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世偉

發表文章 113 篇
  • 獲頒2022莫里哀獎的公立劇院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海報。
    巴黎

    「莫里哀之夜」暌違兩年舉辦卻遭業界非議

    受疫情影響2年未公開舉辦的「莫里哀之夜」(Nuit des Molires)於5月30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無論是公立劇院的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Les Gros patinent bien)或私立劇院製作《皆大歡喜》(Comme il vous plaira),今年由風趣詼諧的喜劇大獲全勝,彷彿法國戲劇界試圖一掃疫情陰霾,用輕盈又詼諧的氛圍,證明劇場感動人心的力量。 2018至2019年,法國劇院觀眾人數原本持續攀升,進入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有更充裕的時間上劇場享受娛樂。但2020年疫情爆發,不但讓老年觀眾害怕群聚感染的風險,更讓捉襟見肘的小型劇場面臨歇業危機。2年來,封城、宵禁、因演職員染疫而臨時取消演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物價飆漲這些因素更讓多數觀眾減少上劇院的興致。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今年私立劇院的觀眾人數至少下降44%。無論公、私立劇院,大家都希望藉由這場頒獎盛會再現劇場人的活力,吸引更多觀眾回籠。 然而,典禮舉辦前,「莫里哀之夜」卻遭到業界人士的非議。主辦單位規劃獎項以文本與表演為主,卻把所有設計概括成「視覺與聲音創作」,引起技術公會的批評。此外,許多得獎製作早已結束演出檔期,很難及時為票房帶來連鎖效應。融合公、私立劇院演出的頒獎盛會儘管象徵法國劇場界團結一致,卻造成典禮冗長的問題,許多評審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全部的入圍演出。 本屆典禮也引爆禁言風波,女性團體#metoothtre抗議籌辦單位禁止她們在頒獎台上控訴劇場界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以及屢見不顯的性騷擾案件。「莫里哀獎」儘管是法國劇場界的最高殊榮,但也透露了整體產業無法掩蓋的衝突與危機。

    文字|王世偉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視聽幻覺 通往虛實邊界

    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當代劇場創作的先鋒趨勢。無論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許多創作者企圖打破時空和肉身的侷限,營造獨一無二的互動或沉浸體驗。然而,除了感官刺激,這類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與內容、藝術創作和科技研發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長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團結合舞蹈表演、劇場敘事、數位影像、數據分析,帶領觀眾遊走在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虛構、實境與虛擬之間的曖昧邊際。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15
  • 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到晚年仍求新求變。
    巴黎

    推動跨界創作的教母阿利耶與世長辭

    巴黎「玻璃動物園」(La Mnagerie de Verre)創辦人與總監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於3月26日以91高齡辭世。近40年來,她以獨到觀點鼓勵並陪伴年輕創作者,開創出法國當代表演藝術界的嶄新風景。

    文字|王世偉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02
  • 凡.霍夫執導的《假道學》是莫里哀佚失350多年的作品。
    巴黎

    凡.霍夫攜手法蘭西劇院重現莫里哀失傳經典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文字|王世偉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知名劇作家雅絲曼娜.雷沙因英美劇場的長期歇業,損失大量收入。
    巴黎

    表演創作者收入短缺終獲得紓困

    雖然政府從疫情之初就以紓困金讓大部分演藝工作者度過危機,但劇作家、導演、編舞家、作曲家等卻不在此列,接案為主、收入包含駐館創作、版權費、出版或票房抽成的他們,在演出紛紛取消下生計困難,法國政府最近終於決定發放7百萬歐元紓困金援助創作者。

    文字|王世偉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穆阿瓦德推出「阿莉安之線」計畫,透過遊戲形式邀民眾與演員一起互動、共同創作。
    巴黎

