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錄像、劇場、身體、觀看 四方通話
法國編舞家夏維.雷.洛伊在《潛藏空間》演出前,不要觀眾看到節目單,因為演出時你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就是他演出的目的,「我不決定觀眾要看到什麼。」洛伊如此宣稱,將觀看的主體性完全交給觀眾,同時全然專注於自我身體的探索、呈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蔡柏璋 愈旅行,愈分明
今年三月,結束一年多的浪遊,蔡柏璋回到台灣。第一次重逢,是在一個希臘劇團來台演出的記者會上,蔡柏璋低調地在台下工作他受邀擔任劇團的翻譯。跟他打招呼時,他面露驚訝,身體稍稍前傾又後退,最後含蓄簡單地交換幾句話。不知為什麼,那樣的姿態令我印象深刻。忍不住猜想,那個瞬間或許蔡柏璋正在用人與人問候的身體間距,重新確認自己已經回到台灣的現實吧。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他從美國飛到莫斯科,而後輾轉棲居歐洲各國,想必習慣了西方人較為熱絡的見面問候。 再度見面時,蔡柏璋坦率地說,「我喜歡在國外生活。」從北投到松山的半日小旅行中,他也提到正在籌畫下一次的國外long stay。這並不令人意外,從他的劇場編導作品《Q A》、《Re/turn》中,說著一口台北國語的主角們在柏林、倫敦等地過起異鄉人的漂鳥生活,體驗更自由不羈的人生,不難發現蔡柏璋對旅行的熱愛和投射。 班雅明把說故事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農夫,因長久定居而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掌故如數家珍;另一種人是水手,在漫長的漂移中見識不同地域的奇聞軼事。他們因流浪締造故事,或為了故事製造更多流浪。 想當然爾,蔡柏璋屬於哪一種。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聲音,城市記憶的棲地
《裝幀時代》、《裝幀台灣》作者李志銘,結合了他研究所所學的建築與城市發展與一向愛好的音樂,打造了《單聲道》這本台灣少見的「音景之書」。透過聲音,作者重新勾勒台灣城市景觀與歷史流變,也讓讀者重新找回對生活曾有的細膩聆聽與交疊於聲音中的記憶。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楊銘隆 釋放亮眼東風
以一系列「東風」舞作標誌鮮明特色的編舞家楊銘隆,若深究其身體風格,卻能發現這樣的肢體,來自楊銘隆年輕時所受的美國編舞家崔莎.布朗的釋放技巧訓練。在東方與西方往返交錯的舞蹈經歷,讓楊銘隆對身體有更深刻的體悟:「我更願意回到基本的人體結構、物理運動原理,對這些有清楚的認知,不管什麼動作都能做出來,而不再分什麼東方西方、傳統現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編舞家之必要?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性別或許只是無數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人」字前面加上男或女,便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與生俱來的性別身體是一個自我察覺的切入點,而以身體為工具的舞蹈表演者和創作者,還有可能為性別身體提出怎樣的新創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
《The Apartment》 新生代舞者鋪展新舞思
在台南耕耘現代舞創作有成的稻草人舞團,於去年開始策畫年輕編舞者發表平台「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今年二度舉辦,由曾獲羅曼菲獎助金赴法國創作表演的資深團員左涵潔與新生代舞者蘇鈺婷,以「公寓」(the Apartment)為題,串聯發表《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平行公寓》。 左涵潔的《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描述一屋四房不同居住者的生活,呈現不同型態的同居關係。人際不同的距離安全距離、沒有距離,或是無聲的壓迫式距離是主要的動作元素,隨距離開展出親近或疏遠的同居關係,交錯四個不同的時空,讓觀眾潛進房間窺看不同的生命故事。蘇鈺婷的〈平行公寓〉則將公寓比擬為記憶存放的空間。房間中的物件象徵記憶的斷片,牆與牆之間,意味著看似斷裂的記憶潛在的關聯。她認為,「銘記不代表永恆存在;遺忘不表示沒有發生」,在不同的房間裡,記得與忘記同步演出,反映人類情感和思維的複雜景觀。 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說,「年輕創作不是『經驗不足』,而是『無所畏懼』,給年輕人發揮的空間與舞台,他們會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來!」在前輩稻草人的扶持下,新一代的稻草人能否帶來無懼的嶄新作品?值得觀眾期待。(鄒欣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卡拉瓦喬》 舞動畫家的情與慾
