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少有為兒童所設計的爵士音樂專輯,新近發行的《屋頂上的動物園》就是一張令人驚喜的聲音。透過多種爵士風格去框架我們所熟悉的十一首經典童謠與歌曲。這些豐富多元的素材,透過即興、翻唱、拼貼、重組等手法,「搖擺」與「切分音」的風格手法,跳脫了我們的聽覺習慣,讓原本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面容與表情。
或許你並不是一位「爵士樂」(Jazz)愛好者,對於爵士樂的歷史、形式、風格,甚至特色,你也完全無法說得上邊,但是你絕對能在某一間餐廳,或是百貨商場中,從隱約傳來的音樂中,大膽地說「這是爵士樂!」因為,你或多或少知道它聽起來是什麼模樣,它就是那麼不同於古典音樂與其他音樂。
什麼是「爵士樂」?
「爵士樂」到底是什麼?事實上要為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真的很困難,我們幾乎可以說「爵士樂」發展的歷史有多久,這個問題的爭議就存在多久。
在西方音樂的發展中,爵士樂多樣性的型態,隨著歷史的推進,不斷地吸收了各種文化的精髓,同時融合了歐洲與非洲音樂的傳統,在傳承與風格上都是獨樹一格的,然而基本上離不開「搖擺」(Swing)與「切分音」(Syncopation)兩種演奏風格。
無論如何,從美國爵士樂大師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一九三二年所發表的作品〈它什麼都不是(假如少了搖擺)It Don’t Mean a Thing(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中,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明確且精準的答案。
用音樂串起一座「屋頂上的動物園」
回顧整個台灣爵士音樂唱片市場,除了二○○四年由Verve唱片公司所出版的《爵士童話》Jazz For Kids,以及二○一二年由日本爵士樂手古野光昭所《兒童爵士音樂會》Fullnotes for Kids兩張專輯外,針對兒童所設計的爵士音樂專輯仍是鳳毛鱗爪。可惜的是,這其中的經典爵士樂曲與童謠歌曲,對許多人(尤其是兒童)來說仍稍嫌陌生,不容易獲得聽覺上的共鳴。
由魏廣晧、吳青與李承育等九位國內頂尖樂手聯手打造的《屋頂上的動物園》Rooftop Zoo專輯,在這塊亟待滋養的園地上,應該是許多爵士愛樂者所引領期待的耕耘成果。在二○一三葛萊美獎提名的編曲製作Michael Philip Mossman跨刀下,企圖透過「紐奧良」(New Orleans)、「非裔古巴」(Afro-Cuban)、「散拍音樂」(Ragtime)、「搖擺」、「福音詩歌」(Gospel)、「波麗露華爾滋」(Bolero Waltz)、「婆娑諾瓦」(Bossa Nova)與「當代爵士」(Contemporary)等爵士音樂風格去框架我們所熟悉的十一首經典童謠與歌曲。這些豐富多元的素材,透過即興、翻唱、拼貼、重組等手法,「搖擺」與「切分音」的風格手法,跳脫了我們的聽覺習慣,讓原本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面容與表情。令人驚喜的是,雖然沒有我們所熟悉的那種黏膩、低沉,充滿磁性的音色唱腔,但演唱(奏)演繹與穿插交疊其中的童聲,真實地保留了原始素材所傳遞的純真,以及充滿童趣的詮釋個性。
聽見遊樂的歡笑、生命的節奏
整部專輯除了歌曲的演唱曲目外,另外規畫了一張純粹的器樂演奏版本,滿足不同的音樂需求,同時也展現了專輯對於愛樂者的期待與臆想:「打開音樂的天線,找到最舒適自在的頻率。」與其說這是一張爵士音樂專輯,何妨說這是打開童年回憶的門票,透過音樂串接著童年與成長的記憶,即使時光在身邊流逝,感動卻是無盡綿長地牽引著我們的生命,同時體會生命的另一種感動。
「如果所有城市的屋頂,可以串成一座動物園……我們只要抬起頭就能聽見遊樂的歡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