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八十四年榮興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婆媳風雲》。(鄭榮興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①/地方戲曲

客家戲劇在台灣

由採茶歌與民間舞蹈結合發展成的客家三脚採茶戲,自淸末傳入台灣,在因應族群生存與時代的變動下,逐漸由小戲豐富、演進成大戲,表演風貌亦有日益模糊之虞。當前客家戲劇面臨的課題是,如何保存原貌及加入現代表演理念。

由採茶歌與民間舞蹈結合發展成的客家三脚採茶戲,自淸末傳入台灣,在因應族群生存與時代的變動下,逐漸由小戲豐富、演進成大戲,表演風貌亦有日益模糊之虞。當前客家戲劇面臨的課題是,如何保存原貌及加入現代表演理念。

客家文化爲中國文化重要的一環,尤其是質樸優美的客家採茶戲,眞摯動人,蘊涵了豐富的表演藝術內涵,誠爲優良的文化瑰寶。

客家採茶戲,是從民歌源起,後來再加上演員的裝扮、身段與動作發展成簡單故事的小戲,形成於明末淸初,並在淸末傳入台灣。早期採茶戲以演民間生活小戲爲主,表演形式是由二旦一丑搭配演出,故稱「三脚採茶戲」。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江西採茶戲」條記載,這種表演形式最早見於贛南,是由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採茶歌與民間舞蹈結合形成的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發展而成,在淸代中葉流行於贛南、粤北,傳入台灣的時間約在淸同治年間,據田野調査藝人口述得知,係由來自廣東定居於苗栗縣頭份鎭的何阿文先生傳入。

由採茶小戲演進到大戲

三脚採茶戲傳入台灣時以「落地掃」形式演出,其內容則以張三郞賣茶的故事爲主軸,編寫出十齣小戲。後來藝人又以山歌、小調自編歌詞,詼諧的道白,丑旦戲謔、調情的對唱,衍生出「相褒戲」,頗受觀衆的喜好,也豐富了三脚採茶戲的演出形態。在傳統張三郞賣茶〈糴酒〉中的〈扛茶〉一折,並發展出由旦角演員「端茶」給觀衆品嚐,客官贈物置於盤中,演員則以觀衆所贈之物爲題,編詞做即興演唱,與觀衆產生互動關係。後來三脚採茶戲搬上舞台,此〈扛茶〉之演出則改變以長繩繫一小籃,籃內放置檳榔茶包,投擲給台下觀衆,客官則將贈物放置籃內,演員將贈物編歌答謝客官,稱爲「抛採茶」。民國十餘年,亂彈戲、四平戲、京戲均盛行於客族地區,對客家戲劇後來的發展影響頗大,從最初的「三脚採茶小戲」逐步演進到「採茶大戲」,內容除了傳統的歷史故事之外,也有諸多客族的民間傳記。在音樂上仍以原有山歌曲調爲主,口白是客語,而表演形式則與其它中國地方戲劇略同,和閩南歌仔戲演變的過程極爲相似。

客家人由於語言的發音特色,在學習國語上比一般閩南人發音標準,在學習閩南語時又比其它外省人學得快,再加上長期居於弱勢,爲了生活所需,客家人會講國語或閩南語的比例相當高。相對於非客家族群,則由於語言的隔閡,造成了認識客家文化的障礙。這個現象表現在戲劇上,可以發現客家劇團爲了生存常需應請主要求演出客家採茶戲以外的劇種,甚至有些客家演員加入歌仔戲班演出,由於一般人對客家戲劇不夠了解,便持有「客家戲便是以客家話演歌仔戲」的想法,這對客家戲劇實在是一個相當大的誤解。

內台、外台、電台

光復前後,採茶戲開始在內台演出,多以連台本戲的形式演出,亦有移植自其它劇種傳統劇目者,如:《山伯英台》、《王寶釧》、《殺子報》等,在當時也流行一些嬉鬧劇的民間生活小戲,如:《懶尿嬤》、《鹽甕記》、《水蛙記》、《乞米養狀元》、《孝子不記仇》(又名《不知哪顆禾苗可做種》)等。而有名的戲班有「新勝園」(後改名爲「勝春園」)、「新樂社」、「中明園」、「小美園」、「永光園」、「三義園」、「眞小美園」、「新興社」等,當時還有兼演內外台的四平戲班如:「小榮鳳」、「大榮鳳」,以演京戲爲主的「宜人京班」,這些戲班大多延聘大陸的老師來敎身段。

中日戰爭期間,皇民化運動壓抑了傳統戲劇的活動;光復後,傳統戲劇演出又趨活躍,客家戲劇的演出不論是內台、外台及落地掃形式的跑江湖演出,都相當受歡迎。民國四十年左右,桃竹苗地區有數十家戲院供採茶戲演出,當時在內台演出一檔十天,一個劇團在每家戲院輪過一檔後,便過了一年,可見當時戲劇活動之熱絡。另一方面,電台也成爲客家戲劇的新舞台,如「新竹台聲」、「桃園先聲」、「苗栗、竹南中廣」及「中廣苗栗台」等電台都有客家戲劇節目的播出。

電視的衝激使表演風格丕變

民國五十年後,電視興起,對客家戲劇帶來重大衝擊,同時「統一拜拜」政令的推行也使得廟會演出機會大減,客家戲劇因此逐漸沒落。目前桃竹苗地區約有十餘團演出客家戲劇的劇團,這些採茶戲班目前的演出以廟會野台戲爲主,一年演出約一百天上下。爲了迎合觀衆的需求,採茶劇團在演出中夾雜了多種劇種甚或流行歌曲的曲調,使得客家戲劇的面貌日益模糊,而變成什錦歌劇團。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則保有了原來的風貌,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客家藝術人材的投入下,客家戲曲的劇本修編更精煉,在音樂上則沿襲傳統客家九腔十八調,保留民間樂師的曲韻特長與戲曲音樂的細膩語法,加強唱腔的伴奏與過場的音樂,以求豐富、變化、營造各種戲劇層次。民國八十四年二月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婆媳風雲》,以平易近人、討喜的題材,和鮮活生動的表演方式,並加入現代理念,運用燈光、佈景設計營造具視覺效果的舞台,深富劇種特色的音樂鑼鼓,完成了這部經典之作。

客家戲劇目前已面臨嚴重的保存危機,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轉型、西方文明的衝擊激盪,民間的戲曲已逐漸爲人們所忽視。近年來,有關當局大力推展民俗文化,希望能夠喚起更多的民衆,一起來關心我們的傳統戲曲,好好重視自己的文化,並將它發揚光大。

 

文字|鄭榮興  復興劇校歌仔戲科主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