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回應歐陸友好 小提琴家陳慕融與國臺交絃樂團9月赴奧地利與立陶宛演出
近期台灣與歐陸國家交流頻繁,不但有重要的官員來訪,更有意偕同其他歐盟國家再度一同訪台,台灣方也釋出善意表示歡迎。在此期間,台灣歷史最悠久、成立已屆77年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將以絃樂團方式首度踏上歐陸領土,以樂會友並打響國際名號。
-
兩廳院夏日爵士20周年特展 邀你穿梭爵士樂在台灣的璀璨時光
2003年,兩廳院首度舉辦夏日爵士派對震撼全台,歷年來邀請國際大師來台於廳內演出,並且力推國內演奏家登上舞台,期間不僅培育年輕樂手,更讓聆聽爵士樂的人口倍增。今年,在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邁入第20年之際,首度舉辦「不只是爵士More than Jazz」特展,透過精采的演出、紀錄片,以及展覽,重現爵士樂在台灣的深耕及發展歷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讀書術
藝術家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書帶給他們創作上什麼啟發?編輯室精選7組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一窺他們的書單如何作為一盞盞路燈,點亮其創作與生命旅途。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趙菁文的讀譜術
樂譜的創作、呈現與再創作
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最初,音樂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但為了幫助傳遞,書寫必然是唯一的途徑。事實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符號,證明了現代樂譜的前身。經過歷史的洪流,人類集體的貢獻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特定的符號,跨越時空與前人交流,閱讀他們當時縈繞內心的旋律音符。 演奏家對樂譜的解讀 「發展至今的五線譜,是一套近乎數學科學般高度精密又具有邏輯的記號!」作曲家趙菁文舉例,相較於舞蹈、戲劇領域所使用的舞譜、劇本等,即使能夠記錄,絕大多數也必須仰賴演出者或導演等人決定最後的走向。然而音樂記譜上一旦標示了音高、速度、力度、音質、小節等等,就清楚地告訴了演奏者該知道的訊息。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有這麼高的輔助力,它近乎百分之百註記在樂譜上了。 音樂創作並不像繪畫、雕刻藝術那般,創作完畢就等於作品完成,樂譜若沒有發表就沒有聲音,它需要被演奏家呈現、觀眾欣賞,才算真正完成。也因此演奏家如何解讀樂譜的符碼,就變得相當關鍵。趙菁文認為:「音樂的自我發揮詮釋空間必須要站在『理解樂譜』後才去做自我詮釋。」但她感慨,大多人讀譜只是讀在表面上,也就是樂譜「看起來」如何,導致錯誤詮釋。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樂譜的細節、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意圖進行理解。 她舉例,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樂譜明確地標示著♩=50(四分音符為單位,拍子為每分鐘50下)的速度。但在網站上搜尋影片就可以發現,樂團跟舞團一起演出時通常比較精確,但只要樂團單獨演出,絕大多數是快很多的。趙菁文說:「演奏家常自認為這段規律重擊般的音樂是活潑熱情,然而它是詭譎、沉重、不那麼舒服的。」演奏家常以慣性來判斷,認為以往演奏過任何一種派別的樂曲,因此接下來的旋律性、點狀的音樂就如法炮製,然而「當演奏家以為的詮釋,改變了作曲家樂譜上記載的指示,就等於破壞作曲家的核心精神。任意更動內容,那就錯了!」趙菁文說。 如此一來,也許演奏家會質疑:「那麼我們表演的空間在哪裡?」殊不知,站在舞台上所還原的聲響、表情、觸鍵、音色都是演奏家的詮釋,沒有人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冉天豪X陳午明
