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永續 A to Z(四)

N│NPAC

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持續前行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尚無永續思維下的先行作為 兩廳院面對永續議題最根本的、也最困難的是建築本身,因為30多年前的設計理念本就不會將節能等方向納入;所以,這十多年來已陸續汰換老舊燈具為LED燈具、空調設備轉為冰水主機等。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形容,兩廳院已經存在,不可能打掉重練,就好像一個人外觀好好的,但內臟全都得換過。 另一方面,從2016年開始,兩廳院也陸續完成合於法規的無障礙席次、身心障礙席次、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坡道、服務台感應線圈等硬體設施,並且藉由口述影像、輕鬆自在場等設計,進一步往所謂的「共融場館」邁進,呼應「人人的劇場」價值,讓不同民眾都有可能走進兩廳院欣賞演出。 這些看來皆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作為,其實初始並非透過永續思維來想像與規劃的。以場館的硬體更新來說,包含燈具、空調等,最初是很實質面地解決劇場電能與電費的耗費。而「共融」也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重新定位一座場館的功能與存在意義,作為兩廳院前一階段的主要目標。這些都明確呼應了永續發展目標對於社會共好、環境保護等面向的實質作為,讓兩廳院在擬定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時,能夠從「共融」走向「永續共融」。 以2021年作為發展基準,也與全球COVID-19疫情導致的危機有關。負責國際交流與發展的兩廳院副總監施馨媛觀察到國際對於永續的討論,進而透過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的永續定義,回頭檢視兩廳院的過去,才察覺兩廳院在無形中已符合部分項目,特別是「共融」之於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性別平權(Gender Equality)、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
N│NPAC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在生活裡發生

文字|吳岳霖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N│NPAC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讓藝術可以永續

文字|吳岳霖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O│Organization

團結是力量 聯盟攜手探索綠色未來

文字|齊義維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P│Production

從命題作文到內在思維,製作與創作裡的劇場永續

文字|吳岳霖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Q│Q&A

許艷玲X何鴻棋X嚴孝銘:永續與時尚的藝術化

文字|李秋玫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永續 A to Z(三)

H│History

「永續」概念的發展簡史

什麼是永續? 從英文來看,永續性Sustainability是由sustain+ability 組合而成,sustain意思是「支持某人或某事,使其能夠持續生活存在」,ability是指 「能力」,合在一起簡言之,就是「可持續的能力」,因此「永續性」,也常被稱為「可持續性」。 永續概念的發展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國際社會共同認知到現代化發展模式造成環境惡化,人類社會所仰賴的自然生態遭受損害,會中通過《斯德哥爾摩宣言》(Stockholm Declaration)強調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人權的健全發展都至關重要,須國際合作共同面對,會議的座右銘「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也成為現代環境運動的重要標語。 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首次提出了將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育以及社會公平和包容三者結合起來,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以「我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為題,提出新永續發展典範,強調消除貧窮,促進永續、包容與公平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改變不永續的消費生產模式,保護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On the Road to RIO+20, Stamatios Christopoulos, 2012 https://www.slideshare.net/undpeuropeandcis/united-nations-on-th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永續 A to Z(二)

E│ESG

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從藝文產業的角度,ESG看似與藝術無關,然而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及藝文團隊在尋求企業贊助合作時,開始會被企業主問到:「你們有做永續嗎?」、「提案內容沒有呼應到我們公司的ESG政策,可以納入規劃嗎?」,甚至有藝文機構或藝術家被企業要求配合簽署《供應商企業社會責任自評表》、《人權及環境永續條款承諾書》等,就連政府標案也在評選中將「企業社會責任(CSR)指標」納入評分項目。因此,藝文團隊和企業一樣,不得不好好思考如何因應這波ESG浪潮。 什麼是CSR? CSR 指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定義CSR為:「企業持續承諾遵守道德行為,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改善員工及其家庭以及當地社區和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 1950年代開始,企業對於社會及政治的影響日益深遠,企業自利與社會公益間的權衡開始被深入探討。美國教授A. B. Carroll於1979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Carroll Pyramid of CSR)觀念,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企業社會責任架構,他將企業社會責任由下而上分成經濟、法律、倫理與慈善4個層次(見圖)。 之後隨著CSR概念的普及,企業開始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公開資訊讓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得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台灣則從2010年公布「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鼓勵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到2014年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的要求下,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成為上市櫃特定公司的強制性要求,並且逐步下修資本額門檻,擴大報告書編制對象,自2025年起,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都須編製永續報告書。 <stron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