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狂飆半世紀 . 柏林戲劇盛會啟示錄 THEATER TREFFEN
每年五月,在柏林舉辦的戲劇盛會,不僅是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更是全球劇迷矚目的焦點。 十齣由獨立評審團票選,來自奧地利、瑞士、德國的當季製作,齊聚柏林接力演出,堪稱是德語劇場的年度奧斯卡。 在戲劇盛會脫穎而出的節目,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話題性一定十足,要了解德國劇場的潮流趨勢,戲劇盛會絕對是重要參考指標。 從歷史回顧開始,這個源於東西德分裂時期的戲劇交流活動,如何從一九六四年至今,歷經政局紛擾、戰爭動盪、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屹立不搖走過半個世紀? 從入選劇院、搬演文本、導演美學與舞台設計等角度切入,當今德國的劇場版圖,又呈現什麼樣的勢力消長、風貌演變? 即將在臺北藝術節登場的慕尼黑室內劇院,是戲劇盛會的常客,去年被《劇場今日》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德語劇院」,此次上演劇目《情色度假村》的導演與男主角,均是話題人物,本刊將有獨家專訪。
-
藝視窗 News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台灣】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第18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於6月23日揭曉,分別為:王小棣、王孟超、王鼎鈞、陳正雄、陳邁、簡文彬。其中,王小棣作品以其社會關懷與人文視野,影響台灣影音創作發展;王孟超投入舞台設計卅餘年並推廣台灣作品至國際,風格簡練靈活;王鼎鈞注重歷史視野、文化反思與社會關懷,詩、散文、小說、傳記影響文壇;陳正雄「東方抒情抽象」畫風獲國際肯定,長期創作並推動現代抽象繪畫藝術;陳邁之建築作品深具時代性,領軍建築社群與社會互動也樹立建築界專業標準;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精進演奏藝術層次,以擘劃長才與跨界創意與國際接軌。 蘇育賢《花山牆》 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特別獎 第12屆「台新藝術獎」首度以不分類的評選方式運作,於6月21日揭曉之特別獎得主為蘇育賢《花山牆》。大獎決選團為邱坤良、林于竝、陳泰松、相馬千秋(Chiaki Soma)、葛拉姿亞.格隆尼(Grazia Quaroni)。決選委員認為《花山牆》集結喪禮儀式、建築樣式、紙紮工藝與戲劇文本的說故事形式跨越了紀錄、表演與電影類型,在視覺藝術文脈中,開啟劇場性的另類思考。「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目前於北師美術館展出中,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展期至7月13日。 2015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徵件 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至7月15日止。獎助對象為197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之創作、設計、教學、演出或製作等文化藝術工作者;或從事社區工作、公共服務、弱勢關懷、技藝傳承、文史工作、農村重建、城鄉發展等社會服務工作者。申請者須提具亞洲國家60天旅行計畫,入選者可獲獎助金新臺幣60,000-15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來不及相處的愛情
某個記者會上,有人說了一個笑話。故事是這樣的,善妒的妻子在丈夫下班回家去洗澡時,偷偷檢查丈夫脫下的衣物,看有沒有哪個賤女人的頭髮或口紅印。然後,妻子崩潰地大哭,臭罵剛走出浴室一頭霧水的丈夫:「你居然墮落到跟一個禿頭的女人在一起!」 笑話到此結束。現場沒有人笑。在那空白尷尬的幾秒,我心想,究竟是這笑話不好笑,還是太過寫實,以至於讓人笑不出來。 愛情是這樣的,狂熱的愛朝生暮死,與世間的細瑣物事皆無干涉,走入生活的相處,直面柴米油鹽的現實,則有讓愛情冷卻、傾斜崩壞的危險。「禿頭的女人」是誰?是生活在細微處長時間累積不安全感與偏執,才讓找不著一根頭髮的妻子,虛擬編造出一個禿頭的賤女人。 故事接下來呢?這對夫妻經過協商、妥協、承擔、解決問題,可能從此分開不相往來,可能繼續走下去。但無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還是莎樂美與約翰,都沒有走入生活的機會了。