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義大利劇場導演
卡士鐵路奇:劇場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未知性」
巴黎《世界報》Le Monde在他的作品於亞維儂藝術節上演後,定位他「已正式向大師報到」。西班牙里屋雷劇場總監李果拉(A. Rigola)形容「他是人如嬰兒般純淨,作品卻如魔鬼般懾人的可怕導演。」擁有美術與雕塑的背景,義大利劇場導演卡士鐵路奇由於擅長多元媒材的組合運用,如裝置藝術般的劇場風格,打破劇場時間與空間流動的方式,呈現出彷彿夢境的幻覺感,其獨特的戲劇魅力,使他如旋風般席捲歐陸,成為最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 二○○八年發表的《神曲三部曲》,是卡士鐵路奇最為人知的重要作品,他將閱讀但丁的《神曲》La Divine Comdie所感受到的恐懼,以劇場形式表現出來,發展成《地獄》、《煉獄》、《天堂》三齣戲。在《地獄》篇中,偌大的亞維儂教皇宮中,火燒的鋼琴、兇惡的犬獸,圍攻撕咬倒在地上的男人;驚悚的畫面,跳接溫馨純真的片段,詭譎氣氛牽動著觀者的情緒起伏。不同於《地獄》的視覺性,《煉獄》呈現的是一個私人生活,一個中產階級的寫實場景,時間緩慢流動。《天堂》則是一個裝置藝術,每次只有五名觀眾觀賞,卻教人有說不出的感動。 《神曲三部曲》的大受好評,立刻受邀至世界巡迴演出。然而,巡演過程中,一位團員在舞台上發生意外致死,這讓卡士鐵路奇異常難過,從此宣布停演,《神曲三部曲》就此成為絕響。今年,卡士鐵路奇將帶來另一代表作品《嘿,女生!》,與台灣觀眾見面。本刊趁他來台勘查場地之際,邀請劇場資深編導鴻鴻獨家專訪,一談美術背景如何影響他的劇場創作,以及對於劇場的文本、空間、材質運用,他又有何獨特見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狂飆八○ 到繼續革命
從狂飆的八○年代,到進入廿一世紀,台灣的小劇場,曾與熱情的社會改革同步呼吸,創造了台灣獨特的表演榮景;也曾走入穩定,少了與社會問題直接對話的氣度與能量。有人已經轉向,更有人堅持對抗就是這些只問耕耘的劇場工作者,慷慨地賜予了這個社會理想和希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們不能再糟蹋戲劇了!
當代劇作家之絕地逢生
劇本不再是聖物,不再是目的,但是,至少它還可以作為一個出發點。當代劇作家們──我是指那些傑出的──無不意識到語言和劇場表演之間的張力,他們從不寫滿,不然就是寫得太滿,好讓人難以招架。前者的極端是只寫意念,劇情動作留給演出者傷腦筋;後者的極端則是寫出難以演出的情節,激發演出者不得不以創意應對。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行政上綱,藝術委地,我們活該?
