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中樂團舉辦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今年已經舉辦了第二屆,新的優勝名單也才剛剛出爐,愈辦愈熱烈的活動也將延續,二○一七年的第三屆更將與台灣的傳統藝術中心合辦。這個大賽源自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有感中樂指揮人才缺乏,是中樂發展上的瓶頸,藉著舉辦國際賽事,可讓世界更多指揮人才參與中樂演出,更可藉此推展中樂,讓更多世人認識的多元面向!
從一九二○年代的上海大同樂會起,到一九五○年代初由中國音樂大師彭修文的確立成形之後,民族管絃樂團無論在中國、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皆有各自的發展方向。即使對交響化模式的質疑從未停歇,大團的演出已儼然成為當前中國音樂的主流。歷經八十多年來的發展,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音樂科兼任講師楊偉傑儘管表示「問題不少」,卻也認為民族管絃樂的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繼續發展與進步,才是應該思考的目標。然而大型中樂團興起後,華人在演奏上、樂器上及作品上的改革成果顯著,作為領軍人物的中樂指揮,卻是嚴重缺乏!
排除萬難 開辦指揮大賽
「這是中樂發展的瓶頸!」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感嘆地說。相較於西樂,中樂處於弱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岸音樂院校中,除了上海音樂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外,並沒有獨立的中樂指揮主修訓練。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樂指揮常看不到自己的立場與文化的優越性。因此在他的發想下,二○一一年第一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於焉開辦。
比賽設立了八個獎項,除了冠、亞、季軍之外,還有香港作品最佳演繹獎,及觀眾、樂團最喜愛的獎項等等。除了比賽之外,更結合「中樂指揮國際高峰論壇」,邀請兩岸樂團經理人前往香港,全面地針對接班人、指揮技術、音樂與行政角色、中樂指揮要求等議題進行討論。
當時來自七個國家共五十五位選手,經過三輪比賽之後,脫穎而出的三位選手都是在國樂中領域中耕耘已久的佼佼者。對於這項賽事,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暨作曲家趙季平說:「這是件前無古人、歷史性的大事。比賽孕育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指揮人才,也將從整體上推動民族管絃樂事業的發展。」而考慮到中樂的文化背景、樂器特色、派別、詮釋等條件,指揮家陳燮陽更明白地指出:「中樂指揮絕對不比西樂指揮簡單,甚至更難。」
高瞻遠矚 預先鋪路
指揮難,舉辦比賽更不容易。樂評人周凡夫在香港《信報》上連續以四個「難」字來形容整個指揮大賽所遇到的考驗。對參賽者來說,重重難關包括視奏排練加完整指揮樂曲,檢視指揮技巧及對音樂的理解與處理外,還必須接受「排練揪錯考驗」,在十分鐘內挑出六點錯誤;對評審來說,要在複賽階段的四天內,聽十五位參賽者指揮樂團排練十五次,又在準決賽的一天半內聽七次;對於團員,三輪比賽過程中不斷重複相同的演奏曲目,更要滿足不同參賽者的要求;而主辦的香港中樂團要如何吸引參賽者、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又是一個難!
事實上,中樂指揮大賽能夠圓滿成功並非偶然,因為樂團在這之前已經為了活動而暖身。如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中樂指揮大師班」,閻惠昌擔任該院中樂指揮碩士課程的主課導師;二○一一與二○一四年共舉辦了六場「指揮解碼」工作坊,透過講解、示範與互動遊戲,向大眾介紹指揮藝術。而除了對外邀約他國作曲家為香港中樂團創作樂曲之外,他更主動打入歐美市場,在二○一二年遠赴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盧森堡現代音樂節與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進行中國音樂大師班講座,更是首位獲邀於法國高等音樂院講學的華人。
與此同時,為了要讓歐美人士更了解中國音樂,樂團更費盡心思將使用的樂器拆解,錄影解釋它的構造,並示範它的演奏方法、技術、表現力,讓世界各地有心想創作中國樂曲者能夠理解它的音樂語法。長年致力國際化的推動,他們放眼世界,在獲邀出訪巡演時,便跟當地文化機構交流,使得樂團有「香港文化大使」之美譽。而近年來也漸漸收到成效,如後來在盧森堡舉行的國際作曲比賽,就吸引了多位歐美人士參與。
攜手合作 翻轉「弱勢」
有了前次的經驗,今年的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就選擇與西安音樂學院合辦。從二○一三年底在西安舉行初賽、複賽,五位決賽者今年七月中在香港選出,七月底大賽結果出爐:冠軍由來自上海的薛源奪得,同時也拿下「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及由香港中樂團團員選出的「最受團員喜愛指揮」;亞軍是來自香港的胡栢端,也獲得「香港優秀青年指揮獎」及現場票選「最受觀眾喜愛指揮」;季軍為來自上海的姚申申。此外,波蘭籍的Sebastian Perlowski獲頒「特別獎」,而來自台灣的于興義則獲得「最佳進步獎」。
此次參賽者除了香港、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外,還有來自義大利藝術節的總監與波蘭樂團的指揮。實力的堅強與多元不僅代表著比賽的專業與重要性,更是香港中樂團努力的成果,如同行政總監錢敏華所言:「這顯示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比賽過程中選手們建立起的友誼,不為了名次競爭,而是相互切磋、一起提升。例如有選手放棄自己讀譜的時間,協助身體不適的同儕就醫;還有波蘭選手根本不懂簡譜,季軍的胡栢端完全不藏私地告訴他樂曲所有的相關知識。而從未指揮過中樂團的Perlowski為了比賽所做的功課,甚至比很多華人選手分析得還要透徹。
比賽只有一時,學習才是一輩子,如此的理念將是樂團在整場賽事背後的深遠意涵。在第二屆比賽落幕之際,去年起獲聘為臺灣國樂團首席客席指揮的閻惠昌,也在台灣的傳統藝術中心支持下,宣布二○一七年「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將與台灣合辦的消息。除原有獎項外,更新增「台灣優秀青年指揮獎」、「最佳台灣作品演繹獎」
「中樂指揮大賽對所有參賽者而言,都是一個相當難得的學習訓練機會,整個比賽過程不論在指揮,與樂團溝通及在指揮台上的一舉一動,都是寶貴的經驗。」閻惠昌的目的是在提供一個難得的平台,讓更多對中樂發展有興趣的指揮人才有切磋學習的機會。藉著一個華人的國際性比賽,向全世界推廣中樂的多面向,並且培育出更多的中樂指揮。結合眾人力量、共同投注後,可以預見未來中樂發展的瓶頸將不再是瓶頸,而弱勢,也將成為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