○四年創團的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舞者來自柏林三大公立芭蕾舞團,由有「世紀舞神」之譽的馬拉可夫擔任藝術總監,他也將舞團打造為歐陸重要且馳名的芭蕾舞團之一。這次首度訪台,將演出義大利編舞家比貢哲提為該團量身訂作的舞劇《卡拉瓦喬》,將卡拉瓦喬如何藉創作反映內在的極端性格,具象為舞台的呈現。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再任藝術總監 開心「回鍋」兩廳院
平珩 期待分享更多、開創更多
再度回到兩廳院擔任總監一職,曾協助兩廳院轉型行政法人的平珩看到現在的改變組織更精簡,運作上軌道,她表示「這次回來心情還蠻開心。」而對於兩廳院的角色,她認為兩廳院應該是扮演國家的「表演藝術研發單位」角色,引進藝術價值高的演出為國人開拓視野,並可透過國際共製,讓國內創作走上世界舞台;而在國內新場館陸續完工的此時,更需要兩廳院將廿五年的營運經驗分享出來,協助國內演出環境迅速步上軌道。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廖末喜舞蹈劇場「洄游舞集—玫瑰」、「菅芒花開」
老將新秀接力 呈現南台灣舞蹈風情
由資深編舞家廖末喜主持的廖末喜舞蹈劇場,向以編舞家個人創作與新銳舞蹈創作者發表平台「洄游舞集」為年度兩大公演,今年分別於五月中旬、六月初輪番上陣,展現南台灣生生不息的創作力。 「洄游舞集」以不同主題展現不同時代背景的女性風貌,除了反映傳統與現代差異的強烈對比,並透過母性包容、孕育、強韌的意象,呼應「洄游舞集」兼具傳承與創新的訴求。今年的「洄游舞集玫瑰」從詩人洛夫、陳怡瑾、林建隆等以玫瑰為題的相關詩作,以及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取材,邀請四位新生代編舞家蔡馨瑩、林宜頻、張志雯、謝佩珊共同參與創作,藉由玫瑰的姿態與意象展現女性多種風情。 廖末喜也於臺南藝術節推出台南詩人許丙丁的台語歌謠發想創作的《菅芒花開》,展現台南人樸實、強韌的性格;並演出舊作《土匪婆》、《蛾》等同樣由文學作品改編的舞作,持續以舞蹈連結府城文風鼎盛的傳統。(鄒欣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光之始 溫泉鄉崛起的超級夢工廠
一言以蔽之,寶塚魅力的核心是「夢想」。無論是華麗至極的舞台布景與服飾,姿容美麗、演唱與舞蹈技藝精湛的演員,取材無國界、主題多涉愛情的戲劇內容,舞台上的一切元素如夢似幻,演員與粉絲漫長的升級挑戰也是夢想的實踐,而寶塚音樂學校與劇場的所在,更是夢之國度的體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勅使川原三郎再訪「新舞風」
《鏡╳樂》 虛無鏡像中的身體哲思
備受台灣舞迷期待的旅歐日裔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終於將在五月中再現新舞風!這次他帶來○九年編創的《鏡╳樂》,以鏡像與音樂為題,以舞蹈追問身體置身其間的存在意義。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驫舞劇場三位新銳編舞者
《男人與狗》 邁入三十前的人生回望
由陳武康、蘇威嘉領軍,標榜全男舞團的驫舞劇場,上半年由三位年屆而立的新銳編舞者黃詠懷、黃懷德、鄭皓接力「男人編跳」的風格,推出新作《男人與狗》,從「男人像狗、女人像貓」的既定印象延伸,結合即將卅歲的生活經驗與成年焦慮,呈現一段段舞蹈劇場即景。 舞作從三個人的獨舞展開,表現出各自的身體質地。黃詠懷時而流線、時而頓挫的動作,象徵對未來人生走向的猶豫。從數學系跨足習舞的鄭皓,透過仿如機器人以關節帶動的身體,反映原本習於運作腦袋的自己對運作身體的渴望和實驗。黃懷德和物件的共舞,是舞作中「狗與人」的意象最鮮明的,他的舞段充滿對童年與祖父母共度的回憶,搞笑也溫馨。 「男人與狗的共同點,是忠誠。」但,如何忠於自己?狗的難馴野性,某種程度也反射了人逃離現實圍困的渴望。《男人與狗》是三個大男孩走向卅歲人生分水嶺前的回望,回望孤單,回望無助,最終,回望帶來遁逃的小小快樂,而那樣的快樂,竟也成為支撐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
中生代自編自導自跳 各自詮釋「心動時刻」
有感於國內舞蹈工作者缺乏表演舞台與創作空間,8213肢體舞蹈劇場的孫梲泰自二○一○年起,固定舉辦小型舞蹈匯演,邀請中生代舞者、表演者呈現編創小品。名為「非關舞蹈」,希望藉由跨界表演工作者的參與,對舞蹈和表演的身體提出新概念和新詮釋。 今年,「非關舞蹈3」除了老班底曾參與蔡瑞月舞蹈社行動的詹天甄、曾與國內各舞團合作的舞者楊琇如、資深接觸即興表演者朱星朗外,也特邀三位「舞蹈異族」加入:香港舞者王廷琳、台灣少見的乾旦兆欣、義籍舞者Mauro Sacchi,以「心動時刻」為題,自編自導自跳的獨舞,呈現出中生代表演者的創作眼界、內在心象與身體風景。 其中,兆欣有感於觀眾往往好奇他不同性別的扮演多於京崑表演本身,以不妝扮、不粉墨登場的方式詮釋《牡丹亭》〈驚夢〉一折,挑戰舞台上的真實與幻象。Mauro Sacchi旅居台灣多年,重返睽違許久的故鄉義大利後,不禁質疑和想像:「家」,是義大利、台灣、一棟房子、或是一個身體?而我們又該如何「回家」?詹天甄、楊琇如、朱星朗的作品,則挖掘個人內在,透過身體形於外,展現自己或強韌、或迷惘的心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三傑重聚 就是讓你「搞不定」!