今年的扶植結果看似廣納百川,也開放設立年限門檻,實則價值觀混亂,某種程度上讓我們重新溫習了二○○一年扶植計畫的怪現象,也就是行政考量大於藝術考量。官僚體系如此思考還可以理解,專業評審如此判斷我卻萬難理解。例如近年在創作品質和國際開拓上十分搶眼的「拉芳舞團」鎩羽,卻有許多藝術上更為生澀甚至生嫩的新團老團入選。「差事劇團」和「飛人集社」等這類在文化意識及美學探索上充滿活力的團隊出局,一些走通俗商業路線的新進團隊卻獲得扶植。我真的看傻眼。「黑眼睛跨劇團」無緣和我尊敬的團隊並列,令我也感到汗顏。 這種離奇現象非常需要評審出面解釋,否則我只能提出如下觀察。文建會的邏輯看來是:一個團的成敗完全看他們的營運狀況,能吸引越多觀眾、賺越多錢最重要。然而這是經濟觀,不是文化觀,文建會何不乾脆納入經濟部?國家需要培育什麼樣的團隊,意味著整個國家的文化創造力要往那個方向發展。扶植計畫的宗旨應該是為藝術上文化上有成就、有潛力的團隊(他們體質與生態不同,也未必全受大眾熱愛),提供生存發展的支撐,而不是發獎金給乖乖牌。 這只是幾個團隊分贓不均的問題嗎?其影響為何?讓我引用周慧玲六年前的論述:「文建會自一九九二年開始的『演藝團隊扶植計畫』,也主要以藝術行政補助為主,強調戲劇的『專業』經營之餘,也暗自植入『我現在幫你,你接著要學會自己賺自己吃』的期許。可以說,官方持續釋出資源二十年,台灣現代劇場固然從中獲得資源而茁壯,然而一旦意圖以『藝術』為生、視劇場為『專業』的態度形成後,這些專業的劇場藝術工作者並無法獲得長期而穩定的生活保障。為求生存計,他們反而不得不愈趨擁抱大眾,以增加利潤營收為考量,將台灣現代劇場推向通俗文化。」──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文建會固然只會把責任推給評審,然而檢討扶植辦法定位與評審結構,無疑是文建會的責任。藝文已經不是媒體的主要關注(這次扶植結果公佈,主流媒體不見任何回應),如果藝文界自己還像拿了糖嘴甜的小孩,甘願被這樣胡亂擺弄,只能說我們活該。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驫舞劇場《M_Dans2010》、歐斯特麥耶《哈姆雷特》
相對於驫舞每次那些混亂卻充滿能量與機鋒的集體即興創作,但對我而言,其實他們每位編舞家各自的獨立作品,都更精準銳利。終於他們願意用集錦方式呈現各人風貌,我以為這樣衝撞出的藝術張力,或許更為強勁。 歐斯特麥耶的《哈姆雷特》是較《玩偶之家》更具野心的作品,也絕對是世上萬千復仇王子當中,最讓人難忘的版本之一。光看開場的瘋狂葬禮滑稽劇,就已值回票價。六人不換裝兼任多角的處理,將劇本的角色內在意義梳理得更為突出,讓人想起這次的劇本修編馮.梅焰堡在他自己的《醜男子》當中類似的戲劇手段。黑暗嘉年華般的情境氛圍,暴露扮演成分的劇場美學,在在彰顯這個時代的藝術與現實氣質。歐斯特麥耶的版本不是沒有值得斟酌計較之處,然而他的膽識,已足為下一世代的藝術家取法。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鄭和1433》
不同於《歐蘭朵》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鄭和1433》作為一個在台灣原創的羅伯.威爾森作品,主題與形式都有巨大潛力。威爾森向來不以歷史意識見長,其美學卻往往對傳統藝術(如歌劇)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這點來看他和優劇場的合作:優劇場的鼓藝精湛,但在劇場元素的應用上,似有待更大膽的牟合。《鄭和1433》從題材指涉到合作型態,都是跨文化的重大事件。無論它是怪物或珍珠,有幸躬逢其盛的我們,都值得熱切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個人冒險到集體記憶
不論你是否認同陳玉慧的劇場美學,都可見出她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創作者。陳玉慧最熱中的,無疑是動用所有彼此矛盾的劇場元素,冶煉出一盆巫婆湯。如果擔心《海神家族》的原作者自任編導,會不會太過拘泥文本、「忠於原著」、導致文學性壓過劇場感,陳玉慧是我們最無須為此擔憂的創作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飛人集社《煮海的人》、黃蝶南天舞踏團《惡之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最美的時刻》、沙丁龐客《一個人的晚餐》
近距離觀賞精采的演員,是看戲的最大享受。在實驗劇場看魏雋展,在牯嶺街看馬照琪,這兩齣獨角戲,都是難逢良機。魏雋展在去年《漢字寓言》的淋漓盡致表現,讓人大為驚豔,這次要挑戰德國當代小說題材和偶戲形式,更可以預期有火花。 馬照琪《一個人的晚餐》堪稱是她的表演代表作。以小丑形象扮演都會女性,看來似乎難以搭軋,然而她的詮釋卻極具說服力,趣味和韻味俱足。與現場音樂、和一道有所變化的牆互動,一點都不單調。亞維儂暢演歸來,還推出「加長版」,值得一看再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新潮實驗室 《24H》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偷窺後窗,看一場無言的歌劇?
