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Umeda
除了寶塚大劇場,寶塚歌劇團在關西的另一個據點就是位於大阪市的「梅田藝術劇院」,這個劇院跟台北的國家兩廳院一樣,以富麗堂皇的水晶燈聞名。而在大阪除了可以追星寶塚,還有好幾個劇場可以看各式演出,從音樂劇到傳統歌舞伎、人形偶文樂,還有搞笑的喜劇劇場,滿足各式各樣的觀眾需求!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邊緣反思主流的聲音 《造音翻土》獲大獎
六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上,由立方計畫空間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抱回一百五十萬元獎金,評審團指出:「《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再次注目非主流、邊緣文化的價值,使其成為能夠反省主流文化、思考現實的主體,進而追索其遞嬗過程。」而這次頒獎典禮也再度與TEDxTaipei合作,讓每位藝術家們用短短十八分鐘精簡地描述自己漫長積累的創作痕跡,舉重若輕。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體相舞蹈劇場《Mr. R 2.0—烏托邦》
李名正 強烈視覺揭示「傾聽」之必要
維持李名正一貫的「視覺劇場」風格,《Mr. R 2.0烏托邦》讓概念引導視覺先行,舞作討論「存在」命題,延續前作《Mr. R》的「兔子」角色,以兔子的長耳朵強調「傾聽」。李名正的兔子要人正視月之暗面、人性隱晦處、生活的實相,對編舞家來說,「舞蹈像山水畫的留白」,白是為了讓人看見自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夢幻泡泡的城市裡 金錢太陽下的那些人
五月底,為期一個月的澳門藝術節來到尾聲,閉幕作品是由柏林的列寧廣場劇院演出、福克.李希特編導的《信任》。在這齣首演於二○○九年、觸碰後金融危機脆弱人際網絡的戲,不具特定角色的肢體各據舞台一角,讓絕望與憤怒滿溢出舞台,多向度的空間塑造出非單一時空的全球共同處境;戲中一切,似乎也與澳門這個城市的當下現實隱然呼應
-
舞蹈新訊 鈕扣x鈕扣計畫
旅外舞者帶外國朋友 展現多元舞貌
作為「讓旅外舞者回家」的編舞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邁入第五屆,本屆更延伸出「旅外朋友帶外國朋友」的設計,也是首次進行戶外公演,三位旅外舞者許耀義、林燕卿、劉奕伶除了各自闡述己身的跨文化累積之外,外國藝術家也以讀詩(許耀義作品《News of the World》,合作藝術家Mr.Macek)、面具創造(劉奕伶作品《噓》,合作藝術家Alden Moore)等增添不同的觀舞趣味,許耀義笑說:「戶外演出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得加入多一點的元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我們沒有辦法預期哪些人會來看演出。比如我用詩,從語言下手,如果可以讓觀眾覺得這外國語很美、很好聽,讓他願意留下來看舞,從而進入這個作品。」 有趣的是,有別於過往多偏向當代、現代舞的舞者,本屆的參與者許耀義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芭蕾舞者,本次作品《News of the World》也是現代芭蕾的呈現,分為法國、捷克、德國三個段落,分別呈現他不同階段的旅歐歷程,「巴黎的段落有細膩的動作,抒情的方式發展,但使用的音樂又是音域較廣的,呈現我在那時期的探索與未知;布拉格則是充滿色彩,我在這裡第一次得到一紙正式的工作合約,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德國我達到了舞蹈生命的巔峰,是我最有自信的時期,有很多漂亮富技巧性的動作總的來說,我的作品很正面陽光,生命是很美好的。」 而相較於許耀義的優雅,兩位女舞者林燕卿、劉奕伶則是充滿力道的當代舞蹈呈現。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舞團的劉奕伶《噓》是「藉舞蹈、語言及面具三樣工具來對症(證),呈現出藥效發作(心理衝突)時的獨白狀態。」阿喀郎舞團的林燕卿《日.月.犬.鬼》則是發想自十六世紀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詩意的宇宙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牽絲的體貼「甜蜜蜜!」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詭 跡.Wind Scar》 探索「似曾相識」的平行存在
「存在」幾乎是編舞家羅文瑾的創作母題了,從《鑰匙人》(2010)、《單身》(2012)等,至今年《詭跡.Wind Scar》靈感來自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嘔吐》,「人必須選擇存在的意義,但存在主義告訴我們,活著沒有意義。」羅文瑾對存在的虛無與偶然性感觸特別深刻,「每個人都是莫名其妙地被丟到這個世界,焦慮是必然的,活著的每一刻又逼迫我們去選擇。」 從「選擇」出發,羅文瑾藉由以雙人舞呈現「平行時空」如Dj vu(似曾相識)一般的詭異感知,以編舞家的說法是「詭跡」──強烈地感覺到有人在某處正和你做同樣的事情,而周遭「物件」的存在強過人自身,將淹沒人的主體。「詭跡」讓人噁心嘔吐,也讓人反思存在。 有趣的是,本次與羅文瑾共舞的李佩珊,兩人有相似的身形,兩人扮演互為「另一個時空的自己」恰如其分,而三角形的舞台不僅對舞者的移動造成局限,也強迫觀者用傾斜的角度觀看演出,演出中漏水聲響貫穿全場,賦予空間的不安定感。值得一提的是,以「存在」為題,本次音樂設計卻避開了使用極簡音樂的固定公式,而邀請爵士樂手以各種變形,現場演出《嘔吐》書中迴返往復的曲子〈Some of these days〉。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賽馬會舞蹈平台 打造舞蹈家「說話的空間」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舞蹈平台」,讓年輕的獨立編舞家站出來「說自己的話」,實驗自己的想法,除了四個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的中篇作品外,首次推出七個十分鐘的短篇「舞鬥」,挖掘發展中的潛質。香港藝術節副節目總監蘇國雲表示,香港的藝術家「得先打開,打開是一個過程。每一個創作者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說話。」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點子舞展」各自取徑
蘇威嘉、董怡芬 探索動作如何「說話」?
