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跡與山寨的思辨
如何衡量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它的真偽是否影響觀者感知?複製品難道無法取代原創,只是缺少靈光的仿傚?波蘭導演盧卡斯.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的作品《Rohtko》運用字母調換、巧妙地冒名美國前衛派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註1),以現場表演與即時影像相互交融的敘事手法,鋪陳真跡與山寨的價值辯證,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市場的矛盾與迷思。 真假難辨的藝術評價 剛邁入不惑之年的塔沃柯夫斯基曾是波蘭劇場教父陸帕(Krystian Lupa)長期的合作夥伴。近年來,他以多媒體創作橫跨東歐劇場圈與視覺藝術界,被譽為指日可待的新秀導演。他的作品善用影像科技,模糊現實與虛構的分野,營造表演者與觀眾相互交融的虛擬空間。 受哲學家韓秉哲著作《山寨:中國式解構》的啟發,塔沃柯夫斯基質疑西方文明崇尚真品的迷思:「對中國人來說,真跡只是一種理念的痕跡或體現.中國藝術史上,常常出現摹本比原作更珍貴、更有價值的現象,因為後人覺得它的製作更精美、更忠於原作的理念。」(註2)姑且不論中國人如何實際評價真跡的可貴,塔沃柯夫斯基挪用韓秉哲的論述,用意在於批判西方藝術界追求獨一無二性的物質迷戀:複製與原創相較,不但被認作一文不值,更有一種道德疑慮。 隨著市場化發展,拜物主義在當代藝術圈急速加劇:藝術家化為行銷名牌、作品成為交易商品、展覽變作一種背離原創精神的商業化事件(註3)。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疫情期間曾引爆熱潮的NFT加密藝術。然而,這種數位創作也撼動西方社會對藝術品的評價標準:創作的物質性逐漸被虛擬取代、失去價值。除了電子憑證,原作與複製品完全如出一轍,這種真偽莫辨的現象讓人迷失方向。
-
藝號人物 People 義大利劇場導演
卡士鐵路奇 闇黑氛圍裡 一場道德的考驗
繼《美國民主》之後,義大利大師級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再度訪台,邀請觀眾深入現實社會的矛盾核心。《兄弟們》(Bros)以警察為題,探索法律與道德的極限。透過繁複的意象與衝擊的感官效果,突破劇場表演框架,營造出一場凌駕於語言、文化、理智之上的當代祭儀。 從執法力量深入律法矛盾 警察究竟是維護公共秩序的人民保母,還是威權統治的打手?執法者剛正不阿的形象是否讓手無寸鐵的民眾感到渺小?卡士鐵路奇以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律法的暴力,突顯當代民主發展癥結。「《兄弟們》的靈感源自我在巴黎的親身體驗。當時黃背心運動爆發,警方在四處巡邏。每每看到身穿制服的刑警,我心中不自覺揚起一股罪惡感,彷彿成為隨時會被逮捕的嫌犯。但以警察作為主角並非要評論時事,而是引申人與法律之間的關係,也突顯當代社會的黑暗面:從令如流,是否意味著缺乏意識、不用負任何責任?」 儘管卡士鐵路奇的作品時常出現警察的形象(註1),但《兄弟們》是他首次以執法者為主體的創作。「我的創作承接希臘悲劇的脈絡:希臘悲劇英雄以個人行動,挑戰社會律法的正當性。而我想透過警察去揭露法律的黑暗本質:只要依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暴力。這其實是一種相互矛盾的悖論。」卡士鐵路奇這麼說。 對導演而言,警察是20世紀初隨電影藝術發展才登台的角色,戲劇史上幾乎不存在類似的人物。但早期的警察形象並非冷峻嚴肅,反而帶有幽默的喜感:「基頓(Buster Keaton)默片中的警察從荒謬的災難中死裡逃生,突顯出人們需要秩序,但也有破壞它的慾望。大家都想要逃脫法律的框架,而警察變成眾矢之的。我想延伸警察的複雜內涵,所以無法用便宜行事的批判手法。若是執法行為宛若一場遊戲,反而會讓人更加不安。」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藝術家
斐雅.美娜 從解構自我到轉化世界
