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鍾伯淵、黃春明再次合作 《戰士,乾杯!》直面社會結構暴力
曉劇場2022年度新作《戰士,乾杯!》為作家黃春明文學作品,首度授權劇場演出,由致力於詮釋經典文學的曉劇場導演鍾伯淵執導,本週末於萬座曉劇場演出。曉劇場繼無障礙文學推廣計畫《魚貓》,再度牽起黃春明與鍾伯淵導演聯手合作;《戰士,乾杯!》從2019年啟動,導演更走訪好茶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歷經2年的發展,終於在本週發表,隨著魯凱古調,在迷醉虛實之間,重現魯凱石板屋內凝結的文化意義。
-
《與清醒夢》 視與聽的夢境饗宴
夢境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心理,而在半夢半醒間做的「清醒夢」,則讓夢境與現實生活更貼近。由新銳服裝設計師李柏辰發想,結合編舞家田孝慈、音樂創作者王榆鈞聯合創作的《與清醒夢》,將替所有觀眾帶來視覺、美感、心靈上的全新饗宴,彷彿走入一場虛實難辨的美麗夢境。
-
稻草人現代舞團《七體FIGURE 7》 以卡夫卡塗鴉為靈感作舞
以隱晦迷人、引人發想的荒謬式舞蹈劇場為特色的稻草人現代舞團,即將於本週末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推出年度製作《七體FIGURE 7》。擅長詮釋和轉譯卡夫卡的稻草人現代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這次挑戰不以文字或文本,而是以卡夫卡的塗鴉作為靈感來源,將圖像裡頭隱藏的內容,轉化成5個角色,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透過舞蹈劇場形式呈現。
-
果陀劇場、華山基金會聯手 《摘心米其林》「美味送愛公益套票」專案起跑
將在明年邁入35歲的果陀劇場,在「演出製作」與「戲劇教育」上,一方面吸納各界人才為表演藝術所用,一方面開設戲劇相關課程,傾全力為台灣劇場界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機,更持續通過戲劇,來實踐企業的社會責任。
-
兩廳院35周年慶 《平行劇場》展覽、「NTCHaiR」互動裝置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10月底即將成立屆滿35周年,作為台灣最「資深」國際級場館,兩廳院的歷史幾乎完整呼應著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因此,既是「慶祝」,也作為「檢視與期盼」,兩廳院特別企畫兩項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NTCHaiR』智慧體──明日生存索引」,邀請大眾透過展覽、展演與論壇,重新面對經典的物件、文本與檔案,設法理解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下的藝術詮釋;此外,還可以線上線下對經典紅椅互動裝置藝術「『NTCHaiR』智慧體」提出各種人生疑問,獲得專屬的「明日生存索引」。
-
舞蹈空間舞蹈團《虎克定律》 彈上彈下挑戰技術劇場
舞蹈空間舞蹈團原定5月份演出的《勥3》因疫情改為線上影像呈現展演,歷經5個月的醞釀,延伸對壓力的反彈,以旗艦版《虎克定律》進軍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英國科學家虎克的力學彈性理論「虎克定律」說的是:「施力愈大、等待愈久,其生成的爆發力則愈強。」但藝術家不是要開物理課,而是將其轉為實實在在的人生。
-
2022李寶春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魔笛》輪番登場
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和魔幻京劇《魔笛》是李寶春與台北新劇團近年精心創演的重量級製作,原訂今年6月演出的計畫因疫情延後,終於11、12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
-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演共織多重宇宙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11月5日開展,本屆主要特色除了視覺藝術外,亦呈現多項表演藝術作品,帶給大家和以往不盡相同的感受。
-
