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原著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Pascal Victor/ArtcomPress)
巴黎

剎那就是永恆 貝洛赫尼重探普魯斯特經典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劇場的文學改編並非重現經典,而是透過表演顯現過去與現代的連結。法國青年導演貝洛赫尼(Jean Bellorini)二○一八年十一月底首演的作品《剎那》Un instant重探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史詩小說《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藉由意識流的主觀敘事與演員自述,這齣作品跨越了時空分野,突顯出每個人面對回憶五味雜陳的感受。貝洛赫尼如何從龐雜的情節中抽絲剝繭,運用充滿創意又精簡的手法,呈現出曠世巨作的神奇魅力?

屢屢挑戰經典文學的青年導演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於八年前驚豔國際劇壇,成為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無論是改編《悲慘世界》的《頭顱上的風暴》Tempête sous un crâne(2010)、重探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語錄的《凍結語言》Paroles gelées(2012)、搬演匈牙利劇作家莫納(Ferenc Molnár)的《利力姆》Liliom(2013),他的創作運用輕鬆幽默的表現形式,帶領觀眾深入作品中意味深長的世界。二○一四年,貝洛赫尼以《四川好人》La Bonne Âme du Se - Tchouan榮獲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導演與公立劇院最佳製作兩項大獎,也成功入主歷史悠久的傑哈.菲利浦劇院(Théâtre Gérard Philipe),擔任藝術總監。二○一六年,他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史詩小說的《卡拉馬助夫一家》Karamazov震撼亞維儂戲劇節,也讓他獲得國際劇場界的重視。之後,他紛紛收到國際知名場館的創作邀請,包括了柏林人劇院(Berliner Ensemble)和聖彼得堡的亞歷山大斯基劇院(Théâtre Alexandrinski)。

日常的瑣碎細節成為藝術素材

對於經典文本,貝洛赫尼有其獨到見解。他不拘泥於文字、情節,反而用人物情感和主題概念去突顯原著精華。《剎那》中,導演刻意跳脫普魯斯特筆下世代沒落的哀愁,深入他追憶女性親友的真摯情感。透過《追》的重探,貝洛赫尼企圖探索逝去的生命體驗如何成為創作養分?作者怎麼將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段轉化為寓意豐饒的藝術作品?如他所言:「這部創作的出發點在於,我想要透過臨床式的調查,去了解藝術家的腦內運作,他如何把記憶變成意涵豐富的敘事。」(註)

貝洛赫尼從《追》中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劇中,年輕男演員吉隆尼耶(Camille de La Guillonnière)回溯著普魯斯特幼年時與祖母相依為命的往事,帶領觀眾進入他幽微的記憶深處;接著,越南裔資深女演員芭達侯(Hélène Patarot)則追憶起三歲時如何與母親分離,獨自搭船前往法國。無論是瑪德蓮蛋糕或越南春捲,舞台上的兩位表演者用懷念的味道勾勒出失落歲月的殘影餘光。對導演而言,回憶源自生活的瑣碎細節。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往往會讓人陷入生命地圖之中,憶起消逝的童年和愛情。唯有將這些往事娓娓道出,才能真正與它告別。這種過程就像是表演一樣:演員從自身的經驗出發,透過真實的回溯與想像的激發,鋪展出韻味盎然的故事。

寫意的曖昧時空

身兼導演、舞台與燈光設計的貝洛赫尼以普魯斯特晚年埋首書寫《追》的環境和感受,營造《剎那》的舞台空間。舞台上方是一間仿造作者閉關創作的木造房間,舞台下方的牆面斑駁潮濕,布滿了許多木椅,像是一座充斥著空洞靈魂的廢棄教堂。一把木梯連結兩個完全不相干的空間,像是貫穿天上與塵世、過去與現在的通道。舞台上燈光昏暗,彷彿暗示著作者和表演者在半夢半醒之間,召喚著創作的靈感與回憶的鬼魂。貝洛赫尼以寫意的手法營造出一種時空凝結的詩意氛圍,讓流亡在回憶中的角色相互對話,突顯出追憶逝去年華的無限感傷。

註:« Entretien avec Jean Bellorini » in Programme d’Un Instant, Théâtre Gérard Philippe.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