一對情侶,一對冤家,都是戲劇、文學史上渾然忘我,愛到卡慘死,讓愛情與死亡的陰影纏繞糾結的經典couple。 他們從未真正相處,從未將生活朝向對方打開。 愛情萌生在迷離的夜晚,昏暗的燈光下,姑且不論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對青春無敵少男少女因過於貼合的三秒膠戀情,糊里糊塗、純真爛漫地以弄假成真的死亡對抗家族;魔性少女莎樂美因對施洗者約翰求愛不成,而在惡名昭彰的七紗舞後,魅惑希律王砍下約翰的頭,並依戀地吻上那顆失去生息的頭顱,莎樂美的恐怖情人形象,毋寧更讓人感覺愛情一頭熱底下的巨大的空洞。 在愛情裡,誰想要一個跳躍就抵達盡頭呢?而兩位英國文學巨擘莎士比亞與王爾德,讓主角們盡情地去愛,愛得瘋狂、痛苦、憤怒,炙熱狂烈如火,來不及相處,就讓愛情走到了絕處,彷彿傳世的愛情就是要從未摻進日常瑣碎的小吵小鬧,終結在高潮處,情感的純度未經磨損,才經得起後世傳頌。 而凡夫俗子如我們,在戀愛的纏綿後,必須開始學著感受愛的幸福外,加深一段關係必經的阻礙、爭執、折磨,彼此都投入心力地面對生活的起落,然後安定,與珍愛的人,走一條長長的路。因此,除了深度剖析羅密歐與茱麗葉、莎樂美與約翰,短暫且致命的愛戀外,本刊也專訪了鋼琴夫妻檔魏樂富與葉綠娜,看兩位性格迥異的創作者,如何真實地面對生活與創作,攜手走過卅五年,未完待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恆之愛 何須長久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 Juliet
「姓氏本無意義, 我們所稱的玫瑰,換個名字還是一樣芳香。」 身為古今中外最家喻戶曉的情侶檔之一,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戀愛有許多經典的橋段,讓你我都非常熟悉:石破天驚的一見鍾情、月黑風高的樓台私會、橫刀奪愛的癡心絕對、不被允許的狂熱愛戀、陰錯陽差的致命誤會在愛情這朵玫瑰面前,血緣家族、毒藥死神都不具意義。 這個四百多年前的古老文本,匯聚了所有通俗愛情劇的元素,不僅在劇場,也延伸至電影、舞蹈才華洋溢的創作者們把玩這些莎翁留下的元素,一再淘洗愛情的純度。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遠渡重洋,帶來編舞家麥克米倫的全本舞劇,探勘角色內裡,不只探索年輕男女瘋狂熱戀,也逼視少女茱麗葉在這堂戀愛課中的成長。本刊除了專訪新上任的藝術總監凱文.歐海爾與擔綱演出男女主角的四名舞者外,也深入莎翁的愛情觀,在浦羅柯菲夫的音樂響起之前,且讓我們看各領域創作者如何對《羅密歐與茱麗葉》提出嶄新詮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致命的美麗 《莎樂美》 La Beauté Fatale——Salomé
「我想要」莎樂美甜甜地說:「他們馬上用個銀盤盛來」 (站起身來,微笑著)「約翰的頭!」 不管母親多麼震驚、繼父多麼極力想用珠寶江山轉移她的念頭, 「我要約翰的頭!」的語氣從甜美到狂野,堅定地在歌劇中出現了七次! 莎樂美,這個原本在聖經裡的無名人物,蒼白而沒有形象地存在著, 卻在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電影等轉換下,成了惡女的代名詞。 但究竟, 莎樂美的故事從何而來?作曲家又是如何看待女人? 女性情慾在音樂與文學下如何藉由莎樂美展現?角色的權力如何循環? 有女高音拒演,因為自己是「正經的女人」;但即將來台的女主角已演過兩百次! 本當是頹廢、淫穢的主題,為什麼NSO特聘的導演聯想到艾未未? 謎樣的女人,我們一起來解謎。
-
藝視窗 News
表演藝術行政人才培訓計畫7月展開
【台灣】 表演藝術行政人才培訓計畫7月展開 由台北市文化局及表演藝術聯盟共同主辦的「表演藝術行政人才培訓計畫」將於7月展開。邁進第7屆的培訓計畫,由表演藝術聯盟于國華理事長領軍,講師陣容相當堅強,包括盛治仁、李永萍、金惟純、溫慧玟、平珩、林佳鋒等多位劇場界專家領袖及各領域的傑出才俊。課程包含表演藝術環境趨勢、團隊經營、國際演出、如何與藝術家工作、著作權概念、稅務概念等,範圍頗廣。 上課時間為7月1日、8日、15日、22日,上午10點至下午5點,地點在台北市立美術館B2,招生對象以表演藝術領域相關工作者為優先,並歡迎有志從事表演藝術產業之人士及學生。即日起至6/20為止,透過網路報名,額滿為止。可電洽02-27071336鍾先生,或參表演藝術聯盟網站www.paap.org.tw/ (莊珮瑤)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招募青年團夥伴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CATT)是台灣唯一專責從事應用劇場教學推廣、師資培訓、國際交流、論壇劇場演出的專業團隊,自2006年成立以來,持續運用民眾劇場的精神和工作方法,與不同的社區、社群互動對話,透過劇場看見自己、看見人與社會的關係。