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
如夢一般的民主
暮色漸轉,投影裡浮現不斷變形且流動的幾何圖形,像是天體運行的軌道,也像是萬物回歸已然最原初的狀態,漸轉成大黑一片,與此同時,聖光照耀在嬰孩身上,形成了有限個體與無限邊際之間的對比,再一次地將這部作品的格局從對語言權力的剖析、對殖民霸權的控訴、對文化建構的諷刺,提升到了對個體存在本質的思考。或許,美國民主所試圖打造出來的烏托邦,即是他人的地獄;也或許,這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樣貌,不過是那嬰孩所做的一場夢罷了。
-
戲劇
重製回憶與販賣懷舊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仍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雖可藉其取材感受到創作者不言自明的情感,但在細節書寫與整體呈現方面仍缺乏更有效的創發與表現。我想,其進一步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商品化的過程裡,維持並持續挖掘內在的核心價值與情感深度,而非停滯於外在形式與框架,便能讓「懷舊」不只是純粹的行銷策略。
-
戲曲
誰是四郎?誰的記憶?
《四郎》在當代戲曲的發展脈絡中,雖不是實驗性極強的作品,但它亦是戲曲發展史中試圖為戲曲找尋當代意義與觀眾共鳴脈絡的重要作品,《四郎》中導演對凌珂的安排與設定,同時也是對戲曲演員自我修煉的警醒:戲曲演員是否只要學好技術(程式)、唱腔就能成「角」?成氣候?
-
舞蹈
千禧派對過後的孤寂
在有著夜店文化的歐美社會,平日週末在酒吧裡輕啜一飲,隨著音樂搖擺,就像台灣人去卡拉OK高歌一曲一樣地輕鬆自在,這樣的文化參照放在台灣劇場演出中,《Melting Neon》的結尾彷彿也提示了幾個哲學問題:千禧世代對片面與碎片化媒體的追求,是否會根據不同文化脈絡,有著不一樣的體驗?以一個西方文化中習以為常的夜店生活作為展示,放置在台灣的脈絡之中,可以體現怎麼樣不同的意義?
-
新銳藝評 Review
擠與不擠的空間
在遇見彼此前,劇中角色們被過去的一切推到了現在,眩暈地問著:是怎麼一回事?但藉著重述、聆聽故事,顛簸、破碎的關係得到某種圓滿的可能。整齣劇像是續寫著未完,幫過去覓得現在。在有點擠又不太擠的車內,司機乘客共同療癒,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所謂完滿,難道不也是一聲「啊,事過境遷,也就只能這樣了吧」的輕吁。
-
新銳藝評 Review
慾望的糾葛,禮法的崩壞
禮樂的崩解,是出自於個人慾望無止盡的探求,但在這之中總有人固守禮法,如宣姜怨太子伋「拘束講人倫,莫敢越禮逾法」,是「臉上寫著『仁孝』二字的可憐蟲」,一如文姜嘲諷魯桓公是不知情趣的「魯男子」。但愈是固守標舉,則愈彰顯禮法的失落,也嘲諷了禮法人倫的拘束性與在面對人欲時的脆弱。
-
新銳藝評 Review
被壓抑的唏噓
《窮人的呼聲》透過工作坊的培力與呈現,有意圖讓平常被壓抑的移工,在公共空間主動抵抗權威與歧視,沖淡勞動階級與族群意識。可惜在於,創作者在劇中所呈現的勞動現場極為片面,即便其有意點出每個職業在不同環境中,備嘗各種艱辛,並欲透過移工遷徙的路徑連貫場景,但創作者卻用粗糙、單一手法直接拼湊,反而難以看見多種被壓迫者的面孔,重疊橋段、戛然而止的轉折導致批判的聲響被碎裂化而漸弱。
-
ARTalks
此恨眠眠無絕期
《Sleep79》可謂以某種表象之外的內在力量,尤其透過睡眠作為無為、無用與無事的形態,極富巧思地部署了「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言之,鄭淑麗與富勒將藝術行動設定為休眠模式,讓展場在進行結合日常、歷史及反體制的「再基地化」之際,更是多向度地賦予以睡眠作為占地形態的觀眾,展開政治解放的潛在能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進入慾望的剪影 讓私密青春占領街頭
由日本導演岡田利規與泰國合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去年十二月中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搬演,演出改編自泰國作家Uthis Haemamool原著小說《慾望的剪影》,將泰國的街頭社會運動大歷史與畫家的私密青春日記交織,四個小時中,演員與工作人員不下台,滿台物件在觀眾眼前不暗場地變化出各種場景,正是不同劇場機器與社會運動機器,不同機器不斷重新「組裝」重新連結的微妙體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拒絕改變的社會 日本與泰國共通的絕望
曾帶著探討日、韓、美三國關係的《棒球奇蹟》訪台演出,岡田利規對社會現象、國際局勢的犀利觀察,令人印象深刻。在與泰國劇場界聯手創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中,岡田利規表示「失望」是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為日本社會在三一一震災、核災後仍猶豫不決且拒絕改變,而泰國社會也經歷了同樣的失望。對他來說,這個目睹社會拒絕變革的經驗,比災難本身對他的影響更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代歌劇製作的新「光」景?
