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上帝創造的樂器 魅力無限的人聲饗宴
人聲,是上帝所創造的唯一樂器,因此自中世紀開始,教會與人們即用最純淨的聲音來讚頌上主,而這類的歌聲的名字就是「阿卡貝拉」(A Cappella)。近期此類歌唱形式的團隊不但在國內外比賽佳績頻傳,更以創新的歌唱模式登上國外知名音樂廳。因此兩廳院將國內最頂尖的團隊齊聚,舉辦「純粹人聲.阿卡貝拉」,讓觀眾在一場音樂會中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精湛的人聲藝術。 成團已屆十五週年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以古典的歌聲贏得了西方國家的肯定,至今已獲得十七座世界合唱比賽大獎,更曾被國外樂評讚譽該合唱團的歌聲是「來自東方的聲音奇蹟」。由台灣的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組成的「歐開合唱團」,除改編爵士為主要演出風格外,也將原住民古調改編成阿卡貝拉版本演唱。「Voco Novo爵諾人聲樂團」的風格更為特殊,將阿卡貝拉與辛棄疾、漢代古詩十九首等古代詩詞結合外,還將白靈的新詩、謝宇威的客家歌曲重新演繹成一種華語的特殊風情。而利用麥克風維妙維肖地模仿樂器來伴奏,則在「公共澡堂人聲樂團」的表演中作壓軸。融合電子、古謠、打擊等不同的歌聲,整晚的璀璨音響,沒有任何「樂器」伴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迎接新生與再造
日前和一位資深記者聊天的時候,她笑稱說似乎可以退休了,因為從她剛開始跑新聞時就耳聞的文化部,終於成立了,彷彿她也了一樁心事,無罣礙了。我欲深究這歷程的種種,她揮了揮手,說這事有太多的故事。那未來呢?我問。她又揮了揮手,想開口卻又停了下來,謙遜地說:「我也不見得搞得懂,也許未來還有更多的故事。」但無論如何,經歷了廿幾年,中華民國的文化部終於誕生了。 回首過往,從一九八一年文建會成立,八八年時政府首次拋出成立文化部的想法,在引發眾多的討論、擱置、重提中;在「文化體育部」、「文化及觀光部」等眾多組織架構的改變下,終在二○一○年「行政院組織改造法案」三讀通過後,才有了法源依據的文化部,於上個月五月廿一日正式掛牌上路。 正因為文化部經歷了這麼多的討論、轉折與整合,相信許多人對於剛成立的文化部到底是圓、是扁、下轄那些事務,都可能如同瞎子摸象,搞不太清楚。而首任的文化部長與團隊,在面對組織再造、預算規劃等千頭萬緒的問題之際,不知他們是否了解這新誕生的小BABY,其實早已承載了眾多人民對它的諸多期望。所以在本期的雜誌裡,編輯部特別製作了「文化部登場,我希望」特別企畫,盼能藉由本刊的介紹,讓讀者了解什麼是文化部與它即將面對的問題;也讓一些表演藝術界的工作者與民眾,提出他們殷切的期待。 文化是需要時間去累積的,文化政策也是,急不來的。那文化部呢?其實各界藝文人士關心的議題繁多,例如各類文化資料庫的建置、採購法對於表演藝術界的困擾等,但我們不得不省去許多細瑣、卻仍關乎未來台灣文化發展的討論,因為我們似乎也覺得應該放慢腳步,期待文化部它抽芽生枝、逐漸茁壯。雖然我們仍憂心在現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下可能嗎?慢得下來嗎?就如同文化現在要如何在以經濟掛帥、尋求創價等文創概念下,擺脫被強行架構在產值、產業上的現況一樣?也許政府需要全新的思維,也許這才是剛成立的文化部,應帶領人民的去思考、沉澱的方向。 近年來,高雄市隨著硬體建設逐步成形、以春天藝術節帶動展演與觀賞氛圍,藉人文景觀再造了城市風貌,這個迷人的港都逐漸出現文化都市的氣勢。本刊編輯也特地南下採訪,做了第一手的報導和在地的文化觀察,並透過當地藝術家的導覽,介紹到高雄一遊時,可以造訪的藝文景點。 當然還有不可不提的,NSO的年度跨國製
