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音樂 第三屆臺灣國際豎琴節
豎琴藝術的交流平台 展現多樣與可能
「臺灣國際豎琴節」(Taiwan International HarpFest)由台灣豎琴家解瑄創立,主要結合詩歌、舞蹈及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以創新跨域的表演模式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今年第3屆的設計,以「豎光潮現」為主題,透過海洋世界、環保等議題來傳遞更多訊息,期待突破觀眾對豎琴既有的定見,展現它各種型制、樣貌與可能性,並集結國內外豎琴名家與新星的表演、大師班與講座,創造一個平台與世界豎琴藝術家相互交流。 由於豎琴學習的門檻高、樂器移動不易,樂團需求量又少,因此投入者不多。解瑄表示:「豎琴是相對弱勢的樂器,如果沒有年輕學子的加入,就不會有成長的空間。」作為台灣第一代的豎琴家,她挺身而出,盡力進行這項樂器的推廣。她說明:「古典曲目中,要到後期浪漫的樂曲才用得到豎琴,但當代豎琴有多種面向,例如在電子、爵士、流行都有發展,絕對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樂器!」 本屆音樂節共有5場音樂會,應邀而來的重量級音樂家眾多。法國知名超技豎琴家席爾凡.布拉索(Sylvain Blassel)不但是一位古豎琴收藏家,也熱中於以創新技巧拓展豎琴的獨奏曲目,如巴赫、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名曲。此次他將以直立式音箱(Straight soundboard)豎琴演奏巴赫創作高峰之作《郭德堡變奏曲》,更加碼多首李斯特鋼琴版的舒伯特藝術歌曲,包含《紡車旁的葛蕾卿》、《磨坊少年與小河》等迷人作品。
-
音樂 從台北、台東到高雄
「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系列活動 緬懷全方位作曲家
出生在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的音樂家李泰祥,是台灣40歲以上的樂迷們熟知的一號人物。他的作品有紮實的古典基底,也有前衛的風格,更重要的是他不受拘束的性格,不僅走入民歌、流行,探究客家風味,更挖掘原住民自身的元素來創作,讓各類樂種互為媒介、豐富彼此。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將古典音樂通俗化的同時,也將流行音樂的質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除了大家琅琅上口的〈橄欖樹〉、〈告別〉等流行歌外,大型劇樂作品還包括清唱劇《大神祭》、歌劇《大風起兮》,以及為雲門舞集創造的舞劇音樂等。此外,他清亮的歌聲尤其獨特,旗下弟子無數,可說是才華洋溢且無可定義的音樂家。 在李泰祥過世10周年之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東縣政府、國家交響樂團及台北室內合唱團將攜手合作,共同舉辦巡迴特展及5場音樂會。系列活動一棒接一棒,6月從台北揭幕,8月到李泰祥的故鄉台東,10月再由衛武營壓軸。會中將邀請多位歌手演唱代表作,也會有交響樂團演繹他的大型作品。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悅宜主任致詞時表示:「李泰祥老師是一位跨域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把原住民DNA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作曲家。期待活動能夠讓年輕朋友們了解李泰祥,也能愛上屬於本土音樂家,更了解台灣各個角落所累積起來的音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則期許:「藉由演出、展覽,看見作曲家使用的物件、看到自己親手創作出來的手稿,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認識作曲家也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位遙不可及的大師。」總策展人李欣芸則說:「李泰祥的跨界,早在這麼多年前就已經在為台灣做典範!」她認為:「與其說是台灣給他多元元素,反而覺得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增添了台灣音樂的多元性。」
-
音樂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絃樂團
