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廖末喜舞蹈劇場 提供)
舞蹈新訊

《洄游舞集─流浪女》 舞出漂泊不歇的女工群像

根植南台灣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聯起舞蹈與土地、文學的深度對話。過往曾將葉石濤短篇小說、作家楊逵之妻葉陶與鍾理和之妻鍾台妹生平改編為《紅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邁入第四回合,延續改編文學的脈絡與對女性身分的關注,以擅長描繪小人物血淚的楊青矗之作《工廠女兒圈》為藍本,編創出《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也賦予今昔對照下,女人心事的同與不同。 楊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廠女工為主角,描繪出工業時代中,前仆後繼進入工廠成為小齒輪的女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作業流程中,將自己的青春年華換算為金錢收入,貢獻給己身所出的家族,從而為台灣形塑今日富裕社會的雛形。在文學評論家彭瑞金的建議下,洄游舞集突破過去以舞描述文學女性的風格,選用這個市井小民為主角、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小說,由林宜頻、謝杰樺、李柏金、王乙航選取書中〈鄉下來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飛的年代〉等段落,呈現出女工離鄉背景的徬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誼、工作的辛酸和對未來的盼望運用數位媒體與舞者的肢體舞動,賦予原作跨越時間的當代意涵。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一個熱愛表演藝術的文字工作者,不論在台灣或國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樂中釋放壓力,在舞蹈裡找尋自我,自戲劇中體驗人生,從戲曲裡咀嚼回憶。 看到林文中舞團又要推出另一個「小」系列的作品,第肆號《小南管》,尚未來得及仔細閱讀相關介紹,便毫不猶豫地刷卡買票。從二○○八年的創團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尛》,編舞家在所謂微型劇場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體動作建構,也試圖對文字與意義的對應關係作一番有趣的解讀,最初的《小》如是。接續的《情歌》亦在各式動人情歌的旋律與詞意間,勾勒出張力十足的情感織網。去年的《尛》則在巴赫的平均律裡,玩起了童年積木的遊戲,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換中衝破空間的局限,其展現的獨特創意與簡潔俐落的肢體語彙,不但不能讓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薦。 因此,這次的《小南管》著實令人期待,當現代舞遇到傳統南管雅樂,是接受西方舞蹈訓練的身體,朝向梨園科步的試探?抑或是在餘音繞樑的南管吟唱中,體驗緩慢凝結的時空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字|倪若喬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音樂新訊

現代音協首演作品聯展 十一位作曲家上陣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一九八九年,廿多年來一直以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為宗旨。協會並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ISCM-Taiwan Section)之名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成為會員國。後者這個國際最大、歷史最有久的音樂組織創立得更早,是一九二二年由魏本、亨德密特、巴爾托克、高大宜、奧乃格、米堯等作曲家,在奧地利薩爾茲堡所成立為倡導當代音樂演出之國際性組織。 現代音樂協會成立以來,已舉辦過為數眾多之專業活動,包含了系列演講、座談會、學術會議、音樂會、參與國際性展演活動與邀訪國際音樂人士來台等,並多次承辦作曲比賽。目前已出版十餘張會員個人作品CD專輯。而此次的「2011現代音協首演作品聯展」是成立至今首次大舉辦會員作曲家委託創作及世界或台灣首演作品之發表活動。兩場音樂會將發表十一位從七十歲至二十五歲資深、中壯及年輕世代之會員作品,包括沈錦堂、謝隆廣、林進祐、連憲升、潘家琳、李政蔚,及甫自國外學成歸國的林京美、謝蕙馨,與尚在國內就學的李軒慧、陳一涵、林盈婷等獨奏或室內樂重奏樂曲。由協會所附屬的「現代音協室內樂團」假十方樂集音樂劇場演出。

文字|李秋玫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女性觀點解讀童話《睡美人》

《美麗沉睡者》 還原愛情的殘酷真相

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如何找到呼吸的出口?在日復一日機械般的行為模式中,我們找得到存在的價值嗎 ? 長期關注現代人憂鬱的生活處境,探索女性成長、自覺議題的編導張嘉容,新作《美麗沉睡者》從經典童話《睡美人》出發,以女性觀點解讀這則古老神話,還原愛情的殘酷真相。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舞蹈