2022承功─新秀舞臺 16位戲曲新星 拚場「承」藝展「功」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2承功─新秀舞臺」劇展,將於10月20日起至11月13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鳴鑼開演。自2016開辦至今、來到第6個年頭的「承功─新秀舞臺」,今年廣納12團優秀戲曲團隊、16位新秀,囊括歌仔、客家、亂彈、京、豫等5個劇種,共計12檔、22場演出,不同劇種新秀同台拚戲,以功底相互激盪砥礪、交織出最不凡的青春歌。
-
慶祝國父紀念館50周年 全民大劇團推出館慶作品《仁愛路六號》
國父紀念館委託全民大劇團製作的50周年館慶大戲《仁愛路六號》,將於本週六、日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上演。此戲以喜劇視角,串起國父紀念館自民國61年開館至今發生的大小重要歷史事件。
-
疫情後 雲門戶外公演17日兩廳院藝文廣場登場
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邁入第27年合作的戶外公演,因疫情影響2年未實體舉辦,終於在本週末於台北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盛大回歸。演出呈現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2022年作品,從天光雲彩汲取構思而成的作品《霞》,盼以藝術凝聚和鼓舞人心。
-
全民大劇團音樂劇《倒垃圾》升級版巡演
全民大劇團推出以「斷捨離」為主題的音樂劇《倒垃圾》,找來賴佩霞、夏宇童、倪安東、呂紹齊、王鏡冠、賴盈螢、劉樸等實力唱將共同演出,希望透過好聽的音樂,讓觀眾一起忘卻煩惱。
-
2022戲曲夢工場 從變形蟲玩到外太空
眠時夢,醒亦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五屆「戲曲夢工場」匯集6檔全新製作,以戲曲之美為燃料,規劃一場場無視疆界束縛、盡情迸發創意的夢境之旅,包含掌中戲、歌仔戲、京崑、粵劇等劇種元素,帶來實驗性十足的小劇場作品,將於11月19日至12月25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集體作夢。
-
台灣當代舞作《布蘭詩歌》30周年經典重現 詩、歌、樂、舞震撼交響巨作
首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現年97歲的現代舞先驅劉鳳學最受歡迎的經典舞碼之一《布蘭詩歌》,歷經1992年轟動首演及2006年復刻重現,2022年新古典舞團《布蘭詩歌》攜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台中藝術家兒童合唱團及星光兒童少年合唱團,集結舞蹈、中世紀吟遊詩歌及磅礡樂章,將於9月16日至18日三度重返國家戲劇院,重現聽覺與心靈交融的震撼交響巨作。
-
北藝大40年校慶 音樂學院12場表演精銳盡出
198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以「國立藝術學院」為名創校,音樂學系也同時成立,由作曲家馬水龍擔任創系主任。在經過遷址、更名及歷屆系主任的耕耘下,音樂學院已成為該校7大學院中規模最大的學院,也孕育出許多活躍於樂壇的音樂家及音樂工作者。適逢今年創校40周年,也是院慶的時刻,音樂學院精心策劃了12場系列音樂會,結合教師、校友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亞洲作曲家聯盟、現代音樂協會等單位共同合作,以精采的演出呈現實力。
-
入戲的觀眾
紅伶無祖國
今年2月俄羅斯「特殊軍事行動」入侵烏克蘭不久,各方紛紛要求俄羅斯音樂家表態,福祿壽三巨頭指揮家葛濟夫、鋼琴家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女高音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應聲中箭。其中,弗拉季米爾.弗拉季米洛維契.普丁同志的好兄弟葛濟夫和馬祖耶夫在歐美被打成過街老鼠,大西洋兩岸的音樂會被取消得乾乾淨淨,2022╱23新樂季完全銷聲匿跡,但這兩個一老一少、一瘦一胖的傢伙至少還撐得像硬漢,摸摸鼻子,義大利的別墅賣一賣,打包回老家喝甜菜湯。話說涅翠柯小姐不,安娜.尤里耶夫納.涅翠柯女士就挺得沒那麼撐頭了。誰是涅翠柯?這提問根本是造次來著,恕我對大名鼎鼎的紅伶不敬,誰不認識她呢。紅伶就是紅伶,給我紅伶,其餘免談。現在聽到西文通做「Diva」的「紅伶」這個字,大家大概只能想像明星揮揮水袖,清清喉嚨,擺擺場面,鬧點小脾氣的大牌架式,殊不知Diva原有著超凡不可侵犯的意義。Diva跟Divin同源,意思不外神聖、天啟,紅伶者,換言之,也就是授命將天籟傳給吾等俗物之神獸也。 回頭說演出滿檔到2046年的涅翠柯女士。她哪會想到.弗拉季米爾.