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舉辦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是華人地區第一個國際舞蹈影像節,到去年已經舉辦至第五屆,並在去年十二月初隨「香港週」來台展演放映。該節活動分國際影片邀演、本地與國際創作者的委約創作、一分鐘跳格競賽三大項目,而透過後兩者,也鼓勵了許多創作者投身舞蹈影像領域,讓更多午到作品被世人看見。
「本來我們對台灣舞蹈界只認識雲門舞集,但是從舞蹈錄像認識到不同體系的獨立舞者,比如周書毅,還有臺灣藝術大學、臺北體育大學都寄作品過來……台灣原來有很多不同舞者獨立創作!很開拓香港觀眾的眼界。」
說話的是黃國威,香港城市當代舞團(CCDC)節目及市場部門經理,也是二○一二年香港「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Jumping Frames International Dance Video Feastival)的策展人。去年十二月初,霏霏細雨的台北冬日裡,已在港舉辦第五屆的跳格,首度隨「香港週」來台,將華人地區第一個國際舞蹈影像節正式引介給台灣觀眾,其中,也包括了台灣創作者受委約創作及參加影展競賽的作品。
透過委約創作與競賽 讓「跳格」可長可久
台灣雖不乏投入舞蹈影像創作的編舞者和影像導演,卻因缺乏影展或藝術節等集中的曝光平台,使舞蹈影像始終身處邊緣,成為特定族群的小眾品味。然而,一九四○年代起便成為歐美影像創作重要分支的舞蹈影像,歷經七十餘年的發展,早已累積質量驚人的創作成果。目前全球有將近四十多個獨立的舞蹈影像節,範圍含括歐美、澳洲、南美、非洲,而印度、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近年也陸續開辦國際性舞蹈電影節,不願在這波舞蹈與影像結合的創作潮流中落後。
作為高度國際化的華人城市,香港也嗅見這股趨勢。二○○三年,香港第一個舞蹈影像活動「2-D舞影錄」舉行,堪稱舞蹈影像在港起跑的暖身前導。○六年,城市當代舞團和錄像團體Videotage、法國五月藝術節合作,「跳格」從此成為舞團固定舉行的活動。
「跳格」主要分國際影片邀演、本地與國際創作者的委約創作、一分鐘跳格競賽三大項目。國際影片每年皆有引人矚目的經典之作,例如DV8、羅莎(Rosas)舞團的舞蹈影像,Liz Aggis、Rosemary Lee等編導參與的英國BBC電視台“Dance for Camera”系列佳作,第五屆的片單更包括曾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播映的《與碧娜有約》Coffee with Pina,以及編舞金童阿喀郎.汗的紀錄片Akram Tree(2011)。
然而,本地創作者委約作品和競賽,更是「跳格」尋求「可長可久」經營的重頭戲。
○三年的「2-D舞影錄」讓一批香港舞蹈影像創作者浮出水面,其中不乏獨立藝術工作者。許多年輕的舞者或編導沒有資源作獨立演出,轉而將作品拍成影像,公開於網路或寄到舞團,讓黃國威留下深刻印象。「香港現在經費、資源有限,獨立舞蹈家沒機會發表,但微電影、手機都能拍影像,讓他們有創作機會,我們也能透過影片發現他們的優點,對我來說,(「跳格」的成立)就是提拔新藝術家的重要機會。」
黎宇文創作有成 作品充滿戲劇張力
新銳影像導演黎宇文,正是自「跳格」崛起、備受矚目的代表人物。在香港演藝學院主修影視拍攝的黎宇文,自二○○一年起開始為舞蹈表演拍攝記錄影像,○三年和香港編舞家伍宇烈合作拍攝《一杯茶》,在「跳格」大受好評,也正式開啟了他的舞蹈影像創作之路。
之所以投身舞蹈影像創作,除了恰巧結識一班舞蹈圈朋友,黎宇文坦承,也是跟看了大量國外舞蹈影像後「不服輸」的心態有關。特別是在「2-D舞影錄」看了大量國外和本土香港的節目後,「感覺有點失望。我們沒拍過舞蹈錄像,大部分是為了舞台演出的video design(影像設計),但獨立播放有點怪,沒頭沒尾的,加上沒什麼資源,看起來有點簡陋……這對創作者很不公平,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我們香港人可以做一些比較有模有樣的作品。」
憑藉紮實的專業製作經驗和強烈的影像風格,黎宇文成為「跳格」長期的委約創作藝術家,除了與王榮祿、龐智筠等香港編舞家合作《界色》、《星期一(雨)》,也主導了《城市祭.回望》、《從身體出發》(周書毅赴港演出作品)等舞蹈影像作品。十二月初「跳格」在台北誠品信義店舉辦的影像展中,便以黎宇文為焦點導演,放映五部作品。在電影出身的黎宇文和擅長舞蹈劇場形式的香港編舞家合作下,多數作品雖無明顯敘事,卻充滿戲劇張力,與其他由編舞家或視覺藝術家(visual artist)主導的舞蹈影像作品相比,少了高端藝術的抽象距離,多了幾分可親性。
其他委約創作者的來源,還包括CCDC邀請媒合的藝術家,和自一分鐘影像大賽脫穎而出的參賽者。黃國威以第四屆「跳格」委約作品《有一個地方》為例,CCDC媒合了曾在威廉.佛塞舞團工作的中國舞者桑吉加和蘇格蘭舞蹈錄像藝術家麥克佛森(Katrina McPherson),在這個由導演主導的計畫中,將桑吉加送到蘇格蘭高地,花一週時間拍攝素材。「本來三方都不認識,用英文來說是“blind date”,但這合作挺愉快,作品的整體效果也很好,是很成功的案例。」
此次「跳格」的七部委約作品中,有兩部來自台灣創作者——旅美編舞家余承婕的《止戈》和蔡昀庭的《非此非彼》,後者正是自跳格一分鐘大賽中獲得評審青睞,委約後持續拍攝的作品。蔡昀庭認為,委約固然給創作者較無後顧之憂的拍攝條件,更重要的,是「跳格」將作品放進一般電影院播放,讓她對影像的精緻度有更多思考與自我要求。
透過舞蹈影像 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
除了進商業電影院播映,「跳格」也積極擴大影響範圍。來台北前,「跳格」也在義大利、北京、廣州等地播映,致力開拓華人及國際觀眾群。除了培養舞蹈影像觀眾群,黃國威認為,影像同樣有助於推廣舞團自身,「有些人無法坐在劇場看一個多小時表演,但看影片比較容易」;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或讓舞團出國巡演機會減少,而影展播映成本較低,也使影片比演出更有機會被遠距觀眾看見。
黃國威與黎宇文也鼓勵台灣年輕創作者投入舞蹈影像的拍攝。他們分析,台灣與香港的拍攝技巧較成熟,且其他舞蹈影像展目前都是參加者付費機制,「『跳格』是免費參加,還有獎金,因此能吸引很多國外藝術家參與。」
黃國威認為,舞蹈影像的市場才剛起步,在華人區尤其有潛力。「『跳格』的影響力要看十到廿年後,我們能否像歐美一樣累積很多作品,甚至反過來影響他們。」
「對編舞來說,用另一種方法表達也很重要,尤其現在溝通環境不同,要讓全世界看到你作品已經太容易,即使沒影展,還是可以放在網路上,只要東西好,很多人都會看到。」黎宇文說,舞蹈影像沒有非拍不可的理由,但,「沒有理由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