近年來,更致力於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的專業化發展,培訓本土人才、年年推出與民眾切身議題相關的劇場演出。 目前CATT正在招募青年團夥伴,透過工作坊、實習見學、願景討論、論壇劇場實作發表,讓年輕人認識劇場與社會的關係。徵募對象為17至25歲的大專院校社會人文、藝術戲劇相關科系學生或畢業生,或對應用劇場實務工作有興趣、曾參與CATT活動或實習計畫者,上限20人。 培訓有三階段,包含:第一階段的應用劇場工作坊,6月27日舉行;7月至11月的第二階段應用劇場實務見學;第三階段的論壇劇場製作實務,則將於2015年1至4月進行。意者可電洽02-33432440王小姐,或參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www.facebook.com/catt2006(莊珮瑤) 羅曼菲舞蹈獎助金開放申請 雲門2團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提攜後進的風範為人稱道,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台式京劇新美學
今年四月,國光劇團帶著《孟小冬》、《百年戲樓》與《水袖與胭脂》,到中國上海大劇院連演二週六場,不僅獲得觀眾好評讚賞,更在戲曲界引發熱烈討論。這不是台灣京劇與對岸觀眾的第一類接觸,卻是最具系統性的一次,這三齣從編、導、演,完全由台灣戲曲工作者一手包辦的戲,除了展現了台灣獨具的京劇新美學,也讓中國戲曲同行看見,台灣在京劇改革與創新上,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事實上,相較於中國的戲曲環境,台灣的京劇發展長期處於邊緣和劣勢:京劇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一向「看角兒,看流派」,唱念做打是基本功,尤其是唱。然而,台灣唱將名角人少,行當不齊全,更遑論流派系統。再者,今日的觀眾不再是專業京劇戲迷,京劇不再得和現代戲劇、舞蹈、電影等藝術形式,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來競爭、比較。 因為意識到先天條件的不良,台灣京劇很早就開始「調整體質」。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為台灣京劇把脈,開出了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處方籤。她認為,「所謂文學,不止是唱詞文采,更要有文學技法的敘事能力,要有文學筆法打造出的人物個性,抒情內涵也一定要有現代觀點。至於現代性,並不是指手段上加強聲光效果,題材上表現現代生活,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情感的現代性』。」 王安祈說,京劇不僅是表演藝術、演唱藝術、流派藝術,更是當代文學作品動態展示,倘若現代觀眾對京劇唱念沒有興趣,文學或許是另一種召喚力量,而多元藝術手段的相互汲取勢在必然導演除了以傳統戲曲程式為基礎,更可調動現代劇場和電影運鏡各種手段,提煉意象、映照主題,「內省式」地闡釋人物與整體精神。她強調:「這未必是發展京劇最正確的方式,也絕對不是唯一一條路,卻是我評估台灣的文化思潮及劇壇現況後,所選擇的因地制宜方式。」 因此,國光劇團近年來的新編戲,實踐的就是王安祈對於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理想,特別是不同於傳統京劇的男性觀點,擺脫「大歷史、大敘述」,藉著女性視角的細膩敏銳,觸碰人心幽微。例如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金鎖記》,並不是要呈現封建社會對女性性格的扭曲和壓抑,也不是藉曹七巧來控訴什麼,曹七巧就是曹七巧,她的貪嗔愛慾自可成戲。 即將上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及《探春》,又是兩個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王熙鳳是「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的狠角色,人前人後瞬間變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探大觀園 誰識紅樓夢中人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紅樓夢》寫家庭的盛衰巨變,寫青春的自我追尋,寫俗世的愛恨生死,寫紅塵的繁華如煙,寫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遺憾幾乎涵蓋了所有通俗文學的題材。 