紐約美聲首度訪台 亞尼克.聶澤-賽金揮灑經典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創立於1883年,管絃樂團也同時成立,因此在歌劇及音樂會領域雙雙都有燦爛的過往。諸多知名人物都曾在此寫下歷史,如作曲家馬勒於1908年的合作,是他離歐赴美的重要里程碑,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作曲家之一的托斯卡尼尼在1913年也以擔任該團指揮在美國首次亮相。當然,前任音樂總監列汶(James Levine)也功不可沒,樂團在他的打磨下顯得燦爛輝煌。而在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zet-Sguin)接任音樂總監後,樂團更是走出新世紀,今年6月,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結束演出後,將由聶澤-賽金領軍,攜手抒情花腔女高音莉賽特.奧羅佩薩(Lisette Oropesa),首度跨海來到亞洲。經過韓國、日本兩站,最終站將來到台灣,獻上樂團固有的經典之聲。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絃樂團(The MET Orchestra)不僅是紐約耀眼的招牌,更是全球公認的頂尖樂團之一。早年經過戰火摧殘,後搬遷至林肯中心,至今於卡內基音樂廳定期演出已逾30年。樂團時而伴隨歌劇演出隱身於樂池中,時而躍升於舞台展現實力,是為世界上最卓越、也是最繁忙的樂團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4站⮕德國.布藍什外格
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
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Staatstheater Braunschweig)是下薩克森州的一個機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從1690年布藍什外格-呂納堡公爵(Braunschweig-Lneburg)安東.烏爾里希(Anton Ulrich)在哈根馬克特(Hagenmarkt)創立了德語區最早的公共劇院,名為哈根馬克特劇院(Opernhaus am Hagenmarket)。到18世紀中期開始,也定期舉辦戲劇表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在1829年首演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了。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劇院有過多次的改建與擴建,仍無法滿足現代劇院的需求,因此在1861年,全新的劇院落成。可惜的是在二戰期間部分建築遭到嚴重毀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4站.同場加映藝文景點⮕德國.布藍什外格
魏樂富與葉綠娜帶路,探訪歷史古城布藍什外格
布藍什外格是長年在台為鋼琴教育奉獻的德裔鋼琴演奏家魏樂富(Rolf-Peter Wille)成長的故鄉,在來台定居之後,每年仍會回家鄉2、3次。據魏樂富與葉綠娜夫婦所言,布藍什外格是德國樂器製造業的中心,這裡的威廉.席梅爾鋼琴製造廠是德國最大的鋼琴廠,該公司於1885年由威廉.席梅爾(Wilhelm Schimmel)在德國的萊比錫創立,接著移到布藍什外格,以生產高品質的樂器而聞名。席梅爾家族4代後來管理並發展了家族企業。自2016年以來,Schimmel成為中國的珠江鋼琴集團所擁有。所有的鋼琴更名為Fridolin Schimmel,並且移到中國珠江鋼琴廠生產。 而這裡的格羅特里安-史坦威(Grotrian-Steinweg)也非常有名。事實上,無論在德國註冊的「葛洛蒂安-史坦威」也好,或在美國註冊的「史坦威父子」(STEINWAYSONS)也罷,都是源自亨利.史坦威(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g)。史坦威家族於1835年成立的工作室,後來因戰亂而分家。但原地的Grotrian-Steinweg 每年有青少年鋼琴比賽,最後得獎者都會在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6站⮕德國.漢諾威
庫佩爾音樂廳