現代舞者學南管 追尋心之安頓

林文中《小南管》 挖掘傳統與現代人的關係

因為聽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錄音,讓林文中「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展開了排練場上的南管追尋,林文中帶著舞者學南管,《小南管》演出時也非常後設地讓自己和眾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時而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基本動作)滲透;時而端坐樂師身旁,隨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學唱。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音樂 背起行囊走一趟作曲家的人生之旅

江靖波 親身體會馬勒「此生此世」

透過親身踏勘馬勒生平的足跡,指揮江靖波也更了解馬勒創作的想法與心情,在「樂興之時彩繪作曲家系列馬勒此生此世」音樂會中,江靖波選了他認為是馬勒最個人、最洗練、語法上室內樂成分最強烈的交響曲《第四》與《第九》精選樂章,讓樂迷也能跟著踏入馬勒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顧德曼大提琴獨奏會

在紐約十幾年,自以為天下最好的音樂家跟音樂團體都被我聽過了,沒有全部也有八成吧!回到台灣幾年後,才發現天下好的音樂家何其多!以前覺得在台灣 看世界有點像井底觀天,沒想到在紐約待了一陣子,現在想起來也,紐約的天也大不了多少!娜坦莉.顧德曼(Natalie Gutman)是讓我開眼界的一位音樂家。 不怕被人笑話,說實在的,在紐約的時候我不僅沒聽過顧德曼的大提琴演奏,也沒聽過他的名 字!對她的先生小提琴家奧列格.卡崗(Oleg Kagan)倒是有許多認識。我看到顧德曼的名字是在一九九○年卡崗逝世時的報導上。而聽到她的琴聲是在台灣從她的唱片來的。其實也是個偶然,大概是在一 九九三年吧,那時我熱中於德弗札克的《第七號D小調交響曲》(Op. 70),找到了一張費城交響樂團演出,沃夫崗.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在一九九○年錄製的 CD唱片,在那張唱片中的另一首樂曲竟然是顧德曼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只是透過音響,顧德曼的演出讓我感動不已。之後,我又找到了一張由 她與卡崗及其他三位音樂家演奏(註)的舒伯特的《C大調絃樂五重奏》,同樣令我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已!她本人的現場演出也是幾年前才在台灣聽的,大鋼琴家李希特稱她為「音樂真理的化身」真的不是沒原因! 這樣的音樂家當然要聽!更何況這次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註:這三名音樂家是Richard Lester、Diemut Poppen、Gerard Korsten。

文字|張己任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與臺灣國家國樂團首度合作

指揮家張國勇 趣味曲目揮灑精湛功力

「我給張國勇以莫斯科音樂學院指揮系有史以來的最高分,他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樂團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中國指揮家張國勇的導師,也是俄羅斯名指揮羅傑斯特汶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對音樂評論家們展現的驕傲,更是對於自己學生最高的保證。 擁有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學位的張國勇,是現任上海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他不但與國際著名的樂團合作過系列性的歌劇、芭蕾舞劇、交響合唱等作品,也和他的老師一樣,是公認蕭斯塔可維奇交響曲的最佳詮釋者之一。他的風格簡潔自然又富有熱烈情感,音樂造詣和出色的指揮才華令人讚嘆,不僅掌握交響樂團駕輕就熟,也曾與香港中樂團有多次搭配演出,對國樂曲的處理有豐富經驗。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首度和張國勇的合作,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一級演奏家劉光宇來台演出。胡琴演奏家劉光宇大有來頭,他不但是胡琴大師閔惠芬的入室弟子,也是現任重慶歌舞劇院院長及重慶交響樂團團長。帶來的曲目《螞蟻》是演奏家以重慶童謠《黃絲螞螞》為素材的胡琴協奏曲。樂曲一開始以左手按壓音高、右手撥弦的方式,奏出活潑俏皮的旋律作為序奏。接著使用胡琴特有的滑音配合打擊樂,輕快地將整首童謠唱出。整首樂曲在簡單的旋律基礎上做變奏,表現螞蟻那種伸出觸角向外探索的逗趣形象。特別是劉光宇的詮釋不僅肢體十分具有戲劇表情,在後段的急板有大段的快速音階,聽來趣味性高,但沒有高超技巧絕對無法達到那種輕鬆愉快的感受。 《桃花要過渡》取自歌仔戲的車鼓調,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樂曲。故事描述著桃花姑娘急著要渡河,卻碰上擺渡阿伯故意刁難,要她唱山歌比勝負,只要贏了就免費載她過河,但是輸了可就要當他的老婆。聰明的桃花不甘示弱,約定好了以十二個月份為主題搭唱。擺渡阿伯想盡辦法調戲桃花,但桃花也不是省油的燈,用歌詞暗諷對方老不修、不知醜、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就這樣一往一返,讓阿伯知難而退,免費載她過河。以這個故事作背景,笛演奏家暨作曲家陳中申發揮創意,將它發展為雙笛協奏曲,以曲笛和梆笛暗喻阿伯和桃花的對話,在樂曲進行中獨奏、合奏,互相較勁、互別苗頭。而樂團的角色就成了看熱鬧的民眾,對兩把笛子品頭論足,有時叫好、有時給噓聲,熱鬧喧嘩並且戲感十足。而本曲也將由陳中申本人與NCO團員劉貞伶擔綱,師徒二人聯