三百年來,《紅樓夢》從手抄本、木刻本到石印本,從戲曲、曲藝、影視到現代劇場,在不同的世代,產生了久遠而廣泛的影響,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在戲曲舞台上,《紅樓夢》的改編由來甚早,小說印本刊行的次年,便有文人改編〈黛玉葬花〉一折,而根據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不同劇種與類型。直至今日,以《紅樓夢》故事延伸的改編詮釋,仍不斷推陳出新。 國光劇團「紅樓夢中人」系列,連推兩齣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與《探春》,前者是有「紅樓老作手」美譽的編劇陳西汀為荀派名旦童芷苓量身打造,由梅派的魏海敏接演,將潑辣狠毒的王熙鳳,詮釋得意外出色。後者由王安祈編劇,黃宇琳主演,以探春與生母的母女情結為主軸,緊扣原著小說對探春的描寫:「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在戲上演之前,且讓我們再訪大觀園,重看紅樓夢中人,如何各自精采;這場浮生若夢,何以值得我們一做三百年,未完待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的專業是評論人
什麼是評論?評論人人可寫嗎?評論和觀後感有何不同?評論一個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功課?評論的主客觀性如何平衡?評論有方法嗎?評論寫給誰看,觀眾還是創作者?評論會因發表媒體的不同而變化嗎?評論的價值為何?評論是一項專業嗎?有沒有評論的評論? 在表演藝術的產業生態中,評論人大概是一般人最陌生的角色,但評論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 近十年來,由於網路的崛起,評論的環境看似眾聲喧嘩,人人都可以發表評論,然而,愈是多元與分眾的評論取向,評論的專業價值,愈加值得建立與捍衛。 我們從評論的歷史展開,通過藝術評論與閱聽媒體的牽連發展,深入探索評論核心的變與不變。 同時,藉由國內評論環境的觀察,與國外藝評現況的相互對照,試圖建構出成熟健全的評論機制的想像與期待。 此外,我們也邀請戲劇、戲曲、舞蹈、音樂四個領域的評論人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實踐評論這門專業。
-
藝視窗 News
臺灣戲曲中心2016啟用 「行動戲曲舞台」6月先出發
【台灣】 臺灣戲曲中心2016啟用 「行動戲曲舞台」6月先出發 位於台北士林,占地1.8公頃,將於2015年完工的台灣戲曲中心,日前宣布將在2015年8月試營運,2016年正式啟動,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的專業人力也將進駐,活化場館精神內涵。在硬體設施方面,中心設有1,055席大表演廳、300席實驗劇場各一座,另有音樂資料館,集專業表演、戲曲資料典藏、節目製作於一身,國寶級大師廖瓊枝、陳錫煌振奮地表示:「傳統藝術界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讓國際人士來此看到臺灣最精緻的歌仔戲、布袋戲。」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表演場館不足的質疑,文化部也表示,臺灣戲曲中心啟用後,至少65%的場地檔期將對民間演藝團隊開放,而自今年6月開跑的「行動戲曲舞台」將進行睦鄰巡演,由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通力合作,從士林、北投,逐步向外延伸至中山、大同以及新北市蘆洲、三重,共推出上百場的表演、講座、工作坊、藝術快閃等推廣活動,深入土地,結合生活,吸引民眾親近戲曲藝術,培養欣賞群眾,奠基臺灣戲曲中心基礎。 台新藝術獎 讓國際策展人、藝術家和大眾集體約會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即將在6月揭曉得主,在此之前,今年為了讓藝術與大眾有更多溝通討論的機會,特別在進入最後階段決審之際,特別邀請兩位國際決審曾任多屆東京藝術節節目總監的相馬千秋和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人Grazia Quaroni,在參與台新藝術獎評選之外,建立一個「看見與被看見的平台」,開放徵件,讓入圍本次決選之外的創作者也有參與討論的機會,徵件時間自即日起至5月5日止,將選出8位創作者,於6月21日於台新金控大樓元廳,與兩位決選評審面對面。詳細徵選辦法請洽活動聯絡人02-37076955轉1540陳小姐,或參網頁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3_event/detail.php?ID=517。 「嘉義市節慶管樂團」夏令營團員招募中 有「管樂之都」之譽的嘉義,自1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誰怕莎士比亞?