庫佩爾音樂廳(Kuppelsaal, Stadthalle Hannover)位於漢諾威市中心附近,是德國最宏偉的古典音樂廳,該音樂廳在二戰後曾短暫成為下薩克森邦的議會所在,因此是頗負盛名的場地。 這座有著華麗圓形穹頂大廳的市政廳建於1914年,在二戰中遭受嚴重破壞,1962年進行了翻修,巧妙的新設計優雅地融合了大廳原始的樣貌,最終在201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翻新,使其達到了現今的狀態。場館擁有白色牆壁和精緻的灰泥裝飾,以及60年代設計的較深色木材和明確的線條,使它看起來古色古香。在翻新後,配備了現代照明、劇場所需的技術機關等等,使它可以根據各種場合的需求,個性化地調整音響效果。舞台的後方頂端有大約3排圓弧狀的席次,2樓兩端近的包廂非常接近舞台,或說簡直在舞台上端,這樣一來,演奏家細微的表情變化一覽無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巡演終站⮕法國.巴黎
香榭麗舍劇院
1913年5月29日,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與編舞家尼金斯基為俄國芭蕾舞團創作的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舉行首演。演出不久,觀眾因尖銳、不諧和的音樂,以及轟轟的吵雜節奏而暴動,身著俄羅斯民間傳統服飾與奇異裝扮的舞者,完全顛覆巴黎人對芭蕾舞的印象,不少人甚至奪門而出,隔日樂評更是大肆抨擊。一個月前才開幕的香榭麗舍劇院,劇院經理阿圖克(Gabriel Astruc)與當時的前衛藝術家有緊密的關係,於是大膽排演《春之祭》這齣驚世駭俗的作品,不僅讓該劇一戰成名,亦讓被認為是現代建築標誌的香榭麗舍劇院在歷史留名。 香榭麗舍劇院,雖取名香榭麗舍,卻不在同名的大道上,而是在附近、精品聚集的蒙田大道,離塞納河不遠。劇院內有3個廳,主廳(Le Salle)是半圓形、鏡框式舞台的表演廳,樸素的舞台上方有管風琴的音管,每層樓有著優雅的弧型線條,4層樓的座位,圓頂的天花板,以簡單線條的新藝術花朵造型為中心,圍繞著同風格的畫作,簡潔的設計,讓這可容納1,905人的廳顯得雅緻與大氣,相較於大眾熟知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紅色的座椅更為舒適,空間更為寬敞,無論聆賞音樂或舞蹈,都很自在。另外有兩個廳,是3樓的喜劇廳(Comedie)可容納601人與5樓可容納230人的小廳(Studio)。建築外牆樸素的水泥飾板與強烈的幾何線條的建築造型,在裝飾藝術(Art Deco)流行的年代,顯得特別。雖然它沒有加尼葉歌劇院的華麗與皇家的貴氣,卻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欣賞完演出後,走到塞納河邊,寬敞的視野與徐徐的涼風,令人心曠神怡,一場美好的表演亦永存於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各國媒體盛讚,NSO音樂現場直擊人心
一趟巡演,並非從出發的那一天開始,它的成功與否,從行前就決定了一半。2024巡演,NSO自規劃完成到啟程之際,從宣傳、售票、登上舞台皆同時向外傳遞訊息,因此從預備上路起,大量的資訊即燦爛如花。在台灣的行前音樂會之時,即有法國評論家飛一趟台灣搶先聆聽,訪問小提琴家黃俊文、作曲家李元貞,並實際走一趟美濃,體驗台灣風情。德國古典音樂權威雜誌《Das Orchester》在粉專上公布NSO的歐巡消息,媒體《Kultur Leben》也大篇幅採訪巡演獨奏家黃俊文,談論樂曲、演奏細節。 此次巡演,NSO在不同場次分別與3位獨奏家合作。來自台灣旅居美國的小提琴家黃俊文,以精湛的琴藝打入美國古典音樂市場,並且迅速在國際樂壇獲得高度評價。出生喬治亞現居巴黎的鋼琴家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Khatia Buniatishvili)亮麗的外型及自帶的明星光環,目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寵兒。年方18的俄國鋼琴家謝沃洛德.扎維多夫(Vsevolod Zavidov)亦已在國際大賽中表現優異,人氣逐漸攀升中。 謝沃洛德.扎維多夫雖只在瑞士巴賽爾音樂廳演出一場,卻獲得瑞士媒體《AMG》極高讚賞:「他表現得如此自信,彷彿他已經這樣做了30年,充滿感情,但更重要的是:強勁有力。強弱音段使整個音樂廳、鋼琴和鋼琴家本人都震顫起來,深深地觸動著聽眾。更瘋狂的是你從來沒有感覺到扎維多夫在極限挑戰中,他似乎隨時可以自如地增加更多的強度。」同樣的美言也在樂團的配搭上,作者更讚賞他們是:「巴塞爾市音樂廳過去幾個月中最好的管絃樂團表演之一。」並表示:「無論是管絃樂團還是鋼琴家,都以一種強烈而精準的方式演奏,使許多人臉上都帶著熱切的驚愕表情。」安可曲《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之後,作者更感動地認為一向被視為缺乏前景的古典音樂,在這絕妙的結尾後,「再次證明了它依然充滿著生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帶路回母校
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現場直擊!