從雜技表演到跨領域創作、從物件操控到物質轉化、從生理男性到女性認同,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超越身體與劇場形式的界線,透過自然元素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豔連連的觀演關係,開啟了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提問。 從雜耍到跨領域 受法國新馬戲大師傑若.湯瑪士(Jrme Thomas)啟發,美娜20歲即踏上了學習雜技之途。無論是球、大環或棍棒,她透過高超的技巧操弄專業道具,讓觀眾感到讚嘆與驚奇,但她並不滿足這種純粹娛樂的表演,「我其實認為雜耍只展現了驚人的效果。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營造一種親密的關係,可以讓觀眾產生共感、進而感動,而非只是一種令人覺得新奇的表演。」她這麼說。 1998年,27歲的美娜決定投入獨立創作。她以拉丁諺語「Non nova, sed nove」為劇團命名,立志在創作上「跳脫推陳出新,力求另闢新徑」。儘管團名表達出「沒有創新」的意圖,但它說明美娜的理念:「我希望透過不同視角重塑表演形式,以探究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關聯。我的創作不須再強調精湛的技藝,反而要突顯雜技表演的失敗和不可能,這讓我的作品更接近舞蹈、劇場或行為藝術。」 從物件到物質 2008年,她展開一系列名為「I.C.E.」的創作計畫,持續探索「不可雜耍性」(Injonglabilit)。(註1) 她想挑戰的不再是特殊的物件,而是具體又無法掌控、多變且有機的自然元素。無論是冰、水、風、蒸氣,她透過物質變化,擴展想像空間,建立更親密的觀演關係。她說:「物質比物件更能觸及人心.我一開始從冰展開實驗。我把慣用的雜耍橡膠球換成冰球,這反而讓觀眾有感觸:『表演者究竟要忍受多低的溫度、經歷多少考驗,才能完成這場演出?』我那時了解加工的物件會讓人保持一段距離,而純粹的物質卻能連結所有人。自然物質是超越國族、文化、語言隔閡的共通語彙。儘管以物質出發的創作困難重重,但我和觀眾的關係不再只是崇拜,而是彼此分享著相同的體驗.並構成一種對話。」 美娜創作路徑的變化不僅出自她對雜耍的反思,也源於她人生的改變。「最初我在表演雜耍時,即便我呈現
-
藝號人物 People 亞維儂藝術節新任藝術總監
提亞戈.羅提吉斯 洞鑒古今的人道主義藝術家
從表演到編導、從獨立劇場人到國立劇院總監、從不被看好的戲劇系學生到驚艷歐陸劇壇的創作者,葡萄牙導演暨劇作家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以豐富的藝術涵養、謙虛的親民態度、前瞻的文化願景,征服法國藝文界,成為亞維儂藝術節76年來首位外國總監。 羅提吉斯透過絲絲入扣的感性筆觸,重新喚起經典文學的當代靈魂,也用鞭辟入裡的理性思維,映照現實世界的苦難。他跳脫以導演觀點為主導的舞台詮釋,反而引導演員發展集體創作。透過本次專訪,將更深入了解他兩齣截然不同的作品《櫻桃園》(La Cerisaie)和《不可能的邊界》(Dans la mesure de l'impossible),並進一步窺探未來4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策展主軸。 兼具文學性與意象的集體創作 在里斯本藝術學院就讀期間,羅提吉斯的表現並不優秀,甚至曾被老師勸退,要他放棄追尋劇場夢。直到參加比利時無.名劇團(tg STAN)(註1),20歲的他才對集體創作燃起熱情:「那時我們由全體演員一起主導劇本架構、場面調度、燈光和舞台設計,這種打破階級分工的創作模式,讓我認知劇場是總體藝術.之後我回到里斯本,也漸漸發展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創作手法,隨著排練一邊發展、一邊書寫,導演和編劇手法會因應創作過程而不斷變化。」羅提吉斯的創作手法有點類似英國的「集體編創 」(Devised Theatre)(註2),他認為不應奉文本為圭臬,反而要透過漫談式發展,延伸出更豐富的表演形式。 對羅提吉斯而言,傳承是劇場的本質,經典的故事可以不停地傳頌,衍生出千萬種不同的詮釋:「我喜歡在劇場重新描述傳奇故事.儘管這些故事可能年代久遠,或是平空杜撰,但仍可在它們身上尋找當代的影子、情感與回聲。透過詮釋,這些故事會湧現出嶄新的角度,呼應了我們每個人所關懷的事。不管是導演、演員或劇作家,他們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表達文本,讓觀者從文字脈絡中發現眼前時代的模樣。」無論是希臘悲劇、莎劇、小說、詩文,羅提吉斯用獨特見解,挖掘出經典作品的當代精神。 近20多年來,意象美學始終都是當代劇場的主流,但羅提吉斯卻超越視覺至上的原則,反而透過平易近人的文字
-
藝號人物 People 烏帕塔舞蹈劇場總監
波赫士.夏瑪茲 在繁複與幽寂間 擴延編舞的無限可能
