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製作事二三
標準作業流程(S.O.P)在劇場
「正確的專業演出」是除了藝術家演出技藝精湛及技術適當布局外,更應該著實展現在節目流程細部安排與執行。而後者所需要的正是演出單位的行政人員更多的細心與努力。最重要的是,重視以及賦予正確的、稱職的演出執行工作人員與職責。
-
蒙特婁
新作Slav探討非裔美國奴隸 勒帕吉太「白」引爭議
上月在蒙特婁國際爵士節首演的羅伯.勒帕吉新作Slav,是一「由傳統非裔美國奴隸和勞動歌曲啟發的戲劇旅程。」但因表演者與創作者以白種人占多數,欠缺少數與弱勢者的代表性,引爆如潮抗議,導致後續場次被取消。而另一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新戲Kanata可能也有類似爭議,因其主題是「從白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來檢視加拿大歷史」但現被指出其劇組中缺乏加國原住民。
-
柏林
名導卡斯多夫沙文言論 引燃劇場界反對性別失衡風暴
前人民劇院總監、德國知名導演卡斯多夫六月底在受訪時表示,如果女性夠優秀,他不反對讓她執導作品,但「但我並沒有見過太多」。此一言論引爆劇場工作者的抗議聲浪,事實上,男女機會不均等的問題早就是德國劇場界的沉痾,因為長期的性別失衡,讓女性創作者出線的機會有限,自然不容易「被看見」。劇作家史蒂萊克在《世界報》上發表公開信答辯卡斯多夫的言論,接下來也有超過七百位藝術家與劇場工作者聯署史蒂萊克的聲明。
-
倫敦
改寫十九世紀通俗劇 挑釁族群議題的政治正確
由非裔美國劇作家雅各布斯-詹金斯所創作的An Octoroon,將十九世紀愛爾蘭作家布斯可特反黑奴制度的通俗劇The Octoroon搬到今日舞台,以劇中劇的形式呈現,挑釁政治正確的表象及觀眾對傳統戲劇結構與角色的認知。劇情後設、情節複雜,角色跳進跳出,劇中黑人主角演員還塗白臉演白人角色,反諷十九世紀的黑臉滑稽劇,但眼花撩亂之際,也是要讓觀眾重新思索社會現況。
-
亞維儂
戈瑟蘭與米羅.勞新作 挑戰觀眾感知
受到熱浪來襲與世界盃足球賽的影響,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觀眾人數銳減不少。儘管如此,兩名青壯派藝術家的創作仍在藝術節初期驚豔四座,引起法國劇評與觀眾熱烈的討論。他們以實驗性的呈現手法挑戰劇場演出的極限,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觀戲體驗。
-
北京
德國來的《輕鬆五章》 刺激反思原創力與戲劇教育
七月初在北京登場的「2018柏林戲劇節在中國」,邀來了導演米羅.勞的《輕鬆五章》,名為輕鬆實則沉重的內容,卻由兒童擔綱演出劇中的戲中戲,所引發的思考卻不僅止於戲劇本身,更衍伸到了社會及劇場的社會意義:如何透過戲劇作品來面對悲劇,又如何克服巨大的集體性心理創傷。而另一方面,劇中帶入的兒童戲劇教育理念,也讓人反思當下中國正掀起的兒童藝術教育風潮。
-
香港
香港藝術中心跨界策展 多元感受作品打開觀眾視野
香港劇場近年跨界製作不斷,獨立場地也嘗試挑戰傳統劇場想像。香港藝術中心今年推出的「跨界大龍鳳藝術節」有「跨媒介、表演形式」的主題,也「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多元化感官體驗」、「了解藝術與生活關係」,如瑞士藝術家、音樂家及導演Dimitri de Perrot除了有在商場中的藝術裝置,也有MYOUSIC演出,於「在」與「不在」之間探索生活、劇場、藝術的虛與實。
-
企畫特輯 Special
做「新視野」人 做更好的人
2018年的香港第九屆新視野藝術節,將自十月中旬展開,延續為觀眾打開表演新視野的企圖心,邀請多檔各地敢於冒險、打破成規的前衛表演藝術節目訪港演出。今年藝術節由英國編舞家韋恩.麥奎格編創的《幻之森》揭開序幕,包含在水中演出的音樂會《馭水之音》、編舞家米高.基謹杜蘭的《癲鵝湖》及華裔音樂家杜韻、譚盾與香港在地藝術家的創作,將開拓大眾對於「藝術」的定義與想像。
-
戲劇
父子關係的各說各話 相互激盪的雋永靈光
甫獲《聯合報》文學大獎的臺灣文壇重量級創作者駱以軍,二○一四年時集結於臉書分享的家庭軼事與父子互動隨筆,出版了《小兒子》一書。書中描述的世代異視角交鋒、相互吐槽,及生活瑣事的奇思妙想,令人閱之捧腹後仍覺其韻無窮。有感此作品的超時代性,夢田文創將《小兒子》開發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開發多方位創作,今年七月推出同名動畫,舞台劇則委由故事工廠改編,將於九月登台。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今昔的對比與融合 展現傳統藝術生命力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年度盛事「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第十七屆的節目將於十月正式啟動。