將在五月底、六月初登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邀來兩位風格殊異的編舞家蘇威嘉與董怡芬,分別展演舞作《自由步》與《我不是我》。雖然題材不同,但兩者的內在核心有著相似的企圖:形式作為內容,動作如何「說話」?至於兩位如何各自取徑尋答,那就劇場中見分曉囉!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安娜琪舞蹈劇場
《我們》 舞者一起創造的「健達出奇蛋」
手電筒、大積木、大魚缸、各色顏料安娜琪舞蹈劇場這次動用了許多個性強烈的元素,融合為新作《我們》。事實上,從作品名稱與多元的材料選擇就揭示了這是一個像「健達出奇蛋」一樣的作品,對編舞家謝杰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過往編舞家由上而下給表演者具體指令的創作方式,而是更上一階,以兩年來的肢體訓練轉化舞者的身體質地,並建構作品的龍骨,開放舞者的想法,共同匯聚創作。 全作分為幾個段落,都是從這群謝杰樺口中「很吵、意見很多」的舞者們所發想的。《我們》開啟了編舞家與表演者更多的溝通,也讓過去較少獨立編創的舞者們有了「離線」的機會,從第三者角度觀看各自的選擇會牽引出什麼結果,「當然也有如果是我可能會不去玩的元素,可能因為製作起來太繁雜,或我覺得很多人用過了,但大家呈現出的結果蠻出乎意料,相當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謝杰樺的身體訓練。建築專業背景,邏輯清晰,他談起《我們》是從都市規劃舉例,這幾年對身體訓練的嘗試同樣從「結構」出發,拆解舞蹈動作的「形」,從追究「如何動」重新認識關節,認識每個運動的身體單位,讓身體運動找到更細微且多元的組合方式。這部分也將在今年舞蹈秋天的新作《去自由》中有更完整的呈現。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嘻哈大少《尋根之旅》 探問:「我們的身體從何而來?」
十一名穿著筆挺西裝的男子們,扭動關節,配合強烈節奏,精準的速度轉換,這是來自法國的「嘻哈大少舞團」。編舞家卡德爾.阿圖(Kader Attou) 十歲時啟蒙於Sidney Duteil 的電視節目HIP H.O.P. ,因為這個法國電視史上第一個推廣嘻哈文化的節目,阿圖一頭栽進舞蹈,他跳舞、編舞,後來甚至與健身房的好友們成立舞團,他們把在柏油路上,在街頭角落的嘻哈舞步帶進了劇場,走進世界各地的劇院,而被戲稱為「舞蹈走私者」。 但嘻哈的吸引力從何而來?阿圖說:「嘻哈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匯集了各個文化的舞者,這個舞蹈仍然擁有創造強烈社會鏈結的力量。」放大來看,舞者的身體所記得的,也是全球性的文化記憶,在《尋根之旅》The Roots中,阿圖探問了幾乎所有編舞家都曾思考過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從何而來?」嘻哈、印度卡達克舞、現代舞他所習得的技藝形塑身體的樣貌,《尋根之旅》則是解碼的旅程,阿圖同時也保留了舞者們的身體質地,讓個人的獨特性得以施展,《法國新聞社》指出:「在這個製作中,阿圖選擇了『十一名純然的嘻哈舞者』,重塑了驚人的多元動作、速度轉換、慢動作及雜技演出,近乎是特技表演,充滿了微妙的變化。」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雲門有了家,也盼打造藝術「家」
林懷民說,雲門劇場「將不只是孕育雲門舞作的根據地,也要成為年輕藝術家的伸展台。」「未來,請大家一起到淡水看山、看海、看樹、看表演。」從舞團到劇場,雲門的營運模式勢必需要調整,而且也需要資金讓它能服務更多的團隊與觀眾,行政總監葉芠芠說,雲門劇場不只單靠雲門的養分,更需要其他藝文團隊灌溉,「未來是不是一定要長成林老師規劃的節目的樣子,說實話,我不擔心。因為這必須仰賴大家的心意,慢慢去耕耘,一定能長出不一樣的樣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打開雲門劇場