延續90年代法國「新舞蹈」(Nouvelle danse franaise)的創新實驗,夏瑪茲(Boris Charmatz)透過解構手法與跨界合作,顛覆了大家對編舞的認知.2009年,他以黑馬之姿入主雷恩國家舞蹈中心,成立「舞蹈博物館」,擴延編舞創作的實踐領域,建立了「無處不舞、與民共享」的文化典範。2年後,他的《孩子》(Enfant)震撼亞維儂藝術節,刷新了觀眾對身體的感知。近年來,他的作品遊走於歐美各大劇院、美術館、廢棄空間、露天廣場,重新定義舞蹈演出的可能。2022年,他承接碧娜.鮑許的未竟之業,試著帶領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超越經典、開創未來.今年3月,他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呈現兩齣新作《一萬種姿態》(10000 Gestures)與《半醒》(SOMNOLE).截然不同的舞風體現了他變幻莫測的創作風格。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功「畢」成 差強人意(上)
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於2022年7月底正式卸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儘管挺過層出不窮的批評、與政客斡旋的角力、疫情衝擊被迫取消和縮編的危機,畢領導之下的亞維儂藝術節並未開創新局,甚至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近10年來,被譽為國際劇場創作先鋒的亞維儂藝術節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功「畢」成 差強人意(下)
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於2022年7月底正式卸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儘管挺過層出不窮的批評、與政客斡旋的角力、疫情衝擊被迫取消和縮編的危機,畢領導之下的亞維儂藝術節並未開創新局,甚至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近10年來,被譽為國際劇場創作先鋒的亞維儂藝術節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視聽幻覺 通往虛實邊界
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當代劇場創作的先鋒趨勢。無論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許多創作者企圖打破時空和肉身的侷限,營造獨一無二的互動或沉浸體驗。然而,除了感官刺激,這類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與內容、藝術創作和科技研發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長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團結合舞蹈表演、劇場敘事、數位影像、數據分析,帶領觀眾遊走在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虛構、實境與虛擬之間的曖昧邊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前程似錦到力挽狂瀾
今年初,馬克宏政府的撙節政策導致法國公立劇院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註1)。無論劇院總監、創作者、行政公會,表演藝術從業人員紛紛公開斥責政府犧牲公共利益的決策。為何法國劇場人聲稱自己有無法取代的社會責任?觀眾是否真的感受到劇場文化的存在必要?受資本主義影響,表演藝術是否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夕陽產業?與其他娛樂媒介相互競爭之下,劇場是否仍保留恆久不渝的魅力?面對推陳出新的網路文化,劇場還能不能直接與觀眾溝通,帶領他們深入歷史脈動,洞悉當代癥結? 重振旗鼓的時代需求 具有文化泱泱大國之稱的法國絕非浪得虛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它一樣,在藝文產業挹注如此豐富的公共資源。「民眾劇場」的重要推手維拉(Jean Vilar)曾說:「劇場跟自來水、瓦斯、電一樣都是民生必需品。」1960年代,文化部長馬勒侯(Andr Malraux)為了振興地方藝文產業,積極推動「文化分權」政策(dcentralisation culturelle),統合各地演出場地、藝文中心,並補助新興團隊發展具有實驗精神的劇場創作。