞台想像《家》。一個稱之為「家」的空間,也會曾是其他人生活、度過人生的家,索貝爾則在舞台上,從無到有地打造這樣一個空間,並讓那些不同時空存在的居民,同步在舞台上出入、生活,觀眾也將應邀上台體驗,從中思索:什麼是家?又是什麼,讓這個地方成為「家」?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失語的黑暗中,一個沒有「家」的男孩
報紙社會新聞版出現的家庭悲劇,目睹這一切發生的孩子,如何在悲劇過後繼續自己的人生?飛人集社劇團新作《黑色微光》由此出發,以偶劇探討悲劇目睹兒的故事。沉重的故事是創作群的重大挑戰,歷經討論,最後聚焦「目睹兒之後的生活」,並安排一個與現實平行演進的想像世界讓他得以遁逃,偶戲也能藉此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導演石佩玉只求真誠懇切地的呈現故事切片,只求盡力闡明那些無以名狀、難以啟齒但真實存在的生命狀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比家人親密 比情人懂你?
楊景翔執導、吳瑾蓉編劇的《單身租隊友》,以一間房子為場景,主角是三位處境各異的單身男女,三人的共同點是對未來的徬徨迷惘,戲中室友除了要處理日常生活對彼此的考驗,更得面對家門外現實世界的挑戰。對楊景翔來說,這齣戲在笑鬧喜劇背後,是在處理「世代」特有的焦慮。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日常的荒謬 婚姻的真實
編劇劉天涯的「家庭三部曲」前兩部分別探討姊妹及兄妹之情,將在四月下旬推出的最後一部《米奇去哪裡》則是著力於探討婚姻生活,描繪一對年輕夫妻與孩子因一隻寵物鼠的失蹤引發了婚姻謊言風暴,後來竟演變成全城關注的娛樂話題劉天涯說:「這齣鬧劇不只是鬧,而是突顯日常的荒謬,進而探問生活的殘酷。」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家人共處一室,卻看不見彼此?
或許這已經是台灣許多家庭的常態:明明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是靠手機打字互相溝通,直到有一天停電了、網路壞了,大家才會聚在一起聊天,才終於知道彼此的真正近況這就是春河劇團新作《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故事設定,編創團隊蒐羅大家能投射及對應的角色背景,利用積木的組合概念,處理多且雜的場景更迭,以打造極具生活感的小品輕喜劇。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御直覺而行,重現翻造自己的經典
一九八四年的《冬之旅》與一九九二年的《春之祭》,是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的早期經典,四月底將由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新搬上舞台。黎海寧表示,她將重新改編《冬之旅》,希望舞台很「空」,讓舞者的肢體來表達冬天的感覺。而她的《春之祭》是「唯一運用首演夜傳說,進而顛覆傳說」的版本,舞中呈現尼金斯基與舞團經理狄亞基烈夫、妻子羅莫拉之間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這次並邀到台灣舞者周書毅出演「尼金斯基」一角。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工智慧的愚蠢舞蹈
早期以概念性行為藝術作品聞名的法國藝術家佩維厄,近年來走向舞蹈編創與創作舞蹈影片,並與當代科技與媒體現況進行對話。佩維厄的編舞靈感來自動作考古學,也就是對技術動作手勢的收集研究,破譯過程背後的意義層次,通過舞蹈語彙,來研究數位技術隱藏的社會學面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逃脫舊的籠子、新的標籤
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新作《脫逃行為》二月中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演出,在此作品中,巴赫柴特希斯試圖擺脫陳舊定型的性別規範,透過Voguing舞蹈中誇張的女性化動作,YouTube上真真假假的舞蹈教學影片及藝術家希勒姆爾對 Triadische 芭蕾舞形式的處理,用這些舞蹈語彙來質疑身體存在的真實性。
-
藝視窗 News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台灣】 編舞家黃翊等三人入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文化部為橋接「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技研究人員」跨領域合作,今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徵選活動。此次由科研單位實驗室公開徵選藝術家進駐,吸引33組藝術家參加徵件,經兩階段審查作業,結果於近日出爐,由黃翊「主計畫《靈魂的標本》工研院駐村實驗延伸/研究計畫《生理感測》」、李文政「2019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及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三件計畫獲選,將進駐工研院三個主題實驗室。 黃翊《靈魂的標本》及延伸計畫《生理感測》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及「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合作,嘗試將人的身體局部掃描、列印,製成動力雕塑作品,再藉由對話AI結構之建立,將部分歷史錄音素材重建,於類比及VR的世界完成作品。李文政「2019 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計畫」將與「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合作,運用3D掃描建模,進化傳統宗教「大神尪」,將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現代舞、服裝設計、搖滾樂帶入傳統宮廟。邱杰森「無境之境:虛擬身感」計畫擇定「身體感知創藝實驗室」,輔以「自動化與新媒體實驗室」,企圖利用圖像來創造、記錄北投中心新村正在消失的地方印記。 藝術家實際進駐工研院實驗室後,工研院將辦理4場實驗計畫的階段性呈現,邀請科技界、藝術界的夥伴們一起參與,與科藝同好分享進駐創新實驗歷程的心得及進展,搭建科技藝術交流平台。 國藝會2019「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5日至15日受理申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4年起啟動的「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每年以專案徵選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書寫的好手投入,並提供穩定的網路發表平台,以促進評論寫作與發表的風氣。2019年度專案