    透過詩意的話語 劇場抵抗再封城的頹靡

    入秋之際,新冠病毒開始迅速蔓延,讓法國再度陷入危機,並重創文化產業。十月開始,失控的疫情不但讓劇院面臨嚴峻的經營考驗,也帶走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資深導演范桑(Jean-Pierre Vincent)(註1)不幸於十一月初離世,使戲劇圈喪失了一位致力培育新秀和挖掘經典文本精髓的創作者。第二波疫情讓法國表演藝術界壟罩在一蹶不振的低迷氛圍之中,喪失了越挫越勇的鬥志與毅力

    文字|王世偉、Simon Gosselin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法國作家路易親身上台演出其自傳體小說改編劇作《誰殺了我父親》。
    巴黎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文字|王世偉、Jean-Louis Fernandez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導演莫漢率領一群年輕演員連演希臘悲劇三部曲Uneo uplusi eurstragé dies。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文字|王世偉、Chloé Giraud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法國劇場導演戴米恩.夏多內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法國劇場導演戴米恩.夏多內 跨越隔閡 省思現世的共同疑惑

    在疫情封鎖國界的狀況下,法國導演戴米恩.夏多內是少數來到台灣、並能與台灣演員一同排練創作的藝術家。他因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合作的「開動計畫」來台,並選擇英國文本發展為《人性交易所》,期待透過劇本豐富的政治意涵,帶領觀眾省思眼前的社會與人性價值。而主創團隊的跨國性質更是創作的關鍵,他希望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帶領觀眾擺脫窺探異國風景的獵奇角度,實質見證文化相互激盪迸發的火花。

    文字|王世偉、林韶安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邦立厄國家劇院舉辦的「藝術壯遊」,讓觀眾漫步山林看演出。
    巴黎

    面對營業額下滑72% 劇場界如何備戰後疫情時代?

    飽受藝文界批評的馬克宏政府於七月六日改組,任命曾數度入閣的芭切洛為文化部長。出身媒體界的她上任後勤跑基層,試圖以行動了解文化產業受到的影響。儘管如此各大劇院對如何規劃未來的節目方向仍一籌莫展。暑假期間許多劇院決定舉辦特殊性藝文活動,一來彌補長達四個月的演出空窗期,讓觀眾重拾看戲樂趣;二來也測試水溫,因應公衛政策改變劇院營運模式。

    文字|王世偉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關鍵時期重現經典之必要? 編導穆阿瓦德試圖召喚《海濱》的青春靈魂

    現任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的全才劇場創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經典舊作《海濱》,曾四度執導本劇的他,這回找來十四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想要透過這群表演者初生之犢的活力,帶領大家走出災難後的哀慟,重新體驗人生百態與生命價值;但倉促的排練、血脈賁張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場面調度讓整體演出成果顯得差強人意。

    文字|王世偉、Tuong-Vi Nguyen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米榭.皮柯里熱愛劇場演出,圖為他2003年於巴黎北方劇院演出彼得.布魯克執導的Ta main dans la mienne。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文字|王世偉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陽光劇團加入醫護人員抗議行列,在街頭演出偶戲短劇:象徵著共和國精神的瑪麗安奮力與一群代表官僚勢力的烏鴉抵抗,最終贏得勝利。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面對前途未卜的後疫情時代,法國藝術家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更積極尋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帶給當代社會的警示。或是以劇場創意加入示威,為醫護也為表演藝術界發聲,或是藉此機會反省劇場演出供需失調的現況,重新考量製作與策展模式,也有藝術家選擇透過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間的方式展開創作,更接地氣無論是創作者或文化機構,法國藝文界企圖透過文化軟實力,帶領民眾走過傷痛與無奈,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點燃希望火花,化危機為轉機。

    文字|王世偉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法國施行「禁足令」以來,許多劇院都關門了。圖為巴黎聖馬丁門劇院前的戴口罩民眾。
    巴黎