說白了,莎士比亞在台灣,從來不是劇場的主流。雖然莎士比亞是劇場史上必讀的經典,但對大部分的國內創作者而言,卻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供在象牙塔裡的聖典;或不過是已經退流行、博物館中展示的一件文物。學院內研究、討論、搬演莎劇,與學院外的舞台實踐,往往存在著斷裂,甚至是落差頗大的鴻溝。為什麼科班出身的創作者,走出校園之後,不再繼續鑽研莎劇,甚至視莎劇為畏途?是不是累積了太多莎士比亞的偉大圖像,腦子裡只有這些刻板印象,而不再嘗試去理解它?到底誰怕莎士比亞?身為當代人,如何跟四百五十歲的老莎,稱兄道弟,當個相見不恨晚的好朋友? 以老莎的故鄉英國來說,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近幾年的莎劇製作而言,不斷地在挑戰、突破前人的作品。 例如,皇家國家劇院藝術總監海特納執導的《哈姆雷特》和《奧泰羅》,兩齣製作的場景都設定在當代,並融入當代議題,因此哈姆雷特穿著西裝T恤,奧泰羅則是穿著現代的陸軍迷彩服,更能增進觀眾的莎劇的認同。海特納說:莎劇的文本常是複雜的,即便是他,很難不在觀賞莎劇的前五分鐘陷入慌張,任台詞從他頭上飄過,卻不知道台上演員在說什麼。因此,在排練時,他花最多時間的常是在釐清文本、修辭和韻律,讓台詞能夠更易理解。 儼然視自己為莎氏的真正「傳人」的德國人,則更敢跟老莎勾肩搭背裝熟!沒有英國人所承載的傳統包袱,他們一開始就毫無忌憚地誤讀、曲解、改編與再創莎士比亞。不像英國人那般唯恐玷污莎翁似的小心翼翼、縛手縛腳,更能有機地「活化」、「發明」其語言,讓老莎與現下社會無縫接軌。因此,跌破眼鏡的翻新詮釋,層出不窮的形式風格,不論在質,還是量上,都讓英國人自嘆弗如。曾來台上演《哈姆雷特》大獲好評的列寧廣場劇院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就說:我們用很無禮、嬉戲的態度處理這個素材,並不是想破壞它,而是希望能藉此回歸到素材本身。 在法國,莎士比亞的地位足以和莫里哀相提並論。有別於英德兩國,法國人以「劇場性」表現莎劇的「文學性」,著重於舞台視覺、場面調度的導演手法,表現出當代劇場多元的可能性。早在一九八○年代,太陽劇團導演莫虛金就以歌舞伎風格改編《理查二世》與《亨利四世》,極簡禪意的舞台空間、東西元素交融的服裝、大幅度的舞台動作和鏗鏘有力的唸詞,展現歷史劇氣勢萬千的史詩性。莫虛金認為,每當重新工作莎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零時差 莎士比亞生日快樂 Shakespeare 450th Anniversary
不需要以莎士比亞四百五十歲生日為名義,世界劇壇無時無刻都在研究莎劇、討論莎劇、搬演莎劇。 這位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開始平步青雲的劇作家,他個人的戲劇事業與英國的黃金盛世交相輝映。 他所留下的卅八部劇作,至今已經有九十多種語言的譯本,遍及全球的影響力,令所有的文學家望塵莫及。 在英國,兼具古典與創新的莎劇詮釋,再加上影視明星加持,熱潮四百年來歷演不衰。 在德國,每年莎劇的搬演數量,遠遠超過英國本地,聲稱莎翁「是他們的」,比英國人還瘋莎劇。 在法國,著重舞台視覺的導演手法,讓莎劇改編脫離文學範疇,表現出當代劇場多元的可能性。 在美國,不論商業製作或是業餘劇團,莎劇都是熱門題材,研究莎劇更是所有演員的入門功課。 在台灣,從現代劇場到傳統戲曲,從在地移植到拼貼解構,莎劇成了跨文化劇場最佳的挪借素材。 四百五十年後,為什麼仍舊是莎士比亞?如果你的心中仍然困惑,或者你跟莎士比亞還不太熟,就從現在開始,感受莎劇的迷人之處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與樂──神奇遇合 有機無限
肢體足以傳遞語言無法表達的訊息。──瑪莎.葛蘭姆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記》第十九 舞與樂 因心而發,適性而動。 因為純粹,所以探得更深,幅員更廣。 當聲響、音樂鑽進編舞家的身體,又將產生什麼化學效應? 且看國際經典範例,並實際進入五位台灣編舞家的創作現場一窺究竟。
-
焦點專題 Focus
無「擊」不有! 現代擊樂面面觀