-
專欄 Columns
春風秋雨
別老跟自己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自由自在,過去我怎麼怎麼,現在我如何如何,這都沒用了。就是「現在」,現在在深山裡,就深山裡,在沙漠裡就沙漠裡,在大海的風口浪尖裡,就風口浪尖裡,在大糞坑裡?那如果能待得住,那也就在糞坑裡了;只要一想到萬一:隧道裡著火的那輛車是我!就算在哪裡都得「該幹什麼幹什麼」
-
專欄 Columns
陳年往事(下)
就在上完那堂課之後,我快樂得不得了,體會到能感受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原來是跳舞最大的樂趣。不為別的,以為會成為舞蹈明星的大夢,原來只是兒時不清楚自己的假象。自小一路走來會使自己繼續堅持跳下去的原因,就只因為「我真是喜歡跳舞這回事」啊!一種豁然開朗的愉悅,再度把我帶回到舞蹈教室裡頭。
-
專欄 Columns
牽阮的手
另一個公證紀念日,只有在記得時我們才會慶祝。方式通常只是寫個卡片,還是一起吃個晚餐,或是給對方來場按摩而已。但今年,我突然在公證日那天下午想起這件事,而且我有個靈感,想要來唱那一首我正在認真學、好美的台語歌送給我太太。她並不知道我在學這首歌,所以這一定會是個驚喜!
-
專欄 Columns
報
不管哪一種,「報」都是一個審判的情境。完全符合現在多數媒體的「報導」,同樣是秉持著公平、公正的面貌的一場審判大會;更不用說「報仇」基本上就是懲罰有罪之惡人的正義行動。
-
紐約
「東尼獎」齣齣獲提名,個個沒把握
美國的戲劇盛事東尼獎,日前揭曉最新一屆的入圍名單,《曾經》與《彼得與摘星人》分別以十一項與九項提名,分占今年東尼獎提名的音樂劇和舞台劇類提名榜首,而剛從研究所畢業的女演員雅莉安達也因在Venus in Fur中的精采表現或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但整體來說看不出誰是眾望所歸,也顯示了這一屆的競爭激烈。東尼獎頒獎典禮將於六月十日舉行。
-
柏林
榮耀與抗爭並行 「戲劇盛會」讓戲迷熱血沸騰
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年度劇場盛事「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於五月四日至廿一日於柏林「柏林藝術節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舉行,十齣由獨立評審團選出的德語劇場年度精選,在柏林接力演出。這次主辦單位把獎金兩萬歐元的「柏林劇場獎」頒給知名劇場女演員蘇菲.侯依絲;而會場內也出現戲劇學生為學校爭取資源的抗議聲。
-
倫敦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演出狀況多 竟引發劇場禮儀爭論
當代史詩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再度搬上舞台並展開世界巡演,五月初在倫敦巴比肯中心首演當晚,卻頻頻出狀況,不僅延遲了半小時開演,途中更因為技術問題必須中斷演出。而演出時觀眾席出現數次的閃光燈,也引發社群網站的熱烈討論與回響,甚至歸結出「新版劇場禮儀」。
-
巴黎
新秀搖籃被迫轉型 誰能救救維萊特劇院?