    在疫情中被「遺忘」? 法國藝文界抗議發聲

    在政府下達禁足令後,解封遙遙無期讓文化機構承受重大經營壓力,被迫失業的藝文工作者也陷入生活困境。四月起藝文界人士紛紛公開陳情,批評政府文化紓困方案過於空泛籠統,不滿法國總理四月中針對各行業的解封措施說明中獨漏文化產業,忽略了被迫失業藝文工作者的生存權益。他們並在四月底連署一封公開信刊登於《世界報》,向馬克宏總統提出抗議與呼籲。

    文字|王世偉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亞維儂藝術節原本堅持演出,最終仍在政府延長禁足令下取消。圖為2020年的亞維儂藝術節宣傳主視覺。
    巴黎

    疫波未平藝波又起 大型藝術節叫停面臨寒冬

    繼愛丁堡藝穗節四月初宣布取消之後,歐陸夏日藝文盛會也面臨胎死腹中的命運。「演員春天」(Le printemps des Comdiens)率先撤退,歐美各大文化活動也陸續跟進,只有少數藝術節仍在硬撐,要求政府盡快決議是否能合法舉辦大型集會。在疫情肆虐下,夏日藝術節不再是揭曉下一季表演藝術趨勢的領頭羊,反而淪為文化產業的第一波受害者。這場瘟疫迫使每一位藝術節總監重新衡量公共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成為他們就任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文字|王世偉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日新月異下的懵懂人性 喬埃.波默拉診視當下、預示未來的《童話與傳說》

    在史詩鉅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之後,法國劇作家╱導演波默拉陷入低潮,透過回溯劇場創作初衷,組織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團隊,帶領他們深入「童年」,歷經六個月的工作坊,於去年底推出新作《童話與傳說》,以全女性演員扮演劇中的青少年與仿生機器人,透過寓言敘事,帶領觀眾深入虛擬卻又真實的未來家庭生活,突顯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文字|王世偉、Elizabeth Carecchio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南特爾.亞蒙迪劇院入口處上方高掛的「劇場正處險境」(THEATRE EN DANGER)布條直白呈現業界的心境。
    巴黎

    病毒來臨前已有危機 法國表演藝術界陷入存亡之秋

    法國政府於三月八日宣布禁止千人以上集會,歌劇院、夏佑國家劇院、巴黎愛樂廳、夏帖列劇院等被迫限制觀眾人數或取消演出。隔天文化部長李斯特宣布確診,引起譁然。繼禁令升格至百人聚會後,政府乾脆於隔日宣布關閉餐廳、咖啡、電影院、博物館、劇院等,迫使中斷所有藝文活動。然在病毒肆虐前,某些劇院已出現營運危機,突顯出藝文產業受政府與市場牽制的雙重壓力。

    文字|王世偉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法國當代劇場大師克勞德.雷吉,去年底辭世。
    巴黎

    劇場大師克勞德.雷吉辭世 「無聲的震撼」永銘人心

    法國導演克勞德.雷吉於二○一九年十二月廿六日凌晨辭世。高齡九十六歲的雷吉橫跨法國公、私立劇院超過半個世紀,累積了八十多部作品。他不但挖掘許多蘊含著豐富文學價值的當代文本,也帶領無數知名演員超越自我、挑戰充滿詩意和感官性的劇場表演(註1)。

    文字|王世偉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巴黎歌劇院交響樂團在巴士底歌劇院前演奏,表達對勞退新制的不滿。
    巴黎

    法國「反勞退新法」風潮 延燒表演藝術圈

    去年耶誕節前夕,巴黎歌劇院(Opra de Paris)的芭蕾伶娜與演奏家走出劇院,在戶外演出經典劇目。這可不是慶賀佳節的義演活動,而是針對馬克宏政府「改革勞退制度」的嚴重抗議。這項政策不僅牽動法國運輸業、教育界和醫療體系,造成癱瘓社會的大罷工,也影響了長期受到政府資助的文化事業。

    文字|王世偉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123456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