這種結合表演藝術與公共服務的文化政策,最初源自戰後重建的需求。面對百廢待舉的社會,政治人物與文化先驅希望透過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宣揚共和國的公民精神、推廣教育、發展地方經濟,讓戲劇成為民眾的精神糧食。 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成功地延續了法國戲劇的命脈,並讓表演藝術深植於民間社會,奠定了多元發展的根基。近70年來,直接獲得國家補助的表演場地已經高達300多間(註2),其中還不包括大大小小的藝術節、省立、市立及私立劇院。藝術家也享有自由創作的空間和資源,在不同體系中各自展開舞台美學的實驗,引領劇壇從搬演經典的舊時代邁向導演詮釋的新紀元。無論是普朗松(Roger Planchon)、布魯克(Peter Brook)、維德志(Antoine Vitez)、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夏侯(Patrice Chreau)等這些名垂青史的創作者各自拓展出風格強烈又雅俗共賞的舞台語彙,呼應社會環境的現代化,滿足觀眾求新求變的需求,也突顯法國劇場百家爭鳴、兼容並蓄的包容性。
-
巴黎
文化事業淪為政治酬庸?法國新任文化部長引爆爭議
1月初,馬克宏政府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民調,進行內閣改組,宣布由右派政治明星哈希妲.達狄(Rachida Dati)入主文化部。此舉不但震撼法國政治界,也引爆文化圈的一片撻伐。 現任巴黎第7區區長的達狄曾是法國首位北非裔的司法部部長。窈窕美豔的外表、野心勃勃的行事態度、敢戰敢言的政治風格,使她成為法國政壇的話題性人物。而且,她從政後引爆的爭議也從未停歇,無論是感情緋聞、生下私生女、煽動言論、涉嫌挪用公款等等。 上任首日,達狄表明文化部並非她決定入閣的首選,她更想要深入權力核心,隨即又宣布將投入2026年巴黎市長的選舉。此番引人非議的言論彷彿證實馬克宏政府將文化部視為政治酬庸,掀起媒體界一片譁然。但總統強調,選擇達狄擔任文化部部長,是因為她的媒體聲量和政治行動力足以突破藝文界的菁英思維。儘管如此,記者仍臆測這是馬克宏在政治角力下的一步險棋。他想利用達狄頑強的戰鬥力拉攏右派選民,並擾亂長期由左派勢力支配的藝文圈。 無論推行巴黎奧運的文化活動、聖母院重啟、古蹟修繕、龐畢度中心整修引爆的罷工運動、國家媒體續存所有人都期盼在時尚圈比在文化界有名的達狄該優先處理哪個問題。然而,她上任後宣布全力投入鄉村文化平權,卻沒有提出任何配套措施。 以藝文產業為榮的法國似乎也落入選舉角力的陷阱,讓文化部成為政客邁向權力的跳板。全媒體時代下,藝文事業有沒有可能跳脫邊緣化的社會地位、明星化的趨勢、意識形態和政治盤算的干預,成為一種全民共識?這個問題值得眾人深思。
-
巴黎
不想坐好看戲?請上台解放身體!
疫情過後,歐陸表演藝術界一掃社交距離的陰霾,邀請民眾與表演者共享舞台體驗。今年秋天在巴黎演出的3部作品以不同方式,讓觀眾選擇被動觀看或主動參與,營造出多元且豐富的觀演關係。 法國新銳導演戈瑟蘭(Julien Gosselin)的新作《滅絕》(Exitinction),一開場就讓人覺得誤闖夜店。舞台中央的DJ播放著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側台也供應免費啤酒,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台上、台下,像是遊走於舞池與包廂之間.經歷了長達半小時的銳舞派對,觀眾才從碩大的螢幕上看到表演者躋身於熱舞群眾之中,揭開這場末日寓言的序幕。戈瑟蘭巧妙地把參與觀眾化為背景,形塑作品要傳達的墮落感與電影美學。 德國女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則邀請觀眾一同挑戰半世紀前的經典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不同於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融合復古風格與超現實意象,導演與視覺藝術家Markus Selg營造出橫越遠古社會和未來文明的儀式.長達3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可以任意登上旋轉舞台,近距離欣賞歌隊表演和投影裝置,沉浸在真實與虛擬交融的宇宙。導演透過人工化的美學創造出炫目又迷幻的感官效果,帶領大家邁入人類世的不確定感。 以《優雅的印度諸國》(Les Indes galantes)聞名的街舞編舞家Bintou Dembl在《G.R.O.O.V.E.》中帶領觀眾遊走於龐畢度美術館,透過吟唱、電影、裝置、街舞的多元交融,體現跨文化的魅力。劇末,舞者請觀眾一起上台、重複相同的姿態與律動。演出不僅瞬間成為嘻哈派對,更宛如一場集體的街頭運動.Bintou Dembl透過鼓動的節奏勾勒出群體狂歡的氣氛,建構出集體行動的壯觀場面與震撼能量。