擊樂,從一個被視為古老的樂種,如今一躍成為前衛的代名詞 它的外型種類日新月異、與日俱增 它的兼容並蓄,讓非打擊的樂器,也成為擊樂的一員 它的創作,是作曲與演奏相互激盪的成果 它的劇場元素,使擊樂成為綜合性的表演。 「讓台灣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 最璀璨的擊樂盛事即將登場,將全球盡收你我身邊!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四月起掛牌 第一任董監事出爐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四月起掛牌 第一任董監事出爐 文化部籌備經年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將於4月7日正式成立。3月27日部長龍應台正式對外介紹第一任董監事:董事包括陳國慈、申學庸、吳靜吉、簡靜惠、劉富美、孫大川、平珩、陳樂融、鍾喬、劉金標、童子賢、姚仁祿、及政府機關代表黃碧端、史亞平、李應平;監事包括黃日燦、張明珠、政府機關代表吳建國。行政院並聘任陳國慈女士擔任董事長。 龍應台表示,表藝中心董事會的組成,代表著三層意義的資源整合,第一層意義是官方代表由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組成,讓藝文扎根、國際出擊、創意匯集首度結合成為平台;第二層意義是公視董事會、國藝會、表藝中心彼此資源合作,公視提供表演藝術更多發表管道、國藝會持續發掘藝術新秀、鼓勵藝術創作;而第三層意義則是台灣北、中、南三大場館全面捲動藝文生態發展,包括東部及離島都在涵蓋範圍,使台灣表演藝術宛如「插上翅膀的雲豹」。(莊珮瑤) 台新藝術獎年度入選五作品揭曉 本屆台新藝術獎打破表演、視覺藝術類別,而改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及未來性三者為評選量尺,邀集觀察團代表等九人選出入選作品,分別為李銘宸《Dear All》、何曉玫MEIMAGE舞團《親愛的》、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蘇育賢《花山牆》。《Dear All》、《親愛的》翻轉舞台意象與肢題語彙,滿溢垃圾或雙人身體拼組成的歇斯底里與緊張狀態,兩者皆關注台灣當代人的精神經驗;《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花山牆》著力挖掘台灣歷史縱深,前者由舊照片出發並搭配錄像、文字展演出事件意義,後者將台灣民間喪葬祭儀寓以當代政治事件,於古今死生界線間提出批判;《凱吉一歲》結合聲響、裝置、肢體,超越跨界合作實驗性並欲顛覆既存藝術形式與典範。 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的「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首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自5月17日起至7月13日展出。6月中旬,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5項入選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王婧)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藝術家公民
翻開台灣反核運動史,最早以藝術手段表達反核訴求,是在一九八八年,由資深劇場人王墨林與周逸昌策劃的「社會行動劇場」,在蘭嶼第廿六號地核廢料儲存場前,演出《驅逐蘭嶼的惡靈》。這個抗議政府將核廢料貯存在蘭嶼的藝術行動,由達悟族長者、青年十多人以報告劇的形式,為自己生存的土地發聲。這也是台灣解嚴前後,面對社會空前激烈的變遷,小劇場紛紛走上街頭,以強烈的批判政治立場、激進的美學表達手段,介入與公共議題對話的聲浪之一。 然而,真正引發全民對核安問題的重視,卻要到二○一一年,日本發生福島三一一核災之後。前年五月,由導演柯一正、吳乙峰等藝文界人士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行動在凱道突襲上演,動員了六十個人在凱道上「快閃」排出「人」字形。該行動號召所有具反核理念的民眾,在全台各個角落排成「人」字形,傳達人民反核的呼聲。 接著,反核浪潮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如「不要核四,五六運動」、「不核作演唱會」等,從攝影、插畫、塗鴉、影片、音樂會,甚至臉書上各式各樣的創意反核照片等,迅速串連集結,其中,尤以去年三○九反核大遊行,全台共有廿多萬人站出來,是為高峰。 這波藝術反核行動,和過去不同的是,拜社群網路興起所賜,創作的發語權不再只掌握在藝術家手上,而是全民可以參與、關注、表述、分享、傳遞的媒介,換言之,藝術家是公民,公民亦是藝術家。