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器博物館外觀(李秋玫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帶著「台灣」去歐洲╱第一站:布魯塞爾 探訪布魯塞爾

舉足輕重的「小城」 音樂藝術之都

布魯塞爾不但是比利時的首都,也是歐盟的總部所在,除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藝術之都,尤其是在音樂領域,除了聞名世界的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還有在歐洲樂壇舉足輕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與收藏豐富、頗具特色的樂器博物館。

布魯塞爾不但是比利時的首都,也是歐盟的總部所在,除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藝術之都,尤其是在音樂領域,除了聞名世界的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還有在歐洲樂壇舉足輕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與收藏豐富、頗具特色的樂器博物館。

別看布魯塞爾是個小小的城市,它辦過歷史上眾多關鍵性的會議與展覽、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擁有號稱歐洲最美且被列入聯合國遺產的廣場,而最不容小覷的,還有在歐洲樂壇具有呼風喚地位的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

古老的校區  古典的博物館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成立於一八二七年,雖然官方認定名稱的年代在一八三二,但事實上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一八一三年,是歐洲規模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學院之一。它的重要性不僅是全球頂級音樂賽事——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的舉辦地,那曾經聚集世界級大師任教、孕育出眾多樂壇一流音樂家所創下的影響力,更是音樂史絕無僅有的一段佳話。

一到這個學校,就會被那古典雅緻的建築所吸引,校舍是由荷蘭著名設計師Gen-Pierre Cluysenaar所設計建成的,但內部最有名的,是學校裡的音樂廳。建於一八七六年,義大利式的風格被公認為比利時最漂亮的音樂廳之一。大廳後方有管風琴,由於規模非常適合演奏室內樂或獨奏,所以大賽的第一、二輪通常會在這裡舉行。只可惜校區的歷史實在太悠久,學校目前正設法籌款整修,不對外開放。

不過學校不遠處有個知名的樂器博物館(Musical Instruments Museum,MIM)相當樂於與民眾來往。這座博物館原本屬於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一八七七年開始收藏各類珍貴樂器,但因為後來學校遷址,博物館只好另覓去處。然而因為樂器存放條件及館藏增加速度,迫使博物館又得搬家。一九七○年末,這些館藏只能分布在超過十五個建築物內。直到一九七八年,聯邦政府才警覺必須要為MIM找一個解決方案,因此才協助收購英格蘭舊建築物,規劃展管、儲存與管理。

在經過長時間於其他地方放置、規劃、展覽,至二○○○年新的博物館重新開放。館藏超過八千件,僅有約一千兩百件展出。遠遠看見MIM博物館,就可以發現建築物本身就非常有觀賞價值。外型不但鑲嵌許多可愛的音符,整棟房子還是新藝術風格的經典之作。綿延不絕的柔美藤蔓與裝飾性強烈的花卉曲線,不但突顯建築造型,連內部電梯的欄杆、扶手都美麗一如藝術品。

聽得見歷史  與時並進

展覽內容以樓層分類:一樓是各國的「傳統樂器」;二樓是「西洋樂器的藝術品」,除了想像中的樂器型制外,還將樂器做得像藝術品那般美麗;四樓是「鍵盤樂器」,從大鍵琴、古鋼琴到現代鋼琴……各種形狀、大小、繪畫、裝飾都令人嘖嘖稱奇。最有趣的,是地下一樓的「機械與電子合成樂器」,展示許多當年從傳統跨越到電子時代之間,所發明的用音波、儀器等來開發音色的「樂器」。

整個展覽涵蓋從古代至廿世紀歐、亞、非各地的樂器與創意,讓樂器的演變過程襯著歷史的脈絡,映在訪客的腦海中。最特別的是那些存在歷史名詞中未曾見過的樂器,如今不僅出現在眼前,還能夠透過館方設計的音檔,透過耳機親身聆聽到樂器的聲音,實屬難得。

其他樓層還有紀念品、音樂廳、休息室等,但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六樓間,透過偌大的玻璃櫥窗,可以看見裡面有許多木頭、配件與提琴的半成品,一旁的製琴師正在燈光下聚精會神地工作。這是MIM的一個新計畫,他們在此地設置一個製琴的空間,歡迎提琴家、製琴師與遊客到此交流。當然,MIM與伊莉莎白女王大賽與伊莉莎白女王音樂禮拜堂有著長存的夥伴關係,因此工作室從二○一五年比賽期間起,開始製作他們下單的樂器,並且在二○一七大提琴大賽上完成,未來若這項計畫成功,他們還將邀請其他樂器製琴師駐館。

結束所有導覽也別急著離開,搭著電梯到達十樓餐廳,不但可以享受當地美食,還可以喝杯咖啡。推開窗子走到外面露台,就會發現,無庸置疑,這裡是飽覽布魯塞爾美景最好的私房景點!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達人帶路

小提琴家

陳銳:布魯塞爾,改變了我的一生

布魯塞爾改變了我的生命!二○○九年,我在這裡贏得伊莉莎白大賽小提琴首獎。比賽有三輪,經過前面重重考驗後,第三輪還要被關在賽場七天。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從這個城市的居民、音樂家們面對音樂和文化的態度學到很多。

這個比賽相當困難,加上當時一邊還在美國唸書,一邊飛來布魯塞爾比賽,我有時感到壓力。當時住的地方離「艾格蒙公園」不遠,所以我時常來這裡沉澱、休息。艾格蒙是一位率領群眾脫離西班牙暴政、拯救祖國獨立運動的領袖,可惜最後他不幸被捕而犧牲。後來歌德將這段歷史寫成一齣劇,貝多芬也譜出《艾格蒙序曲》,那種感情澎湃、悲壯卻帶有希望的作品,很有振奮人心的作用。想想這些偉大的人物,自己所受到的煎熬實在是微不足道。

來到比利時,一定要吃的就是巧克力,我最推薦的就是這裡的瑪歌尼尼(Pierre Marcolini)。巧克力可以讓人鎮定,又可以補充能量,品嚐的時候我常想,如果我的琴聲也可以像巧克力那麼純、那麼豐富,那一定很美。而音樂就是這樣,有多少想像力,就會多少的音色出現。我甚至幻想過,吃了這個巧克力,我就會贏!不過我其實沒有想過我會贏,所以當宣布我得獎時,我簡直嚇傻了!當然我期待有好結果,卻不曾期待得獎。但對我而言,比得獎更重要的是這些經驗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好的小提琴家。

還記得幸運地進入第三輪時,站上寶薩藝術中心的音樂廳,我感覺舞台誇張地大,因為我從沒有在那麼大的音樂廳裡演奏過。經過那麼久的歲月,我在明年即將成為這裡的駐館藝術家。再次回來這個城市舊地重遊,我感觸良多,也發現音樂廳已經沒有我印象中那麼巨大了。布魯塞爾,這是我開啟演奏生涯的城市,也是我與NSO首次歐巡的起點,我們在這裡一起成長。(採訪整理 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