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藝@CD一場音樂的反思與對話
藝術家往往是社會中最敏感的一群,透過作品反映對生命與生存環境的深刻思考。音樂作為最抽象的藝術形式,尤其能承載對人類處境的悲憫與控訴。《無垠之鏡》正是這樣一張專輯,小提琴家黃俊文與鋼琴家黃海倫以音符對戰爭發出無聲的駁斥,道出人們的內心,並顯現出對音樂內涵的深刻詮釋與挑戰。 黃俊文與黃海倫的合作至今已10多年了。最初他們在波士頓因緣際會的初次合作,為日後的深度夥伴關係埋下了伏筆。「從那時開始,幾乎所有的二重奏都會請她合作。」黃俊文坦言,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的精髓在於「對話」,而非簡單的伴奏與主奏。因為鋼琴像是打擊樂器,小提琴則更接近歌唱般的旋律,兩者要融為一體,是極大的挑戰。他認為二重奏是室內樂中最難的形式之一,歷經10年的合作與打磨,兩人共同開發了大量的曲目,這些累積的默契,在《無垠之境》中開花結果,「像是記錄了那個時刻的我們。」 《無垠之境》也是黃俊文與知名法國唱片公司Nave簽約為專屬藝術家的第二張專輯,標題是黃俊文自己取的,代表的是一場音樂的旅程,也是一場歷史的反思。專輯中的3首曲目: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小提琴奏鳴曲、佩爾特(Arvo Prt)的《鏡中鏡》、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的小提琴奏鳴曲,巧妙地以鏡像結構串聯,將聽眾帶入一個深思的空間。 寓意戰爭的兩首小提琴奏鳴曲 普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是這張專輯的開篇之作,樂曲悼念二戰時、在法西斯主義統治下被槍殺的西班牙詩人羅卡(Federico Garcia Lorca),同時也是作曲家對當時政治環境所做的回應。由於洛爾卡對吉他情有獨鍾,於是普朗克採用詩人著名詩作《六弦》為創作動機,並將「吉他的聲音讓我在夢裡也會流淚」這段文字寫在樂譜的第2樂章中,為此,樂曲中有大量的撥弦模仿吉他,製造出失去、哀悼、孤獨的氛圍。「樂曲戲劇性對比非常大!」黃俊文轉述黃海倫在專輯中所提到的,很多地方很像是彈到有點失控似地興奮(over joy),但突然又掉到谷底的絕望。「最特別的是3個樂章每段曲子的最後一個音,都是由小提琴以一個非常強烈的撥弦結尾,那代表的就是子彈從槍裡擊發的聲音。」 第3首是浦羅柯菲夫的小提琴奏鳴曲,完成於二戰之後。這首曲子對作曲家來說有特
 - 
                    
                        
                        焦點專題 Focus 資深玩家現身生活中的調劑品:曾宇謙的音樂與電玩情緣
對小提琴家曾宇謙而言,電玩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生活中的放鬆與能量補充的來源。「現在年輕人,不用電玩的也可能會有Switch或Xbox之類的遊戲機,就算什麼都不玩的,至少也有用手機可以玩遊戲。」就像他自己,從童年時的一台掌上遊戲機,到如今國際舞台的聚光燈下,電玩始終伴隨在他的音樂旅程中,成為一段快樂與愉悅的寄託。 「我很小就接觸到遊戲,最初常常去親戚家跟著一起玩。」他回憶道,但真正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小學時的一個特別獎勵,「有次比賽成績不錯,伴奏的鋼琴老師送了我一台Game Boy,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台掌上型遊戲機,裡面的遊戲豐富又好玩,從那時起我便愛上了遊戲。」 不久,家裡添購了電腦,他便開始接觸一些經典遊戲,其中最有印象的就是《楓之谷》了。他認為:「《楓之谷》的音樂真的很好聽,每個場景都有不同的配樂,從登入遊戲開始,到探索村莊的過程,音樂與畫面完美結合,讓人沉浸其中。」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音樂在遊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並且增添了對遊戲本身的喜愛程度。 電玩是調劑,音樂與畫面共鳴 隨著年齡增長,學業和音樂訓練變得更繁忙,遊戲時間也逐漸減少,但對曾宇謙而言,電玩始終是忙碌生活裡,能夠充分紓壓的一部分。「每個人的休息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看書、運動,而我偶爾會玩遊戲放鬆一下。當然,玩電玩對拉琴不會有直接幫助,但心情開心的時候,音樂自然會表現得更好。」 他也笑著提到,學音樂背景的人,通常在遊戲中都不會令人失望。「經過訓練,手指和腦袋的楓應都很快、專注度也夠,所以玩遊戲不會太差。」他認為,只要適度地享受遊戲,學生既能找到樂趣,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 雖然對遊戲充滿熱情,但曾宇謙並不熱中追逐最新的設備。「小時候總覺得什麼都想要,但長大後發現時間有限。也許是跟我個性相關,我就是喜歡一種遊戲,就會花比較多時間玩同一種,真的要玩到很膩了才會換。就像我有了Switch後,買了幾款遊戲,但最後常玩的還是那兩、三種。有些甚至買回來到現在都沒打開過。」他笑著說,比起設備的更新,他更重視遊戲帶來的情感與放鬆的感覺。
 - 
                    