知名的燈光裝置藝術家艾里亞森,去年參與了柏林國家歌劇院的製作、法國作曲家拉摩的《伊波呂特與阿麗西》。這齣講述四位神話主角間情愛糾葛的歌劇,滿溢著音樂奇才拉摩的豐富創意,但這次兼任燈光、服裝與舞台設計的艾里亞森,卻沒能體現拉摩作品中的戲劇質素,導致抽象舞台的象徵意涵相對薄弱,缺乏戲劇張力與吸引力。
-
藝視窗 News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台灣】 林強領軍 兩廳院2019藝術基地計畫正式展開 兩廳院2019年「藝術基地計畫」擴大整體想像,除邀請三位「長期駐館藝術家」,並公開徵選出兩位「短期駐館藝術家」、五位「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及七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藝術基地計畫」更首次加入導師角色,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從青年培力作起,以更充足的資源及時間培育優秀人才。 「駐館藝術家」分為長期及短期計畫,其中長期駐館期間由一年延長至兩年,短期則為三個月。今年邀請方向著重連結在地文化,期望藝術家從台灣土地出發,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另一方面則強調科技跨界,透過新的科技媒材,反映當今社會樣貌。本次邀請的三位藝術家,有長期挖掘本土文化與民間俗儀的吳明倫、樊宗錡,以及擅用數位科技演繹當代劇場的周東彥。 短期駐館強調跨域交流,以「1+1」概念出發,由藝術家提出跨領域及跨社群的合作計畫。本次公開甄選出王安琪與紀柏豪。身為專業劇場演員的王安琪,將以《婚姻場景》劇本為骨,邀請影視和劇場演員相互演繹,並深入探討劇場產業化的可能性。紀柏豪專研聲音創作,關注日常性的感知,將於駐館期間發展互動性音樂系統,並嘗試運用於劇場演出,反轉觀眾的聽覺經驗。 另首次啟動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計畫,要挖掘具潛力、能提出自身觀點,更勇於起身實現的青年藝術家。本次甄選出來自不同領域的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將以一年時間在兩廳院自由探索。 108年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公布今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包含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安娜琪舞蹈劇場、舞蹈空間舞蹈團、城氏互動設計工作室、巴洛克機器工作室、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及黃翊工作室等7個團隊提案計畫獲得補助,總補助金額為新台幣1,200萬元。 社團法人臺灣視覺希望協會運用Buzzer Beacon技術,創作口述影像劇《黑聲劇團-停電了!別害怕》,從使用者角度,發展更能貼近視障表演者的輔助系統。安娜琪舞蹈
-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
專題
劇場=聚場 玩轉藝術不脫節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四年以來,就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群開辦常態性工作坊,也到各地社區、樂齡中心帶領藝術課程,並從上課進而創作,讓樂齡演員粉墨登場。今年一月舉辦「老派聚場」講座/研習/工作坊活動,便是累積多年樂齡工作經驗後所跨出新的一步,活動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英國相關經驗的劇場工作者帶領與分享。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藝@展覽
雕刻物件 召喚過往靈光
擅長透過精細且繁複的雕工與上色,展現物件經擁有者長時間使用後痕跡的木雕藝術家楊北辰,在毓繡美術館推出的個展「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中,即展出一九九七年開始創作的「記憶物件」系列,至近期完成的新作「歷史系列」等共十五件寫實木雕作品。無論是名人提包還是古籍,楊北辰從對物件細節的要求,雕鑿出物件蒼茫而迷人的微光。
-
藝@電影
帶著金球 向奧斯卡奔去
每年春節期間,都是奧斯卡強片聚集之時,趁著金球獎剛公布,奧斯卡入圍名單剛出爐之際,來看看二月什麼好看的電影,順便預測二月下旬的奧斯卡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