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仍有不少老戲迷喜歡早期沒有準詞,即興發揮的老演法,但是,隨著高瑾帶來的越劇新風格,以及其後與浙江小百花在台灣的聯演所展現的表演型態,越劇在台灣已然建立了一個新穎的表演形象。
因爲政治的緣故,五十年前,百萬來自四面八方的大陸人,來到陌生的寶島台灣,他們素不相識,唯一共有的是──鄕愁。
憑藉著鄕音、省別,一個個同鄕會成立,除了社交、餐宴,要表達鄕思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演出獨屬於他們自己的地方劇種了!
閩粤劇種、以及京劇,早在日據時代就流播到台灣,其它外來劇種,川、湘、漢、陝、楚、評、越……等,都離不開前述「離鄕背井」的同鄕,他們自組劇團,自娛娛人的演出型態,要談到劇藝如何?演出頻次多寡?恐怕都只平平,尤其在台灣的土地上,缺乏該劇種文化的基礎條件,這些零星演出,實際上來看,算得是沈默。其中,越劇要算是這些外來劇種中,發展得比較有聲有色的一支隊伍,而且也曾有過一段風光歲月。
來台越劇名伶都有響亮名號
越劇到台灣,最早是隨軍隊來台,像錢飛卿的越風女子越劇團(曾改名爲中華越劇團)就是,不過早在一九五三年,就轉爲民間劇團在戲院中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旦角演員是吳燕麗。現年七十三歲的吳燕麗出生於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縣,自幼就受越劇的熏陶,她十五歲學戲,十九歲便掛頭牌。在越風劇團裡她和小生李琴飛搭檔,據說首次登台是在美都麗戲院(即今國賓戲院),連滿七天,盛況空前。現今大衆越劇團團長楊榮華回憶當時劇壇有這麼一句話:「京戲唱紅了顧正秋,越劇唱紅了吳燕麗」,她可算是台灣當時的「越劇皇后」。
在此同時,楊慶餘組了一個凱歌越劇團(曾改名爲慈光越劇團)也招攬了不少著名演員,像被譽爲「越劇皇帝」的朱鳳卿就在楊團長的班子裡。依當時的廣吿詞看,每個角兒,都有頗爲響亮的名號,譬如:「越劇豔后」王成蘭、「霸王老生」宋天飛、「泰斗老生」兪少芳、「老牌名旦」徐豔琴、「愛國藝人」陳淑華、「滑稽小丑」劉寶寶、「全才名旦」霍金翠……等。凱歌標榜的是:「自由中國第一流名伶」,越風標榜的是「女子越劇」,各有擅場,相互競爭。其間吳燕麗還一度「跳槽」到凱歌,越劇皇后和越劇皇帝同台,當然是十分轟動,另外小生葛少華也和吳燕麗同台演出,口碑不錯。
從《聯合報》民國四十二年起一直到五十年初的分類廣吿中,我們可以發現:大有、紅樓戲院經常演出越劇,特別是紅樓,是越劇演出最盛的地方。楊榮華回憶說,每到開場前戲院外都是大排長龍的觀衆,因爲當時座位的價格都一樣,先買到票的位子就比較好,所以大家都會搶先買票,搶個好位子,迷戲迷得不得了!
另外在民國四十五年的《聯合報》分類廣吿中有一則大華戲院廣吿預吿「十一月一日起,自由越劇團,標準越劇」字樣,可見除了當紅的凱歌、越風兩團外,另外還有班子演出,越劇在台盛況可見一斑,而且從廣吿中可以發現,除了京戲、南管、福州戲、歌仔戲之外,只有越劇這個地方劇種是有廣吿宣傳的演出,和豫劇純係軍隊支持演出是完全不同。
一直到黃梅調電影、古裝電影的出現,越劇的盛況不再,演出越來越少,以致於原先以搬演地方戲曲爲主的戲院都改映電影了。
高瑾帶來越劇新風格
在民國五十六年前後,高瑾來到台灣,帶來在當時可稱得上是耳目一新的新風格,被大家稱爲改良越劇,爲越劇發展做了番貢獻。高瑾原是上海越劇科班出身的越劇演員,一九五一年入科班,一九六五年也就是文革前離開大陸赴香港,爾後來到台灣,她所接受的越劇訓練,和四九年來台的越劇演員有所不同。大約五〇到六〇年代,越劇在大陸達到一個發展的新里程,編、導、演、舞美的結合,已經頗有成績,如同顧錫東在《范瑞娟表演藝術》一書的序文中所言:「越劇最能適應時代觀衆的審美趣味與欣賞要求,銳意改革而建立起自成一格的完美的劇院藝術。」