                        
                        焦點專題 Focus 資深玩家現身電玩是我的Life style:陳銳的人生與遊戲哲學
即使旅行在全球各大音樂廳中,小提琴家陳銳離樂迷卻很近,因為他在閒暇的時間經常以幽默的短片分享他的演奏生活。於是社交媒體的互動,已經吸引了超過52萬訂閱者,平台上也累積了超過9,000萬次的觀看。尤其在疫情期間,他為習樂人提供虛擬練習室以及認識練習夥伴的應用程式Tonic聯合創始人,造福不少學子。這些成就,不僅證明了他在音樂上的才華,還顯示了他對創新與跨界合作,尤其是電玩, 作為知名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的長年顧問,在遊戲的衍伸動畫《奧術》(Arcane)之中也有陳銳的身影。從近期剛出版的《頭號玩家》(Player 1)的專輯封面中可看出,4格畫面有演奏家的他、社交軟體做影片的他、建立Tonic練琴app的他,當然不能錯過的,還有平日玩電玩的他。 音樂和電玩相輔相成 對電玩音樂的熱情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陳銳透露,年僅5、6歲時,便開始與父親一同沉浸於像《快打旋風》和《超級馬利歐兄弟》等經典遊戲中。隨著遊戲的發展,他逐漸從父親轉向與妹妹共享這些娛樂時光。「但有次在玩Game Boy的聲音太大了,被要求把聲音關小一點。」他回憶道:「但聲音一沒有就沒有那麼好玩,也無法那麼投入了!」這發現讓他瞬間明白音樂對電玩的重要性:「玩的人喜歡將音樂開很大聲,是因為螢幕再大也只有在你面前,可是音樂是充滿整個空間,那會讓你身處在情境裡面。」 後來自己玩的就像是任天堂公司出的《寶可夢》,還有任天堂64(簡稱「N64」)出來的時候,會玩「明星大亂鬥」系列(super smash bros)可以當各種不同的角色,也有很可愛的打架比賽遊戲,是他在等待上課時美好的時光。 他的遊戲跟練琴不衝突,他回想小時候父母有一套策略,可能會規定2:1,也就是練一個小時可以玩半個小時電玩。「這對我超有用的!」陳銳從中體認:「遊戲是什麼?就是你做一樣東西,可以得到另一個東西!」這樣的理解不僅適用於遊戲,對他的人生哲學也有著深刻的影響。他把人生看作是一場「遊戲」,每做一件事情,都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回報,無論是人情、金錢還是知識。他也分享自己的經歷:「我爸媽不會在我小時候說『你就去練琴,將來你會懂。』這對小孩來說就不好玩,因為他看不到那個能夠得到的東西。但如果可以讓小孩很清楚地知道也許有零
 - 
                    
                        香港
2024「香港鼓樂節」將登場 一日嘉年華讓鼓聲響徹香江
2024年底,由香港中樂團主辦、華懋集團呈獻的「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鼓樂嘉年華及5G直播音樂會將於12月8日假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盛大舉行,不僅集合世界各地的鼓樂與舞蹈表演,還結合美食、親子活動、文化體驗等多元環節,讓公眾免費參與,成為年度不容錯過的活動。今年的活動除延續鼓樂的震撼魅力外,更首度加入多元舞蹈元素,結合5G技術的即時直播,將現場熱力傳遞至世界每個角落。
 - 
                    