由李果拉導演、西班牙里屋雷劇團演出的《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藉著父親喪禮後返家的一段時間,完整展示劇中的所有人物關係,透過舞台上一幢豪宅的剖面,各個窗戶展露出來的場景,推演出悲劇的發生。導演有興趣的顯然不是故事,而是現代人的生活,與現代空間。與其說這是無言劇,不如說更像是一齣無聲的歌劇。人物情緒的起伏,那偶爾爆出的聲響我們可以感覺到隱形的旋律在流動,但是聽不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我的妻子就是我》《劉三妹》
接連《少年金釵男孟母》徐堰鈴在戲裡一群男同志中玩女扮男扮女,《木蘭少女》明明是女性成長卻主攻男同志議題,看來台灣劇場的跨性別還會越燒越熱。這個月又有兩檔讓我非常期待。 仁信合作社是繼環墟和莎妹之後,又一「台大幫」劇團。不知是否出身戲劇系的關係,選材反而比較走文本路線。不過這次的《我的妻子就是我》確實給了表演和導演極大的空間(也就是難題的意思啦)。主演卓香君在過去幾年的小劇場一直令人眼亮,以精準討喜見長。這個劇本在獨角戲裡算是大規模的,各方面都應該能夠給國內的獨角戲創作一個示範。 李清照私人劇團這群百折不撓的有為青年,推出的作品永遠比他們的團名更怪G。《劉三妹》組合了一位詩人、一位舞者、和一位演員,三個大男生演三個老妓女,談慰安婦題材,還是客家戲,「有客家的山歌小調與日本演歌交錯吟唱、藝伎舞蹈與樣板戲揉合混搭」,歐買尬!這是什麼東東?千載難逢,當然非看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班牙里屋雷劇院藝術總監
李果拉:我們想表達的,都已反映在這場「序」中
執導《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的阿雷克斯.李果拉(lex Rigola),以特別的空間形式展現莎翁名作《哈姆雷特》,雖然只是一場「無言序」,但已營造出風雨將屆的命運氛圍。本刊透過電子郵件訪問了這位年輕的劇院總監,請他談談他創作這齣戲的想法與經過。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木蘭少女》
在迪士尼的《花木蘭》之後,這個傳奇的詮釋權似乎拱手讓給了美國人。(幸而好萊塢還沒有染指《梁祝》和《白蛇》,不過,應該也是遲早的事。)但是我以為,木蘭故事的可能性遠遠尚未被窮盡。一名少女從軍,意味著脫離女性的束縛,進入男性的社會;脫離家庭的束縛,進入複雜的世界。其實,是極富潛力的個人成長歷程。如果要延伸到「漢」與「胡」的爭戰,又涉及文化衝突與帝國威權意識的問題,在在觸及當代世界的敏感議題。一名少女如何縱橫其間,隻身顛覆各種威權(家庭、男性、帝國),其戲劇性可勝出迪士尼版本不知凡幾。 以《K24》樹立台灣劇場里程碑的蔡柏璋,這部榮獲府城文學獎劇本首獎的新作,便以喜劇手法,對此一題材作了精采的開發。在嚴謹細膩的導演呂柏伸手裡,雖然是學院製作,成果卻豐厚可期。我熱切期待這個製作,能以當代觀點,為木蘭故事下一個比迪士尼更令人難忘的註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多元回音
沒玩過的都好玩 催生多少「異數」家
蘭陵的作品風格如百花齊放,從肢體劇場、默劇、詩劇、搖滾儀式劇,絕難定義。蘭陵的每次公演都讓人無法預期,但是意圖都很明確:端出的一定是新菜。沒有什麼商業、前衛之分,沒做過的都是值得嘗試的。這樣的氛圍,也孕育出多元的創作者,而與賴聲川、陳玉慧的合作,更是為還沒有自己劇團的獨立創作者,提供了精良的演員和完備的製作條件。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饕餮》、《動覺試驗場》