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州府漢諾威市的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HMTMH)是個音樂專業的頂級學校,人才輩出,學生也經常包攬世界重量級音樂比賽大獎。許多知名的台灣音樂家如潘皇龍、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嚴俊傑、范姜毅等人都曾於此地就學。學校中最頂級的還是音樂類的教育課程,包括爵士樂、流行音樂等皆有涵蓋,但尤以鋼琴、管絃樂和室內樂等為強項。戲劇、歌劇院系等,則與漢諾威國立歌劇院和北德廣播愛樂樂團等職業表演團體關係緊密。旅行演奏於各地,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在歐巡期間一早撥冗回到母校,夾雜著激動的心情與年少回憶,親自帶領大家探訪這個聲名遠播的高等學府。
-
特別企畫 Feature
3國巡演7場音樂會 傳遞福爾摩沙之聲
1986年,國家交響樂團(NSO)在前身「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時代,曾經到過古典音樂重鎮如德國、奧地利、維也納等重要音樂殿堂演出,寫下歷史。之後沉寂一段時間,直到2013、2017年兩度重啟歐巡,逐漸在國際間打出名號。回首來時路,從早年的自費到現在的獲邀演出、進入知名音樂節系列......走過無數歲月的期間,歷屆領航者、音樂家、行政團隊等,在一棒接一棒的傳承中所付出的貢獻,都在今日有了豐厚的累積。 繼去年在美、日巡演後,今年NSO同樣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踏上瑞士、德國及法國國土。一來展現樂團的實力,二來在歐巡末站也為了2024年7月台灣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文化奧運」暖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帶著台灣的音樂啟航,邁向亞洲頂尖樂團
「當第一次去新的地方演奏得好時,觀眾感到驚豔,但音樂行業發展得快,很快就會被遺忘;當第二次去時,可能喚起了對方的印象。當第3次、第4次之後,觀眾就會真正地肯定樂團。我們在做的,就是建立這樣的關係!」對於國際巡演,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有著他長遠的計畫。確實,至今37歲的NSO征戰歐洲多個知名音樂廳,然而中間歷經很多年都未曾如此輝煌,直到前音樂總監呂紹嘉率團重啟,到今年才又有馬寇爾領軍邁入第4次的歐洲巡演。 歷經去年的美國、日本巡演後,樂團不僅獲得了國內外樂迷的掌聲,連馬寇爾自己也認為NSO有大幅度的成長。「巡演可以確認我們走在對的方向上,也能藉這個機會提升更好的品質。」在這樣的成績下,樂團再度出訪歐洲宣揚台灣,更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看著周圍的團員,馬寇爾了解有些人對歐洲很熟稔,因為學生時代曾在那裡求學,但對於第一次到訪的團員,除了有機會認識各國環境、音樂廳、音樂家之外,也能夠藉機會打開眼界,累積更多經驗與新的想法帶回台灣。 曲目安排上,選擇柴科夫斯基鋼琴及小提琴協奏曲、德弗札克第8號交響曲有非常實際的原因。馬寇爾表示:「多數的外國聽眾從未聽過這個台灣的樂團,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強烈吸引他們前來的理由。因此熟悉的樂曲、好的獨奏家,都是關鍵的因素。此外,當然我們也強調一定要有來自台灣的音樂。」為此準備的節目內容,即為NSO執行長郭玟岑所形容的「用音樂說土地的故事。」馬寇爾認為台灣有許多來自民間與自然的聲音,這對歐洲人來說非常有特色。因此除了演奏《美濃之道》外,他還讓傳統樂器在舞台上展現。例如第二樂章結尾有一個金鈸的擊響,馬寇爾則要求樂手不但將聲音敲擊出來,更要刻意拿著向前亮相,在傳遞音響的同時也讓觀眾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樣。 「所以來自台灣的我們,可以貢獻新的音樂理念!」他笑著說,以往我們接受的都是由歐洲傳到亞洲的,如今我們有一些特殊語言,反而能夠倒回去引起歐美注意。 在短短的十幾天內,樂團登上7個不同的音樂廳,著實是個相當大的考驗。馬寇爾笑著回憶:「蘇黎世和日內瓦的音樂廳都非常美麗,巴賽爾的音響效果也非常好,有點像台灣的國家音樂廳,但規模較小。易北愛樂廳則完全不同,聲音非常清晰,對樂手來說有點可怕(笑)!不過這也是好事,因為可以更注重細節和優美的樂句。」快速地適應不同的音樂廳、在有限的時間測試聲響、靈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管絃樂,說客家情