                        
                        音樂 接下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梵志登與台灣結緣 期待攜手開創本地古典樂新篇
隸屬於張榮發基金會的長榮交響樂團日前宣布,將自2025年起禮聘世界級指揮大師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擔任「駐團藝術家」。梵志登享譽國際,曾任紐約愛樂和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並以精湛指揮技藝與豐富經驗聞名於世。此次合作計畫為期兩年,旨在提升樂團演奏水平,同時促進台灣古典音樂的發展。 梵志登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指揮生涯超過40年,曾與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巴黎管絃樂團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他以極高的音樂素養和短時間內提升樂團表現的能力著稱,曾多次吸引歐洲皇室成員親臨現場聆聽。 實際來台灣前,梵志登提到欣賞了長榮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帶給他的長榮海運「EVER MAX 長極輪」的首航影片,讓他感到佩服也印象深刻。除了長榮交響樂團演出的背景音樂外,他也發現基金會還有營運長榮海事博物館,同時有文化、音樂等社會慈善事業的理念與價值,與自己相當契合。實際上,他在過去25年也持續經營關懷自閉症兒童的帕帕基諾(Papageno)基金會,從利他、行善的角度出發,是他決定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最主要的原因。 事實上在這次來台演出前,梵志登提前10天就抵台與長榮交響樂團進行了很多交流,一週內就彩排了6首交響樂曲。他透露:「選擇的交響曲廣度也非常可觀,包括莫札特第40號、貝多芬第5號、柴科夫斯基、馬勒等交響曲,希望藉由樂曲的曲風及不同困難度,讓我對樂團有進一步認識,因為它們各有特色與難度都不一,在這期間內就能了解長榮交響樂團音樂家的能力。」排練中一定會聽見優劣,但他說:「我很像偵探一樣保持正面的態度看待。我認為即使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樂團都一定有它可以進步的空間,我期待大家齊心合作,每天往前進步一點點。」
 - 
                    
                        
                        音樂 雙套音樂會探索傳統與創新魏德曼與NSO攜手 演繹魔幻《玻璃琴》
國際知名音樂家約格.魏德曼(Jrg Widmann)將攜手國家交響樂團(NSO),帶來兩套別具特色的音樂會「活力洋溢」與「世代交鋒」。此次魏德曼特地留台一週,不僅指揮、與台灣作曲家深入交流,還將透過精心設計的音樂演出,讓觀眾在經典與現代音樂之間感受全新的對話。他表示:「當代音樂與熟悉的古典樂或許看似遙遠,但放在一起時,可以發現彼此的相似與親密性。」 身兼單簧管演奏家、指揮家與作曲家的魏德曼,是音樂界公認的全方位天才。與NSO的緣分始於2016年,並在2018至2019年間擔任駐團藝術家。在2024╱25樂季,他將擔任北德廣播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里加小交響樂團合作夥伴、德意志廣播愛樂樂團創意合作夥伴與慕尼黑室內樂團副指揮等多個職位。 「活力洋溢」 探索舞蹈與結構 第1套音樂會以舞蹈為核心主題,主要演奏魏德曼的3首創作與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除了《為10種同管樂器而做號角音樂》外,最受矚目的樂曲還有《活力洋溢》(Con brio),本曲特別圍繞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展開。魏德曼形容此曲是「期待與驚喜的遊戲」。 呂紹嘉解釋:「如果期待在《活力洋溢》中尋找貝多芬的影子,可能會失望,但編制與結構完全一致。魏德曼身為作曲家,特意在熟悉的框架下進行解構,好像保留血肉換成了不同的樣子。」魏德曼則補充:「這首作品對定音鼓的處理非常挑戰,但它是向貝多芬致敬的作品,能讓人感覺開了眼界。」 此外,這場音樂會還將演出魏德曼另一作品《骷髏之舞》,呂紹嘉表示:「這是中古世紀藝術家的經典主題,像聖桑、李斯特、馬勒都創作過相關作品。魏德曼用管絃樂打造戲劇感與奇幻聲效,從絃樂在琴橋上拉奏到法國號模仿狼的聲音,充滿創意。」 音樂會壓軸將呈現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恰好呼應前者《活力洋溢》的巧思。
 - 
                    
                        
                        音樂 暌違10年的獨奏會修練6棒30年 吳珮菁回首音樂人生「Every Moment Counts」
自2014年最後一場獨奏會後,木琴演奏家吳珮將於2024年年底再度站上舞台,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個人獨奏會「Every Moment Counts」。這場演出不僅是吳珮菁演藝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她多年研究6棒木琴技巧的集大成之作。除演出外,吳珮菁同時出版專書《六棒木琴演奏藝術「Peiching握法」的探索與突破》,詳述其30年來在6棒木琴上的探索與創新。從舞台到書籍,吳珮菁藉此機會與觀眾分享她的音樂故事與技術心得,展現台灣擊樂界的成就與前瞻。 探索6棒木琴技術 催生了「Peiching握法」 吳珮菁在6棒木琴演奏上的突破,源於她在1994年開始嘗試運用6支棒子演奏,以尋求更多樣化的和聲效果。她從美國著名鐵琴家Gary Burton的4棒技法中汲取靈感,並加以改良,發展出「Peiching握法」。她解釋:「這種握法最大的重點在於可以透過食指下壓或上提中間棒子,達到更靈活的演奏性,提供更大的音域與和聲空間。」多年來,吳珮菁不斷完善這套技法,在不同演出中實踐並推廣,讓6棒木琴演奏成為擊樂界的新標準。 在《六棒木琴演奏藝術》一書中,吳珮菁系統化地整理了6棒木琴的各種演奏方式,包括「自然演奏法」、「食指下壓法」、「食指上提法」、「縱向內打法」、「左右側打法」與「棒子轉位法」等,並提供詳細的示範與技巧解析。她強調,這些技巧的重點在於能靈活運用,而非為了「6棒而6棒」,真正達到與音樂需求兩者相襯的演奏方式。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吳珮菁在音樂上的努力、成就、堅持,大家有目共睹。朱團38年來演出有3500場,她大約就有2000場,而且她在其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獨奏會的話,不包含在學校的演出,對外公開奏會就有10次。」2014年吳珮菁完成她第10次的獨奏會,迄今相隔了10年,原因何在?朱宗慶透露,2015年,她不慎從高處墜落,導致嚴重受傷,長達4個月無法演出,但在樂團30周年時她仍堅強上台。隨後在2017年,她的喉嚨出現問題,使得日常發聲甚至講話都有困難,這讓吳珮菁的教學與演出生活陷入困境。但她卻努力克服,並開始往國際跑。在朱宗慶眼中,她「好勝心強、固執,卻也堅強,要是換成別人可能早就放棄了。」
 - 
                    
