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May B 孤寂靈魂的地質學
瑪姬.瑪漢從《終局》、《莫洛伊》、《等待果陀》等一連串的閱讀開始認識貝克特,震驚於他的寫作即使無明顯、特殊的情節和結構,且筆下人物多是以喃喃自語或無用的對話去面對無可奈何、虛無的日常,然而這些文字勾勒的生命情境、舞台指示裡明確的身體動作及台詞的音樂性,竟能精準表現流動的劇場空間感,和舞蹈身體的新想像。捨棄芭蕾舞、質疑傳統舞蹈,瑪漢轉向探究肢體的原始衝動和敘事能量,而May B便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或啟示而生的獨特舞作。
-
焦點專題 Focus
《歸屬習題》 全球化的精神抽搐
當代處境裡人與體制結構的關係,向來是德國當紅編導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所關心、深挖的創作主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發展出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工作方法,結合言說與肢體兩種舞台語彙,意圖精 準表現公眾與私密、控制與失控的交錯關係。《歸屬習題》是他倆的第五度合作,探討全球化跨國界的移工現象與社群媒體時代個體的身分認同,演出中,文字與身 體互相撞擊翻滾出連串的抽搐、痙攣與顛倒,呈現全球化底下的精神焦慮與時代面貌。
-
焦點專題 Focus
《迴》 一句詩舞出一場孤獨禪境
《迴》雖從白居易的詩出發,但楊銘隆強調,主要取詩句所予人的意境,於是乎,「孤獨感」成為整個製作團隊希望營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淒涼,而是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楊銘隆補充。而所有的回憶、記憶,便會在梁小衛所飾演的女子步行向遠方時,慢慢展開
-
企畫特輯 Special
《梁祝》作曲家親自指導 重現原味震撼
由台灣古箏演奏家徐惠綺策劃、演出的「化蝶再現何占豪古箏作品 徐惠綺古箏協奏曲音樂會」,除了將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原創者、中國知名作曲家何占豪的多首古箏樂曲外,何占豪更將親自指揮演繹自己的作品,並舉辦《梁祝》的創作與賞析講座,讓樂迷更深入了解該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天旋》
當芭蕾遇上國樂 余能盛試爆創新火花
從「台北室內芭蕾舞團」更名為「福爾摩沙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余能盛繼往年邀請國外舞者與台灣舞者共舞的「東西激盪」,新作《天旋》則讓芭蕾與國樂相遇,邀請臺南市立民族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將以馬水龍《梆笛協奏曲》、劉長遠《抒情變奏曲》與盧亮輝《四季》入舞,柔和婉約的國樂,如何銜接俐落分明的芭蕾動作?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體相舞蹈劇場回顧創團十五年
《紀錄片》 打開大「門」 迎向未來
今年創團屆滿十五年的體相舞蹈劇場,在藝術總監李名正與妻子吳品儀相攜扶持下一路迄今,特別推出舞作《紀錄片》及同名展覽,回顧過往歷程也邀請藝術好友一同參與。演出以「門」的意象,作為《紀錄片》的舞台裝置,一條路,一扇可移動的門,告訴觀眾他們走過十五年的心路歷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缺一劇團「獨。姝」
兩個女子的獨角戲 探索內在生命的旅程
三缺一劇團新製作「獨。姝」集結了兩個女人的獨角戲:賀湘儀的《與什對話》與編劇鄒欣寧、導演劉柏欣合作,探索女人內在的「蛇」;江寶琳的《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則是一趟回家的旅程,透過三個女人的故事,全程台語演出,探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何以為這樣的查某人?」
-
即將上場 Preview 脫口秀、爵士樂互Jam
《不如這樣吧Blue John》 訴說都會寂寞
1911劇團新作《不如這樣吧Blue John》搬演編劇馮勃棣○九年台北文學獎評審獎作品,故事從一個脫口秀演員遇上薩克斯風手說起。舞台上爵士樂手與脫口秀演員對話,樂聲不只是樂聲,更是某種語言的變形,探討溝通的可能與不可能。
-
即將上場 Preview 混血樂器奏新音
非洲遇上北歐 鼓王與箏的對話
生於坦尚尼亞的音樂家Arnold Chiwalala,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的傳統樂器剛德雷箏,自此展開奇妙的創作人生。他結合坦尚尼亞傳統樂器澤澤琴與芬蘭的剛德雷箏,發展出融合二者演奏特性的Chizentele音樂語彙,此次訪台演出將展現他與芬蘭箏的精采對話。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從太魯閣到敦煌」
視聽交織 繪就壯麗風光
臺灣國樂團近來投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十月份的音樂會「從太魯閣到敦煌」即是最新成果展現。演出將以音樂與浮空投影描繪敦煌與太魯閣的美麗風光,這次更特邀潘皇龍、李英與張瓊瓔三位作曲家為太魯閣的壯麗景致寫曲,來展現此地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愛情 請小心輕放 柴科夫斯基與《尤金.奧涅金》
