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八十三年紅虹粵劇團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改編自莎翁喜劇《第十二夜》,左為香港粵劇演員羅家英,右為紅虹。(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①/地方戲曲

粵劇在台灣的五十氣數

「且夫粤劇之美古曲……倘更以正音全氣之歌,誰謂南腔不如北調哉。」以紅色木棉爲戲花的粤劇,隨國軍自大陸撤防來台灣,在經歷了「紅棉」五十年代的短暫鼎盛之後,可以說是十年一退地漸漸就要退入歷史了。面對未來也許不必有太多的綺想,但成長的軌跡卻是抹不掉的紀錄,旣令退到一年一演,她仍是枝頭上一朶褪色而不凋萎的木棉。

「且夫粤劇之美古曲……倘更以正音全氣之歌,誰謂南腔不如北調哉。」以紅色木棉爲戲花的粤劇,隨國軍自大陸撤防來台灣,在經歷了「紅棉」五十年代的短暫鼎盛之後,可以說是十年一退地漸漸就要退入歷史了。面對未來也許不必有太多的綺想,但成長的軌跡卻是抹不掉的紀錄,旣令退到一年一演,她仍是枝頭上一朶褪色而不凋萎的木棉。

廣東長久以來,一方面傳承了中原傳統文化精神與特質,另一方面又不時接受西洋文化的衝擊與影響。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遂造就了粤劇成爲中國戲曲品種中一個獨特的劇種,不但匯百宗於一流,更有恢弘氣度敢於接受時代的變化而自我調整創新。

廣東粤劇又被稱之爲「廣府大戲」或「廣東大戲」,是廣東最大的劇種,流行於中國廣東、廣西、港澳及海外粤籍華僑聚集處,蘊含了嶺南民風中活潑、優美、具包容性的特色,一直爲粤籍人士所喜愛。

隨軍隊來台灣開粤劇先河

台灣在光復之前似無粤劇活動的紀錄,目前資料可考,開粤劇於台灣發展先河的是「精忠」、「班超」、「民鋒」(註1)、「忠勇」等四個軍中粤劇團,皆爲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播遷來台。四團中又以隨八十三師自海南島撤退來台的文武生梁懷玉(註2)與其妻名靑衣芳慕蘭集合來台之舊日同道所組的「精忠粤劇團」最具規模。該團秉持粤劇求新求變的精神,倡議改良,其成立宗旨爲「且夫粤劇之美古曲,做工集京劇之精華,佈景燈光取電影之寫實,表情取話劇化,旣有典雅華貴之曲,倘更以正音全氣之歌,誰謂南腔不如北調哉」(註 3)。

民國四十年二月「精忠」於台北三軍托兒所演出《五郞救弟》、《山伯訪友》、《反淸復明》等劇,後亦常演《勾踐復國》、《忠義之家》、《新歸來燕》、《荊軻剌秦王》、《紅拂女私奔》、《晨妻暮嫂》、《西施》、《打回大陸度中秋》、《共匪末日》、國魂》、《昭君出塞》、《胡不歸》(註4)、《凜母飯信》、《國重情輕》、《花王之女》、《馬超追曹》、《秋憤》等傳統劇目與強調忠孝節義、反共復國的歷史戲及新編劇目。該團平日以勞軍演出爲主,偶做商業性演出,一般賣座情況甚佳。團中除領導梁懷玉之外,演員陣容尙有芳慕蘭(嬌豔旦后)、芳少蘭(風騷豔旦,芳慕蘭妹)、林汝華(千面丑生)、何漢傑(英俊小生)、芳美蘭(天堂小鳥)、何錦祥(怪面小丑)等。

民國四十一年,多位愛好粤劇的票友於台北成立了「凱旋業餘粤劇團」,旨在「發揚家鄕劇藝、娛己娛人、服務社會」。當時軍中粤劇團退役下來的藝人紛紛加入,盛時擁有伶票數十人。「凱旋」經常做環島勞軍及慈善性義演,獲各界好評,爲粤劇在台灣的初期發展打下基礎。後因人事變遷,至民國七十三年復團以前,該團甚少活動。

