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采風樂坊與加拿大Soundstreams
當東方遇上西方 綻放超越時空的精采
近年來以傳統樂器、現代演出在國際打響名號的采風樂坊,前年應加拿大多倫多的Soundstreams藝術機構邀請合作演出,今年再度合作,除了采風將赴加國首演多首新作,也將與偕同Soundstream樂團返台,在國家音樂廳呈現兩場跨文化的演出「當古老與前衛碰撞」與「鬼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威瑪1857─李斯特的浮士德」
回到那一年 體會李斯特的激情與詩意
一八五七這一年,知名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發表了《A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浮士德》交響曲,這兩首重量級樂曲,將由簡文彬指揮NSO,分別與鋼琴家陳必先、男高音林健吉與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合作演出。這一夜,正可領略李斯特打造的激情與詩意。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鐵血柔情」
鄧泰山揮灑詩意 浦羅柯菲夫幽默起舞
蕭邦的詩意柔情,與浦羅柯菲夫的幽默寫實,將在同場音樂會中展現!曾獲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鄧泰山,將與NSO合作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且看他如何以初戀情懷來詮釋這個充滿愛意的樂章!而浦氏的《灰姑娘》舞劇管絃樂組曲是如何鋪陳這個浪漫愛情故事,也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別來無恙,老柴!」
掙脫宿命桎梏 等待勝利號角響起!
以「宿命」為主題,NSO「別來無恙,老柴」音樂會用鋪陳英雄悲劇的《艾格蒙》開展,接著以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映照作曲家充滿戲劇性、猶如悲劇般的宿命,在根特.赫比希的指揮棒下,生命中所有的掙扎都將隨著音樂掙脫。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創業?
劇場七年級生的第一哩路
在台灣,作劇場是「志業」,而不是「職業」,因為它養不活人也餓不死人。搞劇場是「興趣」,而不是「專長」,因為大多數人用工作支持創作。 然而,有一群人稱「七年級生」的年輕人,無畏大環境的艱難,奮不顧身地投入這個工作。他們有的始於大學話劇社的業餘玩票,有的是創作路上的志同道合。這些邁入三十大關的劇場新世代,不約而同,要把志業變專業、職業變事業。 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劇場創業之路上,他們面對的困難是什麼?他們需要的協助是什麼?如何兼顧創作和經營?如何規劃想像團隊的發展?他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是什麼?對於未來又有什麼規畫? 現在,讓我們帶讀者聽聽他們的聲音,同時也藉由德國、法國、英國、美國與中國等國際現況觀察,看看台灣與世界,有何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過來人經驗談
帶著熱情與堅持 踏上劇場創業的第一哩路
投入劇場的創作令人著迷,但如何讓這樣的過程持續下去?於是,年輕人燃燒著熱情創辦了劇團,一個創作的基地,一個實現夢想的空間但造夢不易,維繫更難,在台灣的環境下,多少劇場青年來去,多少表演團隊起落,過來人分享經驗:帶著熱情勇於上路,但也要隨勢而變,永遠要努力充實自己,創作者也要有經營者的思維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缺一劇團
LAB「研發」 從小開始
作為七年級生代表劇團之一,三缺一劇團的特色是作品品質穩定,超過一年的製作期,讓作品成熟度提高,也讓作品的生命得已延續;而有了排練場之後,成員更著重「研發」,進排練場不只是為了排戲,而是訓練、討論、激盪,讓創作能量持續累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再現劇團
三十而立 「秘密基地」再出發
成立迄今不過五年,與別團不同的是,「再現劇團」一開始就從場地經營出發,五年來累積了年輕劇團少有的場地營運經驗值。有自己的劇場自是讓人充滿了許多想像,但落於現實,卻也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讓人回頭自問劇團存在的目的。於是再現劇團去年底讓「藝術工場」熄燈落幕,「休眠,是為了凝聚更大的能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阮劇團
學子返「嘉」 體會純粹的美好
一群出外學子在學習戲劇之後,回返故鄉播灑戲劇種籽這就是阮劇團,嘉義地區的第一個現代劇團,堅持「讓嘉義人也有戲可看、讓外縣市的人也有到嘉義看戲的選擇。」他們在摸索跌撞後站穩腳步,成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駐館團隊,每年舉辦「草草藝術節」讓更多人上台演戲、接觸藝術;今年起,他們又開始了「藝文播種」與「劇本農場」雙計畫,耕耘土地與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先生與舞者們