-
焦點人物
羅密歐.卡士鐵路奇:打造讓人體會平庸之惡的當代儀式
繼2018年的《美國 民主》,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再度造訪臺中國家歌劇院,這次帶來的是《兄弟們》(Bros),講述一群徵募而來的男性演員,必須簽署協定,嚴格遵守遠端下達的指令參與演出,他們在舞台上穿著警察制服,呈現藉法律之名行使的暴力。卡士鐵路奇因2018年法國「黃背心運動」時,在巴黎每日看到警察在門前巡邏而發展出這個作品,透過繁複意象與衝擊的感官效果,他想讓觀眾體驗的是「平庸之惡」。
-
巴黎
巴黎秋天藝術節9月啟動,2檔限地演出為奧運暖身
巴黎秋天藝術節於9月初正式啟動.去年甫上任的總監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特別策劃2檔免費的限地演出,成功結合表演藝術與城市空間,邀請民眾為明年的奧運盛會提前暖身。 來自巴賽隆納的雙人團體El Conde de Torrefiel於露天公園呈現《超虛構計畫一號》(Ultraficcin nr. 1),在夕陽與夜幕交替之際,觀眾透過12 X 6米碩大銀幕上的文字投影及撼動音效,深入時空交錯的故事情節:巴黎恐攻、難民渡海、墜機事故、公園內女子狂歡失足的意外。儘管整體演出讓人有置身蚊子電影院的錯覺,但現場不時出現呼應敘事內容的行動與場面:引領羊群穿越群眾、搖晃樹叢、揚長而去的車輛。El Conde de Torrefiel營造出徘徊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劇場感,以理性閱讀及感官接收,擴延觀者的想像與感知。 義大利編舞家Alessandro Sciarroni則在20世紀初興建的公共泳池,為巴黎奧運揭開序幕。《IRIS》融合游泳競賽和阿卡貝拉合唱,讓編舞從身體擴延至聲音與空間。對編舞家來說,這座泳池宛若一種特殊儀式的場域,它讓市民放鬆、重生、挑戰體能極限,而且建築結構可以產生如大教堂的回音,使人暫時放下城市煩囂,徜徉在超越時空的神聖氛圍。《IRIS》的表演者除了12位演唱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合唱者,還包含7位青壯年泳者,其中4名還是殘疾人士。這並非Alessandro Sciarroni首次與身障者合作,2015年的《曙光》(Aurora),他已彰顯「盲人門球」的舞動魅力.他從幼年起就被唐氏症阿姨照料,體會身障者即使能力或體力有所限制,但他們比一般人更想要超越自我。透過競賽和演唱,Alessandro Sciarroni呈現出奮鬥不懈的體育精神,體現奧運的榮耀價值。
-
日內瓦
劇場大師陸帕與日內瓦劇院衝突,導致新作《移民》取消演出
波蘭劇場教父陸帕(Krystian Lupa)遭遇創作生涯40年來的最大挫折。他的新作《移民》(Les migrants)在首演前一週突然喊卡,製作方日內瓦劇院因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之間的衝突,決定撤資,導致亞維儂藝術節不得不取消整檔演出。 將邁入耄耋之年的陸帕可說是歐陸當代劇場最重要的大師級導演,他不僅重視作品的文學性,也擅長在舞台上營造幽微的時間感。他多次挑戰艱澀的長篇小說,透過演員的即興表演,深入語言無法表述的感性氛圍,建構出長達5、6個小時的演出內容。 技術人員指出,《移民》創作期間,陸帕不僅完全沒有準備,數次提出超越原定計畫及預算的不合理要求,也用辱罵和訕笑的語言調侃工作夥伴,讓排練陷入緊繃的氣氛。首演前,他不斷更換技術需求,讓團隊陷入兵荒馬亂的窘境,甚至大聲斥責長期合作的翻譯夥伴,導致她精神崩潰。團隊強調,即使陸帕貴為聞名國際的劇場大師,但無人能忍受這種狂妄又失格的工作態度。 風波之後,陸帕在法國媒體上表示歉意,說明自己因確診出現健康危機,在壓力下無法維持身心靈的平衡。但他也控訴日內瓦劇院完全不尊重受邀藝術家,對他集體霸凌;技術團隊墨守成規,無法適應他的工作方法,而且不顧演員的努力與意願,持續施壓館方,導致無法挽回的下場。 這場風暴突顯出不同世代劇場人對於藝術價值與工作認知的差異:「為藝術犧牲」是否成為壓榨勞動力的藉口?排練工作是否能跳脫倫理束縛和權力結構,促成平等共創的局面?館方如何協調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讓雙方齊力合作?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