截稿之前,雲門劇場仍在如火如荼地施工整理,以便在「春鬥2015」時美麗迎賓。本刊特地取得雲門劇場同意,獨家入內先行拍攝,讓我們打開雲門劇場,邀讀者預先一覽這方園區的綠意盎然與創意源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滬尾看表演小旅行 身心靈都滿足
古名滬尾的淡水,本就是充滿藝文氣息的小鎮,如果您假日想去走走,可不能只知道商業氣息濃厚的老街而已。雲門劇場的啟用,更是讓愛好藝文的人士更多了一個拜訪當地的好理由。從地近河口的雲門劇場、滬尾砲台,一路延伸到竹圍、關渡,本文介紹多個劇場、藝文空間與您一同樂活,也請在地劇場人推薦私房小吃,讓您的心靈、胃囊都獲得滿足!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八屆「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
芭蕾舞迷年度盛會 兩版《牧神》各展特色
又到了芭蕾舞迷的朝聖時節!將在四月登場的「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一樣邀請了多位技藝精湛的芭蕾舞星閃耀國家戲劇院舞台。而演出舞碼除了古典經典,也包含多支現代風格舞碼,其中更有兩支是世界首演;而巧的是有兩支不同編舞家編創的《牧神的午後》,呈現方式各有千秋,舞迷可以好好比較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舞故我在 不受「意義」捆縛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穿球鞋一直跑一直跑,是舞蹈;一個人從樓梯上走下來,是舞蹈;在街道上的兩人三腳(並歡迎路人沿途加入),是舞蹈;更後來,在如跳針般反覆的樂句中重複相似的舞步,當然更是「舞蹈」了。到底「後現代舞蹈」與之前的舞蹈有什麼不一樣?「後現代舞蹈」要怎麼「看」呢? 趁著「後現代舞蹈」的重要創作者姬爾美可創辦的比利時羅莎舞團訪台演出,透過幾個問題,我們打開這扇大門,讓讀者一起走進這個開闊、美麗的世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愛」為名的束縛
沃德舞團《紅》 控制與臣服的多重解讀
將於二月登場,荷蘭編舞家安.范登.布魯克與其所創立的「沃德舞團」的舞作《紅》,不僅透過「綁縛」、「編織」的形式,後設地討論了編舞家/舞者、主動/被動、思考/行動的關係,也讓傳統上熱情洋溢的佛朗明哥顯得深沉厚重,在強烈的節奏中,如團塊的濃烈情緒如幽靈般追獵著舞者,迫使他們行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她把我們推到邊緣,面對深淵
在專業舞台設計師眼中,碧娜.鮑許的舞台,違背了舞作大多要求舞台空曠的原則,地面崎嶇,而且充滿各種現實中的物件,但絕非無意義的存在,充滿了符號,但意義要觀眾自己去尋找。舞台本身存在邊界,鮑許充滿障礙的空間,不只對觀者的視覺感產生壓迫侷促,也讓舞者窒礙難行,她透過身體的撞擊,讓觀者重新在安全、除菌的黑盒子裡,看見框架、體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那堵高牆,如何倒下?!
一開場就倒下的一整面高牆,是看過《巴勒摩、巴勒摩》觀眾深深印在腦海的一幕,但要打造這驚世駭人的一幕,背後是如何發想,又如何實現?而這次邀請這支舞作訪台的國家兩廳院,又如何應對其中的技術挑戰?
-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一
阿達 解構再重組 找到身體的節奏
「農村武裝青年」樂團的主唱與吉他手阿達,長期透過參與街頭抗爭與音樂創作表達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而參與編舞家林宜瑾的《泥土的故事》則是他透過身體律動來表達思考的全新體驗。透過即興想像,阿達「像是旅行,帶我去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被解構了,必須自己重組回來。」也因這次經驗,他突破過去創作音樂的靜態、語言式思考,開始用身體的律動來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