                        
                        焦點專題 Focus日本歷史小城如何孕育國際音樂平台?
位於日本長野縣的松本市,以其歷史悠久的文化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著稱。這座小城在江戶時代(1603-1868)曾作為城下町(註1)而繁榮,至今保留有許多能感受江戶時代氛圍的景點。松本城(Matsumoto Castle)是最為人熟知的地標之一,建於1593年至1594年間,至今未曾因戰爭或歷史事故重建,是日本現存的少數幾座原始天守(註2)之一。登上城堡的天守,可以俯瞰整個松本市,遠眺壯麗的山脈景色。 除了松本城,松本還擁有著名的溫泉區如淺間溫泉和美原溫泉,這些地方為旅客提供了放鬆的場所。古老的街道如「中町通」(Nakamachi Street)和「繩手通」(Nawate Street)保留了傳統的江戶時代建築,讓人彷彿回到了過去。此外,松本還是探訪上高地(Kamikochi)的最佳起點之一,上高地擁有清澈的河流和壯麗的山景,是登山和徒步旅行者的天堂。 齋藤紀念管弦樂團的創立與成名 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aito Kinen Orchestra,SKO)誕生於1984年,由小澤征爾(Seji Ozawa)創立,以紀念他的恩師齋藤秀雄。齋藤秀雄是日本音樂教育和指揮的先驅,也是日本最著名的私立音樂學院桐朋學園大學的創辦人。為紀念齋藤秀雄的逝世10周年,小澤征爾和其他學生組建了這個臨時樂團,並在日本大城市和世界巡演。儘管最初只是臨時組團,但樂團成員們的音樂共鳴和激情深深打動了觀眾,決定將樂團延續下去。 經過多年的經營,SKO樂團逐漸成為國際化的音樂團體,匯集了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地的頂尖音樂家。每年夏天,這些音樂家齊聚松本,共同排練和演出,展現卓越的音樂水準和國際合作精神。SKO樂團在國際間迅速成名,特別擅長演繹馬勒(Gustav Mahler)和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作品,其細膩的音樂表現和深刻的情感詮釋贏得了廣泛讚譽。
 - 
                    
                        焦點專題 Focus
40年的音樂傳承,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開啟新篇章
作為音樂節的創辦人及靈魂人物,小澤征爾與團隊每年規劃多樣的內容。但今年2月初,小澤不敵病魔辭世,對音樂界節樂迷來說不僅是一個莫大的損失,對主辦單位也是一個沉重衝擊。適逢音樂節40周年,儘管懷著哀痛的心情,團隊仍舊如期進行,並將主題獻給這位極具貢獻的指揮。走進音樂廳後台,小澤休息室前擺上了小椅子,上面放了小澤生前的相本、遺物等紀念品,彷彿他仍然在此陪伴著所有在場工作的人員。 在過去40年裡, 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已成為全球音樂界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世界頂尖的音樂家和指揮家。今年的音樂節同樣展現了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從8月9日展開到9月4日為期近一個月。歡迎音樂會「音樂之城的和諧」以合唱團的演出熱情揭幕,隨後的節目包括浦契尼的歌劇《強尼.史基基》、多場室內樂演出,涵蓋了舒伯特、荀貝格的經典作品及現代作曲家莫里斯.賴特(Maurice Wright)的創作,展現出多樣性與深度。除此之外,音樂節還有專為兒童設計的音樂會、音樂會錄影播放、遍布各地的小型音樂會、大編制的交響樂演出。每個節目和活動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呈現音樂的無限可能性。
 - 
                    