當代音樂作品的命運多舛,眾多樂曲總在首演後,就此塵封消逝。然而《美濃之道》卻在2024NSO歐洲巡演首度亮相前,就已被演出高達十數次了!這部有著高亢的獨奏、帶著客家山歌傳統,卻又有現代風味的作品,在作曲家李元貞的不斷琢磨下,儼然成為NSO攜出國門,打前鋒又留餘韻的迷人佳作。 樂曲原為2019年NSO受客家委員會委託,預定於2020年歐洲首演所作,可惜新冠疫情來襲,延至2022年在台首演。2023年為了美巡改編為單簧管絃樂五重奏帶到華府,直到今年才完整地將管絃樂版本帶到歐洲。不過這首作品也相當爭氣,在2020年以室內樂版本錄製後,即以《來自臺灣呂紹嘉的原鄉情懷》獲得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 回溯創作當時,李元貞的功課做得徹底,不但買書研讀、訪談,更直接到美濃采風。由於自己並非客家人,她更能以一位外來者的角度觀察、發掘與學習。但她對美濃也並不完全陌生,由於父親曾任地方記者,幼年時她便隨父親到訪過美濃。加上當地有一些家人、朋友,因此在接到委託時,她就認為自己「能從已經知道的地方開始,誠實地講出心裡所想的事實。」 事實上,李元貞對客家歌曲原本就不陌生。她透露在2006年就已經跟臺灣國樂團合作,由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主持,在「臺灣真美」系列《客家風情畫》音樂會中,改編了多達半場客家音樂的作品,由客家歌手賴碧霞等人演唱。她回憶:「當時為了改編已經聽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歌曲,種下了種子,所以在13年後創作《美濃之道》時,就覺得內心已經有材料了!」 將自己放進美濃的時間,李元貞感受著當地的水氣氤氳、數著遠方層層交疊的的山巒,體會被土地包圍的感覺。她好奇當地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之道、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當地的風土民情直到與一位農夫描繪道:「這裡從早到晚,看到的天色是不一樣的!」這句話聽在作曲家耳裡,瞬間轉化成詩情畫意的點,讓她萌生了這首樂曲的開頭,於是氛圍、顏色、層次,逐漸在她的構思中蔓延開來。 另一個重要的參考元素,就是客家歌手李喜娣女士演唱的搖籃曲。李元貞說:「她的唱法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抖音特別多。《美濃之道》第一樂章〈八丘〉一開頭3個音,就是模擬那個山歌吟唱,所以小提琴首席就必須注意用一個很有特色的方法呈現。」而且因為山歌有詞,因此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土地的味道,打造品牌的辨識度
「旅行演奏這件事情很特別,因為每個廳都得調整聲音,因此樂團必須要變得敏銳。短短的旅程是一個團隊一起進步跟成長的好機會。雖然行程非常緊湊,但所有音樂家在台上都卯足全力專注在音樂中。」巡演期間,NSO執行長郭玟岑帶著微笑說:「樂迷以發出各種聲響來回應他們內心的喜愛,這是很美好的事情!」 回看此度,3場音樂會在富麗堂皇的瑞士音樂廳、3場在以古典音樂為榮的德國,以及1場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巴黎香榭麗舍音樂廳,最難得的就是讓鮮少直接表現熱情的歐洲人都能起立鼓掌。這表示近10年來,NSO以「台灣愛樂」為名在外巡演,一次次地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持續累積所得到的成果。而今,樂團在歐美是什麼樣的存在?郭玟岑回答:「簡單來說,就是『品牌辨識度』。」國際上交響樂團何其多,但如今能夠做到被了解、甚至被認可,著實不簡單。 「國際巡演不賺錢,為什麼要做?要怎麼做?」郭玟岑回問自己。在與國外談判時, 什麼時候要軟、什麼時候要硬,恰當地拿捏談何容易。「但對自己文化有信心與責任心這件事情,就讓我們永遠不會放棄。」她以文化當內容,再加以完整的包裝來行銷。例如計畫演台灣作品前,便妥善準備了英文、德文資料,以及帶法國媒體預先來台聆聽音樂會。讓整個文化內容變成一個故事,並且用西方世界可以接受的論述來呈現。 再往前推,當年委託台灣作品時,就明確地將目標定在國際市場的標準上,「既要容易聽、也要有經過轉化的台灣元素等等」。此外,她還想到作品以組曲的方式創作,如此一來,在時間不夠的時候可以有彈性調整的機會。「也謝謝客委會特地到美濃拍了紀錄片。」