在音樂劇填滿每個週末的這個季節,藝術總監冉天豪所領軍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圓滿落幕,該作三度重演票房依舊亮眼;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引進的外百老匯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在去年連推30場後,今年初更破天荒挑戰半年150場的表演。 問陳午明為什麼如此勇敢,他笑著透露:「關鍵之一是,天作之合劇場透過《飲食男女》的演出明白地告訴大家:『這齣戲我賺錢了!』」回首過往,2007年對兩人都是關鍵的一年。那年,冉天豪受邀創作《四月望雨》,推算音樂劇的市場可能性,恰逢今年這齣戲也將再次上演;巧合的是,那年也是當前話題正熱的LPC首次在台灣亮相。 相隔14年,兩位舊識的工作分別從創作、演出,慢慢跨足策略經營,摸索的路途似乎也像商業劇場的開發那樣膽大心細。幾十年來,各階段的嘗試還在進行中、問題也還在觀察著。如今一個走原創、一個引進版權,幸虧兩位藝術家都有一套行銷哲學,否則就像他們說的:「理想都講到天邊了,現實要怎麼辦?」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2 台灣音樂劇市場報告
度過了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後的風險,台灣疫情回穩,表演團隊紛紛回歸劇場,場館也列出琳瑯滿目的清單節目。歡喜之際卻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以「音樂劇」為名的演出幾乎無處不在,從3月到4月短短的時間,就有近乎20場的表演在大小場地上檔。若說是因為疫情的阻擋,讓他們在這段鬆綁期集體爆發,那麼原因就該往前追溯。或許,是2018年那波高漲的創作能量(註),衝到2019年的顛峰,本該蓄勢待發嗎?或許,是中型場館的新興,讓音樂劇看見希望?又或許,是大型音樂劇化繁為簡走向小劇,產生了彈性?但無論如何,這段時期的音樂劇所出現的現象,確實耐人尋味。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交接 朱宗慶卸任 交棒高志尚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2屆董事長朱宗慶歷經5年3個月的兩任任期屆滿,於今(2)日上午假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交接典禮,由文化部長李永得擔任監交人,移交給企業家高志尚擔任第3屆董事長。現場有除了第2、3屆董監事們蒞臨,國表藝三館一團主管同仁亦在場觀禮。
-
記錄經驗用心傳承 朱宗慶出版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在第二屆任期即將屆滿之前,將帶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工作經驗累積整理,出版了《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專書。全書共5個章節加上結語╱後記,高達17萬字、400頁的內容,堪稱為堪稱一份「給藝文未來進行式的備忘錄」。
-
以傳統詮釋當代 第35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鑼
自1988年開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承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每年春季盛大推出的的藝術盛宴,在今年邁入第35屆。為此,從3月中開始至6月止為期3個多月的時間,即將上檔的節目共計27套、30場次的節目。從室內劇場到藝文廣場包括大型器樂合奏、室內樂、獨奏、戲劇、戲曲、歌唱等不同類型的演出。
-
職人的圖鑑
擊掌手:渲染情緒的幕後功臣
拍手人人都會,但佛朗明哥專有的「擊掌手」是如何掌握節奏將它變成一種藝術?本職是吉他手的游柏彥,在鍾玉鳳《擺度之外》擔任佛朗明哥吉他與擊掌手,他說,擊掌的學習沒有特別的學術系統,得從學舞、學歌或學演奏領略。
-
少年往事 黑面將軍的赤子心
合唱指揮家杜黑的年少回憶
1980年代,杜黑學成返國,接掌台北愛樂合唱團指揮,創立基金會,一路從兒童團、少年團青年團、室內團、到樂活團推廣合唱藝術,更成立管絃樂團以歌劇、音樂劇等形式做全方位的表演。一次次完成艱難且經典曲目,巡演、藝術節、比賽讓樂團足跡跨越國際、打響名號,也使得台灣成為全球合唱領域中的不可或缺之地。對他而言,世界之大盡由他遨翔,而不斷挑戰的人生,卻是從幼年開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甘露水》與她的摩登女子朋友們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簡稱日殖時期)(註1)的1920年代之後,在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推動的現代性浪潮中,催生了一批新鮮、充滿朝氣的面孔「摩登女孩」(日文為モダンガール,為英文modern girl的外來語)。