香港來的粤劇一條龍

在政府甫遷台之初,由於兩岸情勢仍劍拔駑張,滯港之粤劇藝人對來台發展劇藝大多心存觀望。民國四十五年,香港粤劇靑年編劇關子龍(註5)應僑委會、軍友社之邀,爲慶賀蔣公七十壽誕,於港召集白玉堂(影星尤敏之父,同盟會成員)、羅家權(本屆金馬獎男配角羅家英之父)、陳非儂等粤劇藝人籌組「香港自由粤劇團」回國演出,此爲香港粤劇界首次組團回國公演。抵台後,經鄭彥棻引薦,蒙蔣公召見。事後,鄭交代劇目的選擇需符合三個原則:一是劇中不能出現死亡情節;二爲服裝、道具需豪華富麗;三爲劇本必須表達忠君愛國、忠孝節義的主題思想。關子龍等考慮再三後決定演出《薛仁貴征東》之〈搬兵救駕〉、〈回窯〉、〈大登殿〉等三段。十月二十五日,全團一行四十五人假台北市中山堂演出,白玉堂飾薛仁貴,關子龍飾蓋蘇文。十一月中旬,該團又至三軍托兒所演出《怒打隋楊廣》、《萬馬擁天門》,由白玉堂主演。香港自由粤劇團此次來台演出前後計一個月,台北演畢後,尙巡迴全島西部及外島前線勞軍及做商業性演出。

民國四十六年,關子龍再率「木蘭閨秀粤劇團」來台演出,團員皆爲女性,仍以勞軍演出爲主。在台期間,部分女伶嫁與空軍飛官,關子龍亦因種種機緣而留台發展。

民國四十七年,人稱「廣東才子」的梁寒操與關子龍籌組「台灣省粤劇硏究社」,以硏究發揚粤劇爲宗旨,梁寒操任主任委員,關子龍擔任秘書,委員有鄭彥棻、高信等政要,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當時並任理事(其夫人爲粤籍,愛好粤劇),當時政壇粤籍大老對此甚爲支持。民國五十年,粤劇硏究社成立附屬之「中興粤劇團」,期學術與演出實務相結合,由梁懷玉、關子龍二人領軍,團址設於永和。當時旅台之粤劇名伶名票幾乎全部參與,演員陣容除了梁、關之外,尙有許卿卿(註6)、車雪英、小鳳女、芳慕蘭、李麗萍、鄧永福、陳錦泉等,音樂林銳、倪金、謝正居,衣箱行頭、燈光佈景多於港採購。是年二月十五日起於三軍托兒所連演五天,觀者如堵,盛況空前,劇目有《六國大封相》、《鄭成功》、《粉俠賀元宵》、《雙鳳朝陽》、《觀音得道》、《紅娘》、《火燒梵宮十四年》、《胡不歸》、《何郞傳》、《粉紅娘》等(註7)。

梁寒操先生後因身體不適,無法繼續管理社務,台灣粤劇硏究社遂於民國五十一年解散。附屬之中興粤劇團亦於民國五十二年因梁懷玉過世,部分名伶各奔前程而停止活動。

褪色但不凋萎的紅棉粵劇團

民國五十二年五月,關子龍成立「紅棉粤劇團」(註8),再度將旅台之粤劇名伶聚集演出。因係私人職業劇團,故平日除演勞軍戲之外,多做商業性演出以維持劇團營運。當時多於西部粤籍、客籍人士聚集城鎭演出,每到一地演出五天,台北市則集中於紅樓戲院、大華戲院、南陽戲院演出。民國五十年代,「紅棉」一個月約可演出十五天,當時票價一張二十至五十元不等,另有一百元及兩百元贊助性質的貴賓票、名譽票。五十年代中後期,旅台粤籍父老仍多,加上政府中位居要津之粤籍官員的支持,「紅棉」此時可謂鼎盛期。當時歌仔戲已開始慢慢加入西樂伴奏,以增加演出效果、氣氛的呈現,而粤劇在此方面早已累積數十年的經驗,故許多歌仔戲班皆欲邀請關子龍去指導劇樂,因「紅棉」的演出繁忙,關以忙於團務爲由一一婉拒。

隨著老戲迷的日漸凋零,演出機會減少,團內演員年齡老化又無靑年演員承繼,六十年代,「紅棉」開始走下坡,並爲減少演出營業稅的負擔而將職業劇團改成業餘劇團。雖然如此,「紅棉」仍維持每年至少一檔戲的演出,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一年期間,年年參加大陸地方戲劇聯合公演,頗獲各界好評。民國七十五年,團長關子龍因於台灣推廣、傳授粤劇卓有貢獻,榮得第二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九日至十一日,紅棉粤劇團邀請香港粤劇名伶再組「香港自由粤劇團」(團長杜彬)回國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再世紅梅記》、《樊梨花》、《白兔會》三齣戲,演員陣容有吳千峰、吳美英、任冰兒等,演出委員則有鄭彥棻、毛松年、馮啓聰、徐亨、高信、張希哲等知名人士。