                        焦點專題 Focus
指揮家沖澤和佳即刻救援,放手讓齋藤紀念管弦樂團歌唱
沖澤和佳(Nodoka Okisawa)作為日本當代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自2019年在貝桑頌指揮大賽奪得首獎、樂團獎和觀眾獎後,迅速成為國際音樂界的焦點。她目前擔任京都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並於2023年成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的首席客席指揮,成為此一音樂盛會史上第一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指揮家。從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KO)的粉絲到指揮這個樂團,她的內心經歷了巨大的轉折。 聽著!這是我們的音樂! 訪談當時,沖澤才剛演完「管弦樂音樂會B」,回想當時,她不掩興奮地說:「音樂會進行時,所有的團員都非常聚焦、所有人都希望讓這場音樂會成功,並且獻給小澤征爾。在台上,我感覺到了團員非凡的熱情。」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對樂團來說意義非凡,然而沖澤感慨:「諷刺的是居然由我來指揮這首樂曲,而且是在這麼少的排練之下。我現在因為懷孕,身體狀況並不是這麼地好,我們甚至取消了著裝彩排,對我來講壓力也很大。第2號交響曲就比較輕鬆一點,指揮時我可以看得見整首樂曲的全貌與結構,感覺得到不同。」 此外,因指揮家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在開演前身體不適不克前來,而突然接到邀請要緊急代打的她,也很快調整好心態。在情感上,她是想要支持這個樂團的,但是在音樂上,她卻感到「是團員在支持我!」通常,指揮必須帶領大家演奏,可是在彩排當中,她卻從樂團的聲響中學了很多。「特別是布拉姆斯第1號,音樂常常不是我自己的詮釋與節奏。有時我必須掙扎,但他們是如此地猛烈不過我最後並不是妥協,而是被說服了音樂的走向,並且非常享受。」沖澤笑道:「每當我給他們一點的節奏空間時,團員的演奏就開始『唱起歌來』。也許是小澤建立起來的傳統吧,那特別的歌唱性令人驚豔!」 這是她兩年前來指揮時所不知道的!當時她已經驚嘆這是個世界性、超厲害的樂團了。今年演出「管絃樂音樂會A」令人滿意,但「管絃樂音樂會B」讓她認為自己是「太小看他們了!」事實上,因為家人收集很多唱片,再加上常常聆聽SKO演出的緣故,沖澤自小也是SKO的粉絲。所以到有機會指揮這個樂團時,即使原始成員已經不多了,她還是能聽出樂團獨具特色的聲響。她笑說:「他們帶著驕傲演出,似乎在說:聽著!這是我們的音樂。」她非常喜歡樂團這樣的態度,「這不是常有的,
 - 
                    
                        焦點專題 Focus
辦派對、揪遊行、送音樂到你家 打造松本的「在地」盛會
走在松本街道上,隨處可見藍底金色的「M」字,這是小澤征爾的親筆書寫,既是松本(Matsumoto)的縮寫,也象徵著日本北阿爾卑斯連峰的壯麗外型。如此的連結,顯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OMF)不僅提升了松本這個城市的國際文化地位,還在全球推廣了日本古典音樂的發展。但若說這個音樂節有什麼樣的獨特性?只要到訪松本市,便能立即體會這是一個具有「在地感」的盛會,整座城市都彷彿因為音樂節的到來而歡欣鼓舞著。 除了正式演出外,音樂節的活動也將音樂會推廣到各地,例如「送音樂到家」(Demae Concerts)讓音樂家們會前往松本的醫院、養老院和身心障礙機構演出。沿街行走,可以看見餐廳、店鋪、商家等,也以音樂節為主將櫥窗裝飾得美輪美奐。一路上,到處都能看到以小澤征爾照片為設計主題的旗幟飄揚,像在對每位路人打招呼,而每個角落,還能隱約聽到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KO)演奏的交響樂曲伴著腳步進行。在這期間,遊客還能有機會免費參觀當地景點如松本城、開智學校博物館、松本市美術館、松本民藝館等地。
 - 
                    