她感激地說:「有作曲家及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的現身說法,也有風土民情可以說故事。」因此在規劃上同時展現了雙重的關係:第一,樂曲有台灣本土作品、有柴科夫斯基的元素、也有德弗札克的民族音樂手法,所以曲目上就是一個「土地的味道」;第二則是將台灣作品與西洋經典作品並駕齊驅,這些都是事先準備好的策略。 以往巡演大多是台僑力挺,但現在已經是不同階段了!回顧這次巡演票房亮眼,郭玟岑認為原因不只是演出而已,而是樂團不斷在國際間參與會議、組織,以及跟媒體、樂團、經紀公司的分享等等,持續讓台灣愛樂以不同形式被世界看見所致。因此巡演不只是一時的,而是在產業中不斷努力。她說:「不管是哪一類的好產品,要進入一個市場,都需要很大的力氣去做市場
-
音樂
攜手4領域11位音樂家 朱團與好朋友們打造美妙的「第一次」
朱宗慶打擊樂團2024年第2季音樂會,將在5月份推出跨界演出「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邀來4大樂種與11位音樂家同台,以跨世代的堅強陣容,攜手打造彼此的第一次合作。在6首曲目中,除了一首打擊樂團演奏外,更分別與絃樂、管樂、聲樂、傳統樂器合作,突破框架,展現擊樂的包容與多樣性。 演出曲目包括兩首全新委託創作,第一首為朱團熟悉的作曲家櫻井弘二(Koji Sakurai)所創的《凜者》,由前NSO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吳庭毓與朱團演出雙協奏曲。櫻井弘二來台定居已屆30年,與朱團及小提琴家皆有深厚交情。他解釋:「『凜者』這個名詞也在日文使用,代表著無畏艱難、無懼挑戰之人,因此在樂曲中對於一位凜者實力、勇敢、帥氣的生活態度至上敬意。」與馬林巴琴時而合作、時而對峙中表現小提琴高超技法,富有高度的想像力。吳庭毓則表示:「原本有些擔心打擊樂聲響壓過小提琴,但Koji抓住樂器的特性創作,避免小提琴和擊樂『線』和『點』衝突,並且能夠發揮。」此外,與朱團交情甚篤的他也感性地說:「擊樂是一個大家庭,合作就像回到家一樣。」 和聲樂的合作,朱團找了女高音林慈音、次女高音翁若珮、男高音林健吉與男低音羅俊穎,在櫻井弘二精選並改編多首以「愛」為主題的經典歌曲下,合為「當愛在歌聲裡飛翔、在樂音中徜徉」組曲,除了展現打擊樂與不同音域美聲的緊密配合外,更有威爾第歌劇《弄臣》當中四重唱曲目的輝煌呈現。而聲樂家們在每首作品中不但演唱,還有簡單走位的表演。 第二首全新創作,則是朱宗慶特別鍾愛的傳統樂器琵琶。由深諳傳統樂器創作的作曲家陸橒打造新曲目《拉達克》,當紅琵琶演奏家黃立騰演奏。「平衡問題是挑戰與實驗。」陸橒自承:「與擊樂合作是第一次,因此樂器很重要。可以讓它們交錯、同時,或刻意以片段讓擊樂與琵琶有發揮的空間。」黃立騰表示,恰巧作曲家和自己在去年、今年先後進入藏區,因此音樂取材於印度拉達克高原作為想像,希望從生活中出發,讓琵琶與打擊兩者的震動,撞擊觀眾內心。 接著,單簧管家楊元碩則帶來他的自身創作《嗩笛狂想》,以單簧管吸取傳統民間音樂中的嗩吶音響,本曲在駐團作曲家洪千惠的巧手下,改編為與打擊樂共同合作的版本。她說:「原本的作品已經很完整,其中很多地方模仿嗩吶,因此我在打擊配器加上類似抖音、彈簧片等顫音的效果。」此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2024日本行(一)
首度登上三得利音樂廳 《媽祖傳奇》演繹台灣文化
2024年3月初,在春天氣候多變的日子裡,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團隊們帶著熱情,啟程前往日本。在邀請台日雙方作曲家與學者舉辦第3屆「東亞樂派論壇」之後,更以「祈り」為主題規劃全新節目,由首席指揮林天吉帶團,攜手日本演奏家與重要作品,首度登上日本享譽國際的三得利音樂廳,並於音樂會後動身前往福島,於「福島東日本大地震與核能災害傳承館」紀念311的系列活動中演出,為災後的重建復注入一份關懷與支持。
-
音樂 一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
「挖掘」木魚與鑼 探索各事物間的「拍頻」
一進到排練室裡,林林總總的「木魚」及「鑼」映入眼前,大到一百多、小到十幾公分的體積,上百件的數量教人咋舌,發出的各種聲響也令人驚豔。一公聲藝術的新計畫「共振計畫:拍頻」,就即將用這兩種台灣傳統在地工藝製品作為樂器,探索聲音的藝術,找出人與樂器之間的各種相互關係。 從2021年以木魚為共振計畫做到現在,跑過木魚工廠少說也有50趟了!賴奇霞與林煒傑兩位主創者回憶:最初看到做木魚的影片,兩人隨即抱著熱情前往拜訪。身為擊樂家與作曲家的他們,體驗的全是西洋音樂的視角,直到了工廠才真正發現,原來一向被視為法器的木魚,竟然有那麼豐富的聲音美感。對他們來說,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識音高,然而工藝師一邊敲一邊調整木魚,那個聲音的悶響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鑼也是,敲完之後的尾音長度、泛音、嗡嗡聲等,都能夠經由師傅的手藝調整。在跟他們討教過後才知道可以有那麼多變化,頓時拓展了他們的耳界,而且一頭埋進去。
