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曲 穿舊鞋走新路
談《宰相劉羅鍋》的「舊」與「新」
京劇藝術走在時代的洪流中,接受時代嚴格的檢驗考核,各種因應方式相繼產生;《宰相劉羅鍋》是其中較為大衆接受的因應方法之一。同時,也顯示京劇從業者多年來在自我摸索的成長過程、與在劇種新舊的傳承中,找到平衡與自信的嶄新定位。
-
音樂
合唱環遊世界,各唱各的調?
團員平穩的汰換率是維繫一個職業團體演出水準的要素。反觀今日台灣的合唱生態,各地山頭林立,這種個人主義的表現,使得台灣的合唱音樂在數量上雖然激增,但在品質上仍舊不足。
-
音樂
熱情激昂的歌劇饗宴
一般管弦樂團最容易出差錯的銅管樂部分,在立陶宛歌劇團裡並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精確的整齊與嘹亮的音色,讓人聽得熱血都快沸騰起來。
-
舞蹈
電腦推算下的太極「氣」韻
舞者出身的余金文,善於運用新科技的特質,肢體不但展現了爆發力、彈性和延展度,還凸顯出他在情緒張力及融合不同文化肢體方面的努力。
-
戲劇
笑裡藏刀 評《臺灣人間(兼)神》
劇作家特別用一種接近荒謬劇場的寫法,賦予整齣戲一種在寫實中蘊涵超寫實況味的喜鬧劇/卡通/無厘頭基調。而這一點到了導演Brad Loghrin(龍威德)手中可以說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
戲劇
失落於天地間的「走影者」
坊間論者一再提到X小姐在「尋找自我」,然而姚一葦寫的是個體喪失記憶的苦楚及其引發的社會焦慮。要說劇中涉及追尋的主題並無不可,不過那是社會衆人在尋找她的自我,而不是她本人在尋找。導演蔣維國邀請觀衆在人群中辨認X小姐的身影,恰如姚一葦請出不同的社會人士確認X小姐的身分。
-
戲劇
演出務本,改編有道
從台灣劇場的生態著眼,香港話劇團的這場製作最値得稱許的,或許是改編的部分所透露導演對於原作的理解。楊世彭在保留雙關義的修辭技巧和文字遊戲的幽默筆調之餘,竟又能同時兼顧整個製作的文義格局,令人佩服。
-
戲劇
被框住的英雄人物 評《商鞅》
商鞅精神一如雷鋒精神,無比銳利地刺中中國國家體制,是這樣地切合實際,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才讓中國總理朱鎔基觀劇落淚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備忘圖象的沉澱
如果我們對華文戲劇節的期待不止於一場嘉年華式的大拜拜,如何才能凝聚力量,將演出成果刺激學術上的精進,同時反過來以學術的探討對演出的品質產生正面的影響, 恐怕是戲劇節落幕之後更重要的智慧沉澱了。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異地試煉,不完美的平衡
在國王學院教堂那個特定的空間裡,經過這幾百年的時間,筆者相信,在三十名合唱團歌手和學院教堂的管風琴之間,已經達致某種聲響的平衡。一旦到了別的場地,譬如台北的國家音樂廳,人聲與樂器的平衡就可能出現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關於黎明前的擺盪與斷裂,種種
穿過闃黑、隱現、透光、白亮的各個戲劇層次,從夢中的游泳到夢醒之際的現實面,藉著希望、恐懼、猶疑的各種情緒,交錯組合而成的每個情節段落,乍似無序地散置著,但不管是導演、演員或編劇,乃至角色的設定,都是依稀相仿地重述、描摹著類似的人生圖像──三十歲的而立夢魘或夢想。
-
回想與回響 Echo
才子佳人應猶在
事實上,「愛情」裡的人性若琢磨得好,愛情戲的藝術價値和它的票房價値是一樣高的。何況這是歌仔戲原本擅長、且頗有基礎的類型戲。在「改良」的道路上,沒有理由放著這條活路不走。
-
他山之石
什麼樣的音樂文化,什麼樣的樂評?