里昂
劇院補助遭刪,經濟危機波及「文化分權」政策
受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響,通貨膨漲、能源價格高漲衝擊法國表演藝術界,加上右傾政客刪減文化補助,使劇場人陷入存亡之秋.這場危機讓業界人士開始反省「文化免議」的原則是否造成作品過度生產?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的「文化分權」(dcentralisation culturelle)政策是否面臨僵局? 4月底,奧羅阿大區(Auvergne-Rhne-Alpes)文化委員會以「溝通不良」為由,刪除「新世代劇院」(Thtre Nouvelle Gnration)的年度補助,讓這座42年來致力發展青少年劇場的里昂戲劇中心陷入財務危機.這場風波其實源自劇院總監Joris Mathieu,他公開批評當地右派政府以恐怖手段干預文化事務:缺乏專業協商、以區域平衡為藉口任意刪減補助金、文化預算分配不符合人口比例等。此舉重挫法國引以為傲的文化分權政策,使劇場成為政府節省預算的刀俎。 事實上,新世代劇院並非唯一的受害者,里昂歌劇院和民眾劇院(Thtre National Populaire de Villeurbanne)的補助款也遭刪減,使兩個國立場館不得不樽節營運,被迫暫時閉館或取消演出。據民眾劇院副總監Florence Guinard表示,當前的窘境讓所有人必須面對公立劇場發展的僵局,它為何如同私立劇院,要承擔盈利、效率、明星化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實踐它服務民眾的價值? 目前,法國表演藝術界面臨產量過剩的難題。根據統計,2019年文化部委託的700齣舞蹈創作,有24%只演過一次,而2.3%才能巡演超過5年。市場萎縮、補助樽節等問題讓各大場館必須放棄獨家製作的專利,採取共製、「健康負成長」的永續經營模式.藝術家也必須思索如何拉長時間,創作出精緻且優良的小型作品,而非一味地貪圖炫目且燒錢的大型製作。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首發,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
4月初,葡萄牙導演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揭曉第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神秘面紗.在首任外國總監的策劃下,這場具有77年歷史的藝術盛會不僅承接了前人樹立的文化典範與價值,也開創出深具前瞻性的全新風貌。 在羅提吉斯的主導下,今年的藝術節跳脫了國家種族與美學形式的分野,以「英文」作為策展主題.他希望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以審視近代殖民史的複雜脈絡、文化的多元性與人類的共通價值。在44檔節目中,共計有33齣全新創作,其中一半是世界首演。受邀創作者裡,75%是首次造訪亞維儂藝術節的新面孔,更有55%是女性。黛麗克(Julie Deliquet)是繼莫虛金之後,史上第二位榮登教皇宮的女性導演,她將改編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作品《福利》(Welfare),探討現代社會的機制失調。 「人類的脆弱」彷彿是今年藝術節大多數節目的共同主題。無論是波蘭導演陸帕探討流亡創痛的《移民》(Les migrants)、法國導演戈瑟蘭描繪存在虛無的《滅絕》(Extinction)、米洛.勞突顯政府非法侵占農民與原住民土地的《亞馬遜的安蒂岡尼》(Antigone in the Amazon)、巴西藝術家Carolina Bianchi和Cara de Cavalo控訴迫害女性的《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這些作品都直指當代社會的矛盾核心,展現出「弱」的力量。 今年亞維儂的亮點還包括非典型劇場空間的開發。肯恩的新作《人間樂園》(Le Jardin des dlices)將重返久違7年的波旁採石場(Carrire de Boulbon),透過交織復古和科幻的風格一探荷蘭經典畫作。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凱吉則與6位跨領域藝術家,將帶領觀眾在森林中經歷一趟長達7小時的《共享風景》(Paysages partags)。
-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與夏特雷劇院迎來新氣象