-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
-
專題
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水中之都
從陸浮到海埔新生地、從鹽田到良田、從魚塭到開發科技工業區,到今日擁有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這方土地,有著獨到的自然生態,也有長久發展的人文軌跡。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將正式開幕,趁此機會,本刊也邀請讀者一同踏進台江,認識這個「水中之都」的過去與現在。
-
專題
民與官做伙 實驗中學習文化培力
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即將在四月正式啟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創建緣起於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進會」倡議並向臺南市政府請願,而在願起到場館落成期間,在地居民也以各種方式積蓄在地的文化養分與藝術能量。在公部門、在地團體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現階段便以成為「人才培育和創作培育的基地」為目標,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屬於此地的作品。
-
藝@展覽
從地方到他方的遷徙故事
由台灣策展人吳尚霖與韓國策展人金潤瑞共同規畫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交流展,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和韓國京畿道美術館聯合推出的策展,展出十九組、共廿二位台、韓及歐洲藝術家的作品,檢視人類遷徙的軌跡。
-
藝@電影
跟著約翰.卡本特 經歷銀幕奇幻旅程
四月份的金馬奇幻影展,這回的焦點導演是約翰.卡本特,這次將介紹他的七部作品,除了他的知名經典《月光光心慌慌》,還有被稱為「啟示錄三部曲」的《突變第三型》、《沉睡百萬年》與《戰慄黑洞》,讓影迷一次三部盡覽全貌。
-
藝@CD
踏上彩虹 同遊白馬村
以多首「神曲」在網路上爆紅的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去年訪台演出亦引發轟動,今年他們將該團經典曲目全本《白馬村遊記》套曲錄製成輯,發行CD與黑膠唱片,而且宣布將這套曲目「封箱」,不再演出,讓樂迷只能從專輯中,品味其中追尋避世之處、神遊烏有之邦的悠悠情懷
-
藝@書
找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麥克.契訶夫是誰?他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姪子,俄國劇場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得意門生,但他後來拋棄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過度強調情緒記憶的進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體系,而《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一書,正是他以自身經驗出發,教導以專業演員為志的人,透過多樣的練習,找到一條從想像力到身體的道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在遺忘之後》、《最好不用太快樂》
記憶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描述早發性失智症種種追尋記憶的旅程。記憶連動著個性,記憶支配著我們各樣的想像,如果沒有了記憶,那還剩下什麼?作品運用肢體劇場,表現身體的記憶性,對於觸覺、視覺、嗅覺的記憶,甚至是回憶空間裡的時間感,再搭配現場的樂隊演奏,期待是一齣節奏性與流動性極強的演出作品! 為君藝造《最好不用太快樂》是音樂人Easy Shen和舞蹈人林素蓮的跨域合作,不知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火花?音樂的肢體化抑或是肢體的音樂化,Easy對於當代人寂寞及孤獨的精準描寫加上素蓮身體獨有的龐大感染力,兩個人的合作,光想像就有好多好多種可能,再加上導演陶維均獨樹一格的編導風格,作品絕對不可能只是素蓮舞蹈、Easy唱歌這麼簡單! 文字|崔台鎬 劇場演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第五屆爵士大樂團嘉年華
四月,春意正濃,自由奔放的因子在體內擺動。此時要用何種音樂來配搭這樣的心境呢?我想,就是爵士樂了。 這個月剛好有一場,或者說,有兩天的「爵士大樂團嘉年華」在台北舉行。一張票,從第一天的中午起到第二天的晚上,十五個台灣與日本的大樂團,任你選擇。這是第五屆了;這次以「歌手」為主題,有時也是爵士歌者身分的我,當然不會錯過。 聆聽大樂團,可欣賞編曲者的設計巧思、band leader的駕馭力、樂手的即興表現等面向。我覺得不管是初接觸爵士樂者或是老樂迷,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除了音樂,還有一點很吸引人的是,地點在花博公園內的流行館。聽一聽,想要走走的話,一踏出場地就是鳥語和花香。大自然的美聲與大樂團的樂音交織描繪,這張畫應該會讓人回味許久。 文字|陳里騏 作曲家、跨界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