                        
                        焦點專題 Focus不讓這個夏天與過去不同
今年夏天,對於小澤征爾的女兒小澤征良來說,是一次充滿情感和挑戰的過程。踏上前往松本的火車,心中滿是不安。這座城市承載著她與父親共同度過的時光,然而,今年的音樂節,父親已不再同行。記得5月底時,小澤征良一個人來到這裡。當火車廣播響起「松本到了!松本到了!」她踏出車站的那一刻,淚水無法抑制。「我已經連續32個夏天都在這裡,所有的回憶、聲音全湧上來」小澤征良深知,這個夏天注定與過去大不相同。 以新的開始度過這個艱難的夏天 「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開始。」走進他們曾經與父親在這裡待過的房子,那份空蕩與孤寂幾乎讓她無法承受。過去4年這裡曾經有父親、有兒子、有狗,很熱鬧、也很吵,如今沒有了父親的醫療床,沒有了護理人員的身影,房間裡的空白都刺痛著她的心。「那對我來說實在好難好難,我完全說不出話來。」小澤征良站在空房間中,懷疑自己能否度過這個艱難的夏天。 第二天天亮,陽光照進屋裡,她翻開從東京帶過來的相冊,那些曾經與父親一起度過的珍貴時光重現在眼前,帶給她點點滴滴的安慰。只是聽到樂團彩排,那熟悉的旋律彷彿讓她回到了從前,再一次,她忍不住淚崩,強烈的情緒讓她簡直無法呼吸。為了不打擾現場,她只好嘗試離開現場,但當她拿掉眼鏡整理時,卻逐漸地找到力量。「我的視力不好,沒有眼鏡時一切都是模糊的,但望向舞台,我卻似乎可以看見我父親在指揮,甚至可以聽到他在呼吸、在跟團員說話。」小澤征良體會到:「我父親也許身體上不在這裡,但不代表他精神上不在。」
 - 
                    
                        
                        音樂 威爾第最後鉅作 「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法斯塔夫》 多重卡司帶來笑聲與深思
臺中國家歌劇院將於2024年10月底推出威爾第晚年巔峰之作《法斯塔夫》,這齣笑看人生的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溫莎的風流婦人》,以自負又貪婪的法斯塔夫為中心,描繪了一個愚蠢騎士如何自以為能騙取兩位貴婦的財富,結果卻反被玩弄,笑料百出。這次製的作由東京新國立劇院原版搬演,從舞台設計到道具,皆細緻還原17世紀的英國風情。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指出,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8齣歌劇,但《法斯塔夫》是他少數的喜劇作品。這部歌劇大膽顛覆了傳統歌劇公式,不再依賴詠歎調和大合唱,而是以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形式,強調角色之間的對話和情節推動。邱瑗表示:「《法斯塔夫》可以說是『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其中的音樂性與戲劇性相輔相成,並且影響了後來浦契尼的《波希米亞人》。」正是這些嶄新的創作手法,讓《法斯塔夫》成為歌劇史上經典的幽默鉅作。 多重卡司陣容值得期待 這次演出的重點之一是多重卡司陣容,特別是法斯塔夫和福特的雙角色安排。義大利男中音路奇歐.蓋洛(Lucio Gallo)來台演出過兩部歌劇,傑出的表現,讓他在台灣已有很多粉絲。蓋洛曾多次在國際舞台上演繹法斯塔夫,經驗可說是相當豐富,他幽默地指出,法斯塔夫這角色離不開自己那圓滾滾的肚子:「近年來一些導演認為法斯塔夫不需要假肚子,但他的滑稽點就是他的體型,所以我需要那個肚子。」另一位法斯塔夫扮演者塞吉奧.維塔萊(Sergio Vitale)也分享,減重40公斤後他第一次需要裝上假肚子,這種反差讓他覺得角色更加滑稽。 除了法斯塔夫,福特這個角色同樣具有挑戰性。福特在劇中是個嫉妒心強且不苟言笑的人物,飾演者陳翰威與丁一憲則表示,如何在幽默的背景中保持這樣嚴肅的形象,對他們是個全新的挑戰。飾演艾莉綺一角的則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森野美咲(Misaki Morino)與林慈音,兩位女高音將以各自的經歷和風格詮釋這位靈動的角色,讓每場演出都充滿獨特的魅力。
 - 
                    