昔日拒絕她的人回頭下跪認錯,但她並非感到勝利,而是掙扎、徬徨,因為心中還保留著愛情,她痛苦地在該與不該之間作取捨。提筆寫信,從猶豫不決到下定決心,女主角長達十多分鐘的獨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她的心境。柴科夫斯基筆下的《尤金.奧涅金》一開頭的「寫信場景」,無疑是歌劇史上經典的一幕。 在現實生活中,書信,也跟作曲家息息相關。柴科夫斯機與梅克夫人長年的通信,見證了作曲家多少重要作品的誕生。而他一生中唯一的婚姻,也源於女方對他的書信攻勢。然而那是真愛嗎?在同性戀傳聞不斷下,老柴的故事即使轟轟烈烈,感情世界卻始終如謎。 也許,正因為他將生命中的真真假假,埋藏在作品中,忠實地傳達了內心的聲音,才使得平實的劇情變得有血有淚、感動涕零。 誰說只有柴科夫斯基才是個「搪瓷娃娃」?抓不住愛情時,誰不脆弱?遇上了,只能──小心輕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櫃裡的交響曲
不管生前死後,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同性戀傳聞不曾稍歇,而後世學者更熱中於從其作品中去探索描繪他生前如謎的感情世界。其實柴氏也曾有過異性戀情,甚至曾經結婚,但相較於異性愛情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在同性關係中的他,才真正得以散發創作的熱力,寫出知名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等永銘人心的經典。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少年十五二十時 映照俄國社會實景
普希金作品的四位男女主角各有特質,卻也代表著那個時代俄國上層社會的典型。主人翁奧涅金並不是一位陽光少年,而是外表光鮮、滿心自負、實則空心的紈絝子弟。字裡行間裡,普希金在在展現了,如此的年輕人在俄國比比皆是,表面上看來憤世嫉俗,實則亦樂此不疲,無意亦無力做些什麼。如此的角色特質,在固有的歌劇傳統裡,最多是襯托主角的配角,透過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他站上了歌劇舞台的中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絕對俄羅斯的「抒情場景」
在三幕共十一場的篇幅中,柴科夫斯基摒棄了氣勢恢宏的管絃樂,以充滿民謠色彩的旋律與平實的劇情鋪陳仔細雕琢劇中主角的外顯性格與內心情感,讓《尤金.奧涅金》體現了柴科夫斯基筆下「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同時也讓這部歌劇成為最符合柴科夫斯基氣質的作品。因此柴科夫斯基刻意捨棄了「歌劇」二字,用「抒情場景」這獨特的名詞為《尤金.奧涅金》辯護,宣示的正是引領俄國歌劇走向不同境界的決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回到人類純粹情感 時空距離不再遙遠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十一月把柴科夫斯基的《尤金.奧涅金》首次搬上台灣舞台,將寫下台灣歌劇演出史重要的一頁。這次製作由指揮多蒙寇斯.黑亞、導演馬克.亞當與舞台設計蔡秀錦合作呈現,主要歌者皆一時之選,如飾塔提雅娜的依格娜托維琪,與飾演奧涅金的莫爾納等。導演亞當認為,此劇描述人們的日常需求、命運與夢想,並竭力探究於人性最原始純粹的情感,所以儘管《尤金.奧涅金》背景時空距離台灣樂迷相當遙遠,但他仍信心滿滿,因為情感與音樂是所有人類的共通語言。
-
企畫特輯 Special 秋日午後的「TSO 婚禮蛋糕」
康托洛夫父子檔 聯袂打造甜蜜的祝福
秋光瀲豔的時節,舒適宜人的午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端出一道「婚禮蛋糕」,讓樂迷享受甜蜜溫馨的滋味!這場音樂會,特邀法國樂壇父子檔指揮家尚-賈克.康托洛夫與鋼琴家亞歷山德.康托洛夫聯袂演出,除了演出聖桑為祝福友人結婚而作的《婚禮蛋糕》一曲,也將呈現李斯特、貝多芬和盧賽爾的室內樂作品。
-
演出評論 Review
場無大小,惟夢是依
三齣戲很巧合地都安排了戲中戲的段落,《代戰》三段不相關涉的演出最是代表,《夜奔》硬是安排不擅曲唱的演員秀了幾句林沖奔行的經典唱段,《幻戲》更有完全擺落偶身的武戲《三打白骨精》。運用現成段落的確能方便迅捷代入戲曲元素,但若僅為套用而設,不免僵滯且有自廢武功之嫌。
-
新銳藝評 Review
是誰偷了我們的青春?
舞台風扇具現為時間之輪,無情地推移,在上半場我們目睹劇中人物交錯於情節之中,下半場見證生命更深的起伏莫測。角色/演員在命運幾近透明之際,反身與觀眾以對,一個個聚集下舞台望向前方,翻轉被觀看者的地位,無言之中卻有著最深刻的回眸。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荒謬」進入「日常」
當一九六○年代創作的荒謬劇本進入了當代台南和風茶屋,除了需要面對日常生活場景空間條件所帶來的外在限制或氛圍引導,加上語言使用等不同手法,都必須考慮眾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將會連帶產生多少質變效果?能否繼續維持原來文本普世成立的生命存在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音樂劇新一章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近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無龐大資金的投資奧援,以及音樂劇人才的系統培訓,卻從實戰經驗中,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路線。 綜觀近年國內音樂劇的趨勢,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中小型規模的演出成為主流,題材貼近生活,音樂形式多元,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 本期特別企畫,將有台灣音樂劇的回顧和現況分析,並以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地區的音樂劇環境相互對照,同時搶先預報今年第四季的音樂劇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