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1995小劇場 回顧潤十年 起於八〇年代的小劇場,由於政治環境的丕變,政治議題成為小劇場一路發展的主要訴求。九四年的小劇場,除了有與官方因准演證問題而引爆的大對決之外,人間劇展的「收編論」亦讓小劇場一時硝煙四起。反觀九五年,在台北縣另一種「官方」體制主導下,「身體表演祭」裡公然的裸體演出、「破爛生活節」在板橋啤酒廠的大膽作戲,以及十幾個團體在自家人的咖啡廳內推出接續五個月的「四流巨星藝術節」,一些比「傳統」小劇場更邊緣的團體一一正式登場了。在解嚴前夕小劇場運動開始發展至今近十年,小劇場這個一向較封閉的「領土」內是否開始發生「質變」?我們除了為讀者回顧九五年重要事件外,亦請來了小劇場的老人類、新人類,共同為九五年小劇場做一次澈底的體檢。
特別企畫/老人與表演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
特別企畫 百變打擊樂 敲擊,一種最原始的情感表露,最貼近民間生活的演出形式;從廟口到殿堂、稚子到鶴髮,傳統到現代、學術到即興,以多采繽紛之貌隨處展姿。開放交流後的兩岸擊樂發展,在幾經互訪、碰撞後,逐漸汲取大陸的傳統與台灣的現代,敲打出一片更廣濶的世界。
特別企畫①/縫補一頁舞台服裝史 縫補一頁舞台服裝史 時代在變遷,表演團體的演出內容及經營方式也在變。連爲演員裁製一件件舞台服裝的幕後英雄(雌)們,也漸漸地從老師父手中轉到年輕一代設計師身上。目前這一行的工作者如何在經費短缺、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與編舞家、導演、演出者合作無間?透過台灣舞蹈服裝製作者、設計者、戲鞋師父的專訪,及一場立體的舞台服裝秀及座談會紀錄,希望能縫補起台灣舞台服裝史的斷簡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