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醫攜手,共生共好(房瑞儀 繪)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場成熟的冒險!(二) 廖尹君X高麗雀

藝、醫攜手,共生共好

提到治療,很容易與病痛、藥物與冰冷的醫療器材相互聯想。近年來,治療涵蓋藝術類群,如音樂治療,運用音樂為媒介,協助高齡長者在音樂無形的傳遞之下,與治療師有目標性地互動,進而協助長者提高生活品質。本文邀請音樂治療師廖尹君與關渡醫院護理部主任高麗雀來談談藝術與醫療如何攜手共生共好,打造銀齡友善環境。

提到治療,很容易與病痛、藥物與冰冷的醫療器材相互聯想。近年來,治療涵蓋藝術類群,如音樂治療,運用音樂為媒介,協助高齡長者在音樂無形的傳遞之下,與治療師有目標性地互動,進而協助長者提高生活品質。本文邀請音樂治療師廖尹君與關渡醫院護理部主任高麗雀來談談藝術與醫療如何攜手共生共好,打造銀齡友善環境。

廖尹君:音樂治療,讓喜悅深植在心中

音樂治療,顧名思義是運用聲音、音樂元素、樂器為媒介,結合個案的行為能力,設計治療性介入活動,在治療師和個案互動中,潛移默化提升個案的身心靈健康。治療師根據每位個案的需求,評估個案的行為能力,建立治療性目標,設計治療性音樂介入活動(小遊戲)。即使同一種介入活動運用不同個案身上,卻有不同的目標。

面對個案,我通常稱自己為「老師」,而非「治療師」,為此降低個案的壓力,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適度。我的專長涵蓋孩童、青少年和長者,在此以長者為例,分享音樂治療的小故事。

基本上,對於樂齡長者或失智症個案而言,社交互動是最基本的治療性目標。互動中,治療師運用懷舊老歌為媒介引導。目的是希望長者能夠感受到他們是「被尊重」和「被了解」的。換言之,長者可以自然地、自在地、安心地展現自己。互動時,為了不讓長者覺得「要聽老師的話」而配合唱歌所產生壓力的想法, 我常會換個方式說「我唱歌,你聽」或「陪我一起唱」,目的是「以陪我唱歌之名,行鼓勵長者唱歌之實」。遇到害羞的長者時,我會說「如果我唱得好聽,要幫我鼓掌喔!」,如此一來「我唱歌、你鼓掌」這樣簡單的互動就建立起來了。

建立起簡單互動後,我會開始加一些小互動在歌唱裡。比如,請長者兩手分別拿不同樂器(如沙鈴和鈴鐺),跟我一起做「模仿動作」。當我唱歌時,把手舉高搖沙鈴時,長者也要跟著我一起做,唱到一半時,我若換手搖起鈴鐺時,長者也要換舉起鈴鐺。如此一來,長者時刻都要關切著何時換動作換樂器,不知不覺就促進了長者的觀察力和注意力。對長者而言,這不是在測驗或者治療、而是在「玩」樂器。

上課╱治療時,我常帶著吉他、烏克麗麗或者一些簡單的小型打擊樂器,跟長者互動。某次受到老師的鼓勵與支持,我試著將大學時所學習到的南管樂器用於治療中,開始思考如何將南管樂器改制成適合長者的演奏方式,以進行治療性互動。例如,用童軍繩將一對雙音(南管樂器之一)相連結在一起。南管樂器是台灣傳統民族樂種之一,當運用南管樂器於治療互動時,接觸過南管音樂的長者會有莫名的熟悉感。但對於初次接觸過的長者而言,像是一種新的物品,長者會主動地詢問「這是什麼?」「這個要怎麼玩」,如此一來,南管樂器的「新玩法」無形間也增加了長者與治療師互動的動力。

音樂治療的效應不是只有每週一次的那一小時,即使失智症長者在結束後不一定記得我、也不一定會記得上課內容,但喜悅的心情和快樂的感受多少會有正向的影響。例如結束後,長者堆滿笑容問我:「老師,妳下次什麼時候還會再來?」「下次我們玩什麼」等問題時,身為治療師,我除了很開心外,更雀躍的是,這代表音樂治療有效地帶給長者愉快的心情了!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