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漾音樂》(Deutsche Grammophon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水動漾的幻彩樂章

即將於五月上旬來台演出的法國鋼琴家海倫.葛莉茉,本來就特立獨行且有鮮明個人特質、自我主張,每每在演出上別有創意,這次來台演出的曲目即是她的新專輯《水漾音樂》內容,源自於一場結合空間、視覺、聽覺、戲劇來探討「水」主題的展演,她用最熟悉的音樂語言,彰顯「對待生態環境」的主張並具體化成一張唱片作品。

即將於五月上旬來台演出的法國鋼琴家海倫.葛莉茉,本來就特立獨行且有鮮明個人特質、自我主張,每每在演出上別有創意,這次來台演出的曲目即是她的新專輯《水漾音樂》內容,源自於一場結合空間、視覺、聽覺、戲劇來探討「水」主題的展演,她用最熟悉的音樂語言,彰顯「對待生態環境」的主張並具體化成一張唱片作品。

猶太裔法國女鋼琴家海倫.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年幼時曾是過動兒且有強迫症,所幸轉注心神在音樂上。她是現今活躍於樂壇的鋼琴家裡,特立獨行且有鮮明個人特質、自我主張的一位。

這次這張《水漾音樂》Water葛莉茉的藝術表現又往前跨了一大步。話說二○一四年年底她與蘇格蘭藝術家道格拉斯.高登,在紐約的藝文中心「公園大道軍械庫」合作了一場演出,他們結合空間、視覺、聽覺、戲劇,來探討「水」這個主題,希望讓人們意識到水資源的問題。在展場中的水面上,葛莉茉獨奏演出,她用最熟悉的音樂語言,彰顯「對待生態環境」的主張並具體化成一張唱片作品。

以「水」連結視覺、聽覺與戲劇

原來葛莉茉有「特異功能」——感覺相連症(synaesthesia),她的五感能夠將感覺互相串連傳遞,並產生特殊感受,例如彈奏鋼琴時,她眼前就會出現許多不同色彩:「彈奏巴赫平均律時,我看到紅色、橘色。彈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我會看到黑色和藍色。」難怪她的音樂,讓人如此「有感覺」。

她選了古典音樂中多首描述「水」的經典之作,如貝里歐《水鋼琴》、武滿徹《雨樹素描II》、佛瑞《第五號船歌》、拉威爾《水之嬉戲》、阿爾班尼士《阿爾梅里亞(選自伊貝利亞組曲)》、李斯特《艾斯特莊園水的嬉戲》、楊納傑克《行板(選自在霧中)》、德布西《沉沒的教堂》 等等經典來詮釋。

然後透過印度裔英國作曲家暨製作人尼丁.索尼(Nitin Sawhney)所寫的,一共有七段以「水的相變」(Water Transition)為題的創作,把上述的古典經典串接起來。索尼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同時也是跨界風音樂家,他的音樂讓整張《水漾音樂》專輯更具整合性、話題性與時代性。

錯過現場演出  還有錄音可收藏

回顧葛莉茉的藝術歷程,她七歲接觸鋼琴,十三歲時一九八二年入讀巴黎音樂學校就讀,三年後就以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贏得大獎。一九八七年首次受邀在東京舉行獨奏會而大受好評,同年就在巴倫波英指揮巴黎管絃樂團的「護航」下展開演藝事業。

她先前在Denon、Erato、Teldec灌錄的唱片內容,內容正常、獲獎無數,坎城年度古典大碟、法國世界音樂獎、法國金音叉獎、法國唱片大獎、東京唱片學會大賞、法國MIDEM古典音樂獎、和德國回聲音樂獎等等皆入袋。不過,這些榮耀仍不能滿足她。她在上紐約州創立了狼群保育中心,積極投入狼群保育而獲得「狼女」的稱號。她同時還是人權運動者、著名作家,過動傾向依然鮮明。

在加盟DG之後,她對唱片灌錄的主張也更加鮮明,二○○六年《鏡像映影》Reflection詮釋舒曼、克拉拉、布拉姆斯的三角戀;二○一○重回錄音室的《共鳴》Resonances,也挑了很個人觀點的曲目。她在DG的每一張專輯,都是從前所未聞的角度來選曲製作,大開樂迷視野。

五月十日在善果藝術的邀請下,葛莉茉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這套,他今年巡迴美、英、瑞、德、奧、義、法各地彈奏的全新曲目《水漾音樂》。截稿時音樂會尚未舉行,出刊不久音樂會又恐怕已過,向隅的朋友或許可入手這張二○一五他們在倫敦錄下的專輯,自行在家慢慢品嚐非常「水」的音樂。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