文字|李秋玫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音樂新訊

三位鋼琴大師 展現「88鍵的國樂新天地」

近年來一直以和西洋樂器合作、並藉此將國樂推展至國際的台北市立國樂團,繼小提琴、長笛、薩克斯風、長號及和打擊之後,即將再以鋼琴這個構造最複雜、和聲最豐富的樂器聯手,再度突破傳統音樂既有的限制。 從《黃河》鋼琴協奏曲之後,殷承宗一直就是本曲詮釋的最佳代表。五十年來,這首具有道地中國內涵的樂曲不但膾炙人口,也常常改變型態,與國樂團做協奏演出。然而,兩者的合作僅限於此嗎?那可不一定!這次的演出除了殷承宗外,北市國更邀請了台灣的驕傲陳必先擔任主奏,首演中國作曲家梁雷給鋼琴與大編制國樂團的作品《記憶的弦動》。擅長以現代技巧及精神賦予作品新生命、並且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她,自是觀眾最大的期待。此外一九七五年法國隆提博大賽冠軍的俄國鋼琴家魯迪(Mikhail Rudy)也特別應邀在這場音樂會帶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位鋼琴家、三首協奏曲,將帶領觀眾聽見鋼琴與國樂共同開拓的國樂新天地。

文字|李秋玫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布魯克納《e小調彌撒》 純管樂編制唱出虔誠之心

從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八年,短短的五年之間,布魯克納一連創作了三部大型的彌撒作品及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這些作品的成熟度創造出他獨特的風格,同時也奠定了大師地位。而這個時期的作品,就以他的《e小調彌撒》最被人們讚賞。 這位浪漫派後期重要的德奧作曲家,出生在音樂世家,從小跟隨管風琴演奏家的父親學習音樂,因此布魯克納不僅以作曲家聞名,在管風琴上的造詣也非常高。由於他本身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信仰影響他的音樂創作非常大,因此在《e小調彌撒》中,時時可窺見他在宗教與管風琴兩方面所著重的影子。作品中他使用高達八個聲部的混聲合唱及由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低音管、四支法國號、兩支小喇叭及三支長號所組成的純管樂編制,營造出來的豐富和聲就如同管風琴特殊的「塊狀」聲響一般,不但是非常罕見的編制,也可說是以布魯克納特有的浪漫手法來詮釋虔敬、抑扼、沉痛或輝煌的力量。 《e小調彌撒》將由甫自美國返台的吳尚倫擔任指揮,演出經驗豐富的他曾連續兩年獲選入「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 2007 2008),現任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指揮。經典曲目加上台北愛樂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的龐大陣容,令人期待。

文字|李秋玫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戲劇

戲中戲中戲 刻畫京劇百年史

《百年戲樓》訴說伶人往事

為敷演京劇百年風華,國光劇團新戲《百年戲樓》,首度嘗試以舞台劇的形式,邀請新生代編劇趙雪君、現代劇場編導周慧玲和藝術總監王安祈共同編寫劇本,運用「戲中戲中戲」的手法,刻畫京劇發展中「男旦盛行」、「海派京劇」、「樣板戲」三個不同時代的樣貌,由京劇演員現身說法演繹京劇百年歷史,也是從京劇視角觀看、見證民國的百年史。

