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香蘭》要重現「黑貓歌舞團」那個燦爛輝煌的跳舞時代。(尚和歌仔戲劇團 提供)
戲劇

走過跳舞時代 看見女人堅韌身影

台語音樂劇《白香蘭》

尚和歌仔戲劇團的音樂劇《白香蘭》,改編自團長梁越玲之母陳蘭的真實人生故事。女主角曾是「黑貓歌舞團」成員,也曾在歌仔戲團演出,如同許多堅韌的台灣女性,在丈夫過世後一肩挑起養家活口、扶養子女成人。融合傳統歌仔戲和西方歌舞劇的表演形式,《白香蘭》是一齣跨越傳統和現代的台語音樂劇,由作曲家李哲藝創作的專輯《一蕊香蘭》,更入圍今年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

尚和歌仔戲劇團的音樂劇《白香蘭》,改編自團長梁越玲之母陳蘭的真實人生故事。女主角曾是「黑貓歌舞團」成員,也曾在歌仔戲團演出,如同許多堅韌的台灣女性,在丈夫過世後一肩挑起養家活口、扶養子女成人。融合傳統歌仔戲和西方歌舞劇的表演形式,《白香蘭》是一齣跨越傳統和現代的台語音樂劇,由作曲家李哲藝創作的專輯《一蕊香蘭》,更入圍今年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

台語音樂劇《白香蘭》

8/6  19:30

8/7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7-2859901

一九五二年,台灣前輩作曲家楊三郎和好友共同籌組「黑貓歌舞團」,正式揭開了台灣早期歌舞團的黃金時代。舞台上炫麗的服裝、美妙的少女歌舞,加上講究的佈景、龐大精緻的道具、摩登的爵士舞蹈,以及新式迷人的西洋爵士音樂演奏,浩浩蕩蕩多達四、五十人的龐大陣容,歌、舞、戲交織的演出形式,營造出日本寶塚、松竹歌舞團的氣勢排場。雖然「黑貓歌舞團」在一九六五年就因電視等大眾娛樂的興起而沒落,但對走過四、五○年代的台灣人而言,黑貓歌舞團無疑是一個鮮明的時代印記。由尚和歌仔戲劇團推出的台語音樂劇《白香蘭》,即要重現那個燦爛輝煌的跳舞時代,劇中主角白香蘭,則是團長梁越玲之母陳蘭的真實人生故事。

將母親的真實故事搬上舞台

梁越玲說,今年七十六歲的母親梁陳蘭是黑貓歌舞團創團成員,後來被新美都歌仔戲團找去當台柱,廿歲聽父母之命回到高雄家鄉與從未見面的夫婿結婚,生了三男三女;陳蘭與金龍婚後,因生活的壓力加上兩人相差十五歲的巨大鴻溝,兩夫妻常為細故爭吵,金龍甚至為反對陳蘭重出江湖演出野台戲,竟將陳蘭的戲服剪破……後來夫婿意外身亡,梁陳蘭卅三歲就守寡,最小的孩子梁越玲當時不到四歲,為了撫養六個孩子,她推著小吃攤四處謀生,甚至還做過板模工。「母親的故事是一幕幕酸甜苦辣的生命樂章,數十年來甘甜的交響著,也常常感動著我,選在尚和歌仔戲劇團十五週年首演,不只是回顧、更是我和母親之間的血脈傳承。」梁越玲說。

《白香蘭》帶觀眾走進五○年代黑貓歌舞團及內台歌仔戲的盛況,重溫台灣古早社會的純樸民風。故事以兩條主線交錯進行:被迫派到日本當軍伕的金龍,戰爭平息後,落腳海南島,然為了落葉歸根,他以所有的積蓄造了一艘大船,並邀集許多同鄉一起回台灣。為貼補家計,十六歲離家的陳蘭,誤闖黑貓歌舞團,成了眾所矚目的新秀「白香蘭」。黑貓沒落後,轉戰台北新美都演出歌仔戲,一路演到高雄,沒想到居然和素未謀面的金龍走進婚姻,歷經了生兒育女的喜悅、經濟的壓力、夫妻的衝突,陳蘭終卸下戲服,選擇一家人的緊緊相依,直到金龍意外離開人世,陳蘭面對命運,再次做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擇……