這是一次兼具「藝術表達」與「公共對話」雙重價值的新公民運動,它重新開啟公共領域的對話機制,藝術、社會與群眾,在此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在「柔性革命」的互動關係中,展現了強大的民主美學精神。 在福島核災三周年之際,本刊特別製作「藝術反核,動員中!」特別企畫,旅日作家劉黎兒的文章,帶我們回顧日本福島核災之後,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如何以他們擅長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人理解核能的威脅,進而宣揚廢核的訴求。此外,我們也將場景拉到歐洲,看歐陸藝術家在強力破壞性的抗爭之外,透過各種創作媒材,關注生存環境的問題。同時,專題也聚焦台灣的反核現場,記錄並提醒,反核之路,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要走。 本期封面人物,是被讚譽為「廿世紀芭蕾藝術的最高結晶」的女神西薇.姬蘭。這位早已站上國際舞壇巔峰,編舞家林懷民眼中的舞者「典範」,極少接受採訪,這次特別破例,在她二月四十九歲生日前幾天,接受本刊的越洋電話訪談。她即將來台演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芭蕾女神降臨 西薇.姬蘭 Sylvie Guillem
她有很多稱號,每一個都代表著人們對她的驚嘆號。 每一回眼神流轉,都是穿刺你靈魂的光; 每一次跳躍,都像上帝借了雙翅膀讓她飛翔。 在她的世界裡,身體從不是框限靈魂的模子, 更何況教條規則與世界的不合理。 舞蹈並未把女神關在尖塔,世界是她的舞台, 因為「生命中不是只有舞蹈,還有生命本身要去體驗。」 除了側寫姬蘭,本刊更透過獨家越洋專訪,與編舞家林懷民之眼, 看這名勇於說「不」的絕世芭蕾女伶如何對生命說:「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三一一地震三周年特輯】 藝術反核,動員中!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在西班牙接受「加泰隆尼亞國際獎」時,發表了一段關於日本大地震及福島第一核電站災變的演說,他以在廣島的原爆死歿者慰靈碑上的一段話:「請安息吧!因為我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宣誓自己的反核決心。 自從福島三一一核災事件之後,日本重量級的文化界人士如宮崎駿、大江健三郎、奈良美智、坂本龍一等,紛紛透過各種形式,傳達全面廢核的訴求。其中,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的「告別核電十萬人集會」,現場聚集多達十七萬人,是福島核災後最大規模的廢核集會,進而達成日本核電廠全面停機檢查。 福島核災的教訓,讓同為島國的台灣,開始意識到核電的威脅。去年五月,從台灣藝文界主動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運動開始,反核聲浪以多元的藝術形式,發動連署、遊行、音樂會,甚至上傳各式各樣人字形照片等,溫柔而堅定地,表達每個人的反核宣言。 這是一次新的公民運動,也是一股藝術介入社會的正面能量。當「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旗幟飄揚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藝術家的揭竿起義,民眾的響應參與,讓藝術、社會與群眾,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在「柔性革命」的互動關係中,展現了強大的民主美學精神。 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現階段,它正以更直接有效的影響力,在社會改革上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