文字|廖俊逞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舞蹈

群星年度競技 一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

「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與韓國舞劇《沈清》

每年的芭蕾盛宴「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今年已經來到了第五屆,除了一樣邀來各大名團的明星舞者展演精采經典舞段,主辦人王澤馨更特地請舞星們也帶來他們的現代芭蕾舞碼,讓台灣觀眾一次盡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的繽紛多姿。而這次更同時邀請了韓國環球芭蕾舞團的舞劇《沈清》,王澤馨希望透過這個演出,讓台灣觀眾了解,「東方人也可以把芭蕾跳得精采又好看!」

文字|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音樂 將與英國室內管絃樂團訪台演出

希拉蕊・韓 成功拓展創作與欣賞的兩端

兼具才氣與美貌的新一代小提琴偶像希拉蕊.韓,除了以灌錄的專輯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更擅長以網路與樂迷保持密切互動,也以邀請廿七位作曲家為她創作安可曲的方式,推介現代曲目也自我挑戰,成功地拓展了創作與欣賞的兩端。四月她將與室內樂天團級的英國室內管絃樂團一起訪台,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李秋玫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戲曲 搶救老戲 復刻重編

李寶春精心錘鍊 演出老戲的現代精神

文武老生李寶春的「新老戲」系列是他的金字招牌,標榜以現代精神體現傳統京劇的樣貌及精華唱段的寓意。這回的演出邀請京劇界名角孫正陽、楊燕毅、王豔、黃宇琳、田磊,排出的劇目堪稱是瀕臨絕種的保護類老戲,包括《巴山秀才》、《鳳還巢》、《斷密澗風雲》,及兩岸首次演出的《渭南之戰》。

文字|廖俊逞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音樂 細膩「原」聲訴說代代不滅之愛

《米靈岸音樂劇場》 傳唱祖先的睿智

沒有文字的原住民族,運用一則則動人的寓言與傳說,從床邊故事說起,讓老祖先的睿智與教誨一代代地傳遞下去,這些故事,就是排灣族語中的「米靈岸」。RS傳唱者劇團的藝術總監芮斯與團長胡建,結合吟唱、儀式與音樂的說故事方式,打造《米靈岸音樂劇場》演出,讓觀眾也能感受到這令人感動的代代相傳之愛。

文字|李秋玫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誠品春季舞台《Re/turn》

文字|林葦芸 白天沉淪在紀實的工場,晚上耽溺於虛擬的劇場。世事愈無常,記性愈貧乏,遺忘的時光大片崩落,取巧從看過的劇碼裡挑出精華片斷,拼貼剪輯成自己的人生充數,活該搞得虛實不分。ㄟ,這陀螺到底會不會停啊。 什麼?穿越時空?腦海裡馬上浮現米高.福克斯發動那台時光車。時逢奇幻當道,劇場已經落後小說、電影、偶像劇,當然不能裝聾作啞太久,這下總算等到《Re/turn》。就天文物理學來說,穿越時空早已有路可循,蟲洞就是聖杯。不過霍金博士鄭重警告世人,千萬別搭時光機去顛倒因果。很奇怪,創作者對於大師的苦口婆心就是沒在聽,一心執意要硬闖禁地,解開時空的枷鎖,扭轉生命歷程的環節。這下連看戲的都好奇心大起,顧不得天機不可洩露的警世寓言,想看看潘朵拉盒子裡究竟有什麼玄機。 回想當年在實驗劇場一口氣拼完六小時的《K24》(意外為日後八小時的《眾聲喧嘩》做了暖身),多虧劇本妙語如珠,帶動前俯後仰的筋骨舒展,才沒長出骨刺,感激涕零。幾年下來,台南人劇團已經登上國家戲劇院儼然成了新世代天團,格外期待蔡柏璋袖口裡變出的新把戲。不得不佩服,誠品春季舞台真是精益求精,○九年《膚色の時光》有雙面舞台,今年的《Re/turn》有六個開放式結局。逼得容不下缺憾的戲迷不僅面臨買一張票以上的抉擇,還得求天公保庇不會重複看到同一個結局。《Re/turn》可以是回歸,可以是再翻轉,也可以是旅程的諧音。期待穿越四度空間的這一路上,有動人的風景。