創作專輯《一蕊香蘭》獲金曲獎加持

融合東方歌仔戲和西方歌舞劇的表演形式,《白香蘭》是一齣跨越傳統和現代的台語音樂劇,由作曲家李哲藝創作的專輯《一蕊香蘭》,入圍今年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李哲藝表示,這是他首次為台語音樂劇作曲,「台語是我的母語,每一種語言都有它最美之處,透過音樂的表現會令語言之美更形壯大與感人。這次的劇本令人感動,真實故事搬上舞台,更有台灣傳統女性堅毅之美於其中,寫這齣戲的音樂,會讓我想到自己的母親,所以我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在工作的。」李哲藝強調,台語因為音韻豐富,所以旋律的創作上必須非常小心,稍有不慎便會讓聽歌的人聽不懂在唱甚麼;而這次的音樂演奏編制也是非常獨特的,國樂加上西樂的搭配,有著西方音樂劇的豐富和聲,也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韻味,這樣的編制在全世界的音樂劇稱得上是獨一無二。

《白香蘭》於去年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今年進軍國家劇院,成為高雄第一支登上國家戲劇院的在地表演團隊,明年更將於高雄全新打造的國際級表演場所「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擔綱開幕演出。該劇由楊士平導演,音樂劇實力派演員洪瑞襄、程伯仁主演。服裝設計林恆正、舞台設計王世信皆是一時之選。梁越玲說,劇中懷舊的場景與歌舞橋段,不僅讓老一輩的觀眾回味無窮,創意新穎的導演手法、溫馨又不失幽默的劇情編排,更能吸引新世代的目光,藉由該劇帶動世代交流,一同找尋對台灣文化的記憶與感動。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黑貓歌舞團  台灣人的溫馨記憶

一九五○至六○年代風靡台灣的黑貓歌舞團,由歌謠作曲家楊三郎成立。在民生娛樂極度缺乏的年代,「黑貓歌舞團」的精采演出曾經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溫馨回憶。相對於南管、北管、歌仔戲的傳統性,台灣歌舞團的演出型態,深受日本歌劇團如「寶塚」、「東寶」或「松竹」的影響,顯得時髦、流行和文藝性。

黑貓歌舞團的組織龐大,設有文藝著作部和演出企劃部,不定期出版《黑貓名曲選》歌冊,發表本土作曲家的創作,如〈孤戀花〉、〈春風歌聲〉、〈勸浪子〉、〈思念故鄉〉、〈秋風夜雨〉、〈港都夜雨〉……等。此外,也廣泛介紹世界名曲,不論是爵士樂風快節奏舞曲或拉丁音樂的倫巴,都具備高度演奏技巧的水準。楊三郎平時作曲,也為該團編寫演奏樂譜,並且指揮樂團參與演出。

該團舞蹈部門聘有那卡諾、白鳥生等老師從事編舞,指導篩選青春窈窕的女舞者擔任表演。節目內容約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樂隊演奏西洋流行爵士樂,搭配大型歌舞開場;第二部分則是以輕鬆愉快的流行歌舞為主軸;第三部分則大多安排戲劇性的演劇。當時,最受女性觀眾歡迎的是愛情及家庭倫理劇,男性觀眾則最愛看俠義武打劇,其中又以《廖添丁》一劇最受歡迎。

一九六五年,電視逐漸興起及普遍,黃色歌舞團持續盛行,使得正派經營的黑貓歌舞團逐漸流失觀眾群。在情況不見改善之下,楊三郎忍痛將風光了十多年歲月的黑貓歌舞團頂讓給他人繼續經營。(廖俊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