今年的「春鬥」,猶如一班好漢各自練功後,再度相聚的競藝擅場。雲門二團在三位編舞家鄭宗龍、布拉瑞揚、黃翊巧手聯彈下,展現的不是「轉大人」的隆重,而是更生猛喧鬧的年輕擂台夠騷夠嗆、能靜能動,靈活多變,讓二團走出副牌,跳出自己的舞台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聽、讀 讓你離《春之祭》更近!
趕不上一九一三年的首演,讓影集與電影帶你回到百年前時空;斯特拉溫斯基親自指揮與其他大師的詮釋,讓你的聆聽超越凡俗;對斯特拉溫斯基的深入閱讀,讓你了解他如何打造出這樣驚世駭俗的世紀經典
-
藝@書
邊界,認識「我是誰」的起點
我們總是透過他者,才能看到自己不認識的自己;跨過邊界,也才更激盪出許多超越原本生命情境的思考。透過《憂鬱的邊界》與《靠左走:人間差事》,藉著作者的人生行旅,我們是否也能超越框線,踏上認識「我是誰」的起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教育+學術+演出 打造新品種藝文交流
由北京、台北、倫敦的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機構聯合舉辦的「跨藝計畫」今年來到第三屆,主辦單位與地點在北京舞蹈學院。這個活動含括了舞蹈學院的學術研究、教育過程,創作演出更是重要的載體和成果展現,但真正的意義,落實在來自三個地區的人馬合作上述三項活動時的交流互動。過程中不無扞格與磨合,但也看到在共同工作下開啟的創作與身體可能性。
-
這樣過日子
鄭宗龍 水面倒映的五道風景
說,編舞家鄭宗龍是街頭長大的孩子,所以編出《在路上》。 說,他是狼,是狗,是「躁狂抑鬱多才俊」,即將在「2013春鬥」交出新作《一個藍色的地方》,講的正是日出日落,這段歐洲人形容為「茫茫夜色,狼狗難分」的奇幻時分,憂鬱與癲狂共舞的複雜心情。 說他細膩,他就能一口爽脆閩南語,和中藥行夥計問候生意套交情。說他霸氣,他偏偏指給你看,龍山寺裡高掛的一幅字那麼美。舉香凝神祝禱,想起來猛回頭,問我們拍編舞家拜拜,會不會有點奇怪? 看他工作也是。我從來沒遇過一個編舞家像他這麼愛問,看這個是不是很無聊? 問多了,你都疑心,這人到底怎麼想別人怎麼看他和他的工作的? 但他又說,他喜歡讓自己變透明。意思是,從學校的舞蹈明星,雲門一團的亮眼舞者,二團的特約編舞,到如今身兼助理藝術總監和編舞家,踏上成功之路的代價,是更多目光與檢視。與其神秘,他選擇讓自己以透明的姿態活在他人注視下。 我說,鄭宗龍是水。水很透明,但從一大片地表到一只杯,水能適應各種容器,不可小覷。面對一大片透明澄澈的水,怎樣才知道它有多深?貿然踩進去顯然不宜,怎麼知道後果是清淺或滅頂? 當然我們不必探測這片水的深度。有時我們只需站在岸邊,讚嘆水的平靜水的波濤水的不定,帶來變化萬千的風景。
-
藝@書
女作家的兩種旅行指南:身心自在vs.小城畸人
兩位六年級女作者,新年前後各自交出兩本散文集,所寫都是路途中的觀照;《此時此刻》集結了劉梓潔近年出國旅行的心情紀事,《小塵埃》則有房慧真行居台北,偶至異國差旅的路上觀察。主題路線各各不同,共同流露的,是敏銳纖細的旅人心和旅人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開「以色列」的8個問號
從媒體報導的印象中,我們對以色列這個國家的認知,多是與鄰國衝突不斷、烽火連綿的戰地景象,但對這個在強敵環伺下悍立中東的國度,您的真正認識有多少?讓我們透過八個問號,為您勾勒出以色列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