文字|林葦芸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北市國「88鍵的國樂新天地」音樂會

在四月份的節目表上,出現了一個少見組合的新鮮選擇:由臺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三位鋼琴巨匠,包括了陳必先、殷承宗、與米卡魯迪,共同帶來融和東西新舊 文化的精采曲目。《黃河鋼琴協奏曲》首演者殷承宗、米卡魯迪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出肯定是精采可期,然而其中讓筆者最感興奮的是:陳 必先老師又要挑戰新曲目了! 在新人輩出的當今樂壇,暴紅的新銳音樂家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禁得起時間巨輪考驗依然在樂壇屹立不搖的人,那必定有其過人之處,值得令人好好研究學習。 台 灣首位以資優天才身分出國留學的陳必先老師,曾在某大師班的場合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認為staccato(編按:斷奏)是用彈出來的?或是用聽出來的 呢?」這種思維邏輯充分展現她在面對音樂的堅持:嚴謹的態度和無懈可擊細膩的追尋;同時,她一路走來累積的成就令人欽佩,縱使盛名遠播,但她仍不斷挑戰自 我極限,持續演出許多當代的全新創作,這種精神與風範,每每總讓渺小的自己在台下感到猶如醍醐灌頂的震撼與感動。 寫到這裡筆者已是迫不及待,帶著歸零放空的心,期待陳必先老師的演出。

文字|湯婉君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領軍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訪台演出《天鵝湖》、《吉賽兒》

不朽的芭蕾伶娜 卅二鞭轉丰采再現

曾是波修瓦舞團第一女主角和美國芭蕾舞團首席舞者的妮娜.安娜妮婭舒薇莉,廿年前曾首度訪台主演《天鵝湖》,以兩度表演黑天鵝的卅二鞭轉絕技,成為台灣觀眾心中的傳奇。如今擔任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她,將領軍訪台親展天鵝公主丰采,超越芭蕾伶娜的年齡限制,再現舞台傳奇!

文字|鄒欣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素簡舞台 歌曲聯篇

音樂劇《玫瑰人生》 吟唱法國香頌歌后琵雅芙傳奇

講述法國香頌女歌手艾迪.琵雅芙(Edith Piaf)傳奇的音樂劇《玫瑰人生》,沒有華麗的機關佈景,也沒有盛大的舞蹈場面,素簡的舞台上,就是一個歌手、一個旁白、一個手風琴師,加上黑色幕布和一副桌椅,但女主角娜塔莉以略帶沙啞的嗓音唱法國香頌,用歌聲成功詮釋琵雅芙的華麗與蒼涼,帶著觀眾走過她戲劇性的人生。這齣音樂劇從四年首演迄今,已巡演了廿多個國家,演出六百多場。

文字|廖俊逞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舞蹈新訊

焦點舞團《逆》 經典重建X新生代編創的共舞

由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應屆畢業生組成的焦點舞團,雖無固定駐團編舞家,而是以每年重演國內重要編舞家作品的方式,讓接受多年訓練、技巧紮實的學生舞者們擁有一個繼續跳舞的平台。創團七年來,曾經重製演出的重要作品,包括林懷民《白之Ⅲ》、張曉雄《春之祭》、孔和平《蘭花鑼鼓》、楊銘隆《東風再現》、鄭宗龍《記憶》等,同時亦推出學生編舞家獲獎新作,令每年年度公演頗有集結編、舞精銳、一氣盡出的意味。 今年在經典重建方面,帶來羅曼菲於一九九七年為學生編創的《無伴奏》,並由當年原舞者,同時亦是雲門舞集2創始團員的楊孝萱擔任重建。新創則主打香港城市當代舞團駐團編舞家邢亮為此次公演量身訂做的新作品《無題》;邢亮甫於去年秋天在香港發表《六度》,從「無色無相」、「無我無涯」等概念出發,挖掘「天人合一」的身體動作觀,這次亦以「無」為題,讓人好奇是否延續前作的探索。此外,另有十一支新銳創作者的舞作發表,展現年輕創作者的機敏、幽默與想像,也足見編舞新世代火力全開的創作力。

文字|鄒欣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