-
音樂 4月展開歐巡 精采樂章搶先聽
演繹客家歌韻 NSO為文化競技暖身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前宣布將在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的帶領下,自4月初起展開瑞士、德國、法國演出,總計7場音樂會。今年的歐洲巡演不僅曲目豐富,更邀請數位頂尖音樂家共襄盛舉。在此行之前,NSO特地為台灣樂迷獻上精華樂曲,讓台灣樂迷先睹為快。NSO也同時宣布喜訊,音樂總監馬寇爾的任期會從原來的2025年7月,續任至2028年7 月。 第一場音樂會「準.馬寇爾、黃俊文與NSO」為「臺南400 X 2024臺南國際音樂節」的節目;隔天第二場則是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來自台灣2024歐洲巡演行前音樂會」。此兩場皆由音樂總監準.馬寇爾與小提琴家黃俊文(Paul Huang)的合作,與NSO演出經典的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樂團除了經典曲目德沃札克第8號交響曲之外,還有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由作曲家李元貞將客家山歌與美濃當地的搖籃曲交織成交響曲的《美濃之道》。在客委會支持下,作曲家也將樂曲二度修改,讓觀眾聽見更不一樣的感受。此外,也將首演NSO樂無界計畫「一分鐘交響曲作曲」中何昱辰的創作《莽原》。 去(2023)年完成美、日巡演之後,NSO今年則將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之名,以「來自台灣」為名巡演。宣告記者會中,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文化是展現台灣自明性的名片,也是我們的靈魂,這次文化部以『文化黑潮計畫』支持NSO至歐洲巡演,巡演的最終站也將來到今年奧運主辦國法國。文化部正積極籌劃在巴黎文化奧運時,與世界各國一同進行一場文化競技,此次NSO的巡演,可說是文化奧運前的暖身賽,也是最關鍵的一場音樂之旅。期待台灣在國際擁有最大能見度的此刻,讓世界看見台灣在科技以外,文化將成為溫暖全世界的暖流。」
-
音樂
中央C第一屆音樂節「跨響」 替未來的音樂播下種子
去年慶祝成立10周年的「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C-Camerata,以下簡稱中央C),是台灣目前唯一由中西樂器混合編制的常態性音樂團隊。成員包含笛蕭、古箏、琵琶、笙,也有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打擊、指揮及作曲家,團隊以演奏當代音樂為主。由於這樣的組合,發出的音樂聲響具有時代意義,10年以來,已累積了相當多專業且精采的作品,並獲邀多國邀請參與音樂節。歷經10年經營後,今(2024)年,他們也將跨出新一步,以「跨響」為主題,在台舉辦第一屆國際當代音樂節。 「跨響」的思考,就是以跨文化為基底,藉由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衝擊,產生出具有「開拓性、前瞻性及在地性」的音樂景象。初試啼聲的音樂節共規劃兩場演出,邀請了韓國Geori樂團及奧地利薩爾茨堡Gunnar Berg樂團前來共襄盛舉。音樂節在概念上分為「演奏」與「創作」兩個層面,上半場演出各樂團規劃的曲目,下半場則與中央C一起合演,共發表4首全新作品。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為這些特殊樂器的編制增添更多曲目與豐富聲響,更能藉由作曲家的想像激發演奏者更寬廣的可能性。 這次受邀的兩組團隊,組成都有著與中央C共同的特色傳統與現代的器樂編制融合。韓國Geori當代樂團由韓國傳統樂器大笒、玄琴、奚琴及西洋樂器鋼琴所組成。作曲家暨中央C藝術總監董昭民表示,幾位傳統樂器演奏者都是國寶級的藝術家,他們的表演不僅只有音樂會,也跟很多新媒體結合,例如影像、聲音裝置等跨域表演等。在這次的音樂會中,也邀請韓國作曲家李秀姸和台灣作曲家蔡淩蕙為中央C和Geori 當代樂團創作兩團合奏之作品。 來自奧地利的Gunnar Berg 樂團則是由吉他領銜,加上人聲與大提琴的團隊。