民國八十年八月,「紅棉」爲促進兩岸劇藝文化交流,邀請廣東佛山粤劇團來台演出,分別在台北、台南演出六天。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五至七日,爲慶祝雙十國慶於台北中山堂演出三場招待歸國僑胞。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二日、三日,「紅棉」再邀香港自由粤劇團回國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演出《海瑞奏嚴嵩》、《梟雄虎將美人威》二劇,主要演員有梁虹、何志成(白玉堂入室傳人),中樂領班葉樹坤,西樂領班麥惠文。

「紅棉」現無固定班底,近年亦少演出,不過八十高齡的團長關子龍對粤劇在台灣的發展仍不遺餘力的在推動著,除了邀請港九粤劇名伶組團回國演出外,他並邀請於大陸頗富知名度的廣東省粤劇院一團於八十五年三月來台演出《寶蓮燈》、《蘭陵王》、《碧海狂僧》、《焚香記》、《倫文敍傳奇》等劇,再爲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出力。

「凱旋」與「紅虹」致力粤劇本土化

民國七十年代,除了「紅棉」之外,台灣尙有兩個粤劇團在活動,一爲民國七十三年初在粤劇藝師呂茵(壽琰)多方奔走下得以復團之「凱旋業餘粤劇團」;二爲民國七十九年於美投奔自由後來台定居之粤劇名伶馬師曾與紅線女之女紅虹(本名馬棣良)(註9)所組之「紅虹粤劇團」。民國七十二年四月,新象文敎基金會曾邀請香港新馬師曾、鳳凰女等一行四十人的粤劇團於台北演出三場。

復團後的「凱旋」,首重「硏訓後學新進,培植基本演藝人員,務求學有師承,以傳統創新,繼往開來,重振粤劇精神」。現「凱旋」團長爲鄺少眞(廣東台山人,越南華僑),總策畫呂茵,全團有五十餘位團員,主要演員有謝杏、吳逢欣、盧豔佩、黃可欣、兪堇平、楊文燦、盧志雲、吳華、周仲威、李文輝等,除了少部分爲旅台粤劇前輩外,餘者皆爲本省喜愛粤劇的靑年朋友,可以說是一支「本土」的業餘粤劇團了。

「凱旋」成立十年來,先後舉辦過慈善義演、籌募鄕親獎助學金、勞軍晚會及國家慶典演出,每年演出平均二到六場不等,多於台北、台中、台南三地演出,劇碼有:《六月雪》、《金瑣記》、《雙鳳朝凰》、《洪鬃烈馬》、《燕歸人未歸》、《江山萬里情》、《寶蝶香魂》、《金葉菊》、《漢宮春秋》、《趙五娘》、《紅樓金粉夢》、《穆桂英》等二十餘齣。

民國七十九年「紅虹粤劇團」成立之前,紅虹早於民國七十三年即來台定居。來台後,受聘於國立藝專敎授戲劇與舞蹈,平時則致力於粤劇之推廣與演出。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底,紅虹結合藝專戲劇、舞蹈、音樂、國劇四科百餘位同學舉行粤劇義演,導演爲戲劇科老師邵玉珍,演出《荔枝頌》、《香君守樓》、《仙女們》、《花園對槍》,票款所得悉數捐予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民國七十八年年底,紅虹開始向全國各大專院校巡迴演講、演出。開駛「粤劇列車」,向靑年學子推廣粤劇藝術。

民國七十九年,紅虹粤劇團成立,隨即於十二月二十、二十一日兩天於國家戲劇院推出創團國內首演作品《春草闖堂》(七十九年文藝季節目),此劇乃紅虹十年前第一個做唱腔設計的戲。紅虹所飾之春草,運用了粤劇獨有的傳統開台戲《六國封相》中「羅傘架」的手巾工、俏步工、眼工等,將傳統優美的功夫轉化爲角色的身段設計,爲傳統戲曲賦予了新的生命。當時主要演員及中西樂隊成員全部來自香港。

