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下)
不只是藝術市集!國際藝術平台記錄時代、傳承經驗
CINARS的節目繽紛多元,涵蓋的項目龐大,分為音樂、古典音樂、舞蹈、戲劇、綜合多學科的藝術、馬戲等6個項目,包含由來以久的傳統,以及前衛創新的項目。有官方所選的節目(offical program),也有非官方節目(off-CINARS)的參與。有別於以往,今年最重要的一個創新是,這些表演節目首次以整體(不只是25分鐘)的形式呈現。創辦人Alain Par表示:「這是一種品質的變化,目的是不斷地改進雙年展。」 表現藝術家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懷 官方節目首先上演的有加拿大團隊的《OKTOECHO》,表演靈感來自蘇菲派的音樂及神聖的旋轉舞蹈,加上加拿大原住民的音樂表演。24位藝術家包含了梅蒂斯(Mtis)歌手、因紐特(Inuit)喉音歌手 、蘇菲歌手、戰俘(pow wow)歌手 、苦行僧舞者、莫霍克族(Mohawk)舞者及打擊樂手等,共同吟詠生命的讚歌。來自西班牙的《The moon in a pot (A misunderstood show)》,有現場的音樂、舞蹈、戲劇及舞台技術等,透過節目表現穿越月亮最深情的旅行,傳達「幸福無疑是重新找到自己的工具」的意念。十字型的舞台,容許父母親帶著嬰幼兒在其中爬行、互動。而其潛在的意義,也是對於以往某些節目被專業人士批評為「不適合嬰兒和家庭」的溫柔示威,邀請公眾對於兒童節目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Action at a distance》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作品,舞台上圍著一圈的矮檯燈,在氣氛濃烈的音樂中,舞者握著有線麥克風起舞,麥克風對著自己的手臂滑動像是要用身體說些什麼。長長的電線時而在旋轉中纏住身體,時而解開。各種敘述、扭曲意圖「將記憶視為一種重建過程,而不是對固定事件準確回憶」。同樣來自加拿大的《AALAAPI》是一個結合戲劇和廣播美學的集體創作,兩位住在努納維克(Nunavik)的婦女,將觀眾帶到北方生活。收音機是他們家庭環境的核心,透過這些紀錄式廣播,更跨越了年齡與種族界線,全劇只能透過窗子窺探他們,到最後邀請大家進入家裡,才把家門打開看見內部,就像走進屋子理解他們一般。另外還有加拿大知名編舞家瑪麗.舒娜(Marie Chouinard)完全由舞者的呼吸和聲音發展而來的編舞作品《M》、展現非洲青年傳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
-
焦點專題 Focus
在瀨戶內海藝術祭
曾經,瀨戶內海的島嶼上熙來攘往,船隻停泊帶來物資、也捎來新知。大陸文化傳播的路徑,像是海洋上編織的動脈,承載著重要的養分,在每次的跳動中輸入輸出。然而當這個世界的資訊流通逐漸成長,此地卻逐漸老化,脈搏逐漸緩慢,萬物失去生機。多年以來,當人們以為只能沉睡之時,一群不放棄的人們,為此地注入新血,讓它甦醒。 誰也無法預料,解救力量,竟是藝術!三年一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行至今已進入第四屆,以藝術連結島嶼的文化與歷史,讓全球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今年,來自台灣,同樣島國出發的Vocal Asia Festival也在此地舉辦,「節中節」的概念攜手合作。加入比賽、工作坊、教育論壇、音樂會等,歡唱的時刻僅有夏日限定。 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兩個節日的交會,以生活為素材、以島嶼為舞台。於是我們在聲波與水波之中,看見海天一線的共鳴。
-
焦點專題 Focus
當春風喚醒小京都 奏起綠色豆芽
跟著國家交響樂團日本巡演的腳步,我們來到日本金澤的「風和綠之樂都音樂祭」。每年在春風之尾的五月舉辦的音樂祭以豐富的音樂企畫、親切的節目安排,擁抱各地到訪的人們,如同音樂祭名稱所示,希望讓音樂在這個春芽萌生的季節能「風一吹,綠葉就開始生長」。
-
焦點專題 Focus
交換指揮連連看 輕鬆入門驚喜跨界
音樂祭的節目繁複到可說是眼花撩亂,鋼琴、提琴、聲樂、指揮、室內樂、作曲家、交響樂團,連芭蕾、能劇、日本舞、日本箏、三味線什麼都有。四個表演廳從最早到晚接力演出,一天下來最多高達十七場,想要不錯過精采演出,事先做功課排行程是必要的。有正規演出也有跨界表演,還有許多業餘團隊演出與趣味活動,一整天下來,即使沒有努力趕場,但不知不覺累積五、六場演出也不足為奇。
-
焦點專題 Focus
能樂悠悠伴茶香 和服款款浴金光
屬於日本中型城市的金澤,因未受動亂戰事波及,迄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傳統建築,城市景觀古色古香,也保留了許多傳統風情,如被用心保存的能樂、知名的和服工藝「加賀友禪」、茶屋街上出入的美麗藝妓、還有琳瑯滿目貴氣十足的金箔相關產品來到金澤除了能參加音樂祭,對一個愛好藝文的旅人來說,此地能夠深入接觸的文化設施與工藝體驗也相當豐富。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的驕傲 從卓越變成偉大
暌違七年,國家交響樂團(NSO)於四月底再度踏上日本國土,展開七天三城的「來自台灣2019日本巡演」,以東京為首站,接著到金澤參與「風與綠的樂都音樂祭」,壓軸場則在大阪音樂廳。七天內演出六套曲目與七場音樂會,對樂團來說是非常嚴苛的考驗,但也驗證了樂團的實力,備受樂評與樂迷肯定,知名樂評家羅伯特.馬克爾更指出,從此次日巡的音樂表現來看,充分證明了呂紹嘉在掌舵的九年當中,將NSO「從卓越變成偉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布魯塞爾