弗拉季米洛維契,普丁同志以關愛的眼神下令對烏克蘭實彈攻擊後,她在臉書發表的「聲淚俱下」、「至情至性」(但沒有公開批評俄羅斯政府以及對她有提攜之情的舊老闆葛濟夫)的反戰宣言不受用,現實、勢利又會嗅風向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還是迅速地將她下架,把她原本要唱的角色給了名氣比她小了數倍的烏克蘭女高音柳德米拉.夢娜絲蒂絲卡(Liudmyla Monastyrska),禍不單行,3月中她又被經紀公司、總部設在柏林的CSAM掃地出門。兩大音樂集團以政治正確之名雙重羞辱了我們的好姐姐。CSAM隸屬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涅翠柯女士所屬的「德國留聲機」唱片公司也在環球旗下。茲事體大,這一來豈不是把她多年來辛苦經營的事業版圖連老根一起刨去了嗎? 好在紅伶見過世面,混過江湖,過過苦日子(涅翠柯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時在馬林斯基劇院當清潔工),壓下辛酸淚,迅速地斷尾求生;她辭去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蘇黎世歌劇院、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巴塞隆納李塞奧大劇院的邀約,又發出「對我來說現在不是一個登台和演出的適當時機,我希
-
攝影手札
水面的月光
在拍攝《毛月亮》與《定光》的宣傳照期間,為了揣摩舞作對自然的想像,前前後後往山上跑了幾回;山景多變,蓊鬱的植被氣息鮮活,在一片生意盎然中,我靜下心感受著日夜光影在地貌上起伏流動,眼前美麗而原始的樣貌卻不期然喚醒兒時回憶。 聯翩的思緒霎時騰空而起,乘著濤聲掠過花崗岩岬角與赭紅丘陵,在金門鄉間度過的童年印象至今歷歷在目;一轉念,場景切換至高中禮堂,10來歲的自己在台下怔怔看著雲門2的舞蹈演出 原來,廣袤的自然意象與片段的藝術經驗早在記憶深處融會貫通;儘管時地迥異,那相輔相成的美仍暈映著朦朧卻多彩的微光,互為表裡、遙遙相映,彷彿一輪初心在茫然的未知裡,為我勾勒出切實的輪廓。
-
ARTalks
多重(無法)翻譯的原民精神狀態:《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編按:本劇為部落聚會所製作「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的3齣獨角戲之一,由卓家安主演,以一人多角方式,從旁觀角度描述台北長大的女孩巴奈林,因夢見白螃蟹召喚她回到媽媽的部落,要她振興太巴塱文化而到部落工作後的種種。
-
練物闢
綠色乖乖
綠色乖乖在劇場演出可能不常看見,但對於技術人員及設備管理者來說,可是一定要知道的東西。我們先介紹一下綠色乖乖究竟是什麼。綠色乖乖就是到處都可以買到的老品牌零食,共有黃、綠、紅3種顏色,其中奶油椰子口味的包裝顏色就是綠色的。在台灣,它除了被當作零食外,還身兼另一個「保佑硬體設備不出問題」的用途。近幾年,綠色乖乖甚至被稱為「乖乖大神」,而且還被廠商開發出各種不同大小的保庇包。最初,這其實只是資訊業將它放在電腦主機上,希望機器可以順利運作的文化。過去的劇場並沒有那麼多人使用乖乖,也許是因為這幾年科技藝術的跨界、多媒體設備的需求愈來愈多,這個文化才開始在劇場蔓延。 一樣是乖乖,黃色和綠色命運大不同,前者被吃,後者被膜拜;一樣的內容物,口味不同,配上不同的外包裝,它就被賦予了不同的相信值。然而,現在的綠色乖乖之所以變成大神,嚴格來說,是個誤打誤撞的都市傳說。一般公司初二、十六或普渡,都會拜拜買零食謝神,旺旺、乖乖是供桌上的常客;黃色包裝的五香乖乖總會在拜完後被吃掉,而口味較甜膩的綠色乖乖就無人問津,加上早期的硬體設備沒那麼穩定,經常接觸不良,需要用手拍打才會恢復正常。因此,有些人就把沒人吃的綠色乖乖當成祝福放在設備上,希望他們像小孩一樣「乖乖」,同時綠色包裝也寓意著讓設備可以「常顯綠燈」,這樣既是祝福也不浪費,一舉兩得。漸漸地,這樣的祝福就像是「永保安康」的車票一樣,愈來愈多人知道,其他人也嘗試性地相信,綠色乖乖的靈格就此出現,再加上這幾年社群網路的推播,讓這個原本僅在資訊界中口耳流傳的習俗愈傳愈廣,影響層面也愈來愈大,但其實它最初也只是一包不受青睞的零食。 說到底,筆者認為乖乖大神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民間信仰的各種神祇,大多是在保佑古代人們的大小事情,連動物也有虎爺可以保佑,但當時沒有常故障的電子設備,所以沒有相關的神明,而因應現代資訊設備需求龐大,名稱直覺又接地氣的綠色乖乖,自然而然就成為這個領域裡的翹楚,簡直就是找到靈界的一片藍海啊! 不過,這種人為流傳而產生的靈格,倒是要注意避免將之妖魔化,因為一開始人們都是自發地將祝福轉變成形式流傳,要是有些人誤將形式變成信仰本體,而忽略那最初的祝福與本心,就可能會走火入魔,出現那種「如果不買、不拜,出問題的話,你能負責嗎?」的景況。劇組會為了讓大家安心而祭台、安置乖乖,但這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