均勻「換氣」 保持有機
「周先生與舞者們」是編舞家周書毅與舞者老友們一起成立的舞團,周書毅沒有為舞團設定多麼遠大的目標理想,他只是為當下想做的事推動了計畫,如到各地日常空間演出推廣舞蹈的「舞蹈旅行計畫」、為年輕編舞家打造了固定發表平台「下一個編舞計畫」。經費雖然不足,但周書毅說問題不在錢,而是「決心在哪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再拒劇團
絕對「不成熟」 時時自問初衷
全名「再一次拒絕長大」的「再拒劇團」,創作關懷就跟團名一樣,堅持不走「成熟」的主流路線,始終在少無人跡之處停步探索。主要成員黃思農說:「我們團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團員都有點社會適應不良。」做戲時相互批判,不斷質疑初衷何在,「在再拒,永遠都必須確認自己做戲的慾望是純粹的,劇團職業化好像會把這種精神消耗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格涉
極致玩票 玩成一「團」
成員都是剛畢業或還在學的北藝大學生,「風格涉」真的是很年輕卻又很吸睛的劇團,幾檔在臺北藝穗節推出的製作都以獨特風格贏得好評,也讓劇團從學生玩票性質漸漸發展到打算正式立案成團。主力創作者李銘宸期許風格涉不要只做劇場,也不要只有他一個人創作,「可以去做衣服、拍電影,什麼都可以試試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倫敦
網絡多元 起步走得不茫然
英國是文化創意產業之國,對於願投入劇場創作的年輕人提供了不少資源網絡。若是科班學生,在母校就有協助就業輔導機制,提供第一張門票;也有劇院提供的創作獎勵、藝文單位提供的實習機會,方便年輕人入行。若想成為自由接案者或創業,也都提供了相對的保障與豐富資訊網絡雖然挑戰不少,但在制度日趨完整、資源豐富的情況下,懷抱夢想的劇場青年,在英國的第一哩路,仍顯得十分開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紐約
掌握致勝關鍵 口袋深度不是問題
紐約是美國表演藝術的重鎮,想要在這裡踏出劇場生涯第一步的人可謂如過江之鯽。想累積劇團工作經驗者可多參與團隊提供的實習機會或助理工作,或是勇於在各藝術節搬演自己的創作。想創團或做製作也有相關機構協助募款、行銷。如果是你是具有潛力的劇作家,也有不少劇院有栽培新劇作家的專案,為你打開劇場大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分層補助 返鄉創作新思路
法國對戲劇文化的重視由來已久,也樂於補助創意的展現。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分層分項的的補助機制,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私人或半官方機構提供補助,想籌錢起步創作,在法國其實不難。不過大城市往往僧多粥少,回鄉創作反而成了許多年輕劇團的新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柏林
鼓勵創新 押寶創意與勇氣
柏林市政府提供表演藝術獎學金或專案補助,讓有心創作的年輕人不用複雜的申請程序與文書作業,就能踏出第一步。在柏林打拚多年的台灣劇場導演張乃文指出,公部門補貼演出計畫,看中的是作品本身的原創性和前瞻性。市府在說帖中也指出,只有能為當代藝術潮流和社會思潮帶來刺激的作品,才有可能雀屏中選。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
四條路線 錢潮中摸索創作之路
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劇場發展也是超乎想像,創作人才雖不乏出頭機會,但「錢」味瀰漫的劇場產業,創作理想也是揮灑不易。歸納起來,年輕創作者可以有四條路線來起步,一是透過藝術節平台發表創作,二是加入演出公司開展事業,三是自行創業以巡迴演出賺回本,四是在院團體制與個人路線間找特色闢戰場。
-
演出評論 Review
非關死亡,而是生存
這是一齣用俚俗的表相,來探索深刻認同問題的戲碼。雖然,敘事的節奏總是壓過情境的鋪排,但也因此加深了戲的荒謬感。因此,《死亡紀事》表現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存。又或說,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細瑣雜碎中有一種生命的韌性。
-
演出評論 Review
感傷主義的孩子
戲不是好哭就好,更何況感動落淚等於小孩真實,會這樣說的八成是個大人。人一長大很容易變成感傷主義的孩子,動不動就要回顧童年撫慰心裡的傷,忘了自己當年也很傷人。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小孩不撒野,沒有傷人的破壞力,他要如何掙脫成人世界訂下的那麼多死板的規矩,活下來繼續遊戲呢?
-
演出評論 Review
最終,音樂仍是勝負的關鍵
相對於創意落實與舞台技術的缺失,本次的演出卻掌握住觀眾共鳴的關鍵:音樂的感動。殊不知成功的文本有如景陽崗的猛虎,成功的改編讓你當武松,失敗的改編就是盤中飧。至於「瘋搖滾.硬台灣」,呃,姑且稱做「老虎與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