在這群脫離纏足舊習,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新女性」中,也包含了台灣第一批女性舞蹈家。 但在回溯這群舞蹈前輩之前,讓我們先藉著消失近半世紀的《甘露水》在2021年底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一展中重見天日的機會,透過展中的5件重要作品與檔案,從摩登女孩們的姿態、穿著、使用的器物、發出的言語、藝術的實踐,重新認識這個獨特的群體,一窺她們在大時代中的自處、言說、安頓之道,並以此勾勒出時代的斷面。
-
呂紹嘉與黃俊文 共演20世紀懷舊經典
NSO榮譽指揮呂紹嘉將與小提琴家黃俊文合作演出沃恩.威廉斯的塔利斯主題幻想曲、巴伯的小提琴協奏曲及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趙菁文
跨域探索音樂「形式上的新」
創新,是所有創作者畢生追求的工作,回顧歷史上的各個時代,所有藝術家都亟欲脫離舊有的框架,走出新的道路。為了激起更多漣漪,他們跨越藝術領域,期望在彼此的思維脈絡中尋找更豐富的靈感。身為作曲家,趙菁文也不遑多讓,創作之餘,更深入劇場,讓音樂在演奏家們的手上更為鮮活。多年來擔任策展人與藝術統籌的她安排音樂家以各種方式演奏、結合新媒體和燈光藝術做劇場式音樂會演出、利用程式設計讓觀眾以手機參與演出過程等等,不斷突破自我,以跨域的形式構築出難以定義的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元溥
以寫作思維擬定音樂教學策略
數個月前,「故事 X 聆賞 X 生活 | 焦元溥的 37 堂古典音樂課」(以下簡稱37堂課)的訊息一出,立即引發樂壇關注。線上的模式授課、課程的長度與時間、學費募資等等,都讓愛樂者萌生好奇心。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把握的機會愈少,預購的優惠從每週調漲逐漸升回原價,參與學員數竟也急速狂飆超越5,000人,一舉創下台灣藝術文化類線上課程銷售佳績。若說音樂有撫慰人心的力量,那麼在飽受衝擊的疫情期間,這循循善誘的智識傳遞不也像是滋潤人心的久旱甘霖?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alogue
開發新語法,擴增現場與現實
跨越場館的藩籬,以科技的行動主義建構表演與視覺藝術的元宇宙。
-
職人的圖鑑
國樂器修復師:樂器靈魂的修補者
國樂器壞了找誰修?在台灣,專職的國樂器修復師只有李榮華這麼一位。在這條沒有前輩、同行者的路上,修復師如何習藝?如何磨刀、練劍,以淬煉天籟?讓我們透過李榮華「站在琴的立場」的視點,一探究竟。
-
編輯 Pick-Up
從聲音的角度,重讀音樂史
音樂史的撰寫大多以時代、風格、地域、人物、樂種、圖解等等方式分類,沒有一定的準則。只不過,就像音樂的發展相仿,強勢的潮流總蓋過細微的聲音,將邊緣與非主流淘洗得一乾二淨。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張寶慧X黃雯
製作人的那些事
對於表演,人們總愛將幕前╱幕後一切為二,但在創作與非創作之間,還有許多珍貴的模糊地帶,比如製作人與製作。身為劇場製作人,不僅要參與作品發想、計畫、預算、排練,還要對票房及未來發展做規劃。最特別的是,他們有時獨立接案,有時進到機構服務,有時更是兩者同時發生。 除了本期特別企畫「製作人在亞洲」討論製作人的亞洲連結網絡,讓我們認識了製作人工作的多元樣態。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工作的細節,我們也特邀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與獨立製作人黃雯進行對談,讓兩位以相異生產狀態遊走於表演藝術圈的跨世代製作人,暢談體制的內外、時代的變遷、亞洲的連結,以及邊做邊學的一路走來。
-
少年往事
此生接觸音樂的意義,我已有答案
數月前,在台灣疫情逐漸升高之時,日本三度饋贈疫苗,以答謝311日本大地震獲得台灣的援助。雪中送炭的背後有不少人付出心血,但第一時間在背後奔走的關鍵人物不是外交官、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台裔醫師三船文彰。當初看到台灣情況危急,他打電話向好友日本眾議員山下貴司提議。在多方運作下,快速獲得日本朝野的認同。這一切的機緣,要回到三船文彰的另個身分作為大提琴家與音樂製作人以樂會友的愛好,而他的音樂養成則源自台南柳營的出生地。在那裡,有父執輩孕育的藝術沃土,也有他少年時期移居日本前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