舉足輕重的「小城」 音樂藝術之都
布魯塞爾不但是比利時的首都,也是歐盟的總部所在,除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藝術之都,尤其是在音樂領域,除了聞名世界的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還有在歐洲樂壇舉足輕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與收藏豐富、頗具特色的樂器博物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愛鋼琴詩人 處處遇見蕭邦
說起波蘭,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可能就是蕭邦,這位愛國愛鄉的浪漫鋼琴詩人,生前無法返鄉的他,也堅持要在身後將心臟送回故鄉埋葬。到了華沙,總是想讓人探尋蕭邦的足跡,從埋葬他心臟的聖十字教堂、他曾經就讀的學校、豎立著他的巨大雕像的「瓦津基公園」、蕭邦博物館你會發現,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華沙,無處不是蕭邦。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林茲
工業之城現在未來式 融合古今的藝術基地
有古典的氛圍,也有前衛的色彩,這就是林茲,一個融合古今的奇妙城市。如電子藝術中心、蘭多斯美術館呈現了新媒體與當代藝術的探索前線,而老建築如郵務中心、新主座教堂,也在藝術家的巧思中,呈現顛覆想像的新穎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維也納
不只有莫札特 音樂之都古今交錯
作為聞名世界的「音樂之都」,維也納與許多重要的音樂家可說是關係深遠,當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莫札特,到了維也納,必然要尋訪他的足跡。除了代表西洋古典樂的莫札特,這裡也是現代音樂關鍵人物荀貝格的出生地,「荀貝格中心」正是樂迷們親近現代音樂寶藏的地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Fan Club
寶塚歌劇團最特別之處,就是有一群忠貞的粉絲,前仆後繼、無怨無悔地投入,而其之組織嚴謹、紀律嚴明,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除了有劇團官方的「寶塚友之會」,還有支持個別「生徒」(演員)的「會」,另有社會名流成立、會員限額的「愛寶會」、「樹寶會」等,就是這樣縱橫交錯、密不可分的粉絲組織,讓寶塚歌劇能夠百年屹立不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揚帆.2013 NSO@歐洲
NSO要去歐洲巡演了 十六年前去過歐洲,那時樂團的成熟度不高,還沒有自己的特色。但經過那麼多年淬煉,樂團早已有了穩定的聲音。尤其近十年的成績,讓合作的國際大師紛紛驚豔於它的好。於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出去讓更多人認識;於是在外演奏,讓更多人聽見它。 要聽見什麼聲音 就是台灣的聲音,多元,又那麼包容;傳統,又有年輕的活力。既然樂團是又中又西,那麼演奏德弗札克、貝多芬時,也該有個台灣味吧!兩套半的曲目他們準備好讓觀眾有新鮮感,也表現吞吐量。給自己更難的功課、挑戰更高的難度,卻不證明樂團「會」什麼,而是問自己「帶過去」什麼。 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 四個國家、五個場次,從巴黎到米蘭,從烏迪內到成為台灣第一個進入日內瓦的交響樂團,最後在柏林愛樂廳劃下終點。或許十六年前他們會想:「你們能做的,我們也能做。」但十六年後,他們會說:「我們能做,而且更有特色。」 運走六千三百公斤的樂器箱、打包一百廿多個行囊,跨出步伐、帶著自信 NSO,出發!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亮出國樂「台灣印象」 交流中展現自我特色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今年十月中旬至中國巡演,參與「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首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音樂會以「印象台灣」為主題,在指揮蘇文慶的帶領下,一首首的樂曲以各種不同的姿態打動了觀眾的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洲群星匯集 NSO驚豔廣州
與廣州亞運同時,廣州也首度舉行了「2010廣東亞洲音樂節」,演出從十一月五日到七日,由九場節目組成。開幕由小提琴家宓多里打頭陣,閉幕則是大提琴家馬友友壓軸,齊聚多位亞洲知名音樂家,而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也受邀演出。國家交響樂團由音樂總監呂紹嘉領軍,首度踏上中國大陸,演出的就是這個樂季開季音樂會的曲目,精采的表現,讓人驚豔。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法國出口到日本
「熱狂之日」音樂祭 輕鬆享「樂」歡樂園
五月初,國家交響樂團(NSO)應日本「熱狂の日」音樂祭之邀,到東京演出,本刊編輯跟著NSO,首度參與這場音樂盛會。這個音樂祭的創辦概念來自法國,卻在日本創下參與人次的最高紀錄,因為這是為了讓所有人能輕鬆享受音樂而設的園地,馬拉松式的各樣音樂會,連綿不斷的周邊活動,讓整個音樂祭充滿了歡樂悠遊的美好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