「劇院藝術」正說到了越劇的成功與成就,高瑾學習的越劇,不再是早期沒有準詞、演員即興發揮的「戲班」文化,而是嚴格要求音樂、劇本、排練……的劇場藝術,因此當時她在港、台的演出,水準自然較高,儘管與她搭配的演員、樂隊,都不是越劇專業的班底,比她在上海時的條件要差一截,但還是令內行及觀衆吃驚欣喜。據高瑾表示,她初到台灣是在植物園的藝術館演出,觀衆擁擠到把大門擠垮了。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演出,也都受到重視,然後再由今日劇場延請駐演,最熱烈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月演出六十場的紀錄。不過也有些老戲迷,並不習慣高瑾帶來的新越劇,認爲老腔、老演法比較好,依舊喜愛沒有準詞、演員即興發揮的表演。
高瑾本身是小生、小旦兩門抱,技藝精湛,所以國劇界的郭小莊、曹復永等知名演員,也都向她請益過,或同台演出越劇,像是和郭小莊合演《打金枝》,和程派名伶張安平合演〈梁祝.樓台會〉和全本《三看御妹》。當時香港紅歌星也是高瑾學生的甄秀儀則和她合作四年多,在台港都經常演出。台灣目前知名的越劇演員周彌彌也曾是高瑾的戲迷,也合演過戲。不過因爲婚姻、移民等因素,一九八三年高瑾離開劇壇,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才恢復她的越劇事業。
也就是七〇年代到九〇年代之間,台灣的越劇發展,可用老成凋零,逐漸式微來形容。比較特殊的是曾入大鵬劇校的周彌彌投身越劇工作,自組再興靑年越劇團,每年都安排數檔演出。
至於延續早期即興發揮形態的老唱法,今日還是可以零星看到演出,像楊榮華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的大衆越劇團,是將過去來台的越劇演員集合起來,雖是業餘性質,還是有他們的老觀衆捧場,在全省大陳義胞所在的村落依舊有例行的巡演。到了一九九二年底,高瑾邀大陸知名演員單仰萍來台演越劇大戲《紅樓夢》,引起知音者的迴響,一直到一九九三年底,高瑾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演,給予台灣觀衆重新建立一個新穎的越劇印象。
大陸團開啓新里程
基本上兩岸開放文化交流對戲曲界衝擊最大,戲曲是中華文化圈獨有的藝術形式,台灣的各個劇種若不能和大陸交流互動,本身的進展就會有限,因爲缺乏競爭和觀摩的機會。又因爲台灣的文化層次逐日提高,對於本土的傳統文化重視度高過於往昔,大陸劇種的來台公演,是有他山之石的參考效果。而這一點,也說明了戲曲演出,從老鄕懷舊的心情,擴大到戲劇專業的層次,學者專家、民俗愛好者、戲劇工作者,都參與觀賞和硏究戲曲的表演。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來台搬演的幾齣戲,對越劇觀衆而言可以用道地「大陸土產」來形容,這和高瑾離開上海輾轉來台後窘於人才缺乏、勉力演出的越劇,又有所不同。浙江小百花的演出,代表了越劇在經歷文革中輟、重新恢復演出後二十年間的新發展,儘管嫻熟於越劇歷史的前輩,並不認爲這批新秀,比起五〇年代越劇十姊妹及隨後成名的伶角強,但至少也向台灣的觀衆展現越劇的實力。
其後,上海越劇紅樓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也都陸續來台,賣座雖然平平,但越劇在台灣,總的來說,還是有了另一個新的起步。
文字|張亭安 大風藝文雜誌主編
何處學越劇
在台灣喜愛越劇的朋友,常會因爲找不到音、像、書刊,而無法進一步了解越劇。其實,越劇在江浙一帶,仍有不少錄音帶、CD可以在唱片行買到,甚至有卡拉OK配樂版可供越友唱上一段。若有江南之行,「越迷」不妨在當地採購一番。另外,錄影帶也有零星的出版,價格並不便宜(一卷相當台幣四、五百元),畫質平平,如欲購買還要考量大陸錄影機系統與台灣不同,需另備錄影機才能播放。
至於書刊,則非常稀少,在上海一般書坊幾乎找不到談越劇的書,只有透過內行或硏究越劇者的收藏,才能取得若干文字資料。有關戲劇方面的月刊,倒是常有越劇文章發表,像是《上海戲劇》、浙江的《戲文》等。
若想學唱越劇,則可以試試社敎館延平活動中心所開設的戲曲班,由於一年只有春、秋兩班,而且需滿十人才開班,有時會有招生不足停辦之虞。有興趣的朋友可打電話(〇二)五五六九一〇一査詢。高瑾成立的中國越劇學會,今年預備招生,是另一個學戲的地方,也有不少圖像資料可供參考,査詢電話(〇二)七五二七三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