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TIFA 宾杜.登贝雷《流_G.R.O.O.V.E.》
2025/2/21 19:00
2025/2/22~23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5年前,导演柯吉妥尔(Clément Cogitore)和编舞家宾杜.登贝雷(Bintou Dembélé)融合巴洛克音乐和街舞,共同创作的芭蕾歌剧《优雅的印度诸国》(Les Indes Galantes,或译《异邦恋情》,巴洛克时期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的作品)(注1),一扫大家对古典乐的刻板印象,更风靡全球社群媒体。在一举成名后,登贝雷延续这种海纳百川的艺术多元性,创作出震撼亚维侬艺术节的《流_G.R.O.O.V.E.》。2025年,台湾观众终于可以体验古典和当代交融的魅力,并亲身参与一场集体狂欢的仪式。
从街舞探索身分认同
将满50岁的登贝雷是法国首波非洲移工的后裔,从小在巴黎郊区长大。她10岁起就随著兄长学习街舞,当时还很害羞的她透过舞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及与他人共处。「我从街头、派对和地下文化中慢慢学习。这是一种无名的传承,大家相互模仿并探究自己为何存在、如何舞动,随著音乐的节奏,用个人独特的身体占领公共空间。」(注2)1990年代,她以少数嘻哈女舞者之姿,在巴黎掀起街舞旋风,逐渐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街头自信。
2002年,登贝雷成立Rualité舞团,融合法文「街道」(rue)与「现实」(réalité)二字。对她来说,嘻哈舞蹈像是一种对抗社会不平的嘶吼。只有边缘地带才能孕育这种异议文化。尽管街舞如今已从生存手段变成一种运动嗜好,但登贝雷认为要发展街舞的未来,必须延续它的反抗精神:「唯有坚持街舞的根源,随时注意不要远离土地,我们才能创建不同的史观。(…)历史并非是一陈不变的,我们得在不断往返的运动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移动的方式,开辟可能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难之所。」(注3)
在法属圭亚那教学长达15年中,登贝雷在马隆人(Maronnage)的历史找到她的创作依据。殖民时代,美洲黑奴逃离奴役的束缚,与原住民混居,创造出族群融合的崭新社会。她认为马隆人为了避免被驱逐,必须保有求生意志,重新适应当地的环境、语言、族群,创造出许多混种的仪式,也成为日后街头文化的滥觞。「受圭亚那旅程的启发,我决心寻找街舞的根源和脉络,重新唤起一股反抗的能量。为了构思当代的『马隆舞』(…),我专注于身体、音乐和声音之间的连结,透过重复的旋律营造多层次的节奏、循环的舞蹈。」(注4)
对登贝雷而言,编舞并非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身心灵之间的对话,是透过铺展和流动的能量,召唤神圣性的仪式。在舞动时,她特别著重静止、停顿、悬置的时刻。这些动态的断裂打破身体的惯性,开启另一种叙事的可能,并产生一种在空间中无限回旋的螺旋性运动。
涓滴成流的群聚力量
《流_G.R.O.O.V.E.》集结了登贝雷20年来的艺术探索。登贝雷认为,律动是舞者的感受和本能,当他随著音乐颤动全身,便创造出无形却无限的「流」。这种连结运动和节奏的舞动深植于某些文化,也营造出一种共享的氛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体律动,也都能感染到周围群众。一旦众人开始齐舞,便营造出一股相互沟通的共融社群,他们思考自身与他者的关联,彼此疗愈、相互庆欢,最终成为群聚的仪式,甚至是一种抗争活动。
这场游走式的演出源自多场在博物馆的实验。首先是2019年5月,登贝雷受邀于移民历史博物馆(Musée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中举办一场展演活动。为了回应横越30年移民音乐的展览主题,她回溯90年代至今街舞文化的抗争内涵。隔年,庞毕度中心梅斯分馆(Centre Pompidou-Metz)也邀请她为「歌剧世界:总体艺术的追求」(Opéra Monde: la quête d’un art total)展览做闭幕演出,她于是将《优雅的印度诸国》的舞台演出化成沉浸式的表演。经过几次在偌大空间的事件性演出,登贝雷企图回到黑盒子,营造一场延时性的当代仪式。她想要汇集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让他们用各自擅长的语汇,诉说自己的故事,突显大众文化的多元魅力,也挑战大家对剧场空间和时间的既定认知。
循序渐进的流动结构
演出开始,观众被分为3组,体验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音乐家与舞者的现场互动、介于装置和行为的表演、短片播映。前者在开放空间中以类似妮娜.西蒙(Nina Simone)的吟唱及嘻哈单人舞,体现出音乐和舞蹈之间的细腻连结。次者在幽黑的密闭空间中,用霓虹灯照亮受压迫的体态。最后则透过镜头记录,带领大家探索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街舞脉络。当所有观众再次汇集,拉摩的音乐响起,舞者们穿越人群,并在他们之间挥舞著金色的旗帜,宛如一场赞颂巴洛克的盛宴。接著,观众被带往剧场,舞者在台上甩著头发,随著《优雅的印度诸国》的旋律开始舞动。嘻哈舞混合电音舞、Voguing交杂Waacking和Krump,所有街舞招式一并而出,现场不但成为斗舞大会,更是一场集体狂欢的街头派对,甚至是蓄势待发的社会运动。
登贝雷企图在《流_G.R.O.O.V.E.》中运用观众动线,营造一种游走在主流及非主流艺术之间的运动。她刻意安排观众分批穿越剧院建筑各个角落,近身体验另类文化的萌生。之后又汇集众人,透过壮观又亲密的舞动,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歌剧场景。最后回到舞台,以热烈沸腾的场面凝聚成一波波鼓动风潮,消弭观演之间的隔阂,凝聚强大的能量。对她而言,这场长达3小时的漫游旅程酝酿并激发了观众主动参与的力量,让他们从旁观的见证者逐渐变成行动的主导者:「社会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依据我们的观察和参与,每个人都有行动的力量。我的创作灵感源自一股张力,并企图将其解放,转化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流动,就像一个旋转的螺旋,不断释放负面能量,并挥洒崭新力量。」(注5)
注:
- Bintou Dembélé in Programme de G.R.O.O.V.E. du Festival d’Avignon, entretien réalisé par Marc Blanchet, 2022.
- Bintou Dembélé, « Plus qu'une démarche, le hip-hop est une façon de vivre des savoir-être de banlieue » in Affaires culturelles de France Culture, production et présentation d’Arnaud Laporte, 3 juillet 2023.
- Bintou Dembélé in Programme de G.R.O.O.V.E. du Festival d’Avignon, op. cit.
- 同上。
- Bintou Dembélé in Programme de G.R.O.O.V.E. de l’Opéra de Lille, propos recueillis par Bruno Cappelle, févrie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