藝視窗 News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國際】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台灣當代藝術中具有指標性的獎項之一「台新藝術獎」,至今已邁入第12屆,評選機制經大幅改變,首度將「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兩者合併,以不分類的方式進行評選,並由七位提名觀察人王浩威、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紀慧玲、陳泰松、陳漢金,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觀察眾議、獨立提名、撰文評論,日前公布15項入圍名單,老中青藝術家皆榜上有名,如張照堂、何曉玫、林文中、蘇育賢、牛俊強、羅智信等,當中也不乏跨國、跨領域製作模式,呈現了近年來的藝術創作、策展方向。 綜觀而言,本屆入圍作品維持以往「創新」、「人文關懷」兩個面相的特質,並更加重「藝術介入社會」的參與,將觸角深入近來延燒於台灣土地的動盪與壓迫,而格外讓人欣喜,比如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畫金磚上的遺民」為土地正義發聲;陳仕瑛《山地話》呈現不同族群的對立,高壓政權對人性的摧殘;蘇育賢《花山牆》將鄭南榕的自焚事件發展成一個有多重指涉的龐大政治寓言;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凝視礦災殘骸,歷史遺跡的現代性警示;而張照堂的「歲月/照堂:1959-2013影像展」橫跨進一甲子的回顧展,捕捉了台灣庶民生活與困頓,不只是攝影大師的生涯呈現,也厚實地展示了時代的切面,堪稱去年度不可錯過的重量級展覽之一。 6月份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將評選出1名年度大獎,得主將於6月21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張慧慧) 第25屆傳藝金曲獎全新上路 金曲獎自民國79年開辦,原以「流行帶動傳統」的思維與策略推動,但「非流行音樂類」獎項在「金曲獎」的光環下顯得相對弱勢。雖在1996年第18屆起劃分為「流行音樂作品類」及「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並分別舉辦頒獎典禮,但為因應傳統表演藝術專業領域長遠發展,後者自今年起,轉型為「傳藝金曲獎」,移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 邁入第25屆,傳藝中心連結表演與出版領域,重新歸納獎項。特別考量台灣傳統表演藝術家長期缺發獎項的肯定及面臨人才斷層危機,增設「戲曲表演類」相關獎項。而由於傳統暨藝術音樂需有優秀且具經驗的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舞的提醒
趕在年前的歡樂躁動中,我們風風火火地解碼季利安。 這是台灣第三次迎來這位荷蘭國寶級大師,距離上一次已是十二年前了。要不是本期專題,我們沒有機會由裡到外檢視這位已年近古稀的傳奇編舞家。他不愛飛機,恐懼飛行,卻在廿一歲時,因戰亂的局勢被迫遠離家鄉捷克,在廿八歲時接掌荷蘭舞蹈劇場,跳上世界舞壇的脊梁,飛得既高且遠。 我們不知道他過早離別家人朋友是否重重捶擊他的心,但他必定曾經歷經許多無人知曉的清晨,讓他以四十年的時光,透過逾百支作品,處理關於人的各種關係,以愛慾、生命、死亡,不間斷地追問生活的實相,優雅又精準,傳統又前衛,就像上次訪台演出的《王者之風》Bella Figura裡,那身著曳地紅蓬裙,赤裸上身的舞者,既華麗又脆弱地展示極端的人生風景。 新年前夕觸碰季利安,讓時間彷彿緊緊地欺壓而上,因舞蹈緊繫肉身,季利安的時間感遠比尋常人更敏銳。 本次來台的四個作品《無名》Anonymous、《生日宴會》Birth-Day、《14分20秒》1420 與《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創作維度橫跨了十二年,卻都是「時間」的變奏,季利安去年談起《無名》這個二○○二年時所創作的作品時說:「我每天分享我的疑惑、質問、不安全感,與我對美,對那些讓我們的生命更值得活的價值的理解,但有誰能明白我說的呢?有時甚至我不明白我自己,彷彿有一個他者隱藏在我的身體裡。這個稱為《無名》的作品,對觀者而言也是『無名的』,但它的誠實與人性,或許有微弱的可能性,能夠讓素不相識的人們互相了解,並帶領我們抵達一個不屈就於任何既定解釋,且尚未被日常所規範的所在。」 常聽人們說舞蹈難解,或許難的是編舞家總走在日常瑣碎物事之前,如同季利安企圖以肉身鬆解已然被文字囿限的解答。除了傳奇季利安,本期也鎖定了多從文學改編,善於打撈深海底下受苦殘骸的憂鬱喬瑟夫.納許,與中國新崛起的旋風陶冶,老中青編舞家在新年過後齊聚一堂,以身體直面時間,彷彿是個刺點,與提醒。 提醒什麼呢?新的一年已開展,而你將前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