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Paris)與夏特雷劇院(Thtre du Chatelet)擁有160年的悠久歷史。今年春天,這兩間劇院分別將修繕完成與確認新任總監。它們的重振旗鼓不僅為巴黎帶來嶄新的文化風氣,也透過表演藝術的光芒,提前點燃明年的奧運聖火。 2016年,市立劇院閉館整修。距離上次修繕已長達半世紀,市立劇院亟需處理建築結構的鉛污染。但原本預計為期3年的工程延宕至7年,讓遷址卡登藝術空間(Espace Pierre Cardin)的行政團隊不得不與其他場館共享大型演出。工程拖延的原因除了因應技術工會要求、將手動燈桿更換成電動懸吊系統,2019年在工地演出的沉浸式劇場《Dau》也嚴重破壞劇院牆面與地板,必須修復;加上疫情影響,市政府又追加劇院外觀拉皮工程,整修總金額比原先預算增長1.4倍(註)。今年9月劇院終將重新開幕,並更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 Sarah-Bernhardt),以紀念這位逝世百年的傳奇女演員。 以輕歌劇為主的夏特雷劇院在2019年整修後,由麥肯錫(Ruth Mackenzie)擔任總監,但她專斷獨行的作風引爆管理危機,又陸續推動大型製作,導致劇院虧損連連。隔年麥肯錫被迫辭職,劇院陷入無主窘境。儘管去年劇院賣座率高達95%,但節目取向青黃不接,遭致批評。2月初,前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正式入主夏特雷劇院,巴黎市政府希望借助他歌劇導演的專長和經營場館的經驗,扭轉劇院頹勢,開拓全新前景。 趁著兩間劇院的汰舊換新,巴黎市政府也預計將分隔它們的廣場打造成無車的人行步道,讓表演藝術的能量注入巴黎市中心,向前來欣賞奧運的世界觀眾展現法國的文化風範。 註:整修預算從2,600萬增加至3,600萬歐元,約是新台幣11億7,000萬元。
-
焦點人物
波赫士.夏瑪茲:引領烏帕塔舞蹈劇場邁入新紀元
睽違5年,法國重量級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將再度訪台,於本月帶來新作《一萬種姿態》(10000 gestures)與《半醒》(SOMNOLE)。近年來,擅長解構編舞語彙的他遊走於歐美各大劇院與美術館,備受注目。自2022年9月接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藝術總監以來,他能否承襲鮑許(Pina Bausch)的創新精神,發展出超越舞蹈劇場的表演型態,亦成歐陸舞蹈圈關注焦點。
-
巴黎
姬爾美可《森林》首度嘗試以經典繪畫為靈感之作
隨著舞者流動,漫步於羅浮宮,透過繪畫與體態開啟經典與當代的對話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新銳藝術家Nmo Flouret應巴黎秋天藝術節邀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地表演《森林》(Fort)。 今年初冬,舞蹈為入夜閉館後的羅浮宮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當遊客人潮散去,500名觀眾依照不同路線,分批走進占地5,000平方公尺的德農館(Denon).在11位舞者的帶領之下,遊歷30幅曠世巨作,共享一場跨越繪畫與肉身、靜態與動態、永恆與剎那的體驗。 《蒙娜麗莎》、《自由領導人民》、《梅杜莎之筏》這座《森林》不只林立著聞名遐邇的古典繪畫,風華正茂的舞者也穿梭其中.他們透過姿態,揣摩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及神情,並運用動作擴延畫作的空間、線條與細節,打開觀眾的視野與感官。 姬爾美可並非首次在美術館空間呈現舞蹈作品,但《森林》卻是她第一個以繪畫為靈感的創作.面對德農館H型的建築結構,她特別邀請近年致力挑戰非典型空間演出的Nmo Flouret設計觀眾與舞者的動線,製造出構圖、景深、視角等多層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舞蹈與繪畫的連結不僅使畫作中的凝結場景與情境變得更生動,更同時提供宏觀與微觀的視角,激發各種賞析作品的方式. 除了姬爾美可,許多法國藝術家近期都紛紛走出黑盒子,在各式各樣的非典型場地實驗編舞創作的全新可能,無論是劇院的迴廊、後台、展場的地下室、大樓的停車場等.他們試圖運用空間變化及沉浸體驗,消弭舞台與觀眾的隔閡,營造出更直接純粹、更針鋒相對的觀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