                        
                        焦點專題 Focus 激勵全球年輕指揮的創新舞台!3個重點,解析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香港中樂團自2011年起舉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活動,十多年來已成為國樂界中一個深具影響力的發展平台。此一賽事配合香港中樂團長年舉辦的指揮大師班,在發掘新一代的國樂指揮家、推動國樂指揮藝術的發展之餘,透過精心策劃數輪的競賽、邀請來自各地專業的評審指導及國際性音樂交流,已大大提升年輕指揮家的技術與藝術表現力。綜觀長年來的培育歷程,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項重點: 重點1:比賽平台的國際化與高水準競爭 作為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國際比賽,香港中樂指揮大賽歷年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指揮家參加,也成功地完成了前3屆賽事。2019年,第四屆比賽初賽於上海舉行後,因疫情延宕至今(2024)年才完成。雖然辦理時間不得不延長,但如同前幾屆,比賽期間內選手需在短時間內駕馭不同風格的國樂作品,做出音樂上的解讀和演繹,展現他們的指揮技巧和音樂理解能力,而比賽的多樣性和競爭激烈性,則讓選手有機會在國際音樂環境中展示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 重點2:專業評審和深度指導,激勵創新與多元發展 比賽的評審團成員由國際知名的中樂指揮家和作曲家組成,他們的反饋對年輕指揮家的成長至關重要。例如在比賽中,參賽者需在有限時間內排練和指揮指定的作品,並接受評審團的現場點評。這種實戰與反饋的結合,有助於參賽者在原有的基礎上,短時間提升技術能力,也讓他們在專業指導中獲得寶貴經驗和靈感。再者,香港中樂指揮大賽強調音樂表達的個性和創意,設有多個特別獎項,除了選出前3名外,更依據在地精神,選出包括「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最受觀眾喜愛大獎」(由觀眾現場投選)、「最受團員喜愛大獎」(由香港中樂團團員投選)及「最受媒體喜愛大獎」(由相關業界投選)。2024年的比賽中,來自台灣的年輕指揮黃蔚傑,在數個賽事環節中憑藉其創意和熱情的指揮風格,不但贏得了第一名,更榮獲了「最受觀眾喜愛大獎」和「最受媒體喜愛大獎」成為此次比賽的三冠王,展現了其技術與藝術的平衡。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與技術的競技場國際賽事如何規劃?三階段發掘中樂指揮人才
香港中樂團舉辦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是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比賽,旨在發掘與培養新一代中樂指揮人才。此次大賽在決賽前經歷了初賽、複賽和準決賽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均有嚴格的選拔和評審程序,為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提升技藝的寶貴平台。 初賽、複賽:篩選優秀人才 本屆的初賽於2019年疫情前完成,根據參賽者於2019年10月底前提交的影像資料進行評審,由評審團於2020年1月底前公布入選複賽的名單。最終從初賽選出的27位參賽者中,因各種原因,包括找到教職或成為樂團的駐團、助理指揮及健康因素等等,僅有20人持續參加之後的賽事。 複賽於2024年7月中在香港中樂團演奏廳進行,由香港中樂團演奏。複賽分為兩部分:參賽者需先指揮指定曲目,接著透過抽籤形式指揮兩首樂曲其中之一。各階段的評審委員雖略有變動,但聯合主席由前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陳澄雄及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卞祖善擔任,以示公平。
 - 
                    
                        
                        焦點專題 Focus 精采決賽全紀錄!明日之星黃蔚傑奪冠,三冠榮耀收官12天賽程
2024年7月27日,香港中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決賽音樂會。此次公開決賽不僅是參賽者們展示指揮技巧的高光時刻,也標誌著為期12天的賽程和學習過程的完美收官。在這段期間,評審們的專業點評及香港中樂團的精湛演奏,讓參賽指揮們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X行政 強強聯手!閻惠昌與錢敏華攜手領導,打造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成功之路
香港中樂團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自創辦以來,已成為世界中樂指揮界的一大盛事。這項比賽能夠成功舉辦並贏得廣泛關注,離不開藝術總監閻惠昌和行政總監錢敏華這兩位最佳拍檔的合作。在兩人的共同領導下,香港中樂團的行政和藝術團隊相互配合,完成了這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前者憑藉深厚的音樂知識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規劃出嚴謹的比賽流程和高標準的評審機制,確保比賽的公正性和專業性;而後者則利用其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帶領團隊有效協調各項工作,從細節入手保障賽事的順利進行。兩人的默契合作和團隊的高效執行,使這項比賽成為中樂界的重要平台,不僅推動了國樂指揮藝術的發展,還讓眾多年輕指揮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堅持公正與專業,也熱切關懷與指導 作為比賽主席,閻惠昌雖然在比賽的策劃與執行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角色,但他從第一屆以來即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從未參與評分,以避免任何利益衝突。即使如此,他仍舊在每個環節從旁觀察,特別在參賽者一致認為最困難的「揪錯」,閻惠昌表示:「這個環節壓力很大,各種狀況都有,包括漏拍、力度、表情、是否輪指等問題。這環節是對指揮基本功的一個重要檢驗,指揮的能力靠的是經驗和在學校裡的基礎訓練。」這一階段的比賽,無論是選擇速度的拿捏還是樂團中不同樂器之間的協調能力,都考驗了指揮的臨場應變能力和音樂理解力。 對於參賽者的表現,閻惠昌也充滿熱情和支持,無論是成功進入決賽的選手還是未能晉級的優秀人才,他都積極地給予關懷,並為惜才付諸行動。他笑著說:「我還主動寫訊息給對方的院長!」提攜有潛力的年輕人,並強調「這個孩子不能浪費,我們一定要給他時間!」 在與參賽者的互動中,閻惠昌認為指揮與樂團的關係是一門藝術與溝通的哲學。他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從年輕時對樂團團員嚴厲直接的態度,到受到其他指揮家的影響而逐漸轉變。「卞祖善老師說過,樂團就是指揮的衣食父母,指揮要懷著感恩的心來與團員合作。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閻惠昌表示,指揮需要懂得尊重樂團團員,才能真正帶領他們在音樂中達到共鳴。 音樂與行政總監的默契,成就大賽的完美 除了對藝術的高度要求與支持,香港中樂團能夠辦出這麼成功的比賽,還得益於閻惠昌與行政總監錢敏華之間的良好協作。錢敏華謙虛地
 - 
                    