五月的演出真的讓人目不暇給。無論是敷演李漁,轉性盧梭,或變奏辛波絲卡,都讓人充滿好奇窺奇之心。但要逼我說出最期待的一齣戲和一場舞,我會如此選擇── 在竹圍工作室演出的《饕餮》連個團名都沒有,然而同一組合(鄭尹真、高俊耀)去年的《忿怒》已口碑傳遍。戲中兩人兼飾多角,刻畫社會底層人物,精練的剪接轉換手法、鋒芒畢露的表演、深刻的人生感觸,讓人震撼低迴。這次同樣改編自黃碧雲《七宗罪》之中短篇小說的《饕餮》,又增加一位演員,精采可期。 舞蹈節目我則特別期待新舞風的《動覺試驗場》。編舞家麥奎格甫目前在英國如日中天,擅長舞蹈、電影、劇場、音樂、視覺藝術、科技等各領域的跨界組合。他以獨創快速銳利、又流動自如的肢體語彙著稱,也熱中將電子世界的視覺影像,放到舞台上與舞者互動;他甚至還編過一支作品在柏林和加拿大兩地同步演出,再透過現場影像傳輸達到「共舞」的效果;連荷蘭舞蹈劇場都帶著他的舞作全世界巡迴。一如英國《衛報》的評論,麥奎格甫揭示的是許多「美麗、駭人的新世界」(brave, scary new worlds)。既然他手中握的是水晶球,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是不是表演藝術的未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香堤偶劇場《直到世界的盡頭》、流民寨《無路可退》
上期介紹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竟將兩位跨文化光影導演Richard Bradshaw和Larry Reed混為一談,特此更正並致歉。有福的是觀眾可以藉機認識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 這個月我的首選自然是來自法國的《直到世界的盡頭》。香堤偶劇場的想像力驚人,超乎理性邏輯卻讓人欲罷不能,舞台幻覺神乎其技,濃濃的詩意美感別無分店。這種讓大人小孩一起著迷的劇場經驗,應能給國內綜藝化的兒童劇主流一些啟發。 在福和橋下演出的《無路可退》也值得關注。「流民寨」係以台日合作的行動團體「海筆子」的台灣成員獨立創作。帳篷劇以另類美學對社會介入、批判,刻畫邊緣心靈,重探藝術本質,每每令人震撼動容。未曾體驗過帳篷劇滋味的,不宜錯過。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
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這位澳洲影戲大師我們並不陌生,無獨有偶最精采的光影作品《光影西遊記》就是和他合作的成果。融匯東西美學,他本身就是跨文化學習、創作的傑出例證。「光影戲」突破了「皮影戲」和「偶戲」的限制,讓演員與剪紙、物件競技,創造出直追電影分鏡的視覺與節奏變化。 《影窗內的天空》幾年前來過台灣,但經過《光影西遊記》,相信更多觀眾盼望看到布萊蕭的絕活。無獨有偶劇團除了原創作品,也積極與國際對話,這個月除了《影窗內的天空》,還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演出與裝置交叉互動的《間》。讓我們得以見識劇團的重要性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其有無源源不絕的創意,與交流的心胸和活力。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出塵到入世─品特的最後歷程
貝克特和品特的這些作品都在聲討極權專制──他們早期作品中的抽象外力,已經具體化為現實中的政府勢力。雖然兩人攻擊的對象不同:貝克特針對的是假共產主義之名的東歐獨裁者,品特針對的是假自由民主之名的英美侵略者。但共通的是,他們已從提煉現實成為完美形式的現代主義創作者,轉變成以藝術積極介入公共領域的知識分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粉絲心中的 李歐納.柯恩
李歐納.柯恩在台灣也有眾多的粉絲,其中更不乏知名的作家、詩人、音樂工作者,到底這位老詩人在他們心中佔據著怎樣的位置?且聽他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