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修追思會現場,屏風表演班成員齊聚台上。(林韶安 攝)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紀念特輯

為台灣人說故事,繼續……

「後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李國修創立屏風以來,不僅為他編導演的每部戲屢屢創新,經營管理上也常為藝文組織打頭陣,譬如屏風是全台第一個為義工保險,亦是第一個為觀眾投保公共意外險的劇團。然而,在李國修離開後的屏風表演班,未來將如何延續?

很早就開始交代

李國修在二○一一年宣布生病後,樂觀面對病情,認為僅是中場休息。即便到生命的最後,他向弟子們交代的是告別式的編排細節,即將出版的書中故事如何梳理……等,他喜悅以對這「人生新的開始」,還是沒談到劇團的未來。不過,二○一○年四月開始,他已將營運、演出、製作等事項交給團隊的核心夥伴打理,退居幕後。藝術總監林佳鋒說,李國修是心思非常縝密的摩羯座,友人們去探望李國修時,都共同感覺到,他似乎很早之前就把該交代的事交代給相關的人。

事實上李國修從一九九六年便意識到接班人的問題,為傳承布局,雖然培養徒弟的目的並非為了接班人,也希望能找到志氣相投者,將專業傳承下去。在早期的訪問中他就曾表示:「不擔心屏風因為沒有李國修,就不叫屏風。」林佳鋒說,李國修本來就是樂於分享的人,未創團之前就急於分享他所學,尤其是他對戲劇的熱愛,及他參悟的戲劇與人生之間的道理,因而過程中都整理成筆記、講義,跟所有合作夥伴分享。

團隊的DNA不會改變

林佳鋒認為,李國修的離開必定對團隊產生震盪,精神支柱彷彿瓦解,卻又仍存在。不過,這三年李國修已訓練團隊,以類似的模式與團隊對話,不實際在劇團內,但偶爾會給予提醒,只是接下來屏風團隊必須面對「他真的不在」的事實。

整個七月,屏風表演班忙於李國修的後事,及現正演出中的《三人行不行》,林佳鋒直言,關於團隊的未來需要很快召開相關主管會議,但尚未有定案。「團隊的DNA不會改變。」他說,李國修一直站在外省二代的角度,堅持寫台灣這片土地的故事,從劇作家的生命經驗中提煉出內在的故事,回歸人與人情感最基礎的連結。李國修對徒弟的教導也朝此方向,將生命中信手拈來的小故事轉化為劇本。原本在屏風的年度計畫便已安排兩位在團內的導演黃毓棠、黃致凱發表新作,但未來也不排斥與其他劇作家合作,只要符合本土原創的中心思想,為台灣人說故事,擁有對這片土地的關懷。

思想傳承是近期重要計畫

二○一一年李國修宣布生病,二○一二年年初屏風內部便做了「五年計畫」調整,將部分未來要演出的作品提前演出。林佳鋒說明,屏風歷史上極少大幅度異動計畫,上回是二○○一年九月對外宣布一個作品停演,當時是因應大環境的蕭條與劇團生存問題。這次再做五年計畫調整,內部有許多事需重新定調,主要會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財務面如何穩健經營下去,涉及未來搬演的作品;創作面將鼓勵年輕人創作,但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激勵他們?以及作品以何種形式發表?都將再做討論。

思想傳承部分,近期屏風最重要的計畫,除了整理三年、甫出版的《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外,還有他的徒弟導演黃致凱正在整理中的編導演筆記。黃致凱說,這筆記之前是「有字天書」,僅為綱要,目前正將論述、故事補齊,以編導演講義為經,以李國修劇場經驗為緯,也像是他的表演傳記。林佳鋒說,未來還將出版劇團經營及劇目經營操作手冊,依李國修的期待,將這些實戰經驗和知識分享出去,讓小團體對於行政經營都能儘快上手。

繼續讓大家快樂

屏風正在上演《三人行不行》,及接下來九月將第六次搬演另一齣經典戲碼《莎姆雷特》,林佳鋒說:「我們私下說笑,會不會是李國修這個老老貓早就算好,接下來要弄兩個大喜劇讓大家快快樂樂的?」對屏風而言,此刻還有許多事項未定,但林佳鋒很有信心,他們有一群堅強的核心夥伴,跟在李國修身邊工作十幾二十年,未來無論出現怎樣的任務,都能協力完成。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