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十二至十五日,紅虹粤劇團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紅梅劫後魂》一劇四場,由紅虹、羅家英領銜主演,此劇爲紅虹精硏整編自粤劇《紅梅閣》(編劇爲廣州粤劇團陳自強)之六場七景古裝粤劇,唱腔設計亦爲紅虹本人擔任。民國八十一年底,紅虹粤劇團應文建會之邀赴金門、澎湖等外島演出。民國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一九九四年台北國際藝術節」紅虹粤劇團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根據莎士比亞原著改編之粤劇《第十二夜》,此爲紅線女、紅虹母女闊別多年後,首度一導一演的合作。改編吳樹明、張奇虹,主演紅虹、羅家英。編劇家貢敏先生看過演出後,盛讚此劇爲「沒有廢場、沒有廢人、沒有廢語」的好作品。

綜觀粤劇在台灣發展的五十年,從軍中粤劇團將粤劇香火帶來台灣;繼之政府粤籍大老與旅台粤劇藝人成立台灣省粤劇硏究社及附屬中興粤劇團,於台推廣粤劇硏究及粤劇表演藝術;後有紅棉粤劇團、凱旋業餘粤劇團、紅虹粤劇團的相繼成立,投入台灣粤劇發展行列。粤劇在台灣,因其爲廣東地方性劇種,演出市場有限;五十年來其大部分亦爲勞軍、國家慶典、招待歸僑等特定目的演出,缺乏常民生活基礎;加上,粤劇於台灣發展期間劇藝的傳承亦不順利,近年本地粤劇演出皆需大量調集香港粤劇藝人支援表演(「凱旋」除外);政府相關單位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對在台灣之大陸地方劇種的發展缺乏制度的輔導。隨著「紅棉」關子龍於八十四年推出《蘇武牧羊》後吿別舞台,「紅虹」近無演出計畫,「凱旋」一年一齣的粤劇演出,台灣粤劇似已漸漸走入歷史。

戲曲品種的花朵本該根植於適合它生長的土地上,如此才能長得健康、美麗、有生氣。粤劇在台灣這片沃土中已生長了五十年,面對未來不必有太多的綺想,成長的軌跡卻需牢牢記住,於此謹向台灣默默耕耘的粤劇藝人們致敬。

註1民鋒粵劇團爲國軍六十四軍156師政治部所轄粵劇團,團員皆爲粵劇軍人,抗日戰爭初期即已成立,主要以演出具民族意識及抗日精神的劇目,如《荊軻刺秦王》、《文天祥》等劇。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自海南島撤防台灣,後因演員不齊,活動力不強。

2台灣劇人呂訴上稱其爲「台灣粵劇的創興者」。

3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頁483,銀華出版社。

4粵劇劇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馮志芬根據日本小說《不如歸》改編,敍述文萍生與趙顰娘之愛情家庭悲劇。此劇由覺先聲劇團首演。薛覺先飾文萍生,上海妹飾趙顰娘,半日安飾文母。薛覺先所唱〈慰妻〉、〈哭墳〉二段主題曲,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傳唱。

5關子龍,字文邦,廣東開平人,現在八十歲。二十二歲入六十四軍156師民鋒粵劇團任中尉指導員,指導編、導、演、音樂各項工作,此時以編寫《蘇武牧羊》(又名《北海孤臣》)知名。大陸淪陷後,避居港九,與王元龍、王蒙、白玉堂等合組「港九電影自由工會」擔任副主席,並爲港九各粵劇團編寫劇本,此期創作《費宮娥剌虎》、《斬龍遇仙》、《靑山依舊夕陽殘》、《雪浪美人屍》、《秦宮生死恨》等劇,其中以改編自郭沫若小說爲太平天粵劇團編寫之《秦宮生死恨》最爲轟動,當時於香港高升戲院、九龍普慶戲院連演兩個月,爲集編、導、演、音樂於一身之粤劇大師,有粵劇長靑樹之稱。

6當時人稱關子龍、許卿卿、梁懷玉三人爲「粵劇三王」。

7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頁483、484,銀華出版社。

8紅色的木棉花爲粵劇的戲花。

9紅虹,出身粵劇世家,爲粤劇名伶馬師曾與紅線女之女。她早年接受鋼琴及芭蕾舞訓練,再習京劇、崑曲,後專心致力於粤劇的表演及硏究。一九八六年獲得美國「富爾布萊特獎學金」支助,赴美硏習西方表演藝術;一九九〇年元月,紅虹獲得「亞洲傑出藝人獎」;九月,再獲馬來西亞東方藝術中心頒發「傑出藝人獎」。紅虹近年積極將粵劇表演藝術推廣於台灣及海外,爲目前頗受各界歡迎、矚目的粵劇表演家。

 

文字|徐亞湘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講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