柏林的《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屬於比較嚴肅的、知識性的報紙,該報的藝評由不同領域的數十位藝評家輪流執筆。柏林除了擁有一流的樂團、音樂家外,也有相當數量具修養的觀衆和嚴厲的評論家,讓世界各地來的客席演出者不敢掉以輕心,也因為這樣的良性循環,讓柏林的音樂水準能永遠保持。
-
現代音樂盒
散文與音樂並行
除了對音樂的熱愛,羅倫也埋首於詩集、散文創作中,而這些詩作也都成為日後創作藝術歌曲的歌詞。
-
表演書房
「女性化」的結束?
McClary指出,性別及性慾隱喻經常被運用在音樂敘述(如調性及結構)中,像一九七〇年版的哈佛音樂辭典裡就提過「男性化」的終止式乃是最後一個和弦落在強拍上,而「女性化」的終止式則是落在弱拍上;「男性化」的結尾被視為「正常」的終止式,而「女性化」者則是用在較浪漫風格的音樂裡。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走出聚光燈,走進人群
一年之後的九二一,裂痕仍大,災區民衆需要的能陪他們走一段的團體,而不是只走一夜的團體,需要的是整合性的資源,而不是單打獨鬥的散兵,需要的是相互支援而不是賑濟與同情,需要的是能夠走下舞台、走下聚光燈的團體。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創作的「震」撼
「當我看東興大樓的救援新聞時,我開始懷疑『劇場』的定義,哪一件事不是表演?」陳惠文覺得,整個救援的過程就是表演,「這樣一個看的過程,媒體讓它變成演出。現場的劇場關係其實是很動人的,當知道某處有生命跡象時,現場氣氛、演員跟觀衆的互動就不一樣、大家變得目不轉睛,那是一個可怕、強而有力的劇場;是一般的『劇場』很難做到的」陳惠文說。
-
專欄 Columns
歷史建築的再利用
以很少的經費進行舊建築的再利用,在台灣恐怕只能在社區的層次發展,可以與社區營造活動相結合,或培養年輕藝術家及團體。若論大型的公衆性活動,恐怕只有新建。
-
專欄 Columns
對「國樂團」的一點想法
如果作曲家真正能夠撇開西方交響樂式的思維,能真正地針對「國樂團」的特性寫作;如果「國樂團」本身也能接受自己的特性,而努力將之發揚光大。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國樂團」這樣的音樂演奏形式,因為展現自己真正的特色,而能在中國音樂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藝術行政人才出國 獎助申請開始收件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的「獎助文化藝術行政人才出國進修專案」,已自即日起展開收件作業。今年該專案的獎助進修地點在美國,名額七位,進修計畫以三至六個月為限,文基會將提供進修費用(上限五十萬),並將委請當地專業機構安排進修行程,同時給予獲獎助者NCAF Grantee與Fulbright Grantee的頭銜 。 凡從事全職藝術行政或管理工作持續三年以上(或以總合工作年資計算),年齡四十五歲以下者皆可申請。申請收件截止日為十月十五日,獲獎助名單會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告。相關申請辦法可洽詢國家文藝基金會網站http://www.ncaf.org.tw,或電(02)27541122轉205。 (編輯室) 〔大陸〕 第六屆中國藝術節 在九月至十月間舉行的「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總共有六十一項節目參與競賽部分,二十七項節目參與展覽演出,此外還有七項來自台灣、澳門及國外等地的節目參與交流演出。六十一項競賽節目中,其中戲曲部分有不少近年來頗受好評的「名劇」,如四川省川劇院的《變臉》、江蘇省京劇院的《駱駝祥子》、上海京劇院的《貞觀盛事》、北京京劇院的《宰相劉羅鍋》等,此外還有黑龍江省龍江劇院的《梁紅玉》、江蘇省崑劇院的《桃花扇》、安慶市黃梅戲二三團的《徽州女人》、山東省呂劇院的《苦菜花》、重慶市川劇院的《金子》等,共有二十齣劇碼。 而話劇部分,則有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的《虎踞鍾山》、總政治部話劇團的《洗禮》、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父親》、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的《捉壯丁》等劇。整個中國藝術節展演則是分布在主會場南京及分會場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等地。 (李翠芝) 〔美國〕 二〇〇〇下一波藝術節 二〇〇〇年魯克林音樂學院的「下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