被視為劇場新秀搖籃的維萊特劇院,在巴黎市政府與文化部的協議下,收到行政命令告知要挪作爵士樂的演出場地,令劇場界人士群起反對,連署要保留這個創意園地。許多人都把維萊特劇院即將關門當作巴黎文化政策衰敗的徵兆之一,在好大喜功的思維下,公私部門的預算都成了錦上添花的用途,真正能培養藝術種子的土壤,也就是地方性長耕型創作空間只能被犧牲
-
北京
「中法文化之春」 展現法國文化戰略全球布局
邁入第七年的「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從四月到六月,以北京為中心幅射涵蓋中國廿四個城市,共推出一百卅四場包括電影、戲劇、舞蹈、等等活動,主力放在年輕族群會感興趣的「非主流」藝術,也不忘深耕「植入」法國影響力於中法聯合製作。透過組織性的縝密運作,法國政府藉此進行國內新興藝術的扶植與文化的戰略性輸出。
-
香港
香港需要怎樣的文化局? 文化界關心擔心各表態
香港即將上任的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成立文化局,是否會讓香港文化發展出現契機,是這幾個月文化界的熱門話題。「文化界聯席會議2.0」剛於五月十二日舉辦的「文化變局論壇」,短短一週的宣傳時間,卻凝聚了百多名文化界及學術界老中青朋友出席。當日發言踴躍而正面,但也有有與會者說「少了怨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經典舞劇《舞姬》 東方風情中的三角悲戀
美國唯一的國家舞團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簡稱ABT),暌違台灣十二年後,將再度訪台,以一百卅人的大陣仗,帶來規模宏大、國內尚未曾全本演出的《舞姬》以饗觀眾。這齣由古典芭蕾教父佩堤帕編創十九世紀末的舞劇,結合當時流行的東方風潮,以印度王宮為背景,鋪陳一段三角戀悲劇,不同於公主王子式的童話情節,呈現人性的神秘陰暗。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量.度》 河南梆子再與莎翁交手
繼《約/束》之後,臺灣豫劇團再度挑戰莎翁經典,這次挑上的是喜劇《量.度》,透過研究莎劇多年的學者彭鏡禧與陳芳的編修,這次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而導演呂柏伸更期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作家
潘惠森 用「無聊不正經」 回擊虛無現實
「你大概覺得我不正經吧?」說這話的人是潘惠森,香港劇場界代表人物,知名的劇作家,他的戲通常帶著濃濃的庶民味道,內容大都刻劃市井小人物的小悲小喜,甚至被批評「無聊」、「荒誕」,像即將於六月在台演出的代表作《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劇情就是四位主角在大廈的頂樓上,不斷想盡各種辦法要「飛」到「對面」。潘惠森用荒誕奇想的筆觸解讀變動中的香港社會、鋪陳老百姓的無奈,面對現實的虛無,他就用無厘頭、笑謔、無聊、惡搞等手段予以回擊。
-
焦點專題 Focus
自東徂西 輾轉羽化紅塵
《蝴蝶夫人》是歌劇大師浦契尼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首演於一九○四年的歌劇,劇本靈感來自於從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舞台劇,再融入另一本小說Madame Chrysanthme的觀點。更因為首演出師不利,浦契尼歷經多次修改,才完成目前大家常演出的第五版「標準版」。這隻歌劇舞台上的蝴蝶,終究在紅塵冉冉中,找到不朽的地位。
-
焦點專題 Focus 來到蝴蝶夫人的長崎故鄉
爬上石板坡 拜訪秋秋桑的哥拉巴園
如果在街上問路尋找「蝴蝶夫人」住過的地方,路人會微笑告訴你,那是個叫做「哥拉巴園」的紀念公園。主人哥拉巴娶了長崎姑娘「阿鶴」,也成為《蝴蝶夫人》角色的原型,所不同的是,阿鶴嫁給哥拉巴之後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哥拉巴也終其一生都在日本度過。
-
焦點專題 Focus
殖民時代下 歐洲人眼中的美國與日本
《蝴蝶夫人》的音樂呈現了異國婚姻/愛情要面對的文化、認知、價值觀等等諸多差異,作品的成功,也在其他領域引發諸多山寨版,例如音樂劇《西貢小姐》等等。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於許多人生活週遭,隨處可見《蝴蝶夫人》劇情元素的縮影。聆賞浦契尼《蝴蝶夫人》的當下,跨越時空的感受油然而生,更非一九○四年的首演觀眾所能預見。
-
焦點專題 Focus
浦契尼精心雕琢 脆弱如蝶的異國悲戀
以悲淒哀傷的異國情緣為底,作曲家浦契尼以多首動人唱段鋪陳雕琢劇中人的心理轉折與情節:從第一幕的幸福婚禮、兩情相悅,對照第二幕被夫婿拋棄、竟還被要求帶走兒子的悲劇,秋秋桑最終選擇「光榮地死去」,哀淒的歌聲中,讓世人留下永恆的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