                        
                        音樂朱團擊樂劇場《六部曲》 開箱6種不同的驚喜
2024年10月,朱宗慶打擊樂團將推出全新的擊樂劇場作品《六部曲》,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並巡迴至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與高雄衛武營歌劇院,共計10場。這場演出由是自2010年「擊樂劇場」概念誕生以來,朱宗慶打擊樂團首次完全脫離戲劇文本,以6首技巧高超且各具特色的打擊樂曲,搭配燈光、影像、舞台與服裝設計等劇場元素,呈現給觀眾一場結合音樂與劇場的全新視聽體驗。 創辦人朱宗慶解釋了《六部曲》創作的背後動機與過程,他指出,早在2010年之前,朱團已經在跨界演出中嘗試將打擊樂與劇場結合,然而,直至2010年才開始明確地將這種表演形式命名為「擊樂劇場」。他表示,過去的作品如《木蘭》和《泥巴》曾以戲劇文本結合音樂演出,受到了觀眾的好評,但這次《六部曲》完全拋棄了文本,回歸到以音樂本身講述故事的初衷。朱宗慶說:「很多人會問,為何不用音樂廳來演出這樣的作品?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地方。我們回到最原始的思考,探討打擊樂的本質。」
 - 
                    
                        
                        音樂「台灣的聲音III」 紀念李登輝總統的深遠貢獻
將於9月中登場的「台灣的聲音III向李登輝總統致敬」音樂會,由許遠東先生暨夫人基金會、李登輝基金會和白鷺鷥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以音樂形式紀念李登輝總統對台灣的深遠貢獻。本次演出將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和台北愛樂合唱團,並特邀小提琴家蘇顯達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許遠東先生暨夫人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治平表示,「台灣的聲音」計畫始於2009年,當時在基金會董事陳郁秀的建議下成立,旨在推動台灣優秀作曲家的新創作、首演與後續演出。該計畫已分別於2013年和2018年成功舉辦過兩屆,而本次則邀請到作曲家金希文,以交響曲形式向已故的李登輝總統致敬。許治平說:「李總統生前對藝文藝術對台灣有深遠的貢獻,因此以音樂的方式來紀念他。」突顯了李登輝總統對台灣文化藝術的熱忱與貢獻,並體現出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的重要性。 許治平表示,當年李登輝總統轉回台大唸書時,許遠東也正好考進台大,一個念農業,一個念政治。兩人畢業後雖然進入合作金庫從事不同的工作,但兩人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興趣愛好,如音樂、閱讀、溫泉和高爾夫等,這些共同興趣讓兩人的友情更加深厚。音樂會的靈感源自李登輝總統贈送給許遠東總裁的結婚禮物一張1955年由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演奏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黑膠唱片,記錄了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深厚情誼,也成為本次音樂會策劃的起點。 受邀創作本次交響曲的金希文分享,創作過程中他深入研究了李登輝的著作和演講,特別是李登輝強調的「對台灣人的關懷不是只有形式的改變。本質沒有改變就沒有意義」。這段話讓他深受啟發,成為創作的核心精神。他表示,前3個樂章的創作相對順利,但第4個樂章需要大合唱來表達李登輝總統的思想與信念,因此遲遲未能完成,幸虧其夫人盧佳芬以台語撰寫詩詞,成為合唱的基礎。盧佳芬提到,在陪伴丈夫創作時也跟著閱讀、思考,由於有寫筆記的習慣,所以就整理成為詩詞。這些詩詞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內涵,也透過大合唱形式,表達了李登輝對台灣和台灣人的深刻情感。
 - 
                    
                        
                        音樂迎來大師梵志登 長榮交響樂團再創新局
台灣的古典樂迷即將迎來一場音樂盛事世界級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將於11月22日和25日分別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及台北國家音樂廳,為長榮交響樂團指揮2場世紀首演音樂會。這場名為「梵志登與長榮交響樂團世紀首演戴奧尼索斯的沉思」的音樂會,不僅標誌著梵志登大師首次與台灣樂團合作,也為長榮交響樂團在國際樂壇上帶來了新的突破。 梵志登的到來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志登,擁有超過40年的指揮經歷,曾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巴黎管絃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及倫敦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指揮,且以其精湛的指揮技藝和深厚的音樂造詣著稱。甫接任首爾愛樂(Seo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樂總監,2026年起也將任職法國廣播愛樂(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音樂總監。此次他將首次在台灣亮相,帶著其獨特的音樂視野和指揮風格,為樂迷帶來全新的音樂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