團員個別都是相當優秀的演奏者,但當組團時,即以當代音樂作品為主。董昭民介紹:「他們最知名的做法是跟文學連結,例如之前曾與英國作家合作,製作了『文學之日』,在全世界同時以同一位作家為主題來發聲,引發不小的關注。」本次演出,則由英國作曲家 George Holloway(盧長劍)和董昭民為該團與中央C打造合奏作品。 對於這些當代音樂新作,董昭民認為:「台灣當前的作曲家大多是西洋背景音樂出身,這樣的語彙對於國樂人來說顯得艱澀。雖然西方作曲技法很強,但如何讓東方文化變成再生能量,而非全盤引進來,這是很需要時間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第一季音樂會「駱駝.獅子.嬰兒」
邁向朱團2.0 跨4代20位團員的第一次出擊
2024年的1月2日,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創團滿38年當天,宣告「翻過關鍵之頁」開啟40周年倒數計畫,並在介紹8位晉升一團的年輕團員後,宣布將推出邁向2.0的第一季音樂會「駱駝・獅子・嬰兒」。 回顧過往,創辦人朱宗慶表示樂團成立之初,團員在紮實的學院派出身外,亦持續向傳統學習。不管從作品、人才、樂器、國內外打擊知識的風氣等,樂團都想辦法將最好的引進台灣,同時也大量委託創作,從中累積豐富的經驗。很快地,打擊樂就從舞台的邊緣移到中間,樂團也從經典、實驗、推廣到擊樂劇場的研發等多面向的發展下,成為了國家品牌,「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台灣不僅和全世界相連結,也成為打擊樂重鎮。」朱宗慶在團隊爭取生存、演變與新血加入的過程中,重溫一路以來「不怕一切向前走」的精神。 團長吳思珊表示,從宣告40周年倒數後,樂團即活力十足地進行著各種計畫。這段時間以來,樂團同時排練著後續即將上演的曲目,包含第一季音樂會、赴紐西蘭表演、擊樂劇場演出、賀歲、燈會等的表演內容。因此樂器使用量不但大,每天的彩排也生氣盎然。這期間她發現:「新進團員非常優秀、反應也很快,感覺瞬間長大,尤其第二、三代也扛起責任。雖然一到四代跨度非常大,但都能在短時間迅速融合。」 以「駱駝.獅子.嬰兒」為第一季音樂會的標題,貼切且真實地反應了樂團的現況。點子來自於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精神三變論」,講述人類在追求精神層次的更高領域時,最初會經歷開疆闢土、揮灑汗水的「駱駝」階段,之後進入攀登高峰、邁向王者的「獅子」階段,最終在克服頂點的省思下,會回歸至初心,追尋純粹自由的「嬰兒」階段。 新任助理藝術總監暨團員盧煥韋分享,音樂會第一個特點在於「音色」。由於打擊樂種類很多,擁有不同材質與演奏方法,擁有非常豐富的音色。所以作曲家在創作打擊樂作品時,對樂器與音色會額外下功夫。如1990年挪威作曲家瓦林(Rolf Wallin)的《石潮》,作曲家並沒有指定樂器,只訂定材質如金屬、木頭、皮革及相對音高,留了很多空間讓團員挑選屬於自己的音色。所以團員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其獨特性,並且能夠融合在一起,其中有金屬樂器,玉子燒鍋、平底鍋、不鏽鋼碗,汽油桶等,這些非樂器物件與樂器共同發聲,造成音響的立體流動效果。 同樣注重音色的《甘美朗蹦》是匈牙利作曲家河洛(Aer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2023韓國行(一)
台韓跨文化交流 從傳統開闢未來蹊徑
管絃樂團起源於歐洲,原為西方文明的產物,是現有古典音樂表演中規模最大的活動。由於國際上許多樂團皆以城市為名,因此出色的管絃樂團,更與偉大的城市相得益彰。隨著時間的推疑,管絃樂團的演出形式逐漸拓展至全球,對當地文化的變革也產生了影響力。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樂團就是一例,以民間的力量追求多元化的挑戰,更在藝術的創新、自主性與彈性上運用其強項撐起一片天地。1985年成立至今38年來,曾踏上維也納金色大廳、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廳、甘迺迪中心等場館,演出軌跡除奧地利、美國、日本、韓國之外,更拓及瑞典、芬蘭、捷克等地。2023年12月2日,樂團受邀赴韓參加第40屆「大韓民國音樂節」(Korea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擔綱壓軸演出,在音樂會前一天更舉辦了「第二屆東亞樂派論壇」,成功打響樂團名號外,也增進了兩國的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