本屆的辦理有別於往年,以「地理性」或「單一主題」的策展,而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為題,將堅持傳統與革新創發兩個概念彼此並置,為亞太傳統藝術節開啟新的演繹空間。關注的範圍從以往亞太地區向外擴散至整體國際區域,今年除了台灣與亞洲的日本、韓國、亞美尼亞、圖瓦共和國之外,還有東歐的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七個國家、十七支團隊的參與,將傳統藝術活躍的例證端上舞台,向外宣示傳統並非桎梏,而是藝術創造的基礎。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演出不是謝完幕 就什麼都結束了
聰明、理性,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是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劉怡汝給人的第一印象。數度進出兩廳院的她,與兩廳院結緣甚深,更協助過兩廳院法人化的過程。當她正式接任後,就親自準備好簡報向所有員工暢談理念。劉怡汝表示,「人人」、「數位」、「有機」與「界限流動」是她經營兩廳院的四大理念,期許兩廳院與藝術家的關係,就如同家與家人,成為藝術安心成長茁壯的家。她認為,兩廳院已經走過「求生」、「維持」的階段,現在要做的,是打造未來的「必然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邱瑗 歡迎大家走進來 也要走到世界交朋友
卸下歷時十二年的「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頭銜,邱瑗在今年六月一日正式接任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一職,從管理一個樂團到管理一座歌劇院,她將帶來什麼新思維?將帶給歌劇院怎樣的新面貌?上任一個多月,邱瑗以其豐富的行政經驗,從提升效益入手,她表示,期待未來歌劇院的演出都與「音樂元素」相關,計畫要建構音樂劇製作平台;而她也想著力讓更多人進入歌劇院,並帶著歌劇院走出去跟世界做朋友!
-
藝號人物 People 歌仔戲資深旦角
許秀年 娘子永遠不訴苦
從五歲開始上台,迄今已在歌仔戲表演上耕耘了一甲子,「永遠的娘子」許秀年的成績有目共睹,今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也絕對實至名歸。六十年的表演歲月,許秀年總是兢兢業業,持續精進,不畏接受挑戰;現在思考的是如何將一身功力傳給下一代。但看似順遂的表演生涯,沒說的是沒有童年的過往與扛起戲團招牌的壓力,還有各樣的身體病痛,即使如此,她也從不訴苦,「可能是受媽媽身教影響,她不訴苦,我也不訴苦。」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爵士女歌手
潔絲米雅.虹 沒要唱情歌給你聽
擁有天賦好歌喉的潔絲米雅.虹,不只是想像前輩女伶精采演繹爵士樂曲,她在接受訪問時說:「社會教導我們溫馴,尤其是黑人女性,人們不想聽我們說話。但當我站上舞台,我就不只是個黑人女性。舞台是屬於我的,那是我的帝國。」音樂讓她能夠高昂發聲,她不在音樂中講叨叨絮絮的愛情故事,而是要藉著作品反映她所棲身的世界、身為一個非裔美國人每天所要面對的社會現實。
-
藝號人物 People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八月啟動 這一夏 讓我們盡情搖擺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邁入第十六個年頭,隨著愈來愈多音樂人和愛樂者的參與,節目也日益精采。二○一八年特別邀請眾多國內外最具知名度的音樂家同台演出,無論是熱鬧搖擺的大樂團,或是講究深度即興對話的二重奏形式,從搖擺樂、硬式咆勃、到年輕充滿活力節奏的芭莎諾瓦與融合爵士,樂風廣泛多元,如此難得的機會,先做做功課看看夏日爵士派對重點介紹。 系列節目最先登場的是以小編制為基礎的「爵士Bistro」系列節目,多位台灣中生代或新生代爵士好手以吉他、人聲二重奏或絃樂三重奏組合,也是爵士樂團中較難得一見的組合方式,新意╱心意十足,值得一聽。 八月底九月初緊接著是兩場巨星演出。被喻為廿世紀後三大爵士吉他巨頭之一的約翰.史考菲(John Scofield)將在八月卅一二度訪台。這位吉他演奏充滿律動感(Groove)和節奏,技巧超絕創作能量豐沛的爵士大師,現場演出最精采的時刻莫過於源源不絕流洩出的即興音符,與合作樂手往來對話的時刻。史考菲一年超過兩百天在全世界巡迴演出,這次好不容易盼到他睽違九年後再次來台,與多年搭檔也是大師級人物Bill Stewart連袂演出,演出曲目暫時保密,但絕對能讓樂迷大呼過癮。 系列節目的壓軸是二○一五年獲得孟克大賽演唱冠軍的超級新秀潔絲米雅.虹,此孟克大賽每年僅舉辦一項類別,且參賽者有卅歲以下、未曾在任何廠牌發行自己名下的專輯的限制,所以潔絲米雅近乎是選秀節目中打敗全球參賽者出身的樂壇新秀。筆者在今年的葛萊美獎轉播上第一次聽到她的現場演唱,直覺嗓音是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與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合體,具有寬廣的音域和爆發力,即興演唱能力驚人,不輸現今樂壇一線歌手,演唱技巧與聲音既黑又藍,能完美呈現爵士樂最源頭的音樂精神,絕對是全球樂壇即將發光閃耀的黑珍珠,樂迷們千萬不要錯過這位即將大紅,未來可能一票難求的天才型女歌手現場演出, 另外有場演出組合是高手雲集但需特別劃重點提醒,以免一閃神跳過。八月廿六日聯合海內外中生代高手們合體組成「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這場由林肯中心首席小號手麥可.摩斯曼(Michael Mossman)負責編作曲,邀請到安東尼歐.哈特(Antonio Hart)、楊曉恩、李承育、魏廣晧等銅管樂器好手,與曾獲得金曲獎
-
企畫特輯 Special
如字飛白昂揚 TSO以音樂書寫台北文化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回溯當年,今年新樂季重新啟動了一九七九年展開的「台北市音樂季」,以搜尋過去曾存在的經典,加上現代的精神與語法,試圖創造未來潮流。除節目規劃外,更委請詩人許悔之以書法寫下新的「台北市音樂季」字樣,他考慮音樂的情感、休止與穿透的力量,讓文字呈現音樂的躍動、甚至模擬聲音在飛白處,耳際仍迴盪餘韻的感覺,他說:「人們總有一些現世的痛苦、重擔,但乘著音樂的翅膀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我書寫時滿懷的心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哈囉!你參與了嗎?
從觀看到行動,是創作者對鏡框舞台的不滿足造就了參與、沉浸、互動? 還是觀眾的體驗結構在當代社會中已經轉變,需要在各種情境下發聲? 表演藝術在當代的觀演關係遭逢什麼變動? 藝術家要如何重新建構與觀眾的關係,其中的創作秘方是什麼? 藝術將如何回應當代社會,書寫「未來學」? 本期嘗試從梳理「參與式藝術」源流,專訪視覺、表演領域兩大策展人、四位橫跨行為、舞蹈、劇場的藝術家們,並邀請兩位藝評人現象觀察,同時嘗試在同一平面上邀請藝評人、藝術家、觀眾三向對談,希望透過多方視點,重整並期待下一波當代藝術的創作、觀演樣貌! 插畫|兩天工作室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個關鍵詞 解碼「參與式藝術」
什麼是「參與式藝術」?藝術作品不就是讓我們「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嗎? 不不不,早就不是這樣了!早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藝術作品、藝術行為就不是封閉性的存在,藝術家用各種方法、媒材,邀請觀者參與,透過感官、體驗、互動,讓藝術意念激盪、迸發。 「參與式藝術」從何而來?又與哪些概念並行而生?本文透過五個關鍵詞,邀讀者一起「參與」,探看來龍去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參與式藝術 到生態人文主義
長年關心藝術創作與生態聯繫的藝術家暨策展人吳瑪悧,多年來以藝術創作參與社會議題,近年來更專注於生態議題,因為這是與人類生存最相關的。她表示,社會參與式藝術源自前衛藝術的傳統,而藝術家的工作態度也需要更開放,透過集體合作與長期耕耘,創作啟動觀者五感體驗的藝術活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思藝術消費習慣 探討與日常生活關係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很不一樣。少了吸睛的大團、名家,多的是非典型的藝術展演,素人、藝術家、觀眾大家一起來的藝術活動。來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鄧富權刻意讓藝術節混淆過往清晰的二元定義,將界線含混,混亂致使未知,未知則帶來可能性,「作為一個外者,我希望能提供差異,去關注個體跟時間、個體跟社群的